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通寶
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
宋元通寶
當時四川及福建出鐵錢。福建所出鐵錢,背郭清晰,鑄工頗精,大受歡迎,於是又推出一種直徑4.2厘米的當十大錢,書法鑄工均不錯,背穿上有一個圓點,可能是一種紀念錢,現存世不多。這兩種“太平通寶”都為五代風格,而鑄工精整,深厚淳樸可比開元錢。
宋元通寶為宋開國錢。錢文仿八分書,形制仿唐開元。有銅、鐵兩種,鐵錢十當銅錢一。宋元通寶版別較多,除背有星、直、日、月、上菱紋外,常見的主要有:大字、長通、狹通、小字闊緣等。較為少見的有:大字右挑元、接郭、開元版低頭通、鐵母狹宋、闊宋昂寶、折二樣等。
外圓內方,錢文仿八分書,形制仿唐開元。有銅、鐵兩種,背有星、月紋等,鐵錢十當銅錢一。
宋元通寶
錢本農器,其狀類鏟,用以劃地除草者。生民之初,人各自給自足,無所謂交易,更無所謂過籌,偶有所需,即以農器為交易之媒。是農器者,即當時所用之過籌,亦即今日之所謂幣也。以後,因交易之增繁,漸致農器之不足以應用,遂象其形而制物以代之。其形狀及用途均與農器之錢等,故仍名之曰錢,此通籌之所以名錢者以此。
宋元通寶
宋元通寶
至其肇始之年代,現已無法確考。但據《管子》載,稱錢之興蓋自燧人氏以輕重為天下利,至黃帝時,其法寢備,則《紀原》謂始於帝堯遭大水而始鑄錢者非,此說似屬近理。蓋雖非始自燧人氏,其相去亦不遠也。據後世多數考古家之考證,在出土之古錢中,有一種鏟幣與黃帝後任何時期之錢幣不同,糟朽已達極點,握手即行粉碎,其花紋字體與五帝三代之器無一相同,是或即燧人氏最初所鑄之錢歟?至伏羲氏乃鑄棘幣,據史載,伏羲氏聚天下之銅以鑄幣,今日所見古錢,凡文字與骨甲刻字相同者,皆系此時所鑄之物也。
此後,錢之為用深人民間,各代帝王無不以鑄錢為要政。神農時,鑄錢尤多,惟式樣仍系鐘形,文字仍用刀刻,與伏羲氏所制者殆無少異。至黃帝時,對於鑄幣尤為努力,據史載,黃帝以柏高為壙師,煉銅鑄幣。又載,黃帝開首山之礦以鑄幣。故三代以前,以黃帝鑄幣之時間為最久,而所鑄之幣亦獨多也。按黃帝所鑄之幣,多數仍為鏟式,但間有刀形者,字體則多為刀刻,間有漆書者。堯舜雖亦鑄幣,但均系拯救饑溺,偶爾舉行,式樣文字與前相同,並無變異。
至夏時,所鑄雖亦為鏟形,但全為漆書,並無刀刻字體者。總之,自有幣之始,以迄夏初所通用之幣,完全均為鏟形。伏羲氏之棘幣,絕非伏羲氏時所通行之幣。其他葛天氏之圓形幣,既系圓孔,亦定非通行之幣。至黃帝時之金刀幣,亦非通行之幣,是可知在三代以前,各代之幣雖大小文字問有不同,其為鏟形則一也。
宋元通寶小平鐵錢
宋元通寶
宋元通寶
孝武帝更鑄行三分錢。王莽居攝,變漢制,更鑄大錢,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銖,文曰“大錢五十”。又造契刀、錯刀,其環如大錢,身形如刀,長二寸,文曰“契刀五百”,錯刀以黃金錯,其文曰“一刀值五千”,與五銖錢凡四品并行於世。莽纂位,忌惡劉氏,以錢文有金刀,故乃罷錯刀、契刀及五銖錢,而更作金錢、龜貝、錢布之品,名曰“寶貨”。小錢徑六分,重一銖,文曰“小錢值一”;次徑七分,重三銖,文曰:“么錢一十”;又次徑八分,重五銖,文曰“幼錢二十”;又次徑九分,重七銖,文曰“中錢三十”;又次徑一寸,重九銖,文曰“壯錢四十”;及十二銖之大錢。是為錢貨六品,其值各如其文。又鑄大布、次布、弟布、壯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么布、小布。小布長一寸五分,重十五銖,文曰“小布一百”。
自小布以上,各相長一分,相重一銖,文名為其布名,值各加一百。上至大布,長二寸四分,重一兩,而值千錢矣。是為布十品,皆為銅鑄,遂廢漢之五銖錢。東漢馬援為虎賁中郎將,親對光武申述,求復五銖,乃從之,遂鑄五銖錢。後漢公孫述廢銅,置鐵官錢。及董卓為逆,壞五銖錢,更鑄小錢,而無輪郭。悉取洛陽、西安之銅人,鍾虛銅馬之屬充鑄焉。孫權嘉平五年,鑄大錢,一當五百。赤烏元年'又鑄當千錢。晉元帝過江,用孫氏舊錢,輕重雜行,大者謂之比輪,中者謂之四文。吳興沈充又鑄小錢,謂之沈郎錢。
宋元通寶
梁敬帝太平二年四月,鑄四柱錢,一準二十,后又改曰“柱錢一準十”。南史曹武在雍州致見錢七千萬,皆為厚輪大廓。魏所用之錢,民多私鑄,日就薄小,乃至風飄水浮。楊侃鎮雍州,聽民與官共鑄五銖錢,復上書申請之。孝庄帝從之。乃鑄五銖錢,並古錢,不限大小,悉聽行之。雞眼、環依律而禁,並以京都銅像毀以鑄錢,世號曰“河陽錢”。周武帝更鑄錢,文曰“布泉”,以一當五,與五銖錢并行。更鑄五行大布錢,以一當十,與布泉錢并行。至宣武帝大象元年十一月,鑄永通萬國錢,以一當十,與五行大布錢并行。
宋元通寶
太宗皇帝大觀元年,首鑄御書當十錢,以京畿瀘之復鑄烏背瀘銅錢,詔以剪銅式,頒行諸州。前世鑄錢未有草書者,始以宸翰為之,既成,以賜近臣。蜀人更私為鐵錢,仁宗特命以皇宋通寶為文。慶曆以後,冠以年號,如舊神宗熙寧六年十月行折二錢。高宗更毀民私鑄之毛錢。南宋之季,中國之北部為遼金所佔據者多年,因之遼金之錢流人中國者甚多,且鑄造均極精良如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所鑄之夭顯錢、天贊錢,形式文字均極精妙,金海陵王所鑄之正隆錢、世宗之大定錢,亦均佳美。《金史》謂其中有銀,或不虛也。元朝入主中國,改鑄大錢,以前各代之錢體式均小.不受人民歡迎,遂漸淘汰。惟至元之末,國用不給,創行權鈔,即於銅錢之右,書明權鈔二字,其左方書明幾兩幾分字樣,即此一枚銅錢,權作銀若干,亦即當十當百之同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