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

湖南安化縣梅山地標之一

在湖南益陽市安化縣的大山(梅山—雪峰山北段)深處,有一條茶商小路,人稱“茶馬古道”。出湖南,到洛陽,經長安,越西域,最終到歐洲。

茶馬古道風景區下轄三個單元景區:關山峽谷遊覽區、高城文化體驗景區、川岩景區。關山峽谷以“雄、險”見長,適合探險攀爬體驗,驚險刺激;高城是體驗高山人家民俗民風以及安化茶文化的景區,適合休閑度假,是厭倦城市喧囂的人們可以“讓心放下的地方”;川岩景區景觀秀美奇特,陰涼而幽雅,被人稱作“騎在馬背上的峽谷”,帶給人騎馬觀光的獨特體驗。

簡介


茶馬古道[湖南安化縣梅山(雪峰山北段)的茶商古路]
茶馬古道[湖南安化縣梅山(雪峰山北段)的茶商古路]
茶馬古道[湖南安化縣梅山(雪峰山北段)的茶商古路]
茶馬古道[湖南安化縣梅山(雪峰山北段)的茶商古路]
在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的大山(梅山—雪峰山北段)深處,有一條小路,人稱“茶馬古道”。在近千年前,卻已是這裡的茶葉外運的主道,展示梅山遺風。
茶馬古道[湖南安化縣梅山(雪峰山北段)的茶商古路]
茶馬古道[湖南安化縣梅山(雪峰山北段)的茶商古路]
這條路穿過叢莽巉岩,穿過麻溪、資江,穿過漆面斑駁的風雨橋,出湖南,到洛陽,經長安,越西域,最終到達歐洲、莫斯科。安化在雪峰山北段腹地,境內多山,這裡的山徑用當地人的話說:“還沒有狗舌頭寬”,又多河流,所以土產外運不僅要人挑肩扛,要藉助舟楫之便,更多的時候,要用馬馱。
茶馬古道[湖南安化縣梅山(雪峰山北段)的茶商古路]
茶馬古道[湖南安化縣梅山(雪峰山北段)的茶商古路]
也由於路途遙遠,為了防止茶葉變質,也為了便於運輸,這裡發明了一種獨特的制茶工藝,簡單來說是先用火將茶葉烘乾,然後壓緊壓實,再用箬葉、棕片、篾條層層緊裹,包裹時用力之大,非身強體健的青壯漢子莫辦。最終制出的茶叫黑茶,成圓柱狀,小的像迫擊炮的炮彈,最大的重達幾百斤,號稱“萬兩茶”。
40多年前這座山城有了火車,現在,高速公路也馬上就要通了,運茶再也用不著馬,這條路已經是4A級景點。山邊水邊,長亭短亭,工作人員穿著像清代兵勇一樣的對襟褐衫牽馬慢行,還有人在竹筏上撐著杉篙縱聲高歌。每到節假日,遊人紛至沓來,都想騎騎馬走走這條古道。
茶馬古道[湖南安化縣梅山(雪峰山北段)的茶商古路]
茶馬古道[湖南安化縣梅山(雪峰山北段)的茶商古路]
在安化的崇山峻岭和山澗溪流之間,綿延著一條神秘的茶馬古道。千百年來,無數的馬幫在這條道路上默默行走,悠遠的馬鈴聲,回蕩在山谷、急流和村寨上空,也成就了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交融。如今,茶馬古道上馬蹄印仍歷歷在目,跨越溪流的廓橋仍屹立在風雨中,彷彿在遙憶著那一片歷史的風景。
茶馬古道[湖南安化縣梅山(雪峰山北段)的茶商古路]
茶馬古道[湖南安化縣梅山(雪峰山北段)的茶商古路]
茶馬古道是指唐宋以來至民國時期,連接內地產茶區和西北、西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進行茶馬交易的交通要道。歷史上的益陽,驛道交通發達,並與茶馬古道連接起來。千百年來,穿梭在古驛道上的辛勤馬幫,在風餐露宿的艱難行程中,清悠的鈴聲和奔波的馬蹄聲打破山林深谷的寧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開闢了一條通往邊陲的經貿之路。在茶馬古道上,使益陽茶名揚天下的是黑茶,其著名的品種有茯磚茶、千兩茶黑磚茶和三尖茶。
馬幫和茶馬古道凝聚和集中了物流和人流,在茶馬古道經過的好些水陸、陸陸交匯點,慢慢而自然的形成了集鎮、驛站,以方便馬幫和過往商賈行人買賣商品,住宿歇足。高城峒、江南古鎮、永錫橋、洞市老街、唐家觀、新化圳上、白溪、隆回灘頭、寶慶這些老市鎮,便是隨“茶馬古道”誕生、發展而來的。
茶馬古道[湖南安化縣梅山(雪峰山北段)的茶商古路]
茶馬古道[湖南安化縣梅山(雪峰山北段)的茶商古路]
茶馬古道[湖南安化縣梅山(雪峰山北段)的茶商古路]
茶馬古道[湖南安化縣梅山(雪峰山北段)的茶商古路]
茶馬古道是一條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馬幫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與死的體驗之旅。茶馬古道的艱險超乎尋常,然而沿途壯麗的自然景觀卻可以激發人潛在的勇氣、力量和忍耐,使人的靈魂得到升華,留印在茶馬古道上的先人足跡和馬蹄烙印,以及對遠古千絲萬縷的記憶,將幻化成一股激奮人心的民族開拓、創業精神。
“馬幫游”現在成為了國內知名的旅遊品牌。現在,高城及周邊村,家家戶戶養馬,馬匹達數百。高城的馬是典型的南方品種,不算高大,看上去很普通,騎上卻能翻越崇山峻岭。那裡的山道,本不能稱為“道”,隔遠看哪裡有什麼路?走近了才發現在樹叢中間隱約著一條逶迤的羊腸小徑,濕漉漉的青石板上有一個個的小石窩,那是馬長期踩踏留下的痕迹。山道又窄又高,右靠山,左臨峽谷,有的陡坡幾近四五十度,連往峽谷底部看一眼,都需要足夠的勇氣。兩馬交匯時,一方的牽馬人護住馬頭,過於狹窄的地方,甚至要將馬匹拉上坡坎,騰出通道,以免對方和己方的馬匹受驚。因為山道險峻,眼中情景就有了驚觫的意味,走一步,便有一步的驚心,留下的卻絕對是難忘的印象。
騎馬穿行在川岩江邊的茶馬古驛道上,清脆的馬鈴聲在這詩情畫意的山水中宛如一支動聽的歌,隨著山風悠悠傳開,不絕於耳,真有一番“山外車鳴聲不絕,山間鈴響馬幫來”的景象。走馬川岩江,在古樹斜陽山風中任思緒飛揚,體驗古代俠士笑傲江湖的豪情,感受昔日馬幫躍馬山川的氣魄,別有一番情趣。
茶馬古道已湮沒在歷史煙雲中,成群結隊的馬幫身影不見了,清脆悠揚的馬鈴聲遠去了,遠古飄來的茶草芳香也消散了。然而,穿越歷史與歲月,安化馬幫在新時代卻重放異彩,充當起了推介安化旅遊資源和地域文化的重要角色。瞧,如今的安化馬幫,正馱著安化的萬千秀色,歷史風雲,人文底蘊,古樸民風,還有山月和星光,還有傳奇和故事,飛蹄而來……

