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古今圖書集成的結果 展開

古今圖書集成

中國古代三部皇家巨作

《古今圖書集成》原名《古今圖書彙編》,全書共10000卷,目錄40卷,是清朝康熙時期由福建侯官人陳夢雷(1650-1741)所編輯的大型類書。該書編輯歷時28年,共分6編32典,是現存規模最大、資料最豐富的類書。

《古今圖書集成》,採擷廣博,內容非常豐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有人類、禽獸、昆蟲,乃至文學、樂律等等,包羅萬象。它集清朝以前圖書之大成,是各學科研究人員治學、繼續先人成果的寶庫。由於成書在封建社會末期,克服以前編排上不科學的地方,有些被徵引的古籍,現在佚失了,得以賴此類書保存了很多零篇章句。

簡介


古今圖書集成
古今圖書集成
《古今圖書集成》原名《文獻彙編》或稱《古今圖書彙編》,原系康熙皇三子胤祉奉康熙之命與侍讀陳夢雷等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康熙皇帝欽賜書名,雍正皇帝寫序,《古今圖書集成》為此冠名“欽定”,開始於康熙四十年(1701),印製完成於雍正六年(1728),歷時兩朝二十八年,採集廣博,內容豐富,正文10000卷,目錄40卷,共分為5020冊,520函,42萬餘筒子頁,1億6千萬字,內容分為6彙編、32典、6117部。
全書按天、地、人、物、事次序展開,規模宏大、分類細密、縱橫交錯、舉凡天文地理、人倫規範、文史哲學、自然藝術、經濟政治、教育科舉、農桑漁牧、醫藥良方、百家考工等無所不包,圖文並茂,因而成為查找古代資料文獻的十分重要的百科全書。由於之後的《四庫全書》受清文字獄影響,大量書籍被列為禁書,遭到銷毀刪改,因此收書不全,錯漏甚多,而成書時間較早的《古今圖書集成》則收錄了《四庫全書》不收或未曾收錄的典籍,還包括康熙晚年所出的律令、方誌等。被稱為“古代百科全書”的《古今圖書集成》與《永樂大典》、《四庫全書》並列為中國古代三部皇家巨作。
相比於《古今圖書集成》,成書於明朝的《永樂大典》屬於類書,但因毀於清朝八國聯軍的戰亂,現存不足4%;成書於清乾隆年間的《四庫全書》屬於現存最大的叢書;成書於清雍正年間的《古今圖書集成》由於有國家圖書館至今保存完好的雍正版內府銅活字本,成為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類書。作為“類書之最”,該書也是中國銅活字印刷上卷帙最浩繁、印製最精美的一部曠世奇作。

