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剩經濟
過剩經濟
什麼是過剩經濟?理論界眾說紛紜,迄今為止並無統一的界定。要對過剩經濟下一個準確的定義,首先要弄清楚均衡、非均衡、失衡等幾個與過剩經濟內涵有密切關係的概念。在經濟學里對均衡作系統而嚴密分析的當屬洛桑學派的創始人瓦爾拉斯,他建立了一個完美的市場均衡理論體系,即後人命名的瓦爾拉斯均衡理論。
過剩經濟(Surplus Economy)
過剩經濟
凱恩斯是逆瓦爾拉斯均衡潮流而動的第一位西方經濟學者,他所構建的宏觀經濟理論認為,市場經濟體制不存在自動保持均衡的機制。阿羅、帕廷金、格魯斯曼、貝納西等經濟學家也從不同角度批評了瓦爾拉斯均衡,並逐漸形成一系列非瓦爾拉斯均衡思想:第一,由於現實市場不存在“拍賣人”,價格就不可能是導致市場出清即市場均衡的唯一因素,市場出清是價格調整和數量調整共同作用的結果;第二,市場的購買和銷售與市場的供給和需求,是兩對不同的經濟範疇,前者作為交易的結果,彼此保持數量上的恆等,而後者則為“每個行為人在交易發生前傳遞給市場的一個信號”,彼此不存在必然相等的條件;第三,由於價格具有一定的剛性,決定了供需缺口不可能通過價格瞬時變化來加以調節,即使一部分產品價格具有伸縮性,也不可能保證所有市場同時出清。
特別要注意的是,非均衡學派的非均衡是非瓦爾拉斯均衡的縮寫。就定義而言,它是指市場不完善和價格無法對供需進行自行調節的情況下,各經濟力量將會根據各自的具體情況,被調整到彼此適應的位置上,並在這個位置上達到均衡。由此可見,非均衡不是一種不均衡狀態,而是一種均衡狀態。只不過它不是瓦爾拉斯理想狀態即供需數量對等條件下的均衡,而是在現實生活經常出現的供需在一定幅度內相互偏離條件下的均衡。
應該指出,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即使出現數量缺口,也可能是一種均衡狀態,是基於以下理由:第一,總供給和總需求作為兩種不同的經濟現象,彼此之間只存在相互適應的條件,而不存在必然相等的條件。因此從測算角度看,總供需之間總會發生或大或小的差額。供需絕對相等的瓦爾拉斯理想狀態是不存在的。第二,國民經濟自身的運行機制,在一定限度內,可以通過自身的調節,承受住總供需之間的數量缺口。例如,當供給大於需求時,過剩的產品以庫存的形式儲存下來,留在下期使用。只有這種差額超出國民經濟所能承受的數量區間或臨界點時,才會發生經濟失衡的現象。
在表現形式上,失衡與非均衡有其相似之處,即總供需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缺口,然而 它們彼此卻是兩種性質不同的經濟現象。失衡代表著一種不均衡狀態,而非均衡代表著一種均衡狀態。
並不是所有的社會總供給超過社會總需求的狀態都是過剩經濟,只有社會總供給超過社會總需求的幅度達到一定程度,超出國民經濟承受範圍的失衡狀態才是過剩經濟。根據前面的論述,過剩經濟並不是國民經濟的非均衡狀態,而是國民經濟的失衡狀態。之所以這樣界定過剩經濟的內涵,理由是:既然供需絕對相等的瓦爾拉斯理想狀態不存在,不難理解現實經濟運行只要供需相互偏離在一定幅度內就被看作是正常的或健康的。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可以不對宏觀上的供求關係加以調節,因而也就不存在過剩經濟一說。
經常性的產品過剩,是過剩經濟的基本特徵。經常性的產品過剩現象,包含著豐富的經濟學內容。一個社會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反映這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同時也受制於他的經濟運行機制。“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一種過剩,但它不是商品的過剩,而是分配的過剩,或者說分配的不公。它們的運行機制完全不相同。市場經濟有一條很重要的原則:通貨平等。按照通常的說法,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它的特性是認錢不認人。經常性的商品過剩,把商品跟金錢的關係調了個,變成為金錢不認過剩經濟,於是商品遭受冷落。這就是市場決定論。
