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景芳
清朝官員
袁景芳(1678年—1735年),字蘭馥,號紫蘭。山東省長山縣焦橋村人(今鄒平縣焦橋鎮)袁守侗祖父。在清朝初年由例貢授中書,改戶部員外、工部郎中,出守廣西柳州,擢授陝西平慶道按察使司副使。
在清末民初,在我們國家流傳著一個民謠,“河南康百萬,江南沈萬三,山東袁紫蘭”,傳說這三個人是財神爺趙公明轉世,這三個人都達到了富可敵國的程度。什麼叫富可敵國,就是他家裡的財富,可以和國家相匹敵。焦橋的袁氏家族,當年富有到什麼程度呢?在長山民間有很多的傳說。說從焦橋到北京的官道全部是袁家修的,從焦橋到北京,每隔五十里地,就有一個店,這個地方,都要打上水井,袁家人從焦橋到北京,不用住別家的店,住的都是自家的店;不用喝別人家的水,都是喝的自家井裡的水。他們家裡面,在清朝期間掛了三次“千頃牌”,“頃”就是指的的土地的面積,一頃相當於一百畝,一千傾就是十萬畝,三次掛“千傾牌”,那他家土地的面積就超過了三十萬畝。附近的原來的長山縣、鄒平縣、齊東縣、高青縣,後來淄博的桓台縣、臨淄區,一直到膠東的壽光縣,都有袁家的土地。袁家在莊稼地裡面,看坡的那個屋子,老百姓俗稱叫“袁家屋子”,或者“袁屋子”,現在山東各地,包括在膠東,老百姓習慣上的叫法還是叫“袁屋子”,“袁家屋子”。韓店鎮還有一個村,這個村就叫“袁家屋子”,就是給袁家看坡護地,最後人口聚集,形成一個村莊了。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富不過三代”。什麼意思?很多家庭第一代是創業的一代,第二代是守業的一代,到了第三代就開始敗業,最終就退出了富豪的行列,很多家族都逃不過這個怪圈。然而袁氏家族,在清朝卻豪富了二百年,這二百年至少有七八代人。他們這個家族,是怎樣維持了這麼長的時間?這是不是值得今天的這些財富擁有者們來借鑒呢?再一個,在清朝康、雍、乾、嘉這四朝天子執政的一百多年間,袁家湧現出了160多個朝廷的重臣,在全國各地做官,有的伴天子左右,參與國家大事,政績也非常的卓著,袁氏文化裡面,世代讀書入仕,忠君愛國,形成的這種傳統的道德文化,也有待於我們現代人進一步的挖掘和弘揚。
看看袁氏家族是怎樣富裕起來的,因為在清朝的正史和當地的長山的《縣誌》上,對袁氏家族發家過程的記錄,都非常的少,他們到底是怎麼富裕起來的,沒有一個正統的說法。所以很多民間的傳說,就流傳起來了。在袁氏家族發展史上,有兩個人物是不能不說的,是非常關鍵的,第一個人物就是袁景芳。
袁景芳的出生帶有非常濃厚的神秘色彩。話說在清朝康熙年間,長山縣焦橋鎮北門外住著一家姓袁的人家,這一家人家是明朝洪武年間,從河北棗強遷到這裡來的,來到這裡之後,世代以種地為生,日子過得很平淡。後來這個家裡面出了一個人叫袁雲蒸,這個人身強力壯,忠厚老實,農閑的時候就販賣糧食,做一點小生意,補貼家計。因為家境貧寒,靠販賣糧食為生,30餘歲尚未娶妻。有一年春天,他到一個姓徐的財主家裡去買糧食,在門口排隊,天氣很熱,他就敞開了自己的衣服,袒胸露乳。這位徐財主,走到門口的時候,就發現了這個年輕人,發現這個人的胸膛上有七顆硃砂痣,排列的形狀非常的奇特,像我們天文學上的“大熊星座”,就是我們中國說的“北斗七星”。這個姓徐的財主是讀過相書的,他知道這個人“懷揣北斗,必得貴子”,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呀,他看了這個小青年之後,暗自稱奇,就把他叫到家裡面去,問明了家裡的情況,最後決定把自家的小女許配與他,問他答應不答應。這個袁雲蒸已經三十多歲了,家裡面日子過得又很窮,財主把閨女送給他,當然求之不得了,這門親事就這樣成了。