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二載甫自京金光門出間道歸鳳翔乾元初從左拾遺移華州掾與親故別因出此門有悲往事
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五言律詩
《至德二載甫自京金光門出間道歸鳳翔乾元初從左拾遺移華州掾與親故別因出此門有悲往事》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前四句回憶當年奔竄的驚險經歷,輾轉拜見聖上,可見其拳拳愛國報君之志。后四句寫其被貶的感受,蒙冤遭貶,又兼傷己之老邁和別親友之悲切,含蓄的表達了對統治者的不滿。
首聯“此道昔歸順,西郊胡正繁。”扣題,從“悲往事”寫起,述說往日虎口逃歸時的險象。“胡正繁”有兩層含義:一是說當時安史叛軍勢大,朝廷岌岌可危;二是說西門外敵人多而往來頻繁,逃出真是太難,更能表現出詩人對朝廷的無限忠誠。
頷聯“至今殘破膽,應有未招魂。”“至今”暗轉,進一步抒寫昔日逃歸時的危急情態,伸足前意而又暗轉下文,追昔而傷今,情致婉曲。章法上有金針暗度之效。
頸聯“近侍歸京邑,移官豈至尊。”轉寫今悲,滿腔忠心卻遭外貶,本是皇帝刻薄寡恩,是皇帝自己疏遠他,可詩人卻偏說“移官豈至尊”,決無埋怨皇帝之意,故成為杜甫忠君的美談。但若仔細體會,杜甫在這兩句中還是含有怨艾之情的,只不過是說得婉曲罷了。
尾聯“無才日衰老,駐馬望千門。”在自傷自嘆中抒寫眷戀朝廷不忍遽去的情懷。感情複雜而深婉,雖然寫得很含蓄,實際是在埋怨肅宗。
當年是“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朝廷憫生還,親故傷老丑。涕淚授拾遺,流離主恩厚”,本以為從此可以效忠王室、裨補國政,誰知卻因正直敢言了遭奸按誹傍,天子疏遠,從政一年多就被貶斥。詩人內心的怨望很深,卻以“不怨之怨”的委婉筆法寫出。篇末抒發自己眷念京國的深情,更加襯托出統治者的黑白不辨、冷酷無情。
安史亂中,杜甫曾被叛軍捉住,押往長安。至德二載(757),他從長安西門中的金光門混出城,由小路逃往鳳翔見唐肅宗,被任命為左拾遺。次年(乾元元年,758)因上疏營救好友房琯而得罪,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恰好又從金光門出城,作者撫今追昔,悲慨萬分,寫下此詩。
《唐詩歸》:鍾云:此詩不無怨,然不怨不厚。
《杜律趙注》:子美乃心王室,出於天性。故身陷賊中而奮不顧死,間道歸朝。及為侍從,雖遭讒被黜,而終不能忘君。
《杜詩提要》:一句一轉,風神欲絕。實公生平出處之大節。自覺孤臣去國,徘徊四顱,凄愴動人
《義門讀書記》:不無少望,然淡淡直敘,怨而不怒,諷刺體之聖也。
《杜詩說》:前半具文見意。拔賊自歸,孤忠可錄;坐黨橫斥,臣不負君,君自負臣矣。後半移官京邑,但咎己之無才;遠去至尊,不勝情之瞻戀。立言忠厚,可觀可感
《唐宋詩醇》:詞意蜿曲,昔之忠款,今之眷戀皆見。怨而不怒,忠厚之道。
《讀杜心解》:題曰“有悲往事”。而詩之下載並悲今事矣。妙在直、四說往事,卻以“至今”為言,下便可直接移掾。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