成書過程


《古今圖書集成》的實際創編者叫陳夢雷,字則震,號省齋,晚號松鶴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康熙四十年完成初稿,四十五年繕成清本,初名《彙編》,呈清聖祖(康熙皇帝)過目,改名《古今圖書集成》,未及刊行聖祖駕崩。
愛新覺羅·胤禛(雍正皇帝)繼位之後,為了鞏固已得之權,消除異己,處置了他的一些兄弟及幕僚,陳以“招搖無忌”治罪,流放邊疆,另命蔣廷錫,經三年改編成現樣。雍正四年用銅活字排印,六年成書。用當時的開化紙和太史連紙兩種,紙質細軟潔白,印刷精良,裝潢富麗,極其美觀大方。承德市圖書館藏有一部殘卷,計四百二十四函,三千三百一十二冊,六千六百二十四卷,缺三千三百七十六卷。四周雙欄,半頁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卷首雍正制序。這些書現珍藏在文津閣(承德市圖書館分館)。可惜的是:解放前,這些書在熱河文廟尊經閣存放時,因軍閥戰亂,損失近三分之一。但它現在仍是罕見的善書。《全省善本書目》已登錄在冊。
清順治七年(1650年)生。陳夢雷資質聰敏,少有才名。12歲中秀才,19歲中舉人,康熙九年(1670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散館后授編修。
《古今圖書集成》是雍正正六年,用銅活字印刷成書,僅印六十四部,每部五百二十五函,五千零二十冊,一億六千多萬字,計一萬卷,目錄四十卷。分為六遍三十二典,六千一百九部,部下設匯考、總論、圖、表、列傳、藝文、造句、紀事、雜錄、外編、缺者不設。
古今圖書集成清雍正四年
古今圖書集成清雍正四年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陳夢雷回鄉省親。翌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州舉兵反清。在福建遍羅名士,強授官職,脅迫士人同反。陳夢雷遁入僧寺,因老父被拘,不得已入耿幕,但仍託病拒受印札。當時,與陳夢雷同年進士、同官編修的安溪人李光地,也被迫來福州,迅即以“父疾”請假回家。據陳夢雷稱,二人曾在福州密約:由陳夢雷從中“離散逆黨,探聽消息”;“藉光地在外,從山路通信軍前”,共請清兵入剿;並由陳夢雷主擬請兵疏稿。陳夢雷還稱,李光地“挨延半載,始肯遣人。則盡易臣疏,削去臣名”,單獨向朝廷上疏請兵。李光地因此大受賞識,青雲直上。而陳夢雷不但功被埋沒,還因京師傳陳夢雷任耿精忠“學士”,又受到耿黨徐鴻弼誣告,致以“附逆”罪被捕,入獄論斬。陳夢雷入獄前後,曾多次要求李光地為自己作證辨誣。
李光地於康熙十九年(1680年)返京后,也曾為陳夢雷“代具一疏”,但對陳夢雷在福州“離散逆黨,密圖內應及同謀請兵之事,一語不及。”陳夢雷因此大恨李光地,責其“欺君負友”,還寫了《絕交書》。李光地斷然拒絕陳夢雷的指責,向康熙奏云:陳夢雷所謂“臣上蠟丸書是他定的稿,實實無此事。”還指出:十四年(1675年)五月,自己將上密本之時,曾派人持書到福州找陳夢雷,陳夢雷“一字不見答”,因此只得“與家叔謀之”,陳夢雷對自己的攻擊,是受忌妒自己的大臣指使所致。陳、李二人的是非爭論,遂成歷史公案。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經刑部尚書徐乾學救援,陳夢雷免死,改戍奉天(今遼寧省)尚陽堡。到戍所后,陳病倒;家中父、母先後去世;妻子也在流放地亡故。陳夢雷萬分悲痛,但仍手不釋卷,刻苦讀書和著述。在奉天17年,一面教書,一面著述,先後編撰《周易淺述》、《盛京通志》、《承德縣誌》、《海城縣誌》、《蓋平縣誌》等。
古今圖書集成
古今圖書集成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九月,康熙巡視盛京(今瀋陽),陳夢雷獻詩稱旨,被召回京師。次年,入內苑,侍奉誠親王胤祉(康熙第三子)讀書。由於恪盡職守,甚得胤祉好感。
在長期教學中,陳夢雷見現有類書,“詳於政典”,“但資辭藻”,有許多缺點,因此決心編輯一部“大小一貫,上下古今,類列部分,有綱有紀”的大型類書。此事得到胤祉支持,特撥給“協一堂”藏書,並在城北買“一間樓”,僱人幫助繕寫。自康熙四十年(1701年)十月起,陳夢雷根據“協一堂”藏書和家藏圖書共15000餘卷,開始分類編輯。經過“目營手檢,無間晨夕”的辛勤勞動,歷時六年(也有說歷時五年),於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修成,共一萬卷。但編成后沒能刊印。當時,康熙對他十分恩寵,對其工作也十分讚賞,賜其住宅,還曾親臨陳夢雷書齋,並親筆為其書齋題一聯:“松高枝葉茂,鶴老羽毛新”。陳夢雷涕感之餘,即以“松鶴”為其書齋名,晚年自號松鶴老人即緣於此。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逝世,其四子胤禛繼位。胤禛即位后,胤祉因犯錯被貶斥,陳夢雷受牽連,於雍正元年(1723年)一月,被再度流放到黑龍江,這時陳夢雷已72歲。雍正下令由經筵講官、戶部尚書蔣廷錫重新編校已經定稿的《古今圖書集成》,去掉陳夢雷名字,代之以蔣廷錫。
按字數統計,《古今圖書集成》是此前類書《太平御覽》的32倍,《冊府元龜》的16倍。文獻搜羅完備而編次井然,分類縝密而宏富壯觀,在中國圖書史上可謂浩瀚之作。內府銅活字版共印64部,印製精美,裝潢考究,堪稱中國古代印刷史上的巔峰之作。然而由於康熙死後諸皇子之間的鬥爭,《古今圖書集成》上並沒有陳夢雷的名字,相反他再一次遭流放的命運,於雍正元年被流放於卜魁(今齊齊哈爾)。從此他成了一位模糊不清甚或下落不明的人物,直至他死後244年,才由瀋陽的著名清史學者張玉興先生在《關於陳夢雷第二次被流放的問題》一文中考證清楚:陳夢雷於乾隆五年(1740)死於流放地。
中華書局1934年影印
中華書局1934年影印
陳夢雷第二次謫戍以後,雍正雖然否定他這個人,但沒有否定他的這部書,欽命時任戶部侍郎的蔣廷錫重新編校此書,並改名為《古今圖書集成》,刪去了陳夢雷的名字。雍正四年(1726),這部巨作終於首次用銅活字排印了64部,被稱之為《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每部一萬零四十卷,五千零二十冊。由於印數少,一般讀者根本無法看到。直到清朝末年,才開始出現影印本和鉛印本,而欽定本這時在北京琉璃廠(古玩市場)的售價為一萬兩銀子。
《古今圖書集成》並非蔣廷錫創編,但雍正請他來主持重編必有其道理。如《重修常昭合志》載:“蔣廷錫……內值時編纂群書,並付勘校,博學精敏,同輩推讓,常參扈從備顧問。凡諸巨典,諳練掌故,參考經集,議上都稱旨……”。這可以說明,蔣廷錫在學問和人品方面,他也已經具備了這樣的資格。當然,歷史是公正的,陳夢雷是《古今圖書集成》創編者的事實已被載入史冊,但蔣廷錫在完善、並以“欽定本”刊印、最終使這部巨作完整面世方面,同樣起了不可否認的重要作用。而且,當年陳夢雷名字被刪除是欽命所為,而蔣廷錫始終未以“主編”自居,在其一生著作中不列此書的正直態度同樣令人讚賞。
雍正雖然剝奪了陳夢雷對《集成》的署名權,但其於該書的印製上卻功不可沒。從整個中國封建王朝看,以銅活字精心印製如此巨帙大作,且不惜工本雷厲風行,不到三年圓滿告成,是未曾有過也難以企及的。唯其魄力如許,在中國出版史上也該有其一席之地。《集成》自刊出以後,因其較為完備的文獻功能,備受朝廷、民間尤其是文人學者的注重。乾隆將該書作為最高獎賞用以褒揚獻書最多的寧波范氏天一閣等四家藏書樓,引得民間艷羨無限。
江南文瀾等三閣因收藏有此書而招致學者藏家接踵前往借抄,清人張月霄編《金文最》一書即從《集成》中輯得不少佚篇。太平天國的儒將翼王石達開也曾繳獲《集成》一部,從此愛不釋手,必隨軍攜帶,不時檢讀。至清末,北京琉璃廠一套原版《集成》已價至一萬兩銀。在現代,《集成》仍顯示出其獨具的資料寶庫的魅力,中外學者利用甚眾。英國著名學者、《中國科學技術史》著者李約瑟博士曾滿懷感激地提到:“我們經常查閱的最大的百科全書是《圖書集成》。……這是一件無上珍貴的禮物。”

