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山梵唄

三國曹植在山東創作的佛教音樂

魚山梵唄【 yú shān fàn bài】屬佛教三學的“定”學傳統的佛教音樂;是印度五明之聲明學的中國化漢語念經梵唄標準的原聲;是解決漢梵單奇、重複唱誦方法體系唯一特稱;是歌詠讚歎、供養三寶清凈三業修持的主要法門。中國最早的梵唄是三國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陳思王曹植游魚山,感魚山之神制,於是刪治《太子瑞應本起》始著《太子頌》(即今浴佛贊)。“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傳為後式有六契的“魚山梵”或“魚山唄”,後世簡稱“梵唄”,歷經五變:盛於齊梁,普及隋唐,流傳宋元,瀕危明清。

唐朝年間(804—850),日僧空海、圓仁等大師將梵唄請至日本,謂之“魚山聲明”。真鑒大師請至韓國,稱之“魚山”。故歷史上曹植一直被尊為佛教音樂始祖-----梵唄創始人。流失千年至今,經肩負傳承使命的梵唄高僧永悟禪師正本清源,傳承重輝,於2008年6月成功申報,被國務院批准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現全稱“魚山梵唄”。歷有《魚山聲明集》《中國魚山梵唄文化節論文集》《魚山梵唄聲明集》《中國梵唄傳承法要》等專著及古籍善本行世。

著名的魚山梵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永悟禪師確定傳承保護的五大要素:一傳承人釋永悟、二代表作太子贊、三傳承堂號聲明堂、四傳承日佛誕節、五傳承方式的譜系五十字輩。重建的魚山梵唄寺與聲明堂,享有“梵唄祖庭”之美譽承傳梵唄文化的使命,對復興文化、弘揚佛法起著深遠重大的意義!可謂功德無量!

發展歷程


梵唄始祖

魚山梵唄
魚山梵唄
梵唄,印度五明之聲明學的漢化念經梵唄標準的原聲,屬三學的“定”學法門。隨佛教傳入中國。三國時期魏太明帝太和四年(230),陳思王曹植嘗游魚山(一作漁山,今山東東阿縣境),聞空中梵響,清揚哀婉,細聽良久,深有所悟,乃摹其音節,感魚山之神制,“依《太子瑞應本起經》‘制轉贊七聲旻降曲折之響’,創製‘撰文制音,傳為後式’的六章漢語梵唄。《魚山梵》出而“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即後世所稱《魚山梵》或《魚山唄》”(《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唄讚篇》)。簡稱“梵唄”。現全稱“魚山梵唄”。唐初被請至日本謂之“魚山聲明”。請至韓國稱之“魚山”,稱名至今。“魚山梵唄”解決了“梵音重複,漢語單奇”之矛盾,自此,從西域、天竺傳來的“梵音”開始適用於漢語詠唱,中國佛教界有了自己特色的音聲佛事。故歷史上曹植被尊稱為漢傳佛教音樂創始人,亦稱“梵唄始祖”。

