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皰性膿皰瘡

大皰性膿皰瘡

大皰性膿皰瘡是一種疾病,主要由。本型好發於新生兒,又稱新生兒膿皰瘡(impetigoneonatorum)。如不及時救治,可因敗血症毒血症而危及生命。

病症體征


多發生於出生后4~10d的嬰兒。在面部、軀幹及四肢突然發生大皰,皰液開始澄清,后渾濁化膿,四周繞以紅暈,皰壁較薄,易於破裂,破后可露出鮮紅色濕潤的糜爛面。病變發展迅速,數小時或1~2d即可波及大部分皮面,粘膜亦可受累。開始無全身癥狀,以後可有發熱或低熱,常有綠色泡沫便,有的可併發敗血症、肺炎腎炎腦膜炎而死亡。

疾病病因


本症的病原菌與其它年齡組的膿皰瘡患者相同,但由於新生兒皮膚嬌嫩及功能不健全的特點,因而形成本症特有的臨床表現。再者,因新生兒初次接觸細菌,故對細菌特別敏感,可能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此外,營養不良,氣候濕熱,用塑料布包裹以及其它促使皮膚易發生浸漬等因素,對造成本症也起著一定的作用。其傳染源主要來自醫護人員或母親。在本症流行時,不僅在醫護人員身上可分離出葡萄球菌,而且在衣、被、空氣及塵埃中亦可培養到此種細菌。

病理生理


為表皮內角質層下的大皰,皰液內含有許多中性粒細胞和球菌,皰底棘層有海綿形成和很多中性粒細胞滲入。真皮上部是非特異性炎症改變。

診斷檢查


大皰性膿皰瘡
大皰性膿皰瘡
根據臨床特點及患兒年齡,不難診斷。但需與下列疾病鑒別:
(一)遺傳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大皰內容澄清,水皰多發生於手、足等易受外傷及摩擦的部位。常有家族史。
(二)新生兒剝脫性皮炎可能是本症的嚴重類型。常發生於出生后1~5周的嬰兒,皮損特點為瀰漫性潮紅,在紅斑基礎上發生鬆弛性大皰。迅速擴張,Nikolsky征陽性,口腔及眼結膜常被累及,全身癥狀嚴重。

治療方案


(一)全身治療,及早給予有效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紅黴素頭孢菌素類等,並給予支持療法,包括輸血或肌內注射丙種球蛋白等。全身療法根據患者的皮損情況及有無全身癥狀,酌情給予磺胺類藥物或抗生素,如青霉素G(80萬一240萬U/d,肌注,小兒每日2.5萬一5萬U/kg,分2一4次給)、新青霉素II、氨苄西林鈉(氨苄青霉素鈉)、頭孢氨苄等。對青霉素過敏者可給紅黴素口服(0.25~0.5g,3~4次/日,小兒每日25~50my/kg分3~4次)或林可黴素肌注(0.6g,每8小時一次,小兒每日20一40mg/kg,分2次),或根據藥物敏感試驗給予相應的抗生素。對重症新生兒膿皰瘡,應給予大劑量敏感性高的抗生素,加強支持療法,包括輸血漿(或全血)或肌注丙種球蛋白。
(二)局部治療注意保護創面,避免摩擦,可外塗莫匹羅星軟膏或0.5%~1%新黴素乳劑等。局部療法以殺菌、消炎、收斂、乾燥為原則。如膿皰完整時,可外搽5%硫磺1%樟腦爐甘石洗劑,一日多次。若膿皰較大,可先用消毒注射器抽出膿汁,用消毒棉花吸干后再搽上述洗劑。如膿皰已破潰、結痂,則宜用0.1%乳酸依沙吖啶液或0.5%新黴素液或1:5000~10000高錳酸鉀液清洗或濕敷。清除痂皮,而後再外搽0.5%新黴素3%糠餾油糊劑或0.5%新黴素軟膏等。新近用於膿皰瘡的莫匹羅星(mupirocin)軟膏具有起效快、療效高的特點。

預后及預防


(一)凡患有化膿性皮膚病的醫護人員或家屬,均不能與新生兒接觸。
(二)注意嬰兒清潔衛生,尿布應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