圖書目錄


1曆象彙編曆象,指推歷觀象,即觀測推算天體的運行。
2方輿彙編方輿,指地,古謂天圓地方,地能載萬物,故稱。
3明倫彙編明倫,彰明人倫。人倫在此指封建禮教所規定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
4博物彙編博物,此指各種技藝、方術、宗教、動物、植物。
5理學彙編理學,此處含義較廣,泛指古代學術思想及著作。
6經濟彙編經濟,此取古義,指經世濟民,涉及經濟基礎及上層建築諸方面。
1匯考稽考某事物的發展演變。有年月可紀的事物,用編年體仿綱目詳録史書及有關的古書,以說明其始末沿革;無年月可稽的事物,按先經史、後子集的順序引證古籍,以考定其因革損益的源流、古今的名稱、種類性能或製造方法。
2總論收録歷代對該事物的評述。以古籍中“純正可行”的論述為準,故主要收録經傳及“議論得當”的子集。史書已録入“匯考”者,則不重收。除全文照録外,亦節選與該事物有關的片斷,以匯總各家之說。
3圖收録有關該事物的圖,如疆域、山勢、禽獸、草木、器用之圖,以備覽觀。按:書中插圖繪製精美,有的還特地放大,十分清晰。
4表收録有關該事物的表,如星躔、宮度、紀元表等,以備稽考。史書中的年月表與“匯考”的編年體重複,故不收。
5列傳凡在各部出現的名人,都載入列傳。主要是從史書、地方志中輯録。較之正史收録的人物傳記資料,要豐富得多。
6藝文收録有關該事物的文學作品,包括詩文詞賦,“議論雖偏而詞藻可采者”,均録入。隋唐以前從詳,宋以後從略。篇幅多的擇其精要,篇幅少的則瑕瑜不棄。
7選句摘録有關該事物的名句佳對。凡對仗工穩的麗詞偶句,或詩詞中的警句名言,或全篇雖無足觀而有單詞片語妙者,亦予收録。
8紀事補充“匯考”,專録瑣細而有可傳之處者。按時代順序,列正史於前,同時代的稗史子集作為附録。後人雜記中追述往事者,不按著書年代,而采列於前。
9雜録補充“總論”以及“匯考”、“藝文”。凡經書中不是論某事而是旁引曲喻偶爾涉及者,或集部中“考究未真”、“議論偏駁”、“文藻未工”者,統收入雜録。
10外編凡諸子百家以及佛道書籍中“荒唐難信”、“寄寓譬托”、“臆造之說”的材料,都録為外編,以供參考。

體制內容


《古今圖書集成》 原函原套
《古今圖書集成》 原函原套
《古今圖書集成》這樣一部大型類書,它是既經也史,是子也是集,因為它包括中國一萬五千多卷經史子集的典籍,融合為一。它的著者陳夢雷在《松鶴山房集》卷二“進彙編啟”云:“凡在六合之內,巨細畢舉,其在十三經,二十一史者,隻字不遺。其在稗史子集者,亦只刪一二”。
(一)縷析條分,彙集群言:類書離析每一部書的內容,再依據主題類聚。從以“圖書”為單元,變為以“文獻信息”為單元。
(二)分類編排、隨類相從:將每一部古籍的內容離析之後,依主題類聚成篇。計分:六大“彙編”、三十二“典”、六一一七“部”。亦即分六大類,每一“彙編”其下再分三十二個“典”。“典”之下又分“部”,形成:彙編、典、部的三層結構。
(三)區分款目、標題隸事:工具書特色是“分條列款”且“款款並列”。《古今圖書集成》亦如是。每“部”之下,分為:
1.匯考:各主題之下以年代彙集文獻。
2.總論:一般性的論文或針對某一問題的概述。
3.列傳:與主題有關的傳記數據。
4.藝文:以詩詞歌賦為主題的文學作品。短的全引,長的摘錄。
5.選句:在特殊的佳作中選取佳句,可供採擇之用。
6.紀事:包括瑣細的史事與逸話亦可傳者。筆記小說中的故事大量囊括。
7.雜錄:凡是典籍中零碎的部分,考究欠真,難入“匯考”的;或議論偏駁,難入“總論”的;或文藻未工,難入“藝文”的,統收於此。
8.外編:古代作品及思想,荒唐難信的或譬喻臆造的,俱錄於此。
9.圖表:用來平行列舉,一目了然。如:星躔、官度、紀元等。
10.圖像:用來顯示文字所難表達的一切。如禽蟲、草木、器物、服飾等。
11.地圖:專用於地理部分。
12.考證:訂正原書的錯誤。
曆象彙編:記天文,曆法,節令,災荒,變異等.
方輿彙編:記地理,包括名山大川,全國各省府地理,邊疆及外國.
明倫彙編:記帝王,百官,家族,師友,姓氏,婦女,及人的身體及部位等.
博物彙編:記動植物,農醫,鬼神,釋道等.
理學彙編:記經學,文學,字學與學者.
經濟彙編:經世濟民,治國安邦之道,包括選舉人才,官制,政治,教育,經濟,音樂,軍事,律令,刑法,以及器物製造之考工等.