為什麼會出現經常性商品過剩,這是由市場經濟的基本機制決定的。市場經濟的生產計劃服從於社會的需求,但這種需求具有不穩定和模糊性兩大特點,生產競爭者彼此之間又實行嚴格的商業保密,互相不通聲氣。在市場經濟中,最活躍的因素是資本。資本的特性是好動,資本的目的在於賺錢,資本賺錢的手段就是生產。只要有錢可賺,資本就會活躍起來,上竄下跳,生產得越多越好。於是你也生產我也生產,大家一起來生產,難免不出現擁擠和重疊,最終導致過剩,這就是投資中心論。
經常性的商品過剩後果如何?微觀上分析,任何一種商品過剩都是一種資金、資源、勞動的浪費,好像這是市場經濟的一種弊端,深入分析,結論剛好相反。第一,這種過剩充分滿足了社會需求,為社會提供了豐富的產品;第二,過剩造成的浪費是資金追逐利潤的成本,屬於社會生產的平均成本的組成部分。從整體而言,市場經濟不是提高了社會生產成本而是降低了生產成本。從宏觀而言,經濟在過剩中發展,通過短缺一過剩的反覆循環,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數量和質量,推動社會經濟生活滾滾向前。
一過剩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特點,它反映該階段發展的程度和達到的高度。現階段過剩經濟大體具有如下幾個顯著的特點:
。人類的經濟生活,是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從落後到科學,朝向這一前進的方向發展。市場經濟加快了經濟領域拓展的步伐,大大拓寬了經濟生活領域。已經開始把體育、文化、教育、科學這些領域都納入了自己活動的範圍,使之帶上商業的色彩。產業是經濟領域不斷拓展的產物,細分產業是經濟研究深入和細化的結果。迄今為止,我們分出了以農業為主的第一產業、以工業生產為主的第二產業和以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這是80年代的劃分。這種劃分已經很難概括經濟領域的新拓展,不能準確反映生產與消費的內容、性質和特點。我們的經濟生活已經出現第四產業和第五產業。第四產業包括商業化的文化、旅遊、體育產業和正在並即將完成商業化的教育、科技產業。他是完全不同於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內容的新的產業群,。它極大地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豐富了生活情趣。第五產業是一種為一、二、三、四產業提供手段的綜合性產業,包括傳媒、廣告、網路等。因為從必須和發展方向看,它完全不同於其他產業,應當單獨劃分。隨著經濟進一步發展,經濟領域進一步拓展,還會有第六、第七甚至更多的產業產生。那時,我們的生活會更加豐富多彩。
。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非常有趣的現象。簡單地說,就是對附加於商品之中的種種非物質成分,比如品牌、廣告、包裝運輸等滿足了消費者方方面面的使用價值需求。從而掩蓋了它的真實商品價值的經濟生活現象。比如你到商店裡購買一種保健營養品,就算蜂王漿之類吧。你看到它的廣告鋪天蓋地,宣傳它的種種效果,成為市場中的真正名牌;到了商店,取出商品,你看那包裝,美輪美奐,是一件真正的藝術品,爽心悅目;購回家中,慢慢打將開來,一層又一層,精緻十分;表面一層是包裝盒,然後是泡沫圈,接下來是橡膠軟墊,然後是說明書,最後才是小包裝盒裡面的兩瓶蜂王漿,凈重一市斤,價格150元。這種商品的散裝價只有10元,可是你不買,你花150元買享受,買放心。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商品的價值膨脹,社會經濟生活中,我們幾乎無時無處不見這種現象。這種現象包含的深層經濟意義,將在後續中分析。此處要表述的只是這樣一種觀點,即它是社會經濟進步和發展的一個標誌,一種反映。標誌著我們的時代已經開始進入不是初級消費的時代,而是享受消費的時代。果真如此,真要感謝帶給我們享受的這個發展的社會。
。這是一個並不新鮮的話題,但它是我們這個時代經濟上的一個鮮明的特點,不得不簡單一提。如果說30年前,世界經濟的獨立性特徵還相對突出,那時,獨立的計劃經濟還在苦苦支撐,閉關自守還是不少國家的經濟路線,經濟發達與落後的衝突因為政治上的閉關鎖國還不能激起波浪的話,那麼到了幾乎已經沒有一個國家的經濟能夠不受世界經濟變化的衝擊。經濟發展的颶風,那是海妖的歌聲。改革開放成為計劃經濟國家的潮流,發展成為落後國家的期望。宗教信仰不同也罷,政治制度相異也罷,文化背景衝突也罷,都無礙於經濟的交往。可以說,經濟活動撞開了所有國家的大門,在發展的總目標下,加快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
