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延敬

康熙字典總閱官

陳廷敬(1638年12月31日―1712年5月23日),本名陳敬,字子端,號說岩、午亭,澤州府陽城縣中道庄(今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人。清代宰相、學者。

順治十五年(1658年),陳廷敬考中進士,選為庶吉士,授秘書院檢討,曾經教導康熙帝。康熙十四年(1675年),擢內閣學士、經筵講官、禮部侍郎,歷任左都御史、工戶二部尚書。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拜文淵閣大學士、吏部尚書,擔任《康熙字典》總修官。康熙五十一年四月,病逝,時年七十五,謚號文貞。

陳廷敬工於詩文,器識高遠,文詞淵雅,著有《午亭文編》五十卷,收錄於《四庫全書》,其中詩歌二十卷,還有《午亭山人第二集》三卷等作品。陳廷敬在家鄉所建的午亭山村,保留至今。

人物介紹


陳延敬是康熙字典的作者。康熙皇帝對他極為器重,曾多次賜詩、賜聯、題字。致仕時,康熙帝在花甲之年,為他御題“午亭山村”匾額和“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的匾聯,以示為其功德的褒獎。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四月,陳廷敬病逝,享年74歲,康熙特命皇三子誠親王胤祉率滿漢文武大臣前往祭奠,為御賜輓詩,其中有"世傳詩賦重,國典玉衡平"之句。以示辭別。然後遣官護喪歸葬故里。

人物分析


左為陳延敬
左為陳延敬
陳廷敬為政清廉,《清史稿》給他以“清勤”的評價。他長康熙16歲。康熙8歲登基始,陳廷敬即侍候康熙讀書,一直到最後72歲,裝聾作啞,善終而退,隱居原籍,頤養天年。陳廷敬官場成功的五字訣:等、穩、忍、狠、隱!這五個字不僅全面地反映了陳廷敬的性格和為官之道,而且對現代的官場和職場競爭也頗具現實指導意義。康熙時期是我國清朝歷史上步入繁榮的轉折和關鍵時期,究其復興的原因,主要得益於聖君康熙個人的素質和能力,由此也得益於康熙周圍聚集了一批名臣。然而,縱觀各位大臣,大都不能善終。明珠被削權罷相,索額圖身死囹圄,徐幹學去官之後鬱郁早逝,高士奇倍享尊榮卻被退回杭州原籍……但是,陳廷敬卻例外。康熙送給陳廷敬八個字的評價:寬大老成,幾近完人!陳去世后,康熙又將“午亭山村”匾額賜與他的老家皇城村。自此,陳廷敬和他的家宅皇城相府便成了歷史上一個傳奇的文化符號!那麼就讓我們尋著文化的脈絡,去皇城相府品味一代名相陳廷敬光照千秋的卓越人生!
出生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皇城村的陳廷敬,是靠考取功名而被康熙帝發現的。他原名陳敬,自幼聰慧過人,理想遠大。儘管家庭非常富裕,但他仍然刻苦攻讀,憑著滿腔為國效力的熱情,一舉考中進士。然而當時官場黑暗,他一開始並沒有金榜題名,反倒被冤枉入獄,險些喪命。後來得到朋友李振鄴(後來成為陳廷敬的岳父)的幫助,才得以活命。這期間,李振鄴教會陳廷敬一個“等”字,讓他擯棄浮躁,束縛心性,韜光養晦,靜待雄起。陳廷敬將“等”字牢記在心,並最終抓住表現時機得到了皇上的賞識,並賜名一個“廷”字,光宗耀祖。陳敬從此改名陳廷敬,也開始了富有傳奇色彩的官場人生。
進入朝廷,雖然陳廷敬深得康熙帝的寵幸,但畢竟初來乍到,官職也不大,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個漢臣。在朝廷中,滿臣和漢臣是面和心離,對於剛剛進入官場的陳廷敬來說,他深知這期間的厲害。而隨著索額圖和明珠權力的加大,更是出現了結黨營私的現象,即聞名天下的“索”黨和“明”黨,索額圖和明珠這兩個滿大臣都有自己的野心,也都曾權傾一時,雖然表面上還是不錯,但內心卻巴不得對方立刻失寵。面對著皇上一手提拔的陳廷敬,他們兩黨當然想將他拉入,而陳廷敬是相當理智和聰明的,他知道,自己唯有清清白白,兩不相幫,一心為皇上才是正道。根據自己的判斷和李振鄴老先生的指點,他知道這兩黨相爭,必然是兩敗俱傷。據此,他採取了中立的態度,而事實也證明了他的判斷是正確的:穩固才是最重要的。
康熙帝重新錄用陳廷敬,使陳廷敬內心感慨萬分。他知道,這次復出,必將受到明珠等人更大的打擊。現在的明珠權傾朝野,百姓更是怨聲載道。而陳廷敬在這個時候恰恰正確地揣摩到了皇帝的心理,感覺到皇帝對明珠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寵幸,更是要找個機會要懲治一下明珠。那麼陳廷敬是怎麼察覺到皇上心思的呢?一次皇上找陳廷敬問話,說話間陳廷敬隨口說出“明相國”幾個字,不料康熙大怒,說“大清從未設過什麼相國,何來的明相國?”從這一句話中,陳廷敬察覺到了康熙帝的心思。他認為,反攻的時機成熟了。隨後,他搜集證據,利用康熙檢閱海軍的一次機會,設計了一個連環參,直接間接地連參了明珠、索額圖、徐幹學和高士奇四位大臣,結果則是,明珠罷相削權,索額圖身死囹圄,徐幹學去官之後鬱郁早逝,高士奇倍享尊榮卻被斥退回籍。這計連環參,不僅保全了自己,更是幫助康熙消除了朝廷中多年的“明”“索”兩黨之爭。關鍵時刻,一向穩重的陳廷敬痛下狠手,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之前是別人教會他“等”“穩”二字,自己琢磨出一“忍”字,現在則是逼出了一個“狠”字。

