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

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

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原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庫漁業研究所)成立於1987年,為水利部中國科學院雙重管理的科研事業單位

簡介


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
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
研究所現有在職職工150人,其中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54人,研究員(教授級高工)16人、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25人。設有4個管理部門,4個科研部門, 3個技術支撐與諮詢服務部門。水工程生態研究所是國際河流科學學會理事成員和世界鱘魚保護學會理事成員、湖北省環境科學學會第三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單位,是中國水利學會水生態專業委員會的掛靠單位,出版學術性雙月刊《水生態學雜誌》。
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長江委的授權,水工程生態研究所主要承擔流域(區域)水生態保護規劃和水生態監測系統規劃的編製工作,承擔流域內主要區域的水生態監測、調查和基礎數據的收集、分析與評估,編製主要河流水生態狀況報告,負責流域水生態狀況監測數據系統和數據規劃體系的研究,編排相關的技術規程、規範,開展水生態保護有關的新技術示範與推廣,開展水工程建設生態學影響的實驗研究、重要工程建設的生態學效果影響評估、關鍵水生生物物種及資源的保護對策研究、過魚設施及人工濕地等生態恢復措施的研究與示範、生態水文學的理論研究等工作。

特色


目前,研究所建有分子生態學、魚類馴育、魚類行為學、過魚設施等專門實驗室,在國內率先擁有了在室內研究、測試魚類克流和翻越障礙能力的實驗條件。在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建有野外觀測試驗站。正在建設水生態與生物資源試驗基地。
研究所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科技部國際合作計劃重大項目、國家水專項以及水利部、環保部、農業部、三峽辦和湖北省重大科研項目或課題,參與了葛洲壩三峽南水北調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論證與研究,開展了中國河流和水庫水生生物資源調查和一些關鍵淡水水體生態恢復的研究工作。研究所近10年的野外調查研究以長江流域和西南諸河為主,足跡遍布我國的各大流域及其相關的湖泊、水庫,掌握了大量的基礎資料,初步建立了針對我國不同流域特點的水生態調查、評估體系,在魚類增殖放流站、過魚設施的設計和建設、珍稀魚類馴育、分子生態學、魚類性控育種、水域生態狀況評價、水電工程建設的生態保護規劃等相關學科領域具有優勢,在珍稀魚類的分子生態學以及生態水文學等領域享有一定的國際聲譽。
建所以來,已完成項目130餘項,現有在研各類重大重點項目160餘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25項;申報並獲得專利8項。與十多個國家開展學術交流與科技合作,並舉辦5期水生態講壇。

管理


沉性卵孵化器
沉性卵孵化器
1.協助所領導組織制定並執行全所性規章制度,組織制定與本部門職能相關的管理制度,協助所領導組織所辦公會議、年終工作會議等行政性會議的會務工作及會議相關決議的督辦。
2.協助所領導進行人才隊伍的建設和管理,協助所領導進行幹部任免、考察、考核、調配、出國人員政審及研究所機構及編製管理等工作。
3.負責研究所人事檔案管理、職工培訓、工資審核調整、單位職工社會保險類的管理、專業技術人員任職資格評審和報審、崗位聘用及考核等工作。
4.負責研究所公文審核、文件處理和行政印章管理,負責研究所文書檔案、綜合檔案室的日常管理。
5.負責研究所信訪、國家安全、保密、安全保衛、安全生產工作,根據研究所的授權,負責組織本所的政務信息及對外宣傳管理工作。
6.負責研究所的對外聯絡,配合市、街道、派出所、居委會對所轄住戶進行戶籍管理,對在所工作人員及暫住人口計劃生育、愛國衛生等工作進行管理。
7.負責研究所國有資產管理,負責職工住房貨幣化管理以及供水、供電、供氣、文印、車輛調度和汽車日常維護等後勤保障工作。
8.負責研究所基建項目的前期工作及建設管理,負責房屋、道路、給排水、供電、供氣、供暖、綠化等公共設備、設施的維護和管理。
9.負責部門內日常管理工作,完成所領導交辦的其它專項工作任務。

科研


主要開展水生態監測、水生態評價及水生態保護新技術示範與推廣相關工作,針對當前存在的生態問題,主要利用水生生物開展診斷河流、水庫健康工作,通過研究生態系統食物網結構,提出河流、水庫生態系統健康技術指標及生態預警對策,為國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
近年來研究室開展了大量水生態野外調查工作,掌握了豐富的第一手基礎資料,初步建立了重點水域水生生物信息庫,並針對我國不同流域、區域、生態類型特點,開展水生態監測指標、評估體系研究,獲得了一批研究成果。目前研究室建有專門的顯微觀測實驗室,擁有水生生物學研究必備的高性能顯微觀測系統,保證了生態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精確性。
主要研究項目
1. 流式細胞攝像系統在水生態監測中的應用技術研究
2. 河流生態修復生物評估及適應性管理決策支持關鍵技術研究
3. 水域生態監測標準化關鍵技術研究
4. 漢江主要控制斷面水生態指標研究
5. 大東湖水網調控關鍵技術研究-水生生物監測
6. 金沙江下游魚類資源與水生生態環境監測
7. 浙江飲用水源地安全評估研究
8. 淮河幹流水生態監測及評價
9. 烏江彭水水電站水生生物監測
10. 烏江銀盤水電站水生生物監測