傳承歷史

梵,是印度語“清凈”的意思。唄是印度語“唄匿”的略稱,義為讚頌或歌詠。梵唄是佛教徒(確切地說是指出家人比丘、比丘尼)舉行宗教儀式時,在佛菩薩前歌誦、供養、止斷、讚歎、修持的音聲修行法門。包括讚唄、念唱。
1、陳思王魚山創製梵唄。
中國最早的梵唄源於魚山,魚山被譽為中國佛教音樂發祥地。三國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陳思王曹植游魚山,感魚山之神制,於是刪治《太子瑞應本起》始著《太子頌》(即今浴佛贊)及《睒頌》,而“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傳為後式有六契的“魚山梵”或“魚山唄”,簡稱“梵唄”。歷經支謙、康僧會、覓歷及“亦云祖述陳思王”的帛法橋、支曇鑰、曇遷、僧辯、慧忍、蕭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名家將梵唄提倡傳承發揚光大,盛於齊梁,普及隋唐。
2、梵唄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
(1)“胡唄”的傳入。
自佛教傳入至三國時,來自印度、西域的一些高僧在漢地傳播、翻譯佛經的同時,也帶來了印度、西域的佛教音樂。月氏人支謙據《無量壽經》、《中本起經》製成《菩薩連句梵唄》三契;康僧會亦曾制此曲,又傳《泥洹唄聲》。此外,作“胡唄三契、梵響凌雲”的帛屍黎密多羅也是西域人;月氏人支縣南“裁製新聲,梵響清美”,傳“六言梵唄”於後世。“原夫經震旦,夾譯漢庭。北則些(法)蘭,始直聲而宣剖;南惟(康)僧會,揚曲韻以諷通。”(宋贊寧《宋高僧傳》)他們所傳梵四,應該是西域風格的佛曲。然而,這些異國風味的“胡唄”並沒有廣泛流傳開來。
(2)陳思王始創“梵唄”是漢化標準音聲佛事的特稱。
我國最早創作梵唄的是曹魏時代陳思王曹植,他嘗游魚山(一作漁山,今山東阿縣境),聞空中有一種梵響(岩谷水聲),清揚哀婉,細聽良久,深有所悟,乃摹其音節,根據《瑞應本起經》寫為梵唄,撰文制音,傳為後式。其所制梵唄凡有六章,即是後世所傳《魚山梵》(亦稱《魚山唄》見《法苑珠林》)”。[唐]釋道世撰《法苑珠林》卷三十六載曰:“植每讀佛經,輒流連嗟玩,以為至道之宗極也。遂制轉贊七聲,升降曲折之響,世人諷誦,咸憲章焉,嘗游魚山,忽聞空中梵天之響,清雅哀婉,其生動心,獨聽良久,而侍御皆聞,植深感神理,彌悟法應,乃摹其聲節,寫為梵唄,撰文制音,傳為後式,梵聲顯世始於此焉。”謝安“寓居會稽,與王羲之及高陽許詢、桑門之遁游處,出則漁戈山水,入則言詠屬文,無處世意”。由此看來“曹子建游魚山,聞岩谷水聲寫之,制梵唄之譜,當為東土梵唄之始”。釋慧皎《高僧傳.十三經詩論》載曰:“始有魏陳思王曹植深愛聲律,屬意經音,既通般遮之瑞響,又感魚山之神制;於是冊治《瑞應本起》,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又云:“昔諸天讚唄,皆以韻入弦管,五眾與俗違,故宜以聲曲為妙。原夫梵唄之起,亦肇自陳思。始著太子頌及啖頌等。因為之制聲,吐納抑揚,並法神授,今之皇皇顧惟,蓋其風烈也。”
曹植將音樂旋律與偈詩梵語的音韻與漢字發音的高低相配合,使得佛經在唱誦時天衣無縫,“貴在聲文兩得”。採取以梵語發音為基礎與新制偈頌相結合的方法,解決了用梵音詠漢語“偈迫音繁”以及以漢曲諷梵文偈頌“韻短而辭長”的問題。
(3)梵唄的歷史發展傳承。
有了曹植的經驗,歷代僧人們便開始嘗試著進一步用中國民間樂曲改編佛曲或另創新曲,使古印度的梵唄音樂逐步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梵唄從此走上了繁榮,發展的道路。其後支謙、康僧會、覓歷等高僧結合當時中國民間音樂以及正統文學開創和初步形成了中國佛教音樂體系——中國梵唄。六朝的齊梁時代,佛教徒開始吸取民間文藝形式(如“轉讀”“唱導”等)。此時是我國梵唄發展的重要時期。《樂府詩集·雜曲歌辭》(卷七七八年)載有齊王融《法壽樂歌》十二首,每首均五言八句,內容歌頌釋迦一生事迹,從其歌辭體制來看,無疑是用這種華聲梵唄來歌唱的。
隋唐時代,佛教不僅盛行俗講音樂(講唱經文及佛教故事),而且由於西域交通的發展,西域方面的梵唄也漸漸傳入漢地。此外還有從其他佛教國家傳入的佛曲梵唄,有些梵唄還為朝廷樂府所用,所有這些都對中國梵唄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可以說中國梵唄從此進入了一個輝煌時期。陳暘《樂書》卷159載“胡曲調”,記錄唐代樂府所採用的梵唄就有《普光佛曲》《彌勒佛曲》《日光明佛曲》《大威德佛曲》《如來藏佛曲》《釋迦牟尼佛曲》《燒香佛曲》《十地佛曲》《觀音佛曲》等26曲。現存的唐代佛教歌贊資料有善導《轉經行道願往生凈土法事贊》《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和法照撰的《凈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凈土五會念佛咯法事儀贊》。所用曲調當仍是梵唄聲調,唐代流行的變文也是梵唄的音韻。敦煌經卷所載唐代佛曲就有《悉曇頌》《五更轉》《十二時》等多種音調。
宋元時期,我國器樂演奏的形式非常盛行,佛教也較多地採用了這一通俗的形式來供養佛菩薩,並以此來接近民眾,以此來接收更多的佛教信徒。同時也大量吸取了南北民間曲調和曲牌,各地寺院相繼產生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梵唄。但主要是南北之別,佛樂史上頗有影響的《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一書,就是採用南北曲的各種曲調填寫的,本書50卷,明永樂十五年至十八 年(1417—1420)編。
(4)梵唄傳至日韓。
唐朝年間(804—850),日僧空海、圓仁等大師將梵唄請至日本大原生根,謂之“魚山聲明”。真鑒大師請至韓國,稱之“魚山”。

