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南公學
1948年中國共產黨創辦的院校
陝南公學是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時期創辦的二十多所院校之一,是在陝南的突出代表,為軍隊和地方培養了近三千名幹部,為解放和建設大西南、陝南、大西北以及新疆和平解放提供了重要的力量,為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奠定了幹部基礎。
陝南公學(1948年12月-1950年5月)是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時期創辦的二十多所院校之一,是在陝南的突出代表,為軍隊和地方培養了近三千名幹部,為解放和建設大西南、陝南、大西北以及新疆和平解放提供了重要的力量,他們在各條戰線發揮了積極作用,有的後來成為積極分子和骨幹力量,為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奠定了幹部基礎。本文對陝南公學的創立背景、校訓和校歌、變遷以及主要領導者以及政治意義進行了概述。
陝南公學是中國共產黨陝南區黨委於1948年12月在鄖陽(現鄖縣)創辦的為解放陝南吸收和培養幹部,以學習政治理論政策為主、短期訓練班性質的幹部學校。陝南公學辦學分為兩個階段,鄖陽階段(1948,12-1949,12,又稱陝公一、二期)和南鄭階段(1949,12-1950,5,又稱陝公三期),為軍隊和地方培養了近三千名幹部,為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奠定了幹部基礎。
1948年6月,中共陝南區黨委、行署、軍區在鄖陽宣布成立,其首腦機關和軍區下屬的十二旅、三十八軍十七師,以及後來成立的二野十九軍等軍事機構均設在鄖縣。區黨委下轄三個地委,除商洛和安康外,兩鄖地委、專署、軍分區機構先在鄖西縣后遷到鄖縣設立,其間黨中央從延安派回四川開闢根據地的三百多名“四川幹部工作隊”(又稱為“長江支隊” ,1949年8月28日改名為“南下服務團”,史料中同時使用“南下服務隊”、“四川幹部隊”、“川干隊”和“南下工作團”等名稱)隊員和老解放區南下來的七十多名幹部都陸續來到陝南解放區參加革命工作,這一大批幹部精華,充實加強了各級黨政軍的領導和成為經濟、文化建設的骨幹,其中大部分留在兩鄖地區工作,對兩鄖地區的政權建設,全面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發展經濟和文教事業都做了大量工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從1948年6月到1949年底,陝南區的群眾團體、財政、金融、文教等各方面機構相繼在鄖縣建立,兩鄖地方不僅成為陝南解放區根據地的政治、軍事指揮中心,而且是經濟、教育建設中心和支前基地。
為確保各方面的工作得以勝利進行,為解放全陝南作好準備,陝南區黨委在兩鄖地區就積極著手解放陝南後接收舊政權、建立陝南各地區及所屬各縣的領導機構所需幹部的準備工作。因隨軍和從老解放區抽調支援陝南的幹部,仍解決不了陝南區幹部的需要。為此,1948年6月川干隊來鄖后,陝南區黨委就抽調原川干隊、兩鄖地委地方幹部學校副校長黃覺民等具有教育背景的領導幹部開始籌辦陝南公學(簡稱“陝公”),制定教育方針、審定教育計劃、確定組織機構等,並於12月10日發布《開辦陝南公學,廣泛招收學員,動員知識青年就學》的指示,主要目的是培養行政、財經、教育及醫務等工作幹部,而該指示成為陝南公學成立的標誌。兩鄖地委地方幹部學校(3-5期)、陝南軍政學校(鄂陝軍政學校)、隨營學校、文化藝術學校等也分別在兩鄖地區開辦,這些學校都是為解放陝南培訓幹部而設立的,以學習政治理論政策為主、短期訓練班性質的幹部學校。
隨著陝南戰場的不斷勝利,中共中央中原局、西北局對陝南區的發展十分關心和重視,為解放陝南的接管建政等工作,加緊輸送幹部。期間在幹部隊伍建設上變動較大,原來中央組建而暫留陝南工作的“四川幹部工作隊”要隨二野入川,中央命令全隊調離陝南赴孝感集合,同時太岳、太行,晉察冀,陝甘寧,華東、晉綏、中原等地區,先後有數百名幹部調到陝南。陝南區黨委為了給將要解放的地區儲備幹部,創造開闢新區工作的經驗,成立了兩個工作隊,第一隊為晉察冀的幹部,隊長陳濤,第二隊為華東幹部,隊長曹繼洲、牟鐵錚,指導員李平、彭彬(後任漢中地委書記),為陝南公學及時補充了教員。
陝南公學設在鄖陽城關“八高(湖北省立第八高級中學)”內,1949年12月後遷至南鄭市城北石堰寺原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一分校校址。
團結、緊張、活潑、嚴肅。這八個字原是毛澤東同志1937年為抗戰時期的“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制訂的校訓,公學將八個大字作為校風,並寫在校門上。