科技開發


珍稀特有魚類繁殖生物學研究:主要以珍稀特有魚類的物種保護為目標,開展繁殖生物學與繁殖生理、生態學研究、魚類人工馴養繁殖技術和魚類早期生活史研究。分析魚類繁殖適應特徵與關鍵環境限制因子,探討性腺發育的神經內分泌調節機制,對魚類在人工環境下的存活、生長、發育條件進行研究,並開展魚類野生親本的採集、運輸、馴養、人工催產和受精卵人工孵化、仔幼魚培育和苗種培育技術研究與實踐,最終建立魚類各生活史階段人工培育技術規範、標準體系和標準操作手冊,並實現苗種規模化生產。
魚類增殖放流站工藝設計:結合現場調查和勘察,根據放流魚類繁育生物學特性,設計增殖放流站生產工藝;分析、計算增殖放流站建構築物建設規模、結構;對運行管理、放流和水生生態監測、科研工作進行規劃;並在增殖站建設過程中提供必要的設代服務。
魚類繁育設施和循環水處理設備製造與安裝:根據馴養和繁育魚類生物學、生態學和生理學需求進行魚類繁育設備製造與安裝;根據當地氣候環境結合馴育需求開展循環水處理設備選型、配置等的設計、製造及安置。
魚類增殖放流站運行管理:開展魚類增殖放流站生產技術和日常運行管理。主要包括:親魚收集、馴養、人工繁育和魚類放流,以及技術人員的培訓,增殖放流站運行工作規程及規範、作業標準、管理體系及制度的建立,放流站設施、設備維護保養,相關科研工作實施等。

交流合作


魚種培育缸
魚種培育缸
近年來,與國外學術機構及國際組織開展了項目合作與廣泛的學術交流,先後有來自法國、美國、日本、荷蘭、澳大利亞、俄羅斯、丹麥、德國、義大利、伊朗英國等10多個國家30餘人次到訪我所。對外合作機構包括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世界鱘魚保護學會、國際鶴類基金會、國際河流科學學會、荷蘭交通公共工程與水資源管理部、丹麥環境部;法國圖盧茲大學、法國Limoges大學、美國堪薩斯大學、澳大利亞堪培拉大學、德國Kiel大學、帕多瓦大學、澳大利亞迪肯大學、美國費羅姆學院、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法國國家農業與環境工程研究院、日本中央漁業研究所、堪培拉大學、俄羅斯農業部聯邦水產遺傳學和選擇中心、俄羅斯科學院生態與進化研究所、奧登賽環境中心水環境部、德國萊布尼茲淡水生態學與內陸漁業研究所;法國ASCONIT公司、麥普技術公司、美國弗大生物工程公司等。

學術交流


相繼與法國、美國、日本、荷蘭、澳大利亞、俄羅斯、丹麥、荷蘭、加拿大、德國、義大利、伊朗、緬甸等國家科研院所進行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共計邀請外籍專家50餘人,來自澳大利亞堪培拉大學河流景觀實驗室的青年志願者和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博士生來我所進行了訪問研究;同時,選派科研人員14人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或到國外進行短期培訓。目前,世界鱘魚組織在我所設立了中心站,我所與法國圖盧茲大學、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國際河流學會、丹麥環境中心、美國費羅姆學院等學術機構建立了長期的學術交流機制。近期主要活動包括: 2009年承辦在中國武漢召開的第六屆世界鱘魚大會、中國-荷蘭過魚設施研討會、中國-德國生態系統功能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策略研討會、中美生物早期預警系統應用技術研討會、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灌江納苗對血吸蟲病擴散潛在影響及其生物防控對策的研究合作項目交流、與國際發展研究中心水庫漁業研究項目交流、與歐盟聯合舉辦水生態監測與保護培訓班等。

科研成果


自建所以來,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25項(國家級獎勵15項);專利8項。其中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分別獲得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水利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5項、四等獎1項,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5項,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1項,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廣獎一等獎1項、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5項、三等獎1項,湖北省優秀新產品金鶴獎1項。2006-2010年發表論文總數超過160篇,其中SCI 25篇。
研究所已完成項目130餘項。現有在研各類重大重點項目160餘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項(重大基金課題1項,面上項目2項,青年基金3項);水利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948課題等16項;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1項;農業部行業公益專項1項、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1項;科技部農業成果轉化項目3項、中德國際合作項目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