從動態角度來看,根據過剩經濟過剩程度隨時間變化的不同特點,可以將其分為三種類型:
(1)發散型過剩經濟。即過剩程度隨時間的延伸而不斷加深的過剩經濟,如圖l中的cD所示。
(2)平穩型過剩經濟。即過剩程度隨時間的延伸既不加深也不緩解的過剩經濟,如圖l中的EF所示。
(3)收斂型過剩經濟。即過剩程度隨時間的延伸而不斷緩解的過剩經濟,如圖l中的AB所示。
從供求關係上看,過剩經濟的過剩是由於存在大量的無效供給。由於市場上價值不能得以實現的無效供給,其無效的成因有別,所以過剩經濟過剩的成因也不同。這就為從成因上對過剩經濟進行分類研究提供了一個前提。
一般而言,現實經濟中的總無效供給往往是由相對無效型和絕對無效型兩種無效供給共同組成的,因此是一種混合型的無效供給。
由於造成無效供給的成因有三種,因此可以對因無效供給造成的過剩經濟的分類也有如下三種:
(1)相對無效供給型過剩經濟(也可以稱之為有效需求不足型過剩經濟)。走出這種過剩經濟的根本對策是想方設法擴張有效需求。
(2)絕對無效供給型過剩經濟。走出這種過剩經濟的根本對策是千方百計優化供給。
(3)混合型過剩經濟。走出這種過剩經濟的辦法自然是雙管齊下,擴張有效需求與優化供給相結合。
羅德明認為,衡量中國經濟發展向“過剩經濟”轉變,可以採用四個方面的指標:一是總量增長指標;二是市場供求狀況指標;三是生產能力利用狀況指標;四是物價指數的變動指標。上述測度指標對判斷是否出現過剩經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於過剩經濟過剩程度的度量,可以借鑒宏觀經濟學自然失業率(又稱充分就業失業率或長期均衡失業率)的某些思想。宏觀經濟學認為,經濟社會因種種因素的影響,不可能完全沒有失業,但只要失業率在自然失業率的範圍內,經濟社會的運轉就可以看成是正常的。同理,因信息不對稱、商品流通周轉的困難等種種因素的影響,產品和生產能力等一定程度的“過剩”可以看成是正常的(或者說是自然的),事實上很少有這種情況:一個國家在正常時期所有的生產設備都在同時運轉,只有非常時期(如戰爭時期、流行病時期),為了某種特殊需要,部分工廠和企業的生產設備才會出現百分之百的運轉。既然經濟社會一定程度的過剩有其產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那麼可否把正常的過剩水平稱為自然過剩率(正常的過剩生產能力水平稱為生產能力自然過剩率,正常的產品過剩水平稱為產品自然過剩率,正常的庫存積壓水平稱為庫存積壓自然過剩率等等)。如果給出了一個自然過剩率,只要對比現實經濟中實際過剩率與自然過剩率,就可以測度“過剩經濟”過剩的程度。
過剩經濟
對應於近幾年來中國經濟運行的現實,可以看出,過剩經濟的上述三個重要特徵已經明顯地存在,具體表現在:
(1)大量商品存在嚴重供大於求的現象。近幾年來,我國商品供大於求的比例呈逐年提高之勢,近90%的商品均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況。根據國家商業信息中心對國內600多種主要商品供求情況的分析,2002年上半年供過於求的商品比重已由2001年下半年的裙%提高到86.3%,沒有供不應求的商品。
(2)企業之間低價傾銷、惡性競爭愈演愈烈,一些廠商為了達到惡意擴張市場份額的目的,即便將產品銷售定價低於平均成本也毫不顧惜,以至於國家經貿委不得不出面干預,以維護市場秩序和公平競爭。
(3)城鄉居民儲蓄存款持續上升,1996 2002年年平均增長速度高達20.9%,增長幅度大大高於經濟增長速度,而工業貸款需求下降,銀行惜貸並且連續多次降息已明確無誤地傳遞出貨幣資本閑置過剩的信號;就業形勢嚴峻,勞動力資源過剩嚴重。此外,我國生產能力過剩也相當嚴重。種種跡象表明,中國供求的短缺關係已經逆轉為普遍性的供大於求的運行態勢,符合馬克思對過剩經濟特徵的描述,因此有充分理由認為我國已經存在過剩經濟。
1998年7月20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和經濟科學出版社合作主辦了“過剩經濟:形勢與對策”研討會。會上,一些持反對意見的專家的觀點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1)我們面臨的最多是買方市場,而不應概括為過剩經濟;
(2)我們即或面I臨過剩,也只是相對過剩;