村裡的人都笑徐財主,年齡大了,老糊塗了,怎麼把自己的閨女許配給了這樣一個窮光蛋。事情過了一年,這個徐財主的女兒,就身懷六甲,懷孕了,要生孩子,袁雲蒸一家高興的也不得了。這一天門口來了一個老頭,身上背著一個褳褡,來要飯,袁雲蒸就把他叫到家裡去,給他飯給他水,這個老頭水足飯飽,就說:“你們家要得貴子”,袁雲蒸一聽非常高興,這不應了他岳父說的那話了嗎?馬上擺上酒席,讓老人坐上座,他說:“你這個孩子不僅是個貴子,他還給你們家帶來了財富。”袁雲蒸就問了:“財富在哪裡呀?”老人說:“從你們家的上房東邊的窗戶底下,往南走三尺,往下挖三尺,就是你這個孩子帶來的財富。”袁雲蒸馬上派人按照老人說的話,挖開了,挖著挖著出現了一個大水缸,說缸裡面盛的什麼呢?金銀財寶,珍珠瑪瑙!袁雲蒸一輩子也沒見過這麼多的財富,連忙對著老人說:“哎呀,這麼多東西我們家擔不起,我們留下一點,其餘的你帶走就可以了。”老人說:“這個孩子是財神爺轉世,是前世河南的財神沈萬三轉世轉到你家裡來了。原來在河南發大水的時候,沈萬三家裡面遭大水了,把家裡面的金銀財寶,裝到了一個大缸裡面,然後他就隨著這個大缸,隨著河水漂,漂著漂著一個巨浪打來,就把人和缸就分開了,這個沈萬三醒了之後,手裡面就抓著一塊缸沿。”說話間,這個老頭就從自己的褳褡裡面,拿出來了自己的瓮沿,然後朝挖出來的大缸上面一對,嚴絲合縫,應驗了事實,說的不虛。這個袁雲蒸,想答謝這個老人,可是這個老人借口方便一下,然後就不見了,就沒有找到。
袁雲蒸給這個兒子起名,叫袁景芳,號紫蘭,這就是後來的袁紫蘭。袁家發了這個外來之財,就廣置田產,修繕房舍。還有人說呢,袁家致富是後來袁景芳做官之後,他在柳州做知府的時候,知府的衙門就是原來清朝平西王吳三桂藏寶的地方,有一次在挖鼠洞的時候,發現了吳三桂的藏寶洞。吳三桂在清朝歷史上是個很有名的藩王,他在西南囤積財富,擁兵自重,跟朝廷分庭抗禮。到後來呢,想自立為王,後來事情敗落,沒有做成,被清朝政府給剿滅了。所以呢,他的財富,就無人知曉,據說,袁景芳發現了他的財寶,然後就秘密地把它運到了家中來。這也是袁家致富的一個傳說,這個沒有歷史的記載,無可查證了,但是在我們民間非常的流行。
袁景芳出生之後,這個孩子非常的有出息。史志上記載,說他“自幼聰慧,內行純篤”。說他從小很聰明,為人也非常厚道,所以十四歲的時候,就被補為縣學的生員。等到長大之後,因為他家裡已經很有錢了,就直接捐納,進入了國子監去學習,國子監在北京,是皇家的學校,專門為清政府培養各級官吏的。在國子監學習期間,他非常的勤奮,表現非常突出,三年之後,被授為內閣中書。內閣中書,就相當於“國務院的秘書”,在這個期間,他工作又非常的勤勤懇懇,謹小慎微,也得到了上司的賞識,然後先後被任命為戶部浙江司的員外郎,工部虞衡司郎中,最後把他提拔到廣西柳州的知府。柳州的知府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市委書記這一級的。在清朝的時候,叫從四品,相當於四品。在柳州執政期間,他工作非常的得法,因為柳州這個地方,是一個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聚集著瑤族、侗族好多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原來的時候都是不服從清朝管理。但是袁景芳去了之後,他恩威並用,把這個地方治理得非常好。舉個例子吧,比方說,向官府交稅,原來的時候,官府每次去要,要不上來,但是每次都因為這個得罪了很多少數民族的首領。袁景芳去了之後,就下令少數民族,很多苛捐雜稅全部免除,不要交了,交給誰呢,交給當地的土司,交給當地的首領,然後你拿著這些錢,去辦你們自己族內的一些事情。