禪師傳承

梵唄流失千年至今,經肩負傳承使命的梵唄高僧永悟禪師正本清源,傳承重輝,2008年6月成功申報,被國務院批准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現全稱“魚山梵唄”。
2005年10月,中國佛教協會理事、一代高僧釋永悟禪師發心復興住錫魚山,發宏誓願創建魚山梵唄寺,傳承重輝梵唄文化。2006年9月成功舉辦震驚海內外的首屆中國魚山梵唄文化節,因緣殊勝,盛況空前。 11月“魚山梵唄”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批准、山東省文化廳頒發授予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7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批准、文化部頒發授予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目前永悟禪師有《魚山聲明集》、《中國魚山梵唄論文集》、《魚山梵唄聲明集》、《中國梵唄傳承法要》等專著行世。

保護傳承


魚山梵唄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保護傳承必須尊重以下幾點:
1、嚴謹保護文化遺產,不搞虛假,不貶損出賣文化靈魂,保護傳承人技藝技能與傳承發展。保護傳承人技藝、技能、傳承人傳承發展。
2、遵照梵唄傳承的“三授”與“三不授”。
三授:(1)信,誠信佛教拜師,即皈依佛、法、僧三寶或剃度、接法。(2)願,發願繼承梵唄,持戒、定、慧三學熄滅貪、嗔、痴三毒。(3)行,修行弘揚梵唄,弘法利生,光大師門。
三不授:(1)不拜師不授,無師無傳承會亂教。(2)不發願持戒不授法。(3)不以娛樂的方式傳授,以免歪曲梵唄真實義,造成“五音四時動亂”、“天下憂患”、危害社會和諧、安定的局面。亂教,背因果。
3、抵制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破壞性的保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第五條: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尊重其形式和內涵。禁止以歪曲、貶損等方式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魚山梵唄的保護傳承中,要尊重其傳統佛教音樂的特性,不得加入時代氣息,進行人為破壞。

五大要素


著名的魚山梵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永悟禪師 確定傳承保護的五大要素:一傳承人釋永悟、二代表作太子贊、三傳承堂號聲明堂、四傳承日佛誕節、五傳承方式的譜系五十字輩。
魚山梵唄代表作是“佛誕節”讚歎、供養、浴佛、唱誦的太子頌《釋迦大讚》,此贊唯有在每年“佛誕節”浴佛讚頌太子使用一次。於2008年,確定在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日佛誕節為“魚山梵唄傳承暨剃度護法居家菩薩戒法會日”,至今已成功傳承六屆。為復興梵唄文化傳承神聖有序,按照原贊填詞《東阿王贊》,既可讚歎佛教音樂魚山梵唄創始人陳王曹植,又可平時練習梵唄,既不褻瀆佛法,又不違背戒律,而且更好的保護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魚山梵唄文化傳承發展的內涵,重建的魚山梵唄寺與聲明堂,享有“梵唄祖庭”之美譽承傳梵唄文化的使命,對復興文化、弘揚佛法起著深遠重大的意義!可謂功德無量!

意義及影響


《十誦律》云:如聽梵唄,其利有五:一者身體不疲,二者不忘所憶,三者心不懈怠,四者音聲不壞,五者諸天歡喜。
相傳昔時有僧諷誦《大佛頂首楞嚴神咒》,天上的天神聞聲,長跪合掌恭敬諦聽,直待咒文誦完始起身離去。
《長阿含經》中記載:音聲具足五種清凈,乃名梵音:一、其音正直。二、其音和雅。三、其音清徹。四、其音深滿。五、周遍遠聞。
《法華經》云: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南海寄歸傳》:能知佛德深遠,體制文之次第(能體悟佛法),能令舌根清凈,能得胸臟開通,能處眾不惶不懼,能長命無病。
在梵唄的伴奏方面,以法器磬、鐺、鉿、鈴、鼓、魚等為主,也配以簡單的管樂器。如《翠黃花》《掛金鎖》《水洛因》《八句贊》《准提咒》《普庵咒》等。其中《普庵咒》不僅為寺院所用。琴樂、琵琶曲和管弦合奏都有同名曲。全曲由《釋章談句》《初起咒》《香贊》《<蓮台現瑞》《二起咒》《鐘聲》《鼓聲》《鐘鼓同聲》《鳴鐘和鼓》《清江引》等組成,是一組特別優美的梵曲。