群眾路線的民主作風,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樸素踏實的艱苦作風,虛心誠懇的前進作風。1938年3月毛澤東同志為抗大親筆題詞,規定了抗大的教育方針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1939年5月10日他在延安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共產黨歷來更提倡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這種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與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不能脫離的,沒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發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沒有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也就不能執行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1943年6月他在《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最早的完整的提出群眾路線,明確提出:“在我黨的一切工作中,凡屬於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1943年12月為中央黨校大禮堂落成題詞“實事求是”,學校倡導了延安抗大精神,實事求是對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基本要求的通俗表述。可以看出,陝南公學的校訓是對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辦學方針的繼承與發揚,是公學辦學的指南,也是全校教職學員的奮鬥目標。
陝南公學實行校務委員會制,校務委員會由時逸之、黃覺民、陳宇文、曾德林和劉達組成,校長由陝南行署主任時逸之兼任,教育長黃覺民,下設三處教務處、生活指導處和總務處以及圖書館、印社等,教務處主任陳宇文,生活指導處主任曾德林,副主任王彥(女),總務處主任劉達。由於1949年7月“川干隊”恢復建制改名為“南下服務團”南下,陝南區黨委8月8日對學校領導班子進行了補充,任命宋筠為副校長,江岩(女)為教務處副主任,牟鐵錚為生活指導處主任。陝南公學校分高、初級兩部,設行政、財經、教育、醫療四個系,另外還設有川干隊班、陝南軍區參謀班等。1949年12月遷至南鄭後撤系實行以隊為組織形式的教學管理體系。
陝南公學校徽
為紫銅琺琅制,直徑2.5cm,圓形,正面為白底藍字紅五角星,上面為“陝南公學”四個藍字,下面為紅色五角星,周圍一藍色圓環,背面都有編號,現已發現有兩種型制,屬兩次製作。
鄖陽階段(1948.12-1949.12,又稱陝公一、二期):1948年9月,陝南行政公署在“湖北省第八高級中學”校址上成立鄖陽聯中籌備委員會,由於聯中具備較好的校舍和辦學條件,中共陝南區黨委隨即在聯中籌辦陝南公學,並制訂了校章(一直未找到校章的完整史料),同時,兩鄖地委在此辦起地委地方幹部學校(3-5期)。經過五個多月的籌備,陝南公學在1949年2月25日正式開學,在校師生550餘人,學習期間學員均住校,並享受供給制。
陝南公學校分高、初級兩部分行政、財經、教育、醫療四個系招生。高級部招收的學員一般是高中或大學畢業及具有同等學歷者,計劃學期為半年,學習內容有社會科學概論、中國革命基本問題、中國近百年史、經濟學和各種政策以及各系的專業知識等。初級部招收的學員要求是具有初中畢業及具有同等學歷者,學習語文、數學、政治常識、社會進化簡史、中國現代革命運動史和政策概要等課程,計劃學期為一年。並且規定凡在社會服務二年以上,具有工作經驗和一定技術,持有服務證件或區級以上人民民主政府證明信者按程度分別編入高、初兩部。
行政系主任牟鐵錚(南鄭解放後任漢中市委書記,后調任中國建筑西北設計院副院長、黨委副書記),副主任薛鳳飛(陝公二期,後任漢中地委黨校副校長),教員有黃覺民、曾德林、牟鐵錚、薛鳳飛等;財經系主任譚嵐(女),副主任陳惠卿(陝公二期),教員王延均(王國益)、王均(女)等;教育系主任江岩,教員有陳宇文、傅蔚然、吳逢亮等;醫療系由陝南軍區衛生部負責,系主任由衛生部部長夏九惠(陝南軍區後勤部副部長兼衛生部長,解放後任海軍青島基地後勤部副部長兼衛生部長,1955年被授予二級解放勳章,1965年擔任青島醫學院副院長,1983年離休)兼任,教學體系由副部長馬煥文(原十二旅衛生處處長、鄂陝衛生學校校長)、副政委淳潤堂(解放後任鞍山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醫政科長趙啟明、醫政副科長張之漢、材料科副科長杜樹德、政治處主任張鑒等組成專業隊伍承擔,學生大部分為從部隊醫護人員中選拔出來的。陝南公學在鄖縣共辦了兩期,第1期1949年2月至5月,招收學生500餘名,生源主要是均縣、房縣、竹山、淅川、襄陽、鄖陽(現鄖縣)等地;第2期1949年7月至9月,招收學生700餘名,生源主要是均縣、鄖陽、房縣等地;到1949年底共培養學員1300多名,一部分學員1949年9月18日在鄖陽畢業隨川干隊南下入川,而大部分留在鄖陽參加革命工作。