這有點像現在“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意思。這個首領當然就高興了,說剛來的這個袁知府會辦事。當他們不聽招呼,惹出亂子的時候,他也會給他們顏色看。當地有一個姓韋的一個巡檢死了,按照他們少數民族的這個傳統,由他的兒子來繼承他這個職位,可是兒子還小,他的兄弟就瞅上了這個位子,就聯絡當地的幾個小頭目,想殺掉他的侄子,取而代之。這風聲就傳到袁景芳那裡去了,袁景芳馬上帶兵趕到那個地方,把姓韋的這個弟弟搜集起來的一幫游兵散勇,全部給剿滅了。然後把所有的頭目,就召集起來曉之利害,說你們這樣做,只能導致你們族內相互殘殺,削弱你們自己的勢力,誰也沒有什麼好處可占。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少數民族頭領們心服口服。所以袁景芳在柳州期間,是政通人和,人民安居樂業。因為他為官有方,又提拔了,就到了右江道篆、思恩府的知府,最後,提拔到了陝西按察使司的副使,是正三品,相當於什麼職務呢,相當於一個省的政法委書記。過了一年,國家發生戰事了,又讓他以這個副使的身份,去負責督運糧草,上前線去運糧草,任務也完成的非常好,但是在這個期間,因為他來回的奔波,患了足病,腳疼得沒法辦,就向皇帝告老還鄉。回到老家,最後死於雍正十二年,享年64歲。袁景芳的主要政績,除了剛才所說的,在少數民族地區促進了民族團結之外,回到家鄉之後,還做了很多的好事。
到了袁景芳的孫子這一輩,又出現了一個能人,叫袁守侗。到了袁守侗這裡,袁家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都達到了空前的鼎盛時期。袁景芳有五個兒子,他的第三個兒子叫袁承紱(fu),袁承紱的長子就是袁守侗。袁守侗從小聰明,熟讀四書五經,乾隆九年的時候,參加鄉試。什麼叫鄉試?不是在鄉裡面舉行的考試,鄉試要到省裡面去考,鄉試通過了,那叫舉人;然後舉人到京城裡面去考,京城由禮部來主持,叫會試,通過了那就叫進士;最後皇帝主持的考試叫殿試,然後他來親自圈定誰是狀元,誰是榜眼,誰是探花。袁守侗在乾隆九年的時候,參加鄉試,得了一個山東省的第一名,奪魁了。可是後來發生了一個意外,到北京去參加會試的時候,結果沒有考上。一般情況,就是要再等三年,因為清朝的科舉考試,每三年才舉行一次,但是袁家有錢,孩子到了開始出仕做官的年齡,就按照他們家的慣例,捐納入貢,交上錢直接進國子監,又走上了他爺爺那條做官的道路,到了國子監裡面之後,很快他就脫穎而出,被授為“內閣中書”,又是國務院的秘書,跟誰在一起工作呢?跟紀曉嵐,大家看電視看到過《鐵嘴銅牙紀曉嵐》就是他。他們在一塊結成了一個文社,就像現在學校裡面組織文學愛好者協會一樣,他們在一起研討詩詞歌賦,所以袁守侗的學問大長。皇帝發現了這個人才,讓他到了軍機處,後來授予他吏部文選司的郎中。吏部相當於現在的中組部,郎中就是一個部門的一把手,專管各級官吏的考核任用。那個官做得好,有政績,那個官做得稀里糊塗,需要降級使用,都由吏部說了算,所以很多人,都去走袁守侗的後門,討好他、巴結他,給他送禮。但是袁守侗這個人,秉公辦事,從不徇私枉法,有時候發現底下的官吏徇私枉法,他也敢大膽的揭露,所以每年他的考核都是一等,相當於現在先進工作者。每年都是先進,所以很快又被提拔重用了,皇帝派他到到江西去了,江西道監察御史,讓他去專管鹽務。因為在浙江一帶,當年私鹽非常的泛濫,袁守侗到那裡之後,嚴格盤查各路驛站,在各個路口上都設上哨兵,嚴查私鹽,然後制定了很多嚴格的法律法規,原來有些靠販賣私鹽致富的那些鹽商,官吏,貪污的貪官污吏,只要是與鹽務有關的,統統按照新的規定,把錢全部補上,交出來,或是沒收。不長的時間,江浙一帶的鹽務,秩序井然,風氣為之一正。