形式用途


梵唄在寺院中主要用於三方面:
一、講經儀式。
二、六時行道(即朝暮課誦、齋供)。
三、道場懺法。在這些法事活動中舉唱焚唄,稱為作梵,佛教認為梵音具有止息喧亂、便利法事進行的作用,所以教徒按照梵唄初梵、中梵、后梵這三節的不同要求,在法事活動的前邊、中間、後邊選擇作梵。但近世在講經傳法時已將傳統的《如來梵》《云何梵》《處世梵》改呼《鐘聲偈》:“鐘聲傳三干界內,佛法揚萬億國中;功勛祈世界和平,利益報檀那厚德”以及“天上法王法,法王法如是”等梵唄。
六時行道梵唄,為古來各宗所共遵行。無論何宗何派,均受持誦習朝暮課誦。如逢朔、望日以及佛菩薩祖師誕服及紀念日,在功課的前邊、中間另加有梵唄。六時行進梵,一般最流行者是六句贊及八句贊。六句贊是南北通行的讚詞,其贊由六句29字構成,故稱為六句頭贊。北方還有一種贊譜名《迓古令》,讚詞共有十條,亦名十供養贊,即香、花、燈、塗、果、樂、茶、食、寶、衣各系一譜,第一贊《清凈妙香》共四句20字,可用六句贊譜唱念,八句贊系由八句讚詞構成,多在誦經之後,法經中間唱之,亦稱大讚。如《三寶贊》《彌陀贊》《觀音贊》等都以八句構成。
道場懺法,其旨在化導俗眾,即“諸佛善權方便,立悔罪之儀”,所以其儀式尤為重視歌詠讚歎,道場懺法的內容可謂豐富多彩。最常用的有《蒙山施食》《瑜伽焰口》《水陸》《梁皇寶懺》《大悲懺》《三昧水懺》等。在這些佛事活動中,梵唄的內容極為豐富,但多以《四大祝延》《八大讚》為主。即《唵嘛呢叭* (左口右彌)吽》《唵捺嘛巴葛瓦帝》《唵阿穆伽》《佛寶》《西方》《十供養》等讚唄,除此以外,佛教徒在每堂懺法結束時,加一些俗調讚詞來慨嘆人生無常,勸世人早日覺悟,回頭是岸,如《青山無雨嘆人忙》《春宵夢》《南柯一夢熟黃粱》等。或者讚歎西方極樂世界妙境,祈亡者靈魂勿戀紅塵,迴向西方,同登極樂彼岸。
經過歷代高僧的倡導,讚唄在古代許多宗教儀式中被普遍運用。首先,在講經時必用讚唄,這類讚唄一般行於講前講后。據宋元照《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三十九所記講經應遵行的節目稱:初禮三寶、二升高座、三打磬靜眾、四讚唄、五正說、六觀機進止、七說竟迴向、八復作讚唄、九下座禮辭。另據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二所記講經順序是:打講經鍾,大眾上堂;講師上堂登高座間,大眾同音稱嘆佛名;登座畢,一僧開始“作梵”,唱“云何於此經”一偈;梵唄訖,講師唱經題目,講經;講畢,大眾同音長音讚歎,讚歎語中有迴向詞;講師下座,一僧唱“處世界,如虛空”偈。其次,六時行道必用讚唄,這是古來名宗各派共同遵行的。近世寺院的朝暮課誦,猶可見其遺風(詳見“課誦”)。再次,道場懺法因其旨在化導俗眾,所以其儀式尤其重視讚唄。據隋智□《法華三昧懺儀》第八“明行道法”所記行道次序稱:行道欲竟,稱三寶名,燒香正念作契唄,唄竟,唱“三皈依文”。最後,在一般齋會時亦常行讚唄。據載,唐大曆中(766-779)宋州刺史徐向等在本州設“八關齋會”,曾飯千僧於開元寺,其餘官民各設一千五百人、五百人、五千人的齋會,當時“法筵等供,仄塞於郊坰;讚唄香花,喧填於晝夜”(《金石萃編》卷九十八顏真卿撰《八關齋會報德記》),可見,讚唄當時在民間亦是相當盛行的。
讚唄在中國流傳之後,因為中國地域廣大,故其音調亦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別,大體說來,主要有南北之異。據道宣記載唐代的情況說:“地分鄭衛,聲亦參差。然其大途,不爽常習。江表(指長江以南地區--引者注)關中(指北方長安地區--引者注),巨細天隔,豈非吳越志揚、俗好浮綺,致使音頌所尚,唯以纖婉為工?秦壤雍冀音詞雄遠,至於詠歌所被,皆用深高為勝。”(《續高僧傳·雜科·聲德篇》卷四十),可見南北梵音各有特長。宋代贊寧亦論梵音有南北二體,並指出這是由於授受淵源不同所造成的,他說:“原夫經傳震旦,夾譯漢庭。北則竺蘭,始直聲而宣剖;南惟僧會,揚曲韻以弘通。蘭乃目氏之生,會則康居之族。……部類行事不同,或執親從佛聞,更難厘革;或稱我宗自許,多決派流。致令傳授各競師資,此是彼非,我真他謬;終年矛盾,未有罷期。”(《宋高僧傳·讀誦篇論》卷二十五)