人物生平


明崇禎十二年(1638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陳廷敬出生於山西澤州府陽城縣中道庄(今山西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中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為了與同館的順天通州的陳敬區別,順治帝賜名廷敬。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康熙即位,授起居注日講官,累遷翰林院侍講學士,掌院學士,日值弘德殿講經,深受康熙帝器重。
康熙十二年(1673年),轉侍讀學士,充武會試副考官。
康熙十四年(1676年),擢內閣學士,充經筵講官。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充會試副考官。時副都御史余國柱以滇南平定,請釐定樂章。禮部、翰林院會議,郊壇宗廟仍循順治元年之舊,朝會燕饗宜更定。陳廷敬撰擬十四章,旨下所肄習。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授左都御史兼管戶部錢法,疏請改官錢以杜私鑄,免銅稅便民採礦。定朝廷服制,禁奢靡之風。慎選督撫,以公心愛民勤政廉潔為準。嚴飭地方公開賑災錢糧賬目,杜絕污吏貪侵害民。
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正月二十四日,陳廷敬上《勸廉祛弊請敕詳議定製疏》,指出:“貪廉者,治理之大關;奢儉者,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當先使儉。”意思是說,奢侈導致貪污,節儉才能清廉。
同年又上《撫臣虧餉負國據實糾參疏》彈劾王繼文,認為他在戰時不用捐納糧草,卻動用庫銀,大軍凱旋之後又將所存穀米以官俸抵給本省官員,前後銀數相差九十萬兩之多。彈章一上,王繼文罷官,史書記載:從此以後“風紀整肅”。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九月遷工部尚書,與學士徐乾學奏進《鑒古集覽》,被康熙嘉納瀏覽資政。奉詔任纂修《三朝聖訓》《政治訓典》《方略》《大清一統志》《明史》等書。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張汧任湖廣巡撫時,山西道御史陳紫芝疏劾他“位任未久,黷貨多端”。兵部尚書張玉書趁機彈劾與張汧有親戚關係的陳廷敬。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四月,張汧因“貪污銀九萬餘兩”而被處絞。陳廷敬向康熙帝上《俯瀝懇誠祈恩回籍以安愚分疏》,向皇上謝罪,懇請回家守孝。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九月,高士奇疏彈劾徐乾學。康熙帝深知徐乾學、高士奇招搖多事,遂遣徐、高二人出京。次年二月,就在徐、高二人被迫離京后不久,陳廷敬又被起用為左都御史。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拜陳廷敬為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值講經筵。有《三禮指要》《老姥掌遊記》《午亭文編》《陳說岩詩》等。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四月,康熙帝第五次南巡,召江南士子試於杭州、蘇州、江寧,陳廷敬與大學士張玉書、掌院學士揆敘奉命閱卷。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朝廷以陳廷敬為總裁官,與三十多位著名學者開始編撰《康熙字典》。同年十一月,陳廷敬以耳病乞休,皇帝依允。
次年五月,大學士張玉書去世,李光地疾未愈,陳廷敬應詔入直辦事。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三月,陳廷敬病重,康熙帝令太醫院診視,四月十九日去世。康熙帝親作輓詩悼之,謚文貞。