風景區


茶馬古道最好玩的就是關山峽谷與川岩江。

高城

高城小盆地
高城小盆地
因其地居“群山之腰——高山之城”而得名。在大熊山北坡一座山峰的半腰間,有一片盆地,高城就是坐落在這片盆地間的一個小山村,海拔約600米,距洞市約13公里。高城頗有張家界韻味又獨具特色,關山峽谷與清一色依山傍水而建的木房子交相輝映,再配以濃厚的梅山文化底蘊,使高城成為了一個藏在深閨人未識的風景勝地。
高城,當地人叫“高城峒”,她的名字本身就是一個謎。一個山野小村怎麼叫“城”?既然是“城”,為何還要加上一個意思為“山洞”的“峒”字?大概是因為趟過川岩江便是“上梅”新化縣大熊山,高城是古梅山人連接外界文明的一個重要關隘與驛站,說是一個小城並不過分,也許還蘊涵著當地山民建設“高山之城”的美好願望;高城並沒有什麼大的山洞,之所以名“峒”,或許是因為群山環抱猶如露天之峒的緣故吧。
茶馬古道[湖南安化縣梅山(雪峰山北段)的茶商古路]
茶馬古道[湖南安化縣梅山(雪峰山北段)的茶商古路]
群山環抱的高城儼然一個世外桃源,那黝黑的板屋,清亮的良田,恬靜的美池和風情萬種的修竹,鑲嵌在萬古寧靜的群山之間。麻溪淙淙,猶如古箏鳴奏;雞犬相聞,永葆天地和諧。山間若是灑下一層或厚或薄的雨絲,整個村莊便籠罩在山嵐和霧氣里,一派人間仙境的景象。
高城,梅山十八峒山水的精華,一個充滿詩意的山村,一塊仍保持原生態農耕文化的樂土。