就讚歎文本而言,唐代以前流行的主要有《如來唄》、《云何唄》和《處世唄》三種。《如來唄》有二偈,出《勝鬘經》。其一為“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無比不思議,是故今敬禮”;其二為“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歸依”。此二偈均為行香贊佛時所唱,故又稱為《行香梵》。《云何唄》亦有二偈,出《涅盤經》。其一為“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復以何因緣,得大堅固力?”;其二為“云何於此經,究竟到彼岸?願佛開微密,廣為眾生說”。《處世唄》出《超日明經》,即“處世界,如虛空,如蓮花,不著水;心清凈,超於彼,稽首禮,無上尊”。其中,《云何唄》與《處世唄》至元代仍然流行於寺院(見《敕修百丈清規》卷五《沙彌得度》儀式)。但到近世,講經時已改唱《鐘聲偈》、《迴向偈》以代替上述兩個讚唄了。
後世於課誦、祝延等時舉唱的讚唄,一般最為流行的是六句贊及八句贊。六句贊是南北通行的讚詞,其贊由六句共二十九字構成,故稱六句贊。其代表作品為“爐香乍爇”《香贊》,其餘佛菩薩、韋馱、伽藍等讚詞亦多用六句形式,故此贊韻調流行最廣。六句贊多於法事開始時唱之,目的是啟請諸佛。八句贊亦稱為大讚,一般由八句構成。其代表作有《三寶贊》、《彌陀佛贊》、《藥師佛贊》等。八句贊多於誦經之後或法事中間唱之。近世佛教寺院於佛誕、安居等時往往唱“四大祝誕”、“八大讚”等名贊。唱念時通常只用點板記譜,以鐺鉿等敲唱,其音量之大小、音準之高低以及旋律過板等,均依口授而無定則。
公元 230年曹植登臨魚山,聞岩洞內傳有梵音歌唱,便擬寫音調並依《太子瑞應本起經》的內容編撰唱詞填入曲調,后被稱為第一唄“魚山梵唄”。1996年6月19日,日本東寺真言宗“中國·魚山參拜團”來到山東東阿縣竭誠參拜中國佛教音樂的創始人曹植的陵墓,並在魚山示範演奏了曹植當年創作的佛教音樂--魚山唄。原來,在1200餘年前的唐代貞觀年間,日本真言宗創始人弘法大師空海(774--835)、圓仁慈覺大師來中國求法,並將魚山唄傳到日本,流傳至今。魚山唄,在日本稱之為“聲明”。日本佛教界不忘根源所在,派友好代表團來中國魚山參拜,朝山拜祖。充分表達了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的深情厚意。通過日本1950年多紀道忍法師口傳及音像資料遺留,梵唄寺永悟法師多年數次與其再傳弟子夢江(90歲)、其愛徒正明法師等梵唄學人的交流。由於佛教興盛衰敗、佛宗派區分和修行法門等原因,原始的魚山梵唄一一被分散在中國佛教各個大小佛事活動中。在著名音樂學家田青等教學兩界的努力合作下,通過永悟法師帶頭認真查找收集,發現大部分魚山梵唄健在。並將魚山梵唄原有的“五音、五行、五氣”與現在“一板三眼”完美地結合恢復了魚山梵唄的基本原始面貌。不但得到了繼承還使發揚有了新的里程碑。在大家的關心努力下,梵唄重回人間。
當代佛門泰斗本煥長老命名題為“梵唄祖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題梵唄寺名,等多位長老關注。少林寺曹洞正宗三十三代入室接法傳人釋永悟禪師發宏誓願,持戒修行,農禪並重。率四眾弟子以“音聲做佛事,用梵唄唱和諧”的宗旨,共同攜手成就勝緣,弘揚人間佛教造福人類!2006年成功地舉辦了中國魚山梵唄文化節!組織日本、美國、台灣等地交流.將梵唄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2008年被國務院批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單位。直到今天魚山梵唄興盛世界,舉目共睹。
距曹植創作梵唄已然1777年的今天,2006年9月8日,梵唄寺住持永悟法師在東阿主持了由全國佛教界、學術界、文藝界等5000餘人參加的朝山法會。由山東省佛教協會、中央音樂學院、魚山梵唄寺等單位舉辦的中國魚山梵唄節盛況空前。
魚山梵唄寺釋永悟法師贊:
東阿王植公,降生曹魏王宮。雲高天籟連竺中,魚山接長空
瑞應本起得刪治,七步詩八斗雄。和平妙音世界同,梵唄源真宗.
載自國家宗教文化出版社《中國魚山梵唄文化節論文集》釋永悟〈綜述〉一文