主要成就


陳廷敬文學成就
康熙字典
陳廷敬一生編著有多部書籍。其中屬於他個人的詩、文集主要有:《午亭文編》《河上集》《參野詩選》《說岩詩集》《山禮指要》《午亭歸去集》等;。陳廷敬多次主持編撰國家典籍史志,主要有《世祖章皇帝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鑒古輯覽》《三朝聖訓》《政治典訓》《平定三逆方略》《大清一統志》《佩文韻府》《方輿路程》《康熙字典》等。其中,《康熙字典》是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學者奉康熙聖旨編撰的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漢字辭書,它是在明朝《字彙》《正字通》兩書的基礎上加以增訂的。該書的編撰工作始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成書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歷時六年,因此書名叫《康熙字典》。字典採用部首分類法,按筆畫排列單字,字典全書分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標識,每集又分為上、中、下三卷,並按韻母、聲調以及音節分類排列韻母表及其對應漢字,共收錄漢字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47035個),為漢字研究的主要參考文獻之一。
陳廷敬一生寫了很多詩,康熙皇帝是歷代君主中最懂詩、最擅詩者之一,他以詩人的眼光看陳廷敬之詩,十分欣賞。其有《覽〈皇親文穎〉內大學士陳廷敬作各體詩,清雅醇厚,非集字累句之初學所能窺也。故作五言近體一律,以表風度》詩,詩題本身就對陳詩讚譽有加,詩更云:“清新授紫毫”,“李杜本詩豪”,則推崇之極矣。陳廷敬逝世后康熙又作《大學士陳廷敬輓詩》,仍不忘懷念陳“世傳詩賦重”。可見陳廷敬詩賦的成就確實為康熙所讚賞。他在京城任職期間,曾於康熙六年(1667年)與禮部尚書、詩歌大家龔鼎孳發起結詩社,參加者有王士禛汪琬、程可則等著名文士。
劉然《國朝詩乘》選陳廷敬詩二十九首,評曰:“台閣之詩,工為應酬,雖藻粉鋪張而其中無有,亦坐其人胸中無識。……先生諸篇於沉博絕麗之餘,寓感諷規切之意,長句片語,莫不稱是。天人之相與,主臣之交孚,淋漓愷切,唯所欲言。要其忠孝蟠郁,蓄極而流,不可遏抑如此。詩乃為有為而作也!”
陳廷敬政治成就
陳廷敬生活在康熙時期,先後任職於禮部、吏部、戶部、刑部等重要部門,長期擔任侍讀、侍講學士,直至文淵閣大學士。
錢幣改革
在掌管戶部期間,陳廷敬曾爬梳積弊,令錢法一清。他發現,當時一些奸商紛紛毀錢鑄銅,使制錢數量日減而質量日差,威脅到國家的金融基石,於是提出制錢改重就輕,並停收采銅稅,以增加銅源,杜絕毀錢鑄銅的現象,這一舉措無疑有利於維護幣制穩定。
整治貪污
當時清廷內不少官員貪污受賄,腐化之風十分嚴重。陳廷敬深切痛恨。他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向朝廷上疏:“貪廉這兩方面,是做一個合格官員的關鍵。然而奢儉這兩者,又是造成貪廉的根由。要使官員清廉,就先要使他們養成節儉的品質。古時候,從衣冠、車馬到服飾器用,辦理婚喪大事,都要‘賤不得俞貴,小不得加大’。現在由於奢侈之風未除,以至貧窮的人辦事節儉反受譏笑,富有的人鋪張而無人反對,使得大家競相奢侈,成為一種風氣。於是,貪污求利,觸犯法律的事就跟著多起來,而且日趨嚴重。”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好尚嗜欲之中於人心,猶水失堤防而莫知所止。”
康熙帝接到陳廷敬的上疏,表示贊同,指出,今後“務須返樸還淳,格循法制,以副朕敦本務實,崇尚書儉至意”。
吏治改革
為維護清廷的統治,陳廷敬又上疏說:“總督巡撫的職責在於考察和指導吏員,這樣做才能使百姓長期安定下來,並不是讓吏員只明察於理事,盡自己的職責就夠了。孔子說過: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也。要使百姓不觸犯條令,不如先行上之教。行上之教,就要首先師檢查總督巡撫。這樣巡撫可能會說:‘問題師是在於那些吏員。如果吏員清廉能幹,不加派火耗稅收,理事時就不會貪贓受賄,也不會搜括百姓,百姓也就不致於因觸犯刑法而痛苦。’倘若官吏沒有這樣的能力,這就可以說是對上有罪。當然,也並不完全是官吏的罪過。上司清廉,則吏員自然不敢貪贓犯法,上司如貪贓不法,吏員雖然也想廉潔,然而卻是不大容易辦到的。凡是官吏加派火耗,貪贓受賄,搜刮百姓,他每天就忙碌於察言觀色,逢迎上司,又哪裡有工夫去行上之教呢?百姓看到吏員的所做所為,就會說:‘這樣的人還能教導我嗎?’管教不聽,就用刑法。群吏這樣做,是總督巡撫導致他們這樣做的。所以,當今首要的是總督巡撫要人選合格。他們要不為利慾所動。自己身正,才能管好吏員,吏員也不必整日想著如何曲意逢迎、巴結上司,都留心為民辦事。百姓就能夠休養生息。”他還建議,應給督撫下一通令,凡保薦州府縣官,必須考察他們有沒有不法行為。對違犯者嚴加懲處,這就會起到以一儆百的作用。對於巡持總督的考察,則要看他是不是廉潔奉公,為群吏做出了榜樣。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陳廷敬從政五十三年間,歷經二十八次升遷,一直做到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清朝不設宰相,大學士就相當於宰相了。陳廷敬輔佐康熙長達半個多世紀,成為康熙朝的一代重臣。