川岩江

川岩江----一片神秘原生態的自然風景區
茶馬古道[湖南安化縣梅山(雪峰山北段)的茶商古路]
茶馬古道[湖南安化縣梅山(雪峰山北段)的茶商古路]
川岩江峽谷地處湖南省大熊山森林公園腹地,麻溪水的源頭,洞市鄉高城、方溪村與大熊山林場的交界之所。谷內有浩淼的原始次森林和珍稀物種。其中,稀有動物有娃娃魚(大鯢)、金錢豹小鯢、穿山甲等;珍希植物有千年銀杏、銀鵲、亮葉青岡、飛蛾漆等。
溪中遍布的冰磧岩告訴人們,這條峽谷的形成經歷了長達六億年的歷史。由於經年累月,激流反覆沖刷,河床許多地方形成了一塵不附、千姿百態的石板河床,如一個個巧奪天工的天然浴盆。由於這裡不通公路,人煙稀少,外人罕至,植被保存極為完好。谷中氣候濕潤,空氣中含氧量和陰離子極高。
若不是身臨其境,你絕對不會相信在湖南湘中城市群中的益陽還有這麼一片原生態的自然風景區。
從益陽城區經桃江縣驅車約兩個小時,沿著資江南岸的小馬(小淹——馬跡塘)公路,觀賞著如畫的風景,不知不覺就到了安化名鎮江南,從江南鎮轉向南,就進入了川岩江風景區,一片有著秀麗自然風光和深厚人文底蘊的神奇土地。
綿延不絕的群山古道,神秘原始的馬幫部落,質樸純凈的山鄉水澗,以及豐富多彩、傳承深遠的梅山文化,從綿綿不絕的川岩江中,傾瀉出無數讓人心動的誘惑。
在歷經千年的風雨後,沉積出川岩江秀美的山色和淙淙的小橋流水,還沉積出肅穆沉穩的祠堂和古民居。原生態的自然環境和民俗風情的古老遺存,讓川岩江疏離了繁華,在風雲變幻的時代里,固守著千年不變的矜持和從容,在日出日落的平常中,講述著迎來送往的故事。

關山峽谷

關山峽谷-----峽谷探秘的首選,戶外拓展的樂園
茶馬古道[湖南安化縣梅山(雪峰山北段)的茶商古路]
茶馬古道[湖南安化縣梅山(雪峰山北段)的茶商古路]
從洞市出發,一路過橋趟水,順著麻溪上行約7公里,到達一個叫蔣家坪的村落後,就只能沿著陡峭的山路往上爬了,一路上要經過“響雷坡”、“過根橋”。從過根橋上去就是關山(一個驚險刺激的大峽谷),山上古木參天。
據說,在安化的每一個山村,都有自己的“關山”,關山“管風水”,被當地村民視為守護神。因此,“關山樹”從未被砍伐過,如今更是被人們的意識地掛牌保護起來。當地有“響雷坡,過根橋,四內一丘田,田中一口井”一說,據傳是過去人們叩關進峒必知的暗語。日漸開放的高城,進入這裡的外人,早已不用對暗語了,迎接人們的不再是警惕的目光,而是撲面而來的淳樸憨厚的民風。
關山之巔,峽谷之上巍然聳立著“將軍岩”,它如同一尊門神扼守著村頭。傳說將軍岩上曾建有“紅公寨”,當年,李闖王舊部紅公和黑公流落到此,依據將軍岩的險峻,安營紮寨,殺富濟貧,威震新化安化兩縣。
將軍岩下是關山峽谷,長約一公里,寬約十多米,深達百米。沿途險要異常,清一色巨石林立。兩岸的岩壁如刀削斧劈一般。谷底是涓涓細流,清澈見底。峽谷雖小,卻像一個優美的盆景,把神奇險峻匯於一體。這裡成了戶外探險、攀岩、溯溪的聖地。