龍顏大悅,皇帝很高興,說這個袁守侗,確實是有辦事能力,再提拔,任廣西按察使,到了他爺爺袁景芳那個級別了,政法委書記,管當地的治安。就在廣西任職期間,他爺爺去世了,袁景芳去世了,那麼他就回鄉丁憂三年,要給他爺爺守孝,就回到了焦橋的老家,三年期滿了,就回北京報到。當時乾隆皇帝,非常的愛惜這個人才,就說袁守侗,你就不要再去廣西了,就留在朕的身邊,隨時聽候使用。這個期間,他曾經五次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專門去查辦貪污腐敗的封疆大吏,有些人職位都比他高,但是他在崗位上,不履行職責,貪污腐敗,皇帝聽到有人來告狀,就派袁守侗為欽差大臣,授予以尚方寶劍,上可打天子,下可打庶民,權力非常大。每次袁守侗到那裡之後,明察暗訪,辦的案子都是滴水不漏,鐵證如山,很多官吏,被就地正法,所以很多地方的老百姓,稱他是“袁青天”。他在朝廷當中的地位,又不斷地提高了。乾隆皇帝說,再提拔一下吧!先是擔任戶部的尚書,戶部尚書是一個什麼職位?清朝的時候,是沒有宰相的,權力就掌握在尚書那裡,這些部的尚書,都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副總理,他就是分管民政工作的國務院副總理,這個職位乾的時間不長,就又改任為刑部尚書,刑部尚書相當於國務院副總理兼最高人民法院的院長,因為那個時候,不分公檢法好幾個部門,所有的審判案件,都掌握在刑部的裡面。這個時候權利已經相當重了,皇帝賜給他一個非常特殊的待遇,叫紫禁城騎馬。
在乾隆四十四年,干直隸總督的時候,乾隆皇帝親自寫了一首詩送給他,這首詩刻成的石碑,現在保存在河北省的保定市,這首詩是這樣寫的:
督軍兼理撫民事,責重器資特簡諸。
中處久經勤敭歷,淀河並賴善防疏。
葺修行館猶餘務,保障京畿慎匪紓。
幕府一年凡兩易,掄材宅牧益愁予。
這首詩什麼意思呢,說袁守侗你又管督軍又管民事,又能夠在外面徵兵打仗,又能夠在裡面管理朝政,責重器資特簡諸;我賦予你的責任太重了,對你很器重,責任很重大,所以我特別選拔你來擔任這個職務。你這幾年朝中朝外,換的地方很多,很多湖泊很多河流發生河患,你既善於堵又善於防,把河務搞得非常的好。現在我讓你到直隸去負責這麼重大的責任,到那裡之後,蓋這個樓堂館所不要太著急,那是次要的事情。保衛京城,保衛皇帝家族的安全,這是你頭等重要的大事,幕府一年凡兩易,就說你看今年我把你調到這裡,調到那裡,一年就讓你換了好幾個位置,掄材宅牧益愁予,選拔人才,為朝廷找出治國的能臣來,才是能夠解除我的心頭大事。所以這首詩,可以看的出對袁守侗,又有新任又有表揚,又有囑託。
所以非常的受乾隆皇帝的器重,袁守侗的母親去世的時候,按禮制要丁憂三年,在回鄉的時候,皇帝要特別的囑咐他,說:
汝夙孝,但不可毀而致遇,善守禮而養身,為國良臣,即孝也。
說你母親死了,我知道你很孝順,但是不能因此毀了自己的身體,既要保住禮節,又要養好身體,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這就是你最大的孝。他丁憂期還沒滿三年,皇帝又給他來通知了,說回來上班,河南一帶黃河河務告急,馬上要發生災害了,朕找不出第二個人,能夠代替你,你看怎麼辦?袁守侗馬上火速回京,乾隆皇帝迎接袁守侗迎到了盧溝橋。到了橋上之後,一看袁守侗,氣色不是很好,就說,看汝面容尚屬氣弱,汝當回署調養;汝若累倒,叫朕何處尋一好總督代汝乎!我一看你氣色不是很好,先回你的總督府去調養,你要是真累倒了,你可叫我去哪裡再去找一個人能夠代替你總督這個位置。袁守侗非常的感激皇帝對他的這種器重,帶病赴任,帶著病就到了河南的工地上,帶領群眾,修壩築堤,抗擊洪水,工畢乃歸。回去之後,不到一年,袁守侗卧病不起,就去世了。皇帝非常的悲哀,賜太子太保,謚清愨。死了之後給了他一個名分,叫清愨公。我們知道范仲淹,也有謚號,是文正公。袁守侗叫清愨公,召入賢良祠。歷朝歷代,都要設賢良祠,就是國家的賢臣良將,死了之後,那都是要進入賢良祠作為紀念的,相當於現在進八寶山革命公墓。最後,恩准在焦橋為他建清愨公祠,來紀念他,並且以王公之禮葬之。他的這個埋葬,是按照清朝王公的待遇來埋葬的,墓碑的頂上,有兩條龍,雙龍戲珠,這種碑叫龍頭碑,在古代,只有皇家的王公貴族,才能夠立龍頭碑,所以袁守侗死後,倍享哀榮。
