中國學術思想史稿
中國學術思想史稿
作 者:張安奇 步近智
出 版 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7年1月
ISBN:
定 價:¥59.00 元
本書是國內不多的全面論述中國學術思想史的專著之一,作者以唯物史觀為指導,運用侯外廬先生創建的思想史與社會史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系統闡述了自先秦至辛亥革命時期的學術思想,對於每一朝代、每一歷史時期的重要學派、思想家,重大的學術活動,其產生、發展的經過,其對後世的影響,都有精到的論述,昭示了中華優秀的思想傳統和輝煌的人文精神。
序
第一編 先秦時期的學術思想
先秦時期的社會與思想概述
第一章 原始思維
第一節 原始人類的意識活動與靈魂觀念的產生
一 北京人的意識活動
二 靈魂觀念的出現
第二節 原始的自然觀
一“萬物有靈”――認識自然的最初意識
二 自然物的崇拜意識
第三節 氏族人類起源的最初探索
一 氏族起源的探尋與圖騰崇拜意識
二 人類起源的原始探索
第四節 宇宙發生說與社會歷史觀念的萌芽
一“天地開闢”的宇宙發生說
二 祖先崇拜與英雄史觀的萌芽
第五節 原始的審美意識與道德觀念
一 原始審美意識的萌芽與發展
二 原始的道德觀念
第二章 孔子儒學的創建與諸子百家的爭鳴
第一節 夏、商和西周時代的思想
一 夏商時代的天命思想和神權壟斷
二 西周的“維新”與宗法奴隸制的意識形態
三 西周末的社會動蕩和天命神權觀念的動搖
四 早期“五行”“陰陽”說和《易經》思想
第二節 春秋時代“天人之辨”思潮的興起和孔子儒家學說
一“天人之辨”思潮的興起
二 孔子的“仁”學思想體系
第三節 戰國時代諸子之學的爭鳴與交融
一 墨子與早期墨學
二 《老子》以“道”為本的思想體系
三 思孟學派對儒學的發展
四 《管子》與管仲學派
五 宋�、尹文學派對《老子》學說的改造和發展
六 莊子的道家思想
七 名辯思潮與後期墨家
八 總結“百家爭鳴”的荀子學說
九 韓非的學術思想
十一 諸子百家的思想融合與《呂氏春秋》
第四節 先秦時期的史學思想
一 中國第一部私人撰述的歷史《春秋》
二 《公羊傳》的“三世說”和“大一統”思想
三 《春秋左氏傳》、《國語》的史學思想
第二編 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的學術思想
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的社會與思想概述
第三章 儒學的獨尊與經學思潮
第一節 秦代法家思想與陰陽家“五德終始”說的結合
第二節 西漢的黃老思想與儒學統治地位的確定
一 漢初的學術趨向與黃老之學
二 《黃老帛書》中的哲學思想
三 《淮南子》的學術思想
四 經學統治地位的確立與董仲舒的儒學思想體系
五 司馬遷的學術思想
第三節 經今古文之爭和王充的無神論思想
一 經學的神學化和漢代經今古文之爭
第四節 東漢末年的社會批判思想
一 王符的社會批判思想和改革主張
二 崔�《政論》的社會批判思想
三 仲長統的唯物主義思想和社會批判思想
第五節 兩漢的史學思想
一 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歷史哲學
二 班固《漢書》的皇朝意識
第四章 玄學思潮與儒佛道思想的發展
第一節 漢末魏初的名法思想
一 名法思想的興起
二 曹操、諸葛亮的名法思想
第二節 魏晉玄學思潮
一 玄學思潮的產生和發展階段
二 王弼的“貴無”論
三 嵇康、阮籍的“自然”論
四 裴�的“崇有”論
五 郭象的“獨化”論
第三節 反玄學思想
一 楊泉的《物理論》
二 歐陽建的《言盡意論》
三 鮑敬言的“無君論”
第四節 東晉南北朝的佛學思想
一 魏晉玄學與佛教“般若”學
二 僧肇的“般若”學
三 慧遠的“法性不變”論
四 竺道生的“頓悟成佛”說
第五節 范縝的《神滅論》
一“無以折其鋒銳”的反神學論戰
二“形神相即”和“形質神用”的無神論思想
第六節 道教思想的發展