現存書目


根據《中國善本書目》的記載,目前國內有9家圖書館收藏有《古今圖書集成》。其中完整收藏武英殿雍正銅活字體本的5家圖書館是: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甘肅省圖書館和徐州市圖書館和湘潭大學圖書館。兩家收藏不完整的圖書館是: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和遼寧省圖書館。西南交通大學圖書館館藏有光緒皇帝欽賜其校的第三版全套《古今圖書集成》,全書5044冊,共10088卷。值得一提的是,湘潭大學先保存有雍正銅活字版《欽定古今圖書集成》522函6117冊,是國內少見的珍本。另據悉,前蘇聯的列寧圖書館存有一套《古今圖書集成》,但至少缺了一半。國外收藏的其他情況不詳,應該是不會多了。
《古今圖書集成》問世47年後,乾隆皇帝下詔編纂《四庫全書》,向各地官員、藏書家徵集圖書。規定凡向朝廷進書500種以上者,獎給《古今圖書集成》一部。同時,乾隆下令全國建7個藏書閣,專門準備日後存放《四庫全書》,被稱為“四庫七閣”。四庫七閣建成后,《四庫全書》纂修尚未完成,閣中一時無書可貯,乾隆又下令各閣“仿四庫書函之式”,先存放《古今圖書集成》一部。獎勵進書者和存書七閣這兩項措施,也許是《古今圖書集成》流出宮外、流向社會的開始。四庫七閣的官方背景,使它們的起落沉浮有案可查,我們今天總算能知道七閣所藏的7部《古今圖書集成》的結局。
先看北方四閣: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一部,1914年隨全部圖書運至北京,1915年移交京師圖書館,今藏北京圖書館(已改名為國家圖書館)。北京圓明園文源閣一部,1860年在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被全部焚毀。北京紫禁城文淵閣一部,1925年成立故宮博物院后,由其圖書館保管,1933年隨故宮文物南遷國民黨敗退台灣時將其中部分運走,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剩餘部分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瀋陽故宮文溯閣一部,現存甘肅省圖書館。
再看江南三閣:鎮江文宗閣一部,1842年鴉片戰爭中先遭英軍破壞,1853年在太平軍破城后被全部焚毀。揚州文匯閣一部,1854年在太平軍破城后被全部焚毀。杭州文瀾閣一部,1861年在太平軍二次破城后被全部焚毀。

版本介紹


《古今圖書集成》第一次印本稱“武英殿印本”,系清康熙帝敕令編纂。最初由陳夢雷纂集,於康熙四十年(1701年)十月至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完成初稿,稱《古今圖書彙編》。到雍正帝即位,又命蔣延錫等重新編校,於雍正四年(1726)定稿﹐改“彙編”為“集成”,雍正六年(1728年)完成,這是《集成》的初版。武英殿印本共印成64部、576函、分裝5000冊、又目錄20冊。印刷時字採用聚珍銅字排版印刷,圖以銅鏤版印製,採用的紙張有兩種,一種為開化紙印本,一種為太史連紙印本。兩種紙質量上乘,印刷精細,裝幀富麗,美觀大方。
《集成》第二次印本,稱“鉛字本”或“扁字本”。光緒十年(1884年)設立圖書集成印書館,用三號扁體鉛字排印,費時四年,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印成,繪圖部分為石印,用的是連史紙。每半頁十二行,行三十八字,細黑口,單欄,魚尾下小字印明彙編、典、卷、部、項目、頁數。共印1500部,每部分1620冊,另有8冊目錄。該版由於校勘不精,訛脫頗多,不稱善本,但從此《集成》廣泛流傳。
《集成》第三次印本稱“同文版”、“光緒版”。光緒十六年(1890年),光緒皇帝下令石印《集成》,由上海同文書局承辦,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完成,照殿本原式印出100部。此版增刊了《考證》二十四卷,這是“銅活字版”和“扁字體版”所不具有的。《考證》訂正了引文的錯誤及脫缺,皆核對原書,每書正文仍是5020冊,合《考證》24冊,共5044冊。此次印刷校證詳細,精細加工,所以印出的本子墨色鮮明,勝過殿本。這個印本,一部分運到外地,留存上海棧房的后被火燒毀,所以這個本子流傳稀少。
《集成》第四個印本,稱“中華書局版”、“中華版”。1934年《集成》由上海中華書局縮小影印,它是依康有為所藏的銅活字原印本縮小印刷。將原書九頁縮為一頁,仍舊白口,四周雙邊。每半頁二十七行,行二十字,版口中縫上端大字印《集成》,雙線,單魚尾,魚尾下小字印明彙編、典、卷、部,中縫下端雙行分印冊次、頁碼和“中華書局印”字樣。縮印后的字大小如新四號鉛字,邊框及字跡十分清晰,用江南造紙廠的加重連史紙,線裝裝訂808冊,1—6冊為目錄,7—800冊為正文,801—808為《考證》。此版校勘精細,字跡清晰,墨色均勻,查閱方便,切合實用,是迄今最通行、最精善的本子。
第五版是精裝本,1984年-1988年由中華書局和巴蜀書社聯合出版,重新影印1934年版,統一編頁碼,增附索引,共82冊(含考證、索引各一冊)。
第六版,2006年中國大陸齊魯書社與國家圖書館合作,把館藏雍正銅字版原大小影印,手工線裝出版50套,售價49萬元人民幣。