與佛曲的關係


1、梵唄是佛教修行法門,佛曲是娛樂觀賞藝術音樂。
2、梵唄法事不可以隨地性、不可以舞台性,有道場性。佛曲是舞台有娛樂藝術觀賞性,不可以用殿堂佛事。
3、梵唄必須是僧寶比丘住持,是用供養佛菩薩和加持信徒而得修行功夫,用佛教說,會感應諸佛菩薩、龍天護法,乃至會同六道眾生邪魔有感應,如果不如法,帶來不吉祥。佛曲面對的是觀眾,是音樂人宣揚佛教或音樂娛樂,僧人不可以唱音樂。故歷代皇帝、大德、音樂人為不褻瀆佛法,不敢直接用梵唄,用自己的音樂和重新編輯歌詞,所以形成了佛樂的音樂。
4、梵唄經文不可以改動,是專做佛事之用,有贊、偈、咒、文形式。佛曲是不可以直接使用原始經典,必須更改的、多是由梵唄填詞流變而來,弘揚佛教之用。
5、梵唄只使用木魚、鍾、鼓、鐺等敲打法器,佛樂用各種樂器。
6、梵唄不單是音樂,主要是弘揚佛法和修行的一種法門,歌頌讚嘆供養佛菩薩三寶、加持信眾的清凈之歌,更重要的是收攝身心修定、止斷六欲入禪定。佛曲是主要引導宣揚佛教、以娛樂為主、七情釋放的藝術音樂。
7、梵唄是歷代高僧普遍修學的法門。佛樂是世俗舞台音樂人宣揚佛教或享受藝術音樂。歷代祖師大德是佛教實踐的行者,不是追求音樂藝術的音樂家。佛樂雖是梵唄流變而來,但不可以稱為梵唄,所以歷史稱梵樂、佛樂。與梵唄一起歸納佛教音樂範疇,因為和梵唄、唱者、聽者、用法、地點、詞牌、次第、場景截然不同,而且嚴格要求禁戒。

念誦五種次第


一、音聲念誦,是入清凈基本方法,即開口發聲念誦,又有意念口出光明,故又稱光明念誦。
二、金剛念誦,合口動舌默誦,即聲在唇齒之間唇齒不動,靠舌頭動調息(風、氣、踹、息)鼻呼吸、通三脈七輪、發海潮音、生津吞津等修鍊方法,是梵唄主要修行功夫之一。
三、三摩地念誦,即三昧念誦定心一境入禪定觀文字實意。
四、真實念誦,是定心一境而觀文字的實相。
五、降魔念誦,降魔念誦是內住悲心,外現嗔怒的一種高聲念誦。威嚴莊重。(用法)
忠告,歷來梵唄與佛曲明顯區分,僧相不唱佛曲音樂,嚴守戒律。非僧人不穿僧裝袈裟冒充僧團演出、褻瀆佛法,因果自負,請尊重文化、尊重信仰!信不信由您!