一 葛洪的道教神學理論體系
二 寇謙之和新天師道
三 陶弘景的道教思想
第七節 經學的發展
一 魏晉經學
二 南朝經學
三 北朝經學
第八節 魏晉南北朝的史學思想
一 范曄的歷史評論
二 陳壽的史論
三 沈約史論的特點
四 劉邵品評人物的理論
第五章 學術思想的多元與匯合趨勢的出現
第一節 隋和唐初“儒佛道並用”的文化政策
第二節 王通和他的《中說》
第三節 隋唐經學和《五經正義》
一 《經典釋文》是經學統一之先驅
二 隋代經學的成就
三 孔穎達編撰的《五經正義》和經學的統一
四 唐後期的經學和經學新風氣的開創
第四節 佛學思想的昌盛繁榮
一 天台宗的“止觀”說
二 唯識宗的“萬法唯識”“唯識無境”說
三 華嚴宗的“法界緣起”說
四 禪宗的“頓悟”說
第五節 道教思想的義理化發展
一 王玄覽的援佛入道
二 司馬承禎的“主靜”、“坐忘”的修持之道
三 杜光庭的納儒入道
第六節 韓愈、李翱的反佛鬥爭與儒佛思想的合流
一 韓愈的反佛鬥爭和“道統”論
二 韓愈的性情三品說
三 李翱的“復性”論與儒、佛思想的合流
第七節 柳宗元和劉禹錫的唯物主義和無神論體系
一 柳宗元的天人“各行不相預”學說
二 劉禹錫的“天與人交相勝”學說
三 柳宗元、劉禹錫思想的特點
第八節 唐末和五代時期的進步思想
一 皮日休的無神論
二 《無能子》的自然觀
三 譚峭和他的《化書》
第九節 唐代的史學思想
一 劉知幾的“史才”論和“直筆”精神
二 杜佑《通典》的史學思想
第三編 宋元明清的學術思想
宋元明清的社會與思想概述
第六章 理學思潮與蓬勃發展的學術流派
第一節 經學的更新與理學思潮的興起
一 從漢學到宋學的轉變
二 經學的哲學化――儒、佛、道思想的融合
第二節 王安石的“新學”
一“荊公新學”派
二“有體有用”的“元氣”論與“五行”說
三 認識論與人性學說
四“尚變”的辯證思想
五 進步的歷史觀
第三節 學派林立的北宋理學
一 周敦頤與“濂學”
二 邵雍與象數學
三 張載與“關學”
一 朱熹與“閩學”
二 陸九淵與“心學”
三 張�與湖湘學派
四 呂祖謙與“婺學”
第五節 與理學對峙的學術思想
一 陳亮與永康學派
二 葉適與永嘉學派
三 楊萬里與《誠齋易傳》
第六節 宋代的史學思想
一 司馬光《資治通鑒》“重人事”的歷史觀
二 鄭樵《通志》的“會通”思想
第七章 理學的北傳與朱、陸和會
第一節 黃震對程朱理學的修正
一 學術淵源與思想風格
二“道”(“理”)在事中的本體論
三 對程、朱性論的修正
四 對程、朱論識論和修養論的修正
五 對“道統”論的懷疑與批評
第二節 理學的北傳與朱學成為官學
一 理學的北傳
二 朱學成為官學
第三節 許衡的理學思想
一“理”本論中的矛盾現象
二 心性說的“心學”傾向
三“求之於心”與道德“踐履”
第四節 劉因的理學與經學思想
一 天道思想和事在人為
二“博學詳說”的讀書窮理說
三 經學思想
第五節 吳澄“和會朱陸”的理學傾向
一“太極”說和理氣觀
二 心性說的朱、陸“和會”
三 認識論與道德修養論
第六節 鄭玉、趙偕的理學思想
一 鄭玉的調和朱、陸
二 趙偕的陸學傳播
第七節 馬端臨《文獻通考》的史學思想
第八章 心學的廣泛傳播和對理學、心學的批評或修正
第一節 明初朱學統治的加強
一 三部《大全》的紡纂
二 宋濂、方孝孺的理學思想
三 曹羰的“理馭氣”說與“孔顏樂處”
四 薛�與“河東之學”
五 吳與弼與“崇仁之學”
第二節 王守仁(陽明)心學的崛起和廣泛傳播
一 陳獻章的“江門之學”和湛若水對“江門之學”的發展與修正
二 王守仁的心學體系
三 王守仁心學的思想影響及其分化
第三節 泰州學派與李贄的“異端”思想
一 王艮和泰州學派
二 泰州後學何心隱
三 李贄的“異端”思想
第四節 羅欽順、王廷相等對理學和心學的批評
一 羅欽順開批評王學之端
二 王廷相的“元氣”論和“知行兼舉”說的理論貢獻
三 黃綰同信奉王學轉向批評王學
四 吳廷翰的氣本論和對“知行合一”說的批評
五 呂坤的“獨見之言”和批判精神
第五節 陳建和《學�通辨》
一 對朱、陸之學“早異晚同”說的詰辯
二 對陸王心學“陽儒陰釋”的批評
一 東林學派的形成及其思想特徵