電子資料庫


一、1999年起該全書在台灣以雍正銅字版(書藏故宮博物館)為藍本製作電子化版本(由東吳大學中文系負責)出售。而相關書籍與研究論集亦隨之出版,如2001年11月出版之《古今圖書集成研究》、2006年11月出版之《古今圖書集成圖集》。完整版(文字+插圖)共16萬美元,此外可分彙編購買使用權。
二、廣西大學掃描網路索引版。由廣西大學古籍所“古今圖書集成課題組”建設而成。網站所擁有的全書圖像來自對1934年中華書局武英殿本影印本的掃描,本站所使用的索引自1984年開始編製《古今圖書集成索引》起,經歷了油印本(1984年,80萬字,三大本)、印刷本(1988年,275萬字,中華書局和巴蜀書社出版)、電子版1.0版(1998年,1200萬字,金海灣電子音像出版社和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電子版2.0版(2007年,3800萬,光盤版,待出版;2009年網路版)等四個階段。索引數據不斷擴充完善。
此索引曾獲得諸多榮譽:印刷版曾獲國家教委第一屆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社科一等獎、中國索引學會特等獎等多項大獎。電子版1.0版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列為“九五”國家重點電子出版物和新中國成立50周年獻禮項目,獲得專家好評。
網路版是在光盤2.0版基礎上,增訂而成的。使用了52個索引資料庫,合計1189013條記録,共38359673字,是當今最大的古籍索引資料庫。