永錫橋

茶馬古道[湖南安化縣梅山(雪峰山北段)的茶商古路]
茶馬古道[湖南安化縣梅山(雪峰山北段)的茶商古路]
永錫橋是安化縣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木結構風雨廊橋,為清光緒年間“九鄉”百姓捐資興建。橋長80餘米,頂部覆黑瓦,重檐翹角,雕樑畫棟,寫意著蒼古遺風。橋西有個與主橋相連的四合院,為守橋人專住,并行清掃和茶水之職。守橋人的選擇非常嚴格,須橋會頭人與巫師卜卦搖簽方可確定。
當時,由於整個縣內不通公路,而永錫橋所在地洞市鄉錫潭村為“前鄉”與“后鄉”,新化通安化的必經之路。往來過客經此,必須乘船過河。一遇春夏漲水,只能繞道而過,多有費時。而那敢於冒險的急性人,漲水也要船家硬撐過去。於是便有三次翻船死人的悲慘事故發生(橋志有載),鄉紳遠客聞知此事,便遠近倡議,義捐修橋。
自發起捐資到動工修建,到大橋竣工建成,越六載寒暑,耗數十萬捐資,牽動二縣九鄉百姓,可謂當時的大工程。此橋橋墩為純一色巨石累砌而成。石墩之上為巨大鵲木橫卧其上,鵲木上便是由三十九扇木屋互連而成的主體廊橋。屋面蓋瓦,以蔽風雨。
橋的兩頭則飛檐翹角,畫棟雕梁。正面兩隻木雕獅子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獅子中間是神態安詳、笑容可掬的彌勒佛,又稱笑和尚,彌勒佛正上方則是金光燦燦的“永錫橋”橋名三字。從橋的上游或下游遠望廊橋,但見廊橋如龍似虹,橫卧麻溪河上。心中快意騰騰而生。

洞市老街

茶馬古道[湖南安化縣梅山(雪峰山北段)的茶商古路]
茶馬古道[湖南安化縣梅山(雪峰山北段)的茶商古路]
麻溪是資水的一條支流,發源於大熊山北麓,全長40公里。千百年來,古老的麻溪靜靜地流淌著,孕育了兩岸厚重的人文歷史。
洞市,就坐落在蜿蜒曲折的麻溪河邊,位於安化縣東南部,距益陽城區約120公里。
從洞市溯麻溪南行,地勢漸行漸高,兩岸青山連綿起伏,一直融進遠處的雲天里,宛如一幅濃淡相宜的潑墨山水面。
從某種意義來說,洞市像一位英雄的老人,在經歷了青春流逝、悲歡離合、動亂與變革之後,依然悠閑地在向你問候,每一個笑容都因為親切而令人感動。
洞市曾經是通往邵陽(原寶慶)、新化、漵浦的茶馬古道上的重鎮,據說,在以前的湖南地圖上可以沒有“安化”、“東坪”的標記,但一定會有“洞市”的地名。興盛時期的洞市曾經商賈雲集,綿延幾里的青石板街巷商號林立,麻溪河的竹排蜿蜒數里。
洞市的老人舉止樸實,講起茶馬古道,言語卻娓娓動人。
歲月讓古鎮改變了模樣,當年的鼎沸人場雖早已沉寂,但徜徉在殘存的老街古巷中,仍能感受她那濃濃的古韻。黑里透黃的木板屋,被歲月打磨得坑坑窪窪的青石板街面,街口矗立的建於清同治年間的賀家祠堂……這一切,都會撩起人們對蹉跎歲月的喟嘆唏噓。在老街深處,一家老字號商鋪招牌——“德勝隆糧油”的字跡依稀可辨。今天商鋪已改作居家,但裡面一米多高的大木櫃檯、靠牆放著的木製“稱桿架”有裝有大秤,隱約透露出往日的興盛。
在洞市附近的人文景觀,還有深山寶剎鍾靈寺、清代民居陳五芝花屋和經常成為影視;拍攝地的賀氏宗祠。
川岩江風景區的茶馬古道洞市,古樸的居民、祠堂和傳承至今的各種古老工坊,在歲月的洽桑中,固守著梅山文化古老的傳承,正如窯藏的酒,在綿長的歲月里,醞釀著雋永的芬芳。