二 顧憲成的“理是主宰”和“道性善”說
三 高攀龍的理學思想和務實致用學說
第七節 明末兩大師劉宗周和黃道周
一 劉宗周的思想矛盾和“慎獨”、“敬誠”之說
二 黃道周複雜而矛盾的思想學說
第八節 實學思潮的興起
一 經世傳統是其重要淵源
二 明中期的實學思想
三 明後期實學思潮的興起
第九節 明代的史學思想
一 王世貞對史事的求真精神
二 王圻《續文獻通考》的經世致用思想
第九章 實學思潮與乾嘉漢學
第一節 清初實學高潮的思想特色
一 經世致用的“實學”
二 對宋明理學的批評總結
三“質測之學”的科學精神
四 早期民主啟蒙思想的光彩
第二節 孫奇逢的學術傾向與《理學宗傳》
一 折衷調和的學術傾向
二 不尚空談,重於實用
三 《理學宗傳》的思想宗旨
第三節 黃宗羲對宋明理學的總結
一“氣”一元論的哲學觀
二 《明儒學案》、《宋元學案》對宋明理學的總結
第四節 方以智的“質測”“通幾”之學
一“質測即藏通幾”的科學哲學觀
二“氣”―“火”一元論的自然觀
三 豐富的辯證思維
四“借遠西為郯子”的西學觀
第五節 顧炎武的崇實致用學風
一“明道救世”的經世思想
二“經學即理學”的學術新途徑
三“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的為學宗旨與處世之道
第六節 王夫之對古代學術思想的總結與理論貢獻
一“太虛一實”的“氣”本論
二“太虛本動”、“變化日新”的辯證發展觀
三“行可兼知”、“言必有徵”和知行統一觀和務實學風
四“理欲統一”論
第七節 顏李學派的實學思想
一“習行”與“為天地造實績”
二“一齊推翻”宋明理學
三“本原之地在學校”
第八節 乾嘉漢學的先驅
一 清代漢學的興起
二 閻若璩與《尚書古文疏證》
三 胡渭與《禹貢錐指》、《易圖明辨》
四 毛奇齡對宋儒的批評和《四書改錯》
第九節 漢學吳派的開創者――惠棟
一 惠棟的《易》學與反理學思想
二“明堂”論與《古文尚書考》
三 學術成就與影響
第十節 戴震的漢學皖派
一 戴震“氣化即道”的自然唯物論
二 重理性思維的“神明”說
三 主張“理存於欲”,抨擊“以理殺人”
四 漢學皖派的音韻、訓詁、考據之學
第十一節 汪中和乾嘉漢學集大成者阮元
一 主張“推六經之旨以合於世用”的汪中
二 乾嘉漢學的集大成者阮元
第十二節 常州今文經學派的興起與龔自珍的學術思想
一 常州今文經學派的興起
二 龔自珍的學術思想
第十三節 清代前期的史學思想
一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的歷史批判精神
二 顧炎武《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的史學思想
四 章學誠《文史通義》的史學理論
第四編 近代的學術思想
近代的社會與思想概述
第十章 近代“新學”思潮與孫中山前期的學術思潮
第一節 近代維新思想的前驅――魏源
一“師夷長技以制夷”
二 樸素辯證的變易觀和矛盾觀
三“及之而知,履之而後艱”的知行觀
四“知恥振邦”和“利國利民”說
第二節 早期的維新思想學派
二 鄭觀應、何啟的維新思想
第三節 戊戌變法時期的近代維新學派
一 康有為的變法維新思想
二 譚嗣同的《仁學》
三 嚴復傳播的西學及其近代啟蒙思想
四 梁啟超的哲學觀和《新民說》的進步倫理觀
第四節 章太炎的早期學術思想
一 以近代科學知識為基礎的自然觀和無神論
二“受”“想”“思”的反映論
三 獨特的宗教哲學
四“革命道德”論與“俱分進化”論
第五節 孫中山前期的學術思想
一“經世”傳統與西方民主思想的交融
二 唯物主義自然觀
三“知難行易”論
四 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繼承改造
五 徹底批判封建專制制度和建立“民國”的思想主張
第六節 近代史學思想的萌生和發展
一 魏源的《海國圖志》
二 梁啟超的“新史學理論”
結束語
主要參考書目
后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