集成總目


曆象彙編
干象典二十一部一百卷
歲功典四十三部一百一十六卷
曆法典六部一百四十卷
庶征典五十部一百八十八卷
方輿彙編
坤輿典二十一部一百四十卷
職方典二百二十三部一千五百四十四卷
山川典四百一部三百二十卷
邊裔典五百四十二部一百四十卷
明倫彙編
皇極典三十一部三百卷
宮闈典一十五部一百四十卷
官常典六十五部八百卷
家范典三十一部一百一十六卷
交誼典三十七部一百二十卷
氏族典二千六百九十四部六百四十卷
人事典九十七部一百一十二卷
閨媛典一十七部三百七十六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四十三部八百二十四卷
神異典七十部三百二十卷
禽蟲典三百一十七部一百九十二卷
草木典七百部三百二十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六十六部五百卷
學行典九十六部三百卷
文學典四十九部二百六十卷
字學典二十四部一百六十卷
經濟彙編
選舉典二十九部一百三十六卷
銓衡典一十二部一百二十卷
食貨典八十三部三百六十卷
禮儀典七十部三百四十八卷
樂律典四十六部一百三十六卷
戎政典三十部三百卷
祥刑典二十六部一百八十卷
考工典一百五十四部二百五十二卷
已上六彙編三十二典六千一百一十七部共一萬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目錄第一卷
曆象彙編干象典
第一卷
天地總部匯考一
第二卷
天地總部匯考二
第三卷
天地總部匯考三
第四卷
天地總部總論一
第五卷
天地總部總論二
第六卷
天地總部藝文一藝文二選句
第七卷
天地總部紀事雜錄
第八卷
天地總部外編
第九卷
天部匯考
第十卷
天部總論藝文一
第十一卷
天部藝文二
第十二卷
天部藝文三藝文四選句
第十三卷
天部紀事雜錄
第十四卷
天部外編
第十五卷
陰陽部匯考總論一
第十六卷
陰陽部總論二藝文一藝文二選句
第十七卷
陰陽部紀事雜錄一
第十八卷
陰陽部雜錄二
第十九卷
五行部匯考
第二十卷
五行部總論一
第二十一卷
五行部總論二藝文一藝文二
第二十二卷
五行部紀事雜錄一
第二十三卷
五行部雜錄二外編
第二十四卷
七政部匯考一
第二十五卷
七政部匯考二
第二十六卷
七政部匯考三
第二十七卷
七政部匯考四
第二十八卷
七政部總論藝文紀事雜錄
第二十九卷
日月部匯考一
第三十卷
日月部匯考二總論
一、《古今圖書集成》何以得名?
《古今圖書集成》,原名《彙編》,成書於清朝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後來改名為《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究竟是康熙皇帝改定的,還是雍正皇帝改定的,尚存爭議。不管哪一說,書名中的"今"都是指清朝初期,"古"則上溯到遠古。正如雍正上諭所說的:"貫穿古今,匯合經史,天文地理,皆有圖記,下至山川草木,百工製造,海西秘法,靡不備具,洵為典籍之大觀。"編者陳夢雷說得更具體:"凡在六合之內,巨細畢舉。其在《十三經》、《二十一史》者,隻字不遺;其在稗史子集者,十亦只刪一二。"也就是說,該書彙集了從上古到明末清初的文獻資料。在當時來說,確實做到了集古今圖書之大成,故名曰《古今圖書集成》。
二、《古今圖書集成》和《四庫全書》有何異同?它們之間有何關聯呢?
相同的都是中華文化典籍的瑰寶,均為集大成者,卷帙浩繁,影響深遠。但是,在性質、內容、功能上,兩書又有較大的差別。《四庫全書》的性質是叢書。叢書,亦稱叢刊、叢刻、匯刻書。顧名思義,是把各自獨立的著作匯合在一起刊印(或抄寫),冠以總名。比如大家熟悉的《二十四史》,合印了《史記》、《漢書》等24部著名的史書。它們只是匯聚在一起,並沒有拆散重編,仍保留各書的獨立性。這既方便讀者集中閱讀,又起到了保存古籍的作用。宋朝印刷術流行以後,叢書也盛行起來,其中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當推清朝乾隆敕編的《四庫全書》。共收録3462種古籍,79337卷,約8億字。基本上包括古代經、史、子、集四部的主要典籍,故號稱《四庫全書》。它充分顯示了中華文化的整體實力,其功不可磨滅。不過,《四庫全書》輕視科技著作,只收取少量醫農、天文等古書,其他一概不收。而《古今圖書集成》則十分重視科技著述,特地設置天象典、曆法典、坤輿典、禽蟲典、草木典、食貨典、考工典等,大量輯録有關天文、曆法、數學、地理、農桑、漁牧、醫藥、飲食、木工、陶工、宮室、器用等多學科、多門類的科技資料。無怪乎中外學者在編寫中國古代科技論著時,都以它為主要參考書,而沒有提到《四庫全書》。
三、《古今圖書集成》還重視地方志、筆記、野史等的資料,不厭其煩地窮收盡取,其中人物傳記的資料十分豐富,遠遠超過正史的收載量。
還應該看到,《四庫全書》屬於專家用書,收録的都是名家的專著,供學者們進行學術研討用。而《古今圖書集成》則是工具書,收書範圍廣,超過《四庫全書》的一倍以上,又經過分類篩選,形成二次文獻,其使用價值比原著大大提高了。既可供專家學者查閱,尋找資料或線索;又方便一般讀者瞭解某一問題或某類事物。不需要皓首窮經,熟背詩書,也不必把古書從頭到尾啃一遍,就能按類查找,找到自己需要的部分。加上每一部都羅列了不同時期各種解說,使讀者能更全面理解。所輯録的文獻資料有深有淺,有的還録有註解,彙集在一起,讀起來自有觸類旁通之效。
可以這麽說,《古今圖書集成》既具較高的學術性,又有廣泛的實用性,兼有提高和普及兩種功能,做到雅俗共賞。
那麽,這兩部書又有什麽關聯呢?為什麽在相距僅僅50年間,一再不惜重金,勞師動眾來編纂、抄寫或刊印呢?
這是因為它們各有優勢,可以互為補充。用清朝學者法式善的話來說:"我朝之《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則薈萃古今載籍,或分或合,盡善盡美,發凡起例,綱舉目張,猗歟盛哉!"這段話裏,"薈萃古今載籍,或分或合,盡善盡美",正道出類書與叢書的異同和互補的關係。“薈萃古今載籍”,是它們的共性;“或分或合”,則是它們各自的特性;而“盡善盡美”,就是它們互補的結果。
四、《古今圖書集成》是現存最大的類書
在中國歷代類書中,唐代的《藝文類聚》、宋代的《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均號稱卷帙浩繁,但比起《古今圖書集成》來說,卻相形見絀。論卷數,《古今圖書集成》擁有1萬卷,是《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的10倍,《藝文類聚》的100倍;論字數,達1.6億字,是《冊府元龜》的16倍多,《太平御覽》的33倍多,超過《藝文類聚》160倍!只有明代的《永樂大典》的篇幅(2.2萬多卷,3.7億字)才超過它。可惜《永樂大典》幾經戰亂,僅殘存3%。這樣,《古今圖書集成》就成為現存最大的類書,這是不爭的事實。雖然,近有學者猜測還有一部《永樂大典》埋在京郊十三陵中,不過,尚未得到證實。