到了袁守侗這裡,袁家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基本上都達到了高峰,到了鼎盛時期。後來,袁家儘管有不少的青年才俊不斷地湧現,但是再也沒有達到他祖上的這種仕宦的輝煌。今天再到焦橋去,在一些村角角落落,還能看到很多的殘磚斷瓦,很多的石碑,但是當年被稱為“小北京”的焦橋袁家的莊園、祠堂、花園、墓地都已經輝煌不再了。那麼袁家是什麼時候敗落的?是什麼原因使它敗落的?歷史上沒有記載,特別是《長山縣誌》到嘉慶六年(1797年)修了一次縣誌之後,再也沒有修,所以很多具體的原因就沒法再去考證了。袁家是隨著清朝的興旺而興旺的,那麼袁家的敗落也肯定是隨著清朝的敗落而敗落的。所以只能聯繫歷史,把它放到清朝的大背景當中去,分析袁家的衰落的原因。大約應該從這麼幾個方面去考慮。
一個是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後,大清王朝氣數已盡。滿清政府跟很多國家簽訂了不平等的條約,一年到頭的就是割地賠款,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淵,像袁家這樣世代做官的家族,估計朝廷的俸祿會逐年的減少,甚至有的地方發不出工資,所以無法再維持家庭巨大的開支。
第二個原因就是袁家和全國一樣,和清朝一樣,人口劇增,清朝入關的時候,中國的人口才一億多人,但到了乾隆年間,整個國家的人口達到了四億多,人口翻了兩番。袁家更是這樣,當年袁雲蒸獨家單戶,就那麼幾口人,生了兩個兒子,袁景芳、袁景文,可是袁景芳就了五個兒子,袁景文計劃生育搞得比較好,生了一個兒子,可是他的兒子袁承寵又生了六個兒子!人口的增長是呈幾何級數在增長的,速度之快可想而知。袁家在乾隆年間在康熙年間曾經都被皇帝掛過三次“千頃牌”,賜給他很多的土地,土地也在增長,但是土地的增長速度是跟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的,所以人口越多,費用越大。可以想象,看過《紅樓夢》的都知道,賈府裡面人口眾多,那些公子小姐都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不光是這些人需要開支,還有使喚丫頭、廚師、馬夫、看家護院的,人就多了去了,所以,入不敷出也就順理成章了。
第三個原因,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就是袁家的後代養尊處優,長期過著優越的生活,生活上大手大腳,吃的要比別人好,用的也比別人好,出出進進乘車坐轎,都要擺排場,比闊氣。袁家富了以後,大興土木,當時袁家焦橋四村,東北村、西北村、東南村、西南村,全部是袁家的亭台樓閣,各種祠堂、各種牌坊星羅棋布。後來呢,焦橋四村安放不下了,就在東平那個地方再建莊園,後來花園建到了牛家村,當時焦橋為什麼叫“小北京”?就是北京有的東西,焦橋都有,名人題字、皇帝御筆,隨處可見。像劉墉、紀曉嵐這些人題的字在焦橋到處都是。花錢無度,費用增加,如果他們再把艱苦奮鬥的精神一丟掉,不像他們的祖輩那樣去勤儉持家,哪有不坐吃山空的道理?
