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文儀器》特種郵票

《古代天文儀器》特種郵票

中國郵政定於2011年12月10日發行《古代天文儀器》特種郵票1套2枚(與丹麥聯合發行)。該郵票由崔彥偉、佩爾•英厄曼(丹麥)設計,北京郵票廠印製。志號:2011-30。

簡要概述


2011年11月12日,中國集郵總公司丹麥郵政官員在亞洲國際集郵展覽舉辦了相互委託設計郵品簽約儀式。中丹雙方以《古代天文儀》為主題相互設計郵品,並定於同年12月聯合發行《古代天文儀》這套郵票。這是中方首次為外國郵政設計郵品,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中國郵政與丹麥聯合發行的《古代天文儀器》特種郵票是2011年度發行的最後一套郵票,郵票的設計者分別是中國的崔彥偉與丹麥的佩爾·英厄曼,郵票表現的圖案是古代天文儀器“簡儀”以及“大赤道經緯儀”。我國古代在創製天文儀器方面曾做出傑出貢獻,創造性地設計和製造了許多種精巧的觀察和測量儀器。元代郭守敬一人就先後創製和改進了10多種天文儀器,如簡儀、高表、仰儀等。“大赤道經緯儀”制於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年-1673年),由來華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監製。

郵票樣板


2011-30簡儀(2-1)T
2011-30簡儀(2-1)T
2011-30大赤道經緯儀(2-2)T
2011-30大赤道經緯儀(2-2)T

基本資料


圖序 圖名 面值 
(2-1)T 簡儀 1.20元
(2-2)T 大赤道經緯儀 1.20元
郵票規格:33×33毫米
齒孔度數:13.5×13度
整張枚數:16枚
整張規格:162×195毫米 
印製版別:膠雕
防偽方式:防偽紙張 防偽油墨 異形齒孔 熒光噴碼
設計者:崔彥偉、佩爾•英厄曼(丹麥)
雕刻者:馬丁•莫克(丹麥)
責任編輯:佟立英
印製廠:北京郵票廠 

出售辦法


自發行之日起,在全國指定郵政網點和www.cpi.net.cn網站出售,出售期限6個月。

郵品特色


《古代天文儀》郵品設計特點:我方為丹麥郵政設計的首日封中西合璧、古樸大方,丹麥郵政為我方設計的紀念封為雕刻版,工藝精湛。

相關資訊


2012年,丹麥郵政將再次發行安徒生童話郵票,鑒於雙方的成功合作,丹麥和中國集郵總公司將邀請對方設計相關題材郵品。2011年11月12日當天恰逢亞展組委會確定的青少年集郵日,總公司還邀請郵票設計大賽獲獎青少年上台訪問,並贈送2012年全年首日實寄封。丹麥郵政還在總公司展台活動區展示丹麥風情集郵,並自主舉辦了推廣和互動活動。

相關郵品


【《古代天文儀器》極限明信片】
面值:27.00元
簡儀
簡儀
大赤道經緯儀
大赤道經緯儀
【《古代天文儀器》首日封】
面值:3.40元
內容:貼2011-30《古代天文儀器》郵票一套,銷首日紀念戳。
《古代天文儀器》首日封
《古代天文儀器》首日封
【《古代天文儀器》紀念封】
面值:26元
內容:貼2011-30《古代天文儀器》(2-2)大赤道經緯儀郵票一枚,銷中方紀念戳。另貼丹麥發行的《古代天文儀器》簡儀郵票一枚,銷丹方紀念戳。
《古代天文儀器》紀念封
《古代天文儀器》紀念封