此外,《古今圖書集成》在歷代類書中出現較晚,按照類書發展的規律,一般都是"故不逮新",正是"前修未密,後出轉精"。《古今圖書集成》在分類縝密、溯源明流、百科內容等方面,也都遠遠超過以往的類書。
五、《古今圖書集成》分類縝密
類書既是把文獻資料分類編次,重輯成書,其分類當否,就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學術界普遍認為《古今圖書集成》的分類有突破性的發展。概括起來有三大特點:
第一,採用多級分類法。過去類書大都襲用二級分類法,即分為部和類(或稱子目),但級差太大,不夠周密,為克服這一缺點,只好把子目分細,結果子目越細,讀者越難查找。《古今圖書集成》則分為彙編、典、部三級,有效地彌補了二級分類的缺憾,便於讀者掌握和查找。其實,典和部之間還有總部。如果某個典所屬的部很少,內容也不多,就只設一個總部,總領其他各部;如果某個典所屬的部較多,內容又較複雜,則多設幾個總部,分別統率各自所屬的部。因此,總部在後一種情況下也起到子目的作用,相當於一級分類,只不過沒有普遍發揮作用罷了。這是《古今圖書集成》根據具體情況而設置的,做到靈活機動。
第二,採取經緯交織的方式。這是《古今圖書集成》首創的,並運用得十分妥當。按彙編、典、(總部)、部編排,是經線分類。在每部之中又按匯考、總論、圖、表、列傳、藝文、選句、紀事、雜録、外編排列,這是緯線分類。經線和緯線都是為了貫徹"分類"的原則,所不同的是分類的標準。
經線按文獻資料的內容來分類,即按邏輯意義上的種屬關係,層層劃分。緯線則按文獻資料的性質,包括重要與否、可靠與否以及其表現形式(圖表或詩文、佳句等)來區分,經線與緯線互相交織,構成一個周密的分類網。
第三,排列次序井然有序。各彙編(或典、總部、部)之間、各緯目之間的順序十分講究。拿彙編來說,先列曆象彙編,次列方輿彙編,再列明倫彙編,這反映了當時所謂"天、地、人合為三才"的觀念。又如曆象彙編中天象典、歲功典、曆法典、庶征典的先後,是按天象、時序、曆法、自然變異的順序來安排的,因為觀天象才能定時序,觀天象、定時序然後才有曆法,而自然變異屬於特殊現象,所以放在末尾。緯目中匯考和總論很重要,放在前面,紀事和雜録較瑣細,作為匯考和總論的補充,就放在後面,外編多為荒唐難信之言,則放在最後。
北京大學圖書館學博士導師朱天俊指出:“《古今圖書集成》不論是在全書結構的設計上,還是在每部所輯資料的編次方法上,全都徹底地貫徹了'分類'的原則,從而把類書'以類聚事'的特點進一步推向深入,這是中國古代類書發展成熟的體現。《古今圖書集成》本身,可以說是中國類書最為典型的代表。”
六、《古今圖書集成》能提供溯源明流的資料
這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古今圖書集成》所收集的文獻資料時代跨度非常大,上下三四千年,從上古到明末清初,都窮加搜索。歷代的資料都有,而不限某一朝代的。實際上帶有通史資料彙編的性質,這就為溯源明流提供了基礎。
另一方面,在嚴格按照經緯交織分類的同時,又注意到儘可能把內容、性質相同的資料,按時間先後的順序排列,而不是隨意堆砌。這樣就使得源流分明,把歷史沿革、古今演變突現出來。
比如匯考,只要是有年月日可考者,必定依時間為序,按朝代先後,逐年逐月甚至逐日安排,而且加上小標題,把歷史發展變化的脈絡交待得清清楚楚。只是在年月無可稽考的情況下,才按先經史、後子集的順序安排。
又如,列傳、藝文更是嚴格按朝代排列。至於選句、紀事、雜録和外編雖未明確標出朝代、年份,但仍是以時為序,先後相隨。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某些部的匯考實際上就是某一事物或某門學科發展史的資料彙編。像曆法總部的匯考,詳細敍述了從伏羲氏作甲歷到清初採用時憲歷共76部曆法的採用、修改及廢置的過程,還一一把它們的內容或要點羅列出來。職方典各部匯考中專門立有建置沿革考,仔細考證該州府設置情況的古今變化。賦役部匯考就像一部中國賦稅徭役史的芻形。學校部匯考構成中國教育發展史長編。
七、《古今圖書集成》最具百科內容
類書按內容分可為專科性和綜合性兩大類。前者如《冊府元龜》,專門收録有關君臣事迹的資料,其他一概不收。後者如《太平御覽》,包括天地時序、帝王百官、動植器物、神鬼妖異等。
《古今圖書集成》屬於綜合性類書,而且是最具有百科內容的。全書6個彙編涵蓋了古代文化的全部內容:
曆象彙編收集天文、氣象、演演演算法、民俗、災異的材料。
方輿彙編輯録地理、行政區劃、名山大川、少數民族、鄰邦外國以及歷代外交的文獻資料。
明倫彙編記載封建禮教的各種人際關係,包括帝王及其後宮、官制、宗族、朋友、姓氏、人生以及婦女等。
博物彙編則廣泛收羅各種技藝、方術以及動植物,包括農業漁牧、醫理藥方、卜筮占卦、鬼神祀典、佛道宗教、禽蟲草木。
理學彙編彙集各種學術思想及著作,著録大量書目,列舉文章體裁、語言、文字以及書法的資料。
經濟彙編範圍更為廣泛,凡有關經世濟民的典章制度、措施辦法盡行收録,如學校教育、選賢舉能、考核官員、賦役漕運、戶口田制、酒茶油鹽、禮儀樂律、軍事刑法以及百工之事,等等。
綜上所述,《古今圖書集成》涉及的學科,社會科學方面有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外交學、民族學、宗教學、民俗學、文學、語言學、文字學、教育學等,自然科學方面有天文學、氣象學、地理學、醫學、農學、畜牧學、動物學、植物學、園藝學、機械學、工藝學、建築學、數學、化學、礦物學等。確實是囊括萬象,百科俱備,無愧於"康熙百科全書"的美譽。
八、《古今圖書集成》的編纂者究竟是誰?
當初《古今圖書集成》付印時,沒有按照慣例在卷首列舉纂修者,只在雍正御序和蔣廷錫所上的表文中,說經蔣廷錫校訂付印,並沒有提及原編者。後來竟訛傳為"清蔣廷錫奉敕撰",著録於《清史稿·藝文志》。經專家查證大量材料,才發現真正的編纂者應該是陳夢雷。
陳夢雷,字則震,一字省齋,福州侯官人。出生於清朝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即19歲中進士,官居翰林院編修。後返閩省親,適逢三藩之亂,被耿精忠拘進在僧寺,脅逼他接受偽職。陳夢雷拒不受任,並與同窗至友李光地共商滅敵之計,由李光地赴京上陳。此時有一名陳昞者,任偽官職,京城誤傳為陳夢雷。三藩削平之後,陳夢雷蒙寃被逮,論斬,後赦免,改謫奉天。而李光地卻見死不救,當顯官,充名儒。陳夢雷流放十六年間,傳播知識,參修方誌,為東北文教事業作出貢獻。康熙東巡,蒙恩召回,奉旨侍讀誠親王
在此期間,陳夢雷利用誠親王的藏書和資助,編成《彙編》。他自述道:“不揣蚊力負山,遂以一人獨肩斯任”,“五載之內,目營手檢,無間晨夕”。後來撰寫《進彙編啟》,托誠親王代進,得到康熙皇帝的賞識。