歷史著作


2011年12月20日,永悟禪師編著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魚山梵唄聲明集》,由中國佛教協會傳印長老題名,一誠、星雲、田青等50餘位大師專家題詞、學誠會長作序等參入編輯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魚山梵唄
魚山梵唄
《魚山梵唄聲明集》內容提要
佛教與儒、道共同構成了傳統文化國學的主流,梵唄是佛教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而古老的《魚山梵唄聲明集》流失千年,現今破譯集成,不僅是佛教的壯舉,更是整個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一件幸事!魚山梵唄從古至今被日本、韓國、台灣等海內外佛教尊為梵唄之源,廣為流傳。梵唄流與源的往來,凝聚著各國文化經濟的黃金紐帶。
《魚山梵唄聲明集》由當代苦修高僧永悟禪師編著,展現的是三國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年),陳思王曹植曾游魚山,感魚山之神制,刪治《太子瑞應本起經》出而始創“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其後帛橋、支鑰亦云祖述陳思”的“魚山梵”或“魚山唄”,後世簡稱“梵唄”。曹植的“撰文制音,傳為後式”,使得佛經在唱誦時天衣無縫,“貴在聲文兩得”。魚山唄唐初傳至日本,謂之“魚山聲明”,傳至韓國,稱之“魚山”,全稱“魚山梵唄”。具體而言,魚山梵唄在曹植后,歷經支謙、康僧會、覓歷、帛法橋、支曇龠、曇遷、僧辯、慧忍、蕭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名家的發展和提倡,至唐朝鼎盛,並分散到佛教各大宗派,廣泛流傳、應用。804—850年間,日僧空海、圓仁等大師將魚山梵唄請至日本生根,並傳承有序,發揚光大,至今仍保留唐朝時從中國請去的曲線譜手抄本《魚山聲明集》及元、明時期轉抄的《魚山私抄》、《魚山目錄》等梵唄史料,並影印收錄在《大正藏》八十四冊悉曇部中。如今,魚山梵唄佚存破譯,實為人類文化遺產瑰寶。
本書內容涵蓋原《魚山梵唄聲明集》六章,原集共有六章,原譜相傳於南北朝時期,經研究,其遵照四聲、五音、六律等傳統音韻體系。傳承在日本真言宗稱之密教,天台宗稱為顯教,有此之分。本書又附以中國現行唐后梵唄所保留的古唄板眼記譜,一併翻譯成五線譜,供養諸佛菩薩聖眾!更收錄了梵唄聲明悉曇四十二字母及《魚山梵唄遺韻四十二契》,新增魚山梵唄樂理要素、學習古唄要旨、功德意義等。這對梵唄的研究、佛教文化的興揚有很好的促進意義,可謂功德無量!
《魚山梵唄聲明集》與禪師所著《魚山梵唄論文集》、《念誦集》合稱《佛教梵唄三大集》。《魚山梵唄聲明集》蒙往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親題書名。中國佛教協會住會會長學誠法師讚歎加被作序,正是首次將已在大陸失傳的魚山梵唄唐朝古譜挖掘、整理、破譯展現給萬千信眾及有心學習、研究、了解魚山梵唄的學人。
本書作者是佛教釋尊八十三世佛子比丘、中國禪宗曹洞正宗三十三代傳人釋永悟禪師。禪師法門龍象,有感魚山古唄失傳的悲哀,發宏願恢復梵唄。大願必果得龍天護持,而有《魚山梵唄聲明集》成果初現。首先,永悟禪師三十餘年來不斷苦修梵唄、參悟梵唄,得到海內外高僧真禪、明煬、本煥、一誠、傳印、維賢、星雲、天納傳中、學誠、夢江、永信、覺醒等大德、長老的關懷、指導。如今的梵唄傳承人釋永悟對古唄有著深刻而精準的把握,這與眾大德的指導密不可分。再有,此書的完成特別得到田青先生的指導和樓宇烈、袁靜芳、王志遠、馮光鈺、徐文明、賴信川等海內外諸多音樂學家、教授、學者在學理上的支持,有了這些理論支持本書才能夠順利完稿。永悟法師已將多年苦修所得整理成冊,全稱定為《魚山梵唄聲明集》,最後又得無量護法大功德主們的鼎力相助,殊勝因緣具足,此集順利問世,真謂功德無量!
在魚山梵唄的故里——山東東阿魚山,矗立著雄偉的魚山梵唄寺,在永悟禪師發心住持下,梵唄寺經歷了初建到成型再到蓬勃發展的軌跡,尚需各位大德的支持關懷。魚山梵唄寺的發展見證了眾人的付出與魚山梵唄的一個又一個成果問世。2006年9月,成功舉辦首屆“中國魚山梵唄節”。同年12月,“魚山梵唄”被山東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6月,“魚山梵唄”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天,失傳多年的魚山梵唄以《魚山梵唄聲明集》的形式佚存破譯,再次為世人所見,稱其有著填補歷史空白之意義亦不為過。讀者細細讀來,會發現悠悠千年的魚山梵唄古音已在您耳邊回蕩……
梵唄祖庭(本煥長老題)魚山梵唄寺(一誠長老題)魚山梵唄聲明集(傳印長老題)
慧皎法師《高僧傳》(519)卷十三《經師》:“自大教東流,乃譯文者眾,而傳聲蓋寡,良由梵音重複,漢語單奇。若用梵音以詠漢語,則聲繁而偈迫;若用漢曲以詠梵文,則韻短而辭長。是故金言有譯,梵響無授。始有魏陳思王曹植,深愛聲律,屬意經音。既通般遮之瑞響,又感魚山之神制。於是刪治《瑞應本起》,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其後帛橋、支鑰亦云祖述陳思,而愛好通靈。。。。”
————梁。慧皎法師
“魚山梵唄久稀傳,法曲遙聞亦勝緣。更喜威音環宇宙,群生福聚海無邊”
————啟 功
著名的魚山梵唄創始人曹植是梵唄中國化的始祖,魚山梵唄寺住持永悟法師與日本往來交流三十餘年,更進行了深入研究。。。。。本書內容涵蓋原《魚山聲明集》六章,又附以中國現行唐后梵唄所保留的古唄板眼記譜,一併翻譯成五線譜!更收錄了梵唄聲明悉曇四十二字母及《魚山梵唄遺韻四十二契》,新增魚山梵唄樂理要素、學習古唄要旨、功德意義等。這對梵唄的研究、佛教文化的興揚有很好的促進意義,可謂功德無量!
————學 誠
“永悟法師,倡印大正藏《魚山聲明集》,法水溯源,功德無量。失之於朝,求之諸野。田青辛卯夏末”。與永悟法師共勉“精進”
————田 青
魚山梵唄始稱“魚山梵”或“魚山唄”,後世簡稱“梵唄”。唐初傳至日本,謂之“魚山聲明”,故歷史上尊曹植為中國佛教音樂第一人——梵唄始祖。魚山梵唄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是人類寶貴文化遺產。佛教傳入東土以後,梵唄漢化風靡天下,而音樂的感染力和傳播功能較之其他藝術更加強烈。同時,佛教音樂特有的韻味很吻合人們宗教膜拜和祈求幸福的心理。其音清新典雅,超凡脫俗,其韻幽遠深長,唱者身心合一,物我兩忘;聞者,胸襟豁然,收攝身心,使人意念凈化受持,於裊裊音聲中細細體味人生真諦。
———永 悟