軼事典故


陳廷敬陳廷敬舉賢
聖祖在乾清門召見政府九個部門的大臣,讓他們薦舉廉潔的官吏,眾大臣各有薦舉,應答還沒有完,聖祖特地問了陳廷敬,陳廷敬回奏:“知縣陸隴其,邵嗣堯都是清官,雖然治理的狀況不同,他們的廉潔都是一樣的。”於是這兩個人都升為御史。當初陳廷敬屢次稱讚這兩個人,有人對他說這兩個人廉潔而且剛強,剛強容易招禍,而且會有很多怨恨的人,恐怕要累及您。”陳廷敬說:“果真德才兼備。即使招禍且被人怨恨有什麼妨礙。”
陳廷敬陳廷敬秉公理財
康熙帝八歲的時候,陳廷敬任戶部尚書,主管錢物。
有一天,他歪著腦袋對陳廷敬說:“陳老官,借給我一些錢吧。”陳廷敬問:“萬歲,你要錢幹什麼?”康熙說:“隨便玩吧。”陳廷敬說:“萬歲要錢花,等我領了俸祿借給你。”康熙哼一聲說:“你的俸祿能有幾個錢,我要國庫的,有個三萬,五萬兩,才能痛痛快快的玩幾天。”陳廷敬說:“國庫的銀朝廷有規定,誰也不能挪用。萬歲,為臣不敢借給你啊!”康熙生氣了:“那你走!”陳廷敬說:“臣遵旨!”他退了幾步扭過頭來正要走,聽見康熙說:“什麼不能挪用,明明是覺得我沒有親政,看不起我。等我親政以後砍你的腦袋!”陳廷敬不敢說話,趕快退下了。
六年後,康熙親政,他把這件事忘了,可陳廷敬卻仍然記得,幾次請辭。康熙說:“那是我還小不懂事,你做的對!"