可惜康熙皇帝病故後,陳夢雷又無辜地捲入政治漩渦。雍正皇帝奪得皇位後,殘酷打擊兄弟,誠親王被囚,陳夢雷受牽連,再次遭貶東北,客死他鄉。儘管雍正皇帝也承認《古今圖書集成》的價值,還不惜重金刊印這部萬卷巨著,但是卻把陳夢雷的名字完全抹掉,另派蔣廷錫編校。所謂編校,只不過“增刪數十萬言”,不及全書的0.06%。況且基本框架並沒有改動。
九、《古今圖書集成》版本流傳的情況
《古今圖書集成》曾多次刊印,才得以完全地保存,沒有遭到《永樂大典》的厄運。
第一版是武英殿本,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用銅活字排印。這批銅活字是雍正皇帝為了刊印《古今圖書集成》而特地下令澆鑄的(可惜印後就逐漸失散了,。其後的武英殿本,只好用版刻或木活字印刷)。全書分訂5020冊,裝潢得十分講究,插圖尤其精美,代表了當時最高的印刷、裝幀水準。而且只印了64部,非常珍貴,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第二版稱美查版,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由創辦《申報》的英國人美查弟兄出資,專門成立“圖書集成印書局”,用三號扁體鉛字來翻印,故又稱“扁字本”。共印1500部,每部1628冊。但校勘不精,錯漏甚多。
第三版是石印本,按照殿本版式影印,只是增加了24冊考證(龍琴松著)。光緒二十年(公元1895年)印成,只了100部,又遭火災,流傳不廣。
第四版是縮印本,1934年中華書局用殿本影印,將9面拼成1頁,裝訂成800冊,另有8冊考證。
第五版是精裝本,1984-1988年由中華書局和巴蜀書社聯合出版,重新影印1934年版,統一編頁碼,增附索引,共82冊(含考證、索引各一冊)。
另外,六十年代台灣也曾影印過殿本。
以上均是印刷版,本版是電子版,以殿本為基礎,並重新編製索引資料庫。
十、中外學者評價《古今圖書集成》
《古今圖書集成》未付印前已得到皇室、重臣們的重視。康熙皇帝、誠親王的支持自不待言。雍正皇帝對陳夢雷雖然橫加貶斥,但是並未因人廢言,禁毀此書,相反還大力督促修訂付印,親自作序,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為它“廣羅群籍,分門別類,統為一書。成冊府之巨觀,極圖書之大備”。
負責修訂工作的蔣廷錫在上表中也指出,此書“經史子集,按部就班;賦頌文詞,選章具體;下逮巵言野乘,不少闕遺;旁及釋藏仙經,亦加選掇。條分縷析,若泝流以觀瀾;綱舉目張,如振裘而挈領。兩儀四象,咸囊括於篇中,六合九州,悉包籠於卷內”。
既是康雍乾三朝權臣、又是著名學者的張廷玉認為:“自有書契以來,以一書貫串古今,包羅萬有,未有如我朝《古今圖書集成》者,是書搜羅經史諸子百家,別類分門,自天象、輿地、明倫、博物、理學、經濟,以至昆蟲草木之微,無不俱備,誠冊府之巨觀,為群書之淵海。”他還從分類體制來和《永樂大典》相比較,充分肯定《古今圖書集成》“剪裁釐正之功”,認為兩書有“天壤之別”。
晚清大名鼎鼎的康有為,在家藏的《古今圖書集成》目録末尾題跋曰:“《古今圖書集成》為清朝第一大書。將以軼宋之《冊府元龜》、《太平御覽》、《文苑英華》,而與明之《永樂大典》競宏富者……誠中國之瑰寶也,願為中國之文明保存之。”
國外學者也一致給予極高的評價,稱之為《中國百科全書》。或撰文介紹,或列為重要參考書,有的甚至還親自替它編索引。
例如,英國人邁耶斯早在1878年在《中國評論》上發表《中國皇家藏書書目》,對《古今圖書集成》加以推薦。
英國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在其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第一卷參考文獻簡述中,強調指出:“我們經常查閱的最大的百科全書是《圖書集成》。”
1911年著名漢學家翟理斯特地替它編索引。俄國的瓦伯爾在1907年、日本文部省在1912年也先後出版《古今圖書集成》的索引。
十一、《古今圖書集成》在流傳過程中的軼事
《古今圖書集成》的殿本面世之初,被視為珍本,除分藏內府,還頒賜大臣。張廷玉先後獲賜兩部,感到十分榮耀。乾隆年間為了編纂《四庫全書》,向全國各地徵集圖書,採取獎勵辦法,其中規定進書500種以上者,賜《古今圖書集成》一部,浙江的鮑士恭(知不足齋),范懋柱(天一閣),汪啟淑(開萬樓),和江蘇的馬裕各獲賞賜一部。國外也十分注重收藏殿本,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收藏了全本,法國巴黎和德國柏林各藏有殘本。
有則掌故值得一提。據寧波天一閣館藏介紹,清末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聯軍兵臨城下,索款索物的清單中列有《古今圖書集成》。這固然是一椿國恥事件,但從中也可以瞭解到該書在國外的影響。
在清代,此書印數少,流傳面窄,往往“求一見不可得”。為此,有的學者不辭辛勞,遠道訪求。道光年間江蘇常熟學者張金吾及其師黃廷鑒,趕赴浙江桐鄉鄔鎮,借讀鮑氏知不足齋所藏的《古今圖書集成》。兩人冒暑揮汗,挑燈夜讀,每天分讀數十冊。從中發現金代遺文數篇,收入《金文最》。康有為的老師朱次琦也曾到孔氏岳雪樓借讀,一讀就是三個月。
據說乾隆年間有人提出120條問題,多為僻典,向號稱才子的袁枚請教,袁枚回答不了。找人翻查《古今圖書集成》,答出100條。有位孔某則全部答出,他自稱讀過七遍。
中華書局總經理陸費逵在《影印緣起》也談到:“兒時聞《圖書集成》之名。某處有一部,某老人曾閱過幾遍。心嚮往之,未見其書也。弱冠以後,編書撰文時時利用是書,獲益匪淺。……每一事項,將關係之書,分條列入,一檢即得。古人云事半功倍,此真可謂事一功萬也。”所以,他下決心影印《古今圖書集成》。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所收的資料十分豐富,為了方便讀者,1959年人民衛生出版社特地影印此部,名曰《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録》,裝訂成十二大本,廣為流傳。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撰寫《中國五千年來的氣候變遷》時,大量使用《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中天象典和歲功典的資料。
著名地理學家張星烺編寫的《中西交通史料彙編》中,大量從方輿彙編的邊裔典輯録了中國與歐洲、非洲、西亞、中亞、印度半島各國或地區交往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