遺產著作


傳承法要

梵唄屬佛教三學的“定”學,梵唄等同古印度悉曇聲明構建佛教中國化方向漢語文學體系,是佛教僧寶承傳佛陀講經說法聲教而證悟出家聲聞弟子的傳承;梵唄是清凈聲聞止斷身口意,歡喜歌贊供養三寶之心的真精神;梵唄是觀音菩薩反聞聞自性修耳根圓通的定學核心總持門,以聲聞定學標準繫念三寶的成佛之道。恢復梵唄內涵的傳承使命對弘揚佛法起著深遠重大的意義。
《中國梵唄傳承法要》著作封面圖片
《中國梵唄傳承法要》著作封面圖片
《中國梵唄傳承法要》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魚山梵唄 傳承保護項目記錄著作,根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要求,記錄保存了梵唄從起源到盛行、流失到復興的點點滴滴、傳承人技藝技能傳承活動的歷程。
《中國梵唄傳承法要》簡稱《梵唄法要》,是中國首部完整記錄梵唄文化體系傳承保護教程,由著名魚山梵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梵唄寺開山沙門永悟禪師 數十年潛心著作,深入發掘梵唄內涵,傳承復興文化遺產,圓滿再現流失千年的梵唄總持法門的真實義。 2016年6月由國家宗教事務局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發行。本書得到國務院支持,並享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專項資金。聯合海內外高僧大德本煥、一誠、傳印、星雲等長老及田青、樓宇烈、馮光鈺等30餘位專家顧問共同獻力,為構建佛教中國化方向梵唄體系的經典巨作,對中國佛教歷史、文學、藝術、科學等方面具有重大價值與深遠的歷史意義!
本書根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要求,記錄保存了梵唄從起源到盛行、流失到復興的點點滴滴傳承人技藝技能傳承活動的歷程。分別從梵唄概念的確立、歷史概述、基本要素、九大特徵、傳承保護與活動、魚山梵唄代表作、梵唄功德妙用及社會價值、梵唄儀軌與念佛法器、傳承梵唄聲聞與壁觀禪定禪凈雙修的“太極蟬”禪修理念及復興梵唄大事記八個方面總分八大章,對影響了佛教兩千年的中國梵唄文化科學發展觀體系進行了詳盡地梳理與歸納總結。

作者簡介

永悟禪師,字參天,號寂法。現任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文化藝術委員會委員,山東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東阿縣佛教協會會長,魚山梵唄寺住持、凈覺寺住持。系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魚山梵唄代表性傳承人,佛教曹洞正宗四十七世、臨濟宗四十六世衣缽傳人。
師整理出版著作《禪拳道》《中國魚山梵唄節論文集》《中國魚山梵唄聲明集》《魚山梵唄,和諧之音》《中國梵唄傳承法要》等,撰寫論文《少林寺禪與拳》《曹植與佛教音樂》《音聲佛事話梵唄》《傳承梵唄內涵,保護佛教遺產》《梵唄與成佛之道》等20餘篇。影響廣泛。

文化傳承人


2008年,國務院批准公布魚山梵唄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2年永悟禪師被國務院批准、文化部命名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永悟禪師,著名苦修高僧,俗名未起樂入空門,字參天,佛教釋尊八十三世佛子比丘、中國曹洞正宗三十三代衣缽入室接法傳人,禪拳道創立人、著名武術家、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魚山梵唄傳承人,現任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文化藝術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省東阿縣佛教協會會長、魚山梵唄寺住持、禪拳道場宗主。
師童貞入道,1980年入少林寺皈依行正老和尚,從此在少林寺習學少林功夫與禪法。1985年5月追隨住持德禪長老依止行慈法師為再傳衣缽傳人,偶一悟得師公賜“永悟”,荷擔如來家業。1990年6月於洛陽白馬寺具足戒,1993年增戒。深得少林寺武功真諦及多位長老的功力,對少林寺拳械實戰、禪學內功、武醫應用領域均有較深入修鍊、研究。禪拳道戒定慧,造詣頗深。師承曹洞正宗嗣法“君臣五位”空有不二,理事圓融,頓悟上根智者:回互以細密,萬物皆虛幻,萬法本源為佛性‘一悟永悟’之根本;一依《楞伽經》以心法為宗的《金剛經》頓悟法門,接引眾生當頭喝棒,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二依《文殊般若經》的‘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參念佛者誰?’的念佛禪漸修方法;三依《易筋洗髓經》悟得少林真功調身“易筋洗誰?”悟得“參透禪機修真我,感悟人生成大道”精神創《禪拳道》理念修身接引眾生、身心統一的性命雙修。師出版著作《魚山梵唄傳承法要》、 《禪拳道》、《中國魚山梵唄節論文集》、《中國魚山梵唄聲明集》,出版《魚山梵唄,和諧之音》音樂會光碟,校正有《中國魚山梵唄念誦集》等,撰寫論文《少林寺禪與拳》、《少林寺心意把》、《曹植與佛教音樂》、《音聲佛事話梵唄》等2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