人物評價


陳廷敬為政
陳廷敬為政清廉,《清史稿》給他以“清勤”的評價。在官居吏部尚書時,陳廷敬曾嚴飭家人,有行為不端者、有送禮賄賂謀私者,不得放入。他到禮部上任,曾立下規矩:“自廷敬始,在部絕請託,禁饋遺。”
山西省陳廷敬研究會副會長、曾長期在晉城地方志辦公室工作的研究員馬甫平說“陳廷敬生於明末、長於清初,山西當時是受程朱理學影響很大的地區,這必然影響到他。當時,理學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在理論上趨於完善,很多理學家開始強調躬行理學思想,陳廷敬就是如此。理學強調的個人道德,具體到官場之中就是自身為官要清廉,對待貪官要敢於鬥爭。”
乾隆時期的文學家沈德潛評曰:“五語表其奏疏光明,賢於孔光削草之媚。六語表其持躬潔白,同於寇萊公行己之清。‘有官居鼎鼐,無地起樓台’,魏野呈萊公語也。”
號稱揚州八怪之一的文學家金農(1687—1763),寫詩讚曰:“獨持清德道彌尊,半飽遺風在菜根。”
陳廷敬文學
陳廷敬是個頗有成就的學者兼詩人。平生勤於寫作,幾無擱筆。他曾將《午亭文編》送呈康熙御覽,被康熙誇為“擬諸姚房李杜”,所作各體詩“清雅醇厚,非積字累句之學所能窺者”。但是陳廷敬一直身居廟堂之中,真正接觸社會的機會不多,這是他詩歌題材範圍較為狹小的根本原因。加之他謹小慎微的處世態度、一絲不苟的學人氣質以及其後繁瑣冗雜的編書事務,都無情地壓縮了他心靈自由馳騁的天地。詩歌作為文學創作,如果缺乏個性,也就喪失了其久長的生命力。特別是陳廷敬無暇或不屑於在詩歌理論上有所建樹,似乎“文以載道”就可一以貫之,這也影響了他文學地位的確立。
陳廷敬其他評價
康熙四十九年十一月,陳廷敬因耳疾乞休,被允准。陳廷敬入禁苑謝恩,康熙帝諭曰:“卿是老大人,是極齊全底人。
王躍文曾這樣讚揚他:清官多酷,陳廷敬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陳廷敬是好官,卻精明強幹;能官多專,陳廷敬是能官,卻從善如流;德官多懦,陳廷敬是德官,卻不乏鐵腕。《大清相國》
《清史稿》中載康熙皇帝“深惜之”,親筆為他寫下了輓詩:“世傳詩賦重,名在獨遺榮。去歲傷元輔,連年痛大羹。朝恩葵忠勵,國典玉衡平。儒雅空階嘆,長嗟光潤生。”不過,康熙皇帝對陳廷敬更廣為人知的評價是八個字:“寬大老成,幾近完人”。

家庭生活


陳廷敬的家世——進士九出,翰林六鳴
皇城陳氏進士表
姓名朝代年號科別最高官職備註
陳天祐嘉靖甲辰(1544)陝西按察司副史陳廷敬旁六世祖
陳昌言崇禎甲戌(1634)提督江南學政陳廷敬伯父
陳廷敬順治戊戌(1658)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陳昌期長子
陳元順治己亥(1659)翰林院庶吉士陳昌言子
陳豫朋康熙甲戌(1694)湖廣學政先入翰林院陳廷敬次子
陳壯履康熙丁丑(1697)內閣供奉先入翰林院陳廷敬第三子
陳觀顒康熙丙戌(1706)直隸浚縣知縣陳廷統子
陳隨貞康熙己丑(1709)翰林院庶吉士陳廷弼子
陳師儉雍正丁未(1727)廣西泗城府同知先入翰林院陳豫朋長子
皇城陳氏舉人表
姓名朝代年號科別最高官職備註
陳所知萬曆乙酉(1585)虞城知縣陳天祐曾孫
陳廷翰康熙甲子(1684)揀選知縣陳廷敬弟
陳賁懿康熙辛卯(1711)杞縣知縣陳廷愫子
陳壽岳康熙辛卯(1711)四川通江知縣陳謙吉次子
陳恂康熙庚子(1720)陳廷敬旁系孫
陳式玉雍正甲午(1726)浙江鹽大使陳隨貞子
陳壽華雍正乙酉(1726)貴州清平知縣陳謙吉第四子
陳傳始雍正壬子(1732)福建鹽大使陳壯履子
陳名儉乾隆甲子(1744)山東榮城知縣陳豫朋次子
陳崇儉乾隆甲子(1744)揀選知縣陳豫朋第三子

後世紀念


2012年6月11日,在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國家5A級景區皇城相府舉行了紀念陳廷敬逝世三百周年敬祭典禮活動。
陳廷敬的故居皇城相府歷經3年,投資2.8億元,從旅遊交通遊覽、旅遊安全、衛生、郵電服務、旅遊購物、綜合管理、資源與環境保護等8個方面進行全面建設和升級,2007年繼雲岡石窟、五台山之後,成為山西省第3家AAAAA級景區。

藝術形象


陳廷敬影視形象
2017年,電視劇《于成龍》中,由宗峰岩飾演陳廷敬。
2018年,電視劇《一代名相陳廷敬》中,由陶澤如飾演陳廷敬。
陳廷敬文學形象
《清史演義》《大清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