在鄖陽階段,校長時逸之、陝南區黨委張邦英、汪鋒、劉金軒、趙希愚(1915-1971)以及田伯萍(1917-1984)等領導都到學校做政治和形勢報告。陝南區黨委的機關報《陝南日報》1949年5月1日也在鄖縣創刊,報頭採用毛澤東主席的手書集字,代發刊詞是《鞏固現有陣地,準備解放全陝南》,報社也設在陝南公學內的大成殿,社長由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趙希愚兼任,第一副社長程文津,第二副社長李衡,總編輯李衡、程文津,副總編傅蔚然,編輯部主任施暘、吳生白,黨支部書記周書,他們有的在陝南公學擔任一定的教學任務。1949年12月底陝南公學隨陝南軍區、陝南行署、陝南區黨委由鄖縣西進南鄭,此時陝公共有師生800餘名。
陝南公學西遷后,1950年3月湖北省教育廳決定恢復“鄖陽聯合中學”並於5月開始招生,設有中學、師範、師訓三部和工農幹部文化速成班和醫師班,成為規模龐大、形式多樣的綜合性學校,1952年襄鄖兩專區合併,師訓、文化兩班停辦,醫師班併入襄陽衛校,1954年師範部獨立建製為“湖北省鄖陽師範學校”,後來發展為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原湖北省鄖陽聯合中學成為單一的完全中學,恢復沿用1935年的名稱——鄖陽中學,1999年7月鄖陽中學遷至十堰市區,在原鄖陽中學校址上又建起“鄖山中學”至今。
南鄭階段(1949,12-1950,5,又稱陝公三期):1949年南鄭解放,陝南軍區、陝南行署、陝南區黨委於12月底前先後由鄖縣進駐南鄭,12月26日陝南公學隨區黨委機關遷至南鄭市(現漢中市漢台區),地址在南鄭市城北的石堰寺原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一分校(現作為陝西省療養院和石堰村小學校址),距離漢中20多公里。
到達南鄭后,陝南區委對陝南公學領導進行了調整,副校長宋筠,教務處主任傅蔚然,同時還擔任《陝南日報》副總編,生活指導處主任牟鐵錚,總務處主任宋良猷(1905-1969,又名宋宏軒、宋良由,曾任中共鄂豫邊特委常委、鄂豫邊臨時省委組織部長、宣傳部長、省委書記,1949年底由陝南日報社調陝南公學,1951年後調到新疆民族學院任教務主任、秘書長、工會主席等職),青年團委書記谷崗(後任漢中地委秘書長)。學習期間學員均住校,仍享受供給制。
陝南公學到南鄭后共辦了一期,1949年12月-1950年5月,在安康招收新生500多名,到漢中后又招收新生1000多名,共招收學生1500多名,並且撤系實行建立以隊為組織的教學管理體系,分編為五個教學隊,一隊主任陳惠卿,二隊主任柳子明,三隊主任薛鳳飛,四隊主任張修文,五隊主任傅蔚然,學生畢業後主要分配在漢中地區工作,而5月第三期學員的畢業大會則成為陝南公學結束的標誌。1950年夏陝南區委決定在陝南公學的基礎上成立陝南幹部學校(陝南幹校,設生活指導、教務、秘書三個處,白友三(1908-2004)任副校長,牟鐵錚任教務處處長、張樹誠任生活指導處處長,宋良猷任秘書處處長),1951年2月1日中共南鄭地方委員會在南鄭市正式成立,陝南幹部學校改由南鄭地委領導,5月7日改名為中共南鄭地委幹部學校。
陝南幹部學校經中共南鄭地委幹部學校、中共南鄭地委黨校(1952年4月)、中共漢中地委黨校(遷至漢中市)等變遷,1996年漢中撤地設市后,更名為中共漢中市委員會黨校,成為培養黨員幹部、國家公務員和理論骨幹的學校。
校長時逸之、教育長黃覺民、副校長宋筠、教務處主任陳宇文、生活指導處主任曾德林、總務處主任劉達。
2009年是陝南公學成立60周年(1949年2月25日召開成立大會),也是南下服務團成立(1949年8月28日川干隊改名南下服務團)60周年。中共陝南區黨委創辦為解放陝南吸收和培養幹部的陝南公學,經鄖陽、南鄭兩個階段,從1949年2月至1950年5月,共辦三期,為軍隊和地方培養了近3000名幹部,這些幹部一是隨軍南下參加解放大西南工作,二是留在陝南參加革命工作,三是西進參加解放大西北以及新疆和平解放與建設工作,在各條戰線發揮作用,有的後來成為積極分子和骨幹力量,為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奠定了幹部基礎。
陝南公學是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時期創辦的二十多所院校之一,是我黨我軍在陝南工作的突出代表,它的存在時間雖然不長,只有1年半,但它的發展就像“八字校風”以及“三十六字校訓”一樣,既體現了科學的共產主義社會方向,又體現了為共產主義的實現而獻身的精神以及無產階級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