唐家觀

唐家觀-----五山半露青山外,三水環抱唐家觀
資江用高峽激流拒絕人們的逗留,卻又甩出一處處江灣,讓人們喘息。從東坪沿資江下行約二十華里,可見資江對岸的青山綠水之間一排古老的吊腳樓,這便是千年古鎮——唐家觀。
唐家觀離益陽城區50公里,坐落於資江北岸一處江灣邊,隔資江與小馬公路(安化小淹至桃江馬跡塘)相望。唐家觀南瀕資水,依偎在被稱為“五馬奔槽”的五座秀美的馬形山的情抱里,東有九里十八彎的珠溪,西有沖開鬼斧神工的崩崖山,和順勢向南橫流的槎溪,形成“五山半露青山外,三水環抱唐家觀”的自然景觀。
據安化志書記載,後唐同光三年(923年),唐、扶、鄢等姓為避“馬氏之亂”,由吳遷湘,隱居於唐家觀,迄今1185年。唐家觀先後由梅山左早首領扶漢陽、瑤族首領蘇氏統領。隨著朝廷開放對縣境瑤人的禁錮,江西等地漢人逐漸遷入,資江兩岸開始商業交往,唐家觀逐漸形成商業雛形。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朝廷派章惇開梅山,置安化縣,划四鄉五都,唐家觀屬三都,稱“唐市”。正式開始建學館,創商埠。自明代以來,這裡已經成為商賈雲集的熱鬧商埠,其繁華賽過周邊諸鎮,名揚全國。陝甘、四川、江浙、湖北、江西、京師等地客商紛紛齊涌,滿載糧食、茶葉、木材、楠竹、百貨、布匹、木炭的商船擠滿半邊河,九個碼頭裝卸貨物,晝夜不停。古鎮上各種商鋪、飯莊、客棧、炭行鱗次櫛比,好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
今天的唐家觀,青山綠水映襯著一條長約兩華里的青石板古街道,吊腳樓依江枕壁,古樓、古屋、古街、古埠保存完好,是一個奇迹。雖說面前清粼粼的資江蜿蜒遠去了,但古鎮沒有遠去,吊腳樓仍舊倒映在如畫清江里,俏皮的水波在輕輕揉撫著憑欄而倚的古鎮少女的如花笑靨。“貢茶”仍在普山普嶺地綠;老乾谷酒清香醇和,回味悠長,不亞於“茅台”;來了遠客,吃擂茶不要錢……
早先,船夫、縴夫和“排古佬”的號子聲環繞在這裡,上游和下游陡峭的崖壁上勒出道道深深的纖痕;後來,尋古探勝的畫家和攝影師來了,採風的文人來了;現在,又湧來了大批遊客,當地人便忙忙地打理著,展示著自己的“古”和大自然賜予的美。

陶澍故里

陶澍故里----莊嚴肅穆,景觀奇特
陶澍陵園位於安化縣小淹鎮附近的沙灣,距離縣城30公里。這裡前臨綠水,后倚青山,是一塊極佳的風水寶地。陶澍陵園是當時朝廷為兩江總督陶澍而建。陶澍是近代中國湖湘人才群體的領袖。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清末“中興名將”,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提倡睜開眼睛看世界的著名思想家魏源、禁煙英雄林則徐等歷史重要人物都受他的熏陶和影響甚深。
陶澍字子霖,號雲訂,安化縣小淹鄉人。生於1779年,1839年6月病逝於南京。清代嘉慶七年(1802年)中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后升御史。道光年間曾先後調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史和巡撫,后官至兩江總督加太子少保,道光皇帝曾親書“印心石屋”匾賜之。
整個陵園佔地50畝(7560平方米),由朝廷撥銀興建。周圍是3米多高的青磚圍牆。陵園正門是高4米的花崗岩石碑坊,正中的漢白玉門匾上書“兩江總督陶澍雲汀公之墓廬”,牌坊前兩側是花崗岩石獅各一尊。進門兩側分別是花崗岩石雕羊、虎、馬及文武官俑各一個。右門入側處有御碑亭,亭內兩隻巨大的石鰲背負一塊道光皇帝御賜的、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書寫的碑文。沿中軸線往裡走80米,便是陶澍墓(左)與黃夫人墓(右),四周是漢白玉和花崗岩精雕細琢的花柵欄,墓前分別有石俑、石馬、石獅各二,顯得十分莊嚴肅穆。1996年,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距離陶澍陵園下游約3公里,內有總督府、太保第、鄉賢祠、賜書樓、石雕龍鳳門、雙玉飄香、引水石渠等。
資江石門潭北岸,便是文瀾塔,稱之為“文瀾攬月”,是1836年陶澍回鄉捐資所建。塔高21米,八方七層,四至七層塔角銅鈴32個,風吹鈴響,似仙女奏樂。第一層漢白玉石匾額上刻著道光皇帝御書“印心石屋”,第二層嵌“文瀾塔”青石匾額。古塔點綴在高山峽谷之中,青山綠水之間,氣勢雄偉。
與文瀾塔隔江相望的資江南岸有一石崖,長55米,高22.5米,山巔有一石昂翹,儼然如龜,俗稱“烏龜崖”。1836年,陶澍回鄉,將道光皇帝所賜“印心石屋”四字,刻在石上,故稱“御書崖”,已經流芳160多年。
在陶澍故里人文風景區還遍布著仙龍吐珠、風雨迎賓、仙蛙對峙、紗帽傳奇、七星閃光、龜蛇戲斗、石龍過江、三公搶印等奇異的自然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