相關鏈接


簡儀
簡儀
【簡儀】
簡儀是中國元朝天文學家郭守敬簡化渾儀而創造的一種天文測量儀器,它把唐宋的渾儀結構精簡併重新組合而成,故稱簡儀。
●製造沿革
郭守敬使用傳統渾儀測量天體時,感到渾儀層層交錯環圈過於繁複,相互遮擋不少天空視野,且妨礙觀測等,因而萌生簡化渾儀的想法。他把黃道圈除去,分立其上之地平與赤道測量裝置,再以雲架與龍柱把兩者合併之,能無遮擋的有效測量南北天極附近以外的其餘廣大天區之目標天體赤道坐標,簡儀亦成為郭守敬在天文測量儀器方面的代表作。
●結構原理
1.赤道系統,亦稱赤道經緯儀,包括赤道儀四游儀。赤道儀內為帶二十八宿周天刻度之赤道環,外套標上時辰刻度百刻環,有兩個界衡並過環心,由南極雲架與十字框架支撐與承托;赤道環與界衡均可繞環心水平轉動,以此來測量入宿度(該天體與它西側相鄰宿內距星的赤經差)。四游儀主體為四游雙環,安裝南北極軸上,南極立於赤道環環心上而北極則接上規,雙環以南北極成軸繞北天極轉動;兩環上刻有周天度數,雙環間有直距支撐(亦可看成兩環以直距為心斜立著轉動,此直距亦相當於極軸),其上有一窺衡繞該環轉動,窺衡上有橫耳並內藏細絲(類似尋星鏡十字絲定位原理);以此對好目標天體即可在集雙環讀出天體的去極度(天體與北極的夾角)。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出之簡儀,圖中可見最外大圓之北極雲架接上最高之候極儀,其中間方型之北極龍柱立著(較黑之銅環)為地平裝置之立運環
2.地平系統,亦稱地平經緯儀,即立運儀。立運儀在北極雲架下方,下接底座;陰緯環垂直平放於立運環之下,繞環心轉動;而立運環則垂直轉動並立於雲架之下;兩環均有刻度,以其上之界衡與窺衡對準目標天體則可在環刻度上讀出天體之地平方位角與天體高度。
(1)候極儀——包括位南極雲架頂端的上規與其內之定極環,以此加上赤道系統即可調整儀器的極軸方向及測量北極星上中天時刻。
(2)正方案——此部份部件已散夫,明朝仿製品由原來測定方向變為地平式日晷,同時也可作為南北定向之用。
(3)底座——包括:北極雲架、南極雲架與四方底座,兩雲架北高南低,雲架的龍柱精緻刻上栩栩如生的雲中游龍,雲架下有鰲承托。底座有水準糟以測定整座簡儀之水平水平。
●儀器成就
該儀之赤道系統為世界上最早的赤道裝置,原理相當於現在的越軸式(即叉式赤道儀)。歐洲至1598年才由丹麥天文學家第谷發明與之類似的裝置。而赤道環與百刻環之間有四個圓筒形的短銅棍,以減低兩者之摩擦力,為世界上滾筒軸承的最早利用之處。另外以窺衡加上絲線測量,與及環上的分刻度亦有所提高之下,大大提高了當時觀測準確度和方便性。
【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
郭守敬(1231-1316)
郭守敬(1231~1316),元朝天文學家和水利專家。字若思。順德邢台人。祖父郭榮精通五經、算數、水利。郭守敬幼承家學,后從天文學家劉秉忠學習,所以少年時代在數學、水利學和天文學等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十五六歲時得到一幅有關計時器“蓮花漏”圖,“已能盡究其理”。二十歲時他負責指導疏浚家鄉的河道和修復淹沒多年的石橋。中統三年(1262)因劉秉忠的同學、左丞張文謙推薦,郭守敬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召見,面陳水利建議六條,即被任命為提舉諸路河渠。次年,升為副河渠使。至元元年(1264),郭守敬奉命修浚西夏(今寧夏一帶)境內的唐來、漢延等古渠,更立閘堰,使當地的農田得到灌溉,事後升任都水少監。十三年,都水監併入工部,郭守敬任工部郎中。同年,忽必烈根據劉秉忠生前的建議,命張文謙等主持修訂新曆,郭守敬與王恂(1235~1281)受命率南北日官進行實測,提出了“歷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錶”的正確主張。他先後製造了簡儀、高表、仰儀、正方案等近二十件天文儀器,這些儀器頗多創造性,大大提高了觀測精度,對元、明時期天文研究的影響極為深遠。明末來中國的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稱讚郭守敬為“中國的第谷”。十六年,太史局擴建為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任同知太史院事。同年,在郭守敬領導下開展了全國範圍的天文測量,“東至高麗,西極滇池,南逾朱崖,北盡鐵勒,四海測驗,凡二十七所”。其中河南登封的觀星台和“量天尺”至今猶存。十七年,《授時歷》告成,為中國歷史上一部精良的曆法。十八年,太史令王恂去世,郭守敬承擔太史院的全部工作,同時陸續整理成《推步》、《立成》等多種著作。二十三年,升任太史令。二十八年,郭守敬兼領都水監事,領導開闢大都水源的白浮堰,開鑿由通州到大都積水潭(今北京什剎海)的大運河最北一段——通惠河的修建工程。他不僅根據大都的地形地貌解決了通惠河的水源問題,而且按地形地貌變化及水位落差,在運河中設閘壩斗門,解決了河水的水量和水位。三十一年,任昭文館大學士,兼知太史院事。朝廷不許郭守敬卸職,任事直到八十六歲去世時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