春暉堂
袁守侗神道碑
千叟宴
避暑山莊
袁紫蘭避暑山莊大門
太湖石
墨竹賦
桂花缸
最後,把一首打油詩獻給大家:
尚書舊跡何處尋,於陵焦橋六七村。
避暑山莊隱白峪,太湖靈石默紅塵。
幾歷戰火碑猶在,一場浩劫祠無存。
身逢盛世空懷古,忠孝遺風任憑臨。
袁家的子孫世代讀書入仕,從袁景芳開始,完成了他的家族從一個貧寒的農門向宦門富豪的這樣一個轉變。從乾隆一直到嘉慶年間,這一百多年期間,袁家有一百多人這個入仕為官,平均一年要出一個新官。袁家的官因為捐納的特別多,正式通過科舉考試考出來的呢,有二十多個,其餘的那些大部分是捐納得來的。所以我們當地有個說法,說鄒平縣有一個輝里村,“輝里村李家的官都是坐冷板凳熬出來的,那麼長山焦橋的袁家,官都是花錢賣出來的”。這個說法對不對呢?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應該這樣來看,一個家族通過正式科舉的渠道出來了二十多個人,這本身已經非常的不容易。後來袁家通過捐納出了這麼多的官,這官裡邊也出了很多朝廷的能臣幹吏,也為朝廷出了很多的力呀,比如說袁守侗就是捐納出仕的,一直干到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你能說捐納的官含金量不高嗎?再說呢,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清朝的科舉三年一試,弄得很多人皓首窮經,沒有出頭之日。而袁家的孩子,他一旦通過科舉這條路走不通,他就不再等了,就馬上通過捐納直接入仕了,所以真的如果像我們現在,今年考不上我再複課,今年考不上我明年再複課,反覆的來考的話,袁家也未必就出這二十個。所以說,袁家在教育方面仍然是非常的重視的。
在講袁家歷史之,聽到社會上有幾種對袁家不同的觀點。有的人認為,袁家在清朝這麼富裕,有一個“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的嫌疑;第二個呢就是,袁家的官吏都是為維護清朝政府的統治的,是為封建地主階級服務的,不值得弘揚;還有的說袁家後代當中有一些人當年橫行鄉里,口碑不好。
毛主席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在清理古代文化的過程中,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族性的精華,這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他還說,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發展中的中國,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我們把這句話拿過來在這裡套用一下,今天的鄒平,是歷史發展中的鄒平,我們如果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就不應該割斷鄒平的歷史。袁家畢竟是出現在鄒平的歷史上,給當地的文化,當地的歷史產生過重要影響。所以,有兩個方面的問題應注意,一個是有炫耀的思想,“老子當年比你闊多了”,這是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這個不足取;另一個就是,認為他們是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就諱莫如深,繞開它,避開它不說,這也是不對的。袁氏文化當中有很多積極的因素,積極的成分,需要我們去挖掘,去弘揚。比如說袁景芳和袁守侗,都對朝廷的政治產生過重大的影響,對邊疆的穩定,對各民族的團結做了很多貢獻,他所積累的經驗仍然值得我們今天來借鑒;再一個,袁家對後代的教育的過程當中積累了很多方法,比如說袁守侗在浙江任職的時候,他的父親袁承紱,就騎著毛驢從老家到浙江去,沿途微服私訪,以聽政聲,就是來打聽一下袁守侗做官做的怎麼樣啊?結果一路聽過去,老百姓對他的評價還不錯,到了那裡之後啊,表揚了他的兒子,留下囑託的信才回來。所以袁家每當有孩子出仕做官,家裡面的老人都要給他寫信,到那個地方要勤政愛民,兢兢業業,給朝廷效命,所以才會出現了那麼多的能臣幹吏。至於後來人們說的,在這二百多年期間,袁家出現過不肖子孫,也有橫行鄉里的,也有欺男霸女的,做一些壞事情,為富不仁,被人們記住了,大家想一想,為什麼人們能夠記住?因為他家名氣太大了。但是以偏概全,以點帶面,把袁家說得一無是處,這就不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