(3)儘管市場過剩,但很多產品還依賴於進口,因此我們面臨的是結構性過剩。
下面對上述幾種代表性的觀點提出質疑。對“我們面臨的最多是買方市場,而不應概括為過剩經濟”的質疑。首先,買方市場作為與賣方市場對應的一個概念,它們都是屬於微觀經濟學的概念,而不是屬於宏觀經濟學的概念。買方市場作為微觀經濟學概念描述的是市場上產品供過於求的現象。如果出現總體產品供過於求現象,就不能用買方市場這個詞來概括,而應該用諸如總需求不足、生產過剩等宏觀經濟學概念來概括。對我國近幾年來總體產品供過於求的宏觀經濟現象,用微觀經濟學中的學術名詞“買方市場”來概括,其錯誤之所在不言自明。其次,如果把我國供求嚴重失衡的現狀用買方市場來概括,再根據買方市場是市場經濟的常態,必然得出供求嚴重失衡的現狀也將因我國走市場經濟道路而成為常態(即會長期存在下去),如果這樣,進而可以推論出政府根本沒有必要採取諸如調整經濟結構和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了。顯然這與我國的經濟現實恰恰相反,我國政府不斷出台政策措施對失衡的供求關係加以調節,1998年以來歷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不少政策措施就是強有力的佐證。最後,在我國現實的經濟生活中,人們看到的是假冒偽劣猖獗、誤導欺詐盛行,缺斤短兩已被人們無奈地認可,在地方保護主義或壟斷性行業左右下,甚至政府部門攤派下的強買強賣過程中,買方經常連保護自己的最後手段“不買”的權力都沒有,“買方市場”何在!
對“我們即或面臨過剩,也只是相對過剩”的質疑。顯然,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們心目中的過剩是相對於人的消費慾望而言的。人類的消貲慾望是無限的,而資源是稀缺的,因此相對於人類無窮的消費慾望,“絕對過剩經濟”是永遠不存在的。如果存在過剩也只是“相對過剩”。這種觀點事實上對否認過剩經濟的存在根本沒有實際意義。因為我國一些經濟學者們說我國出現了過剩經濟,但他們從來沒有說我國出現的過剩經濟是絕對過剩經濟。因此特彆強調“相對”二字實屬沒有必要。不管是“過剩經濟”,還是“相對過剩經濟”,其實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其次,過剩經濟是與短缺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從學術概念的相互對應上看,也沒有在過剩經濟前面加“相對”二字的必要。科爾內提出的“短缺經濟”概念是特指計劃經濟體制國家經濟供不應求(包括消費品短缺、投資饑渴症等)的現象。既然我國已經告別了短缺經濟,經濟中供求關係也已呈現出與短缺經濟時期截然不同的態勢,為什麼不可以用“過剩經濟”而非得用“相對過剩經濟”一詞來概括呢?難道科爾內所描述的短缺經濟中就沒有產品供過於求么?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科爾內也並沒有因為計劃經濟體制的國家中因有產品供過於求而把其概括為相對短缺經濟,為什麼非得要用相對過剩經濟來概括與短缺經濟相對應的一種經濟現象呢?最後,在經濟學理論中,“相對過剩”是有特定含義的,它專指工業化過程中積累的必要性造成勞動要素的收益增長速度不斷慢於擴大再生產速度、資本收益增長速度,從而導致“相對貧困化”和需求增長慢於社會經濟活動的產出增長的狀況。我國雖然正處於工業化過程中,但在過去20年中並未因積累、資本的集聚和集中、基礎工業發展而忽略消費。社會成員總體的收入增長速度、消費能力增長速度過剩經濟”一詞來概括呢?社會成員總體的收入增長速度、消費能力增長速度幾乎始終高於國民經濟增長速度。所以我國的經濟現實也不符合經濟學理論中相對過剩的特定含義。
對“儘管市場過剩,但很多產品還依賴於進口,因此面臨的是結構性過剩”的質疑。用我國部分產品依賴進口來支撐我國是結構性過剩和否認我國過剩經濟存在的觀點值得思考。首先,姑且不論我國供求嚴重失衡的事實。事實上,只要國家不是完全的封閉,國家之間必然會存在分工,以便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和獲取各自的比較利益。因此在當今開放的世界,不需要進口的國家可以說是不存在的,即便是美國這樣高度發達的國家,也不可能什麼都自己生產。完全有理由相信,科爾內所描述的“短缺經濟”的計劃經濟體制國家不可能什麼產品都短缺,總有部分產品過剩,總有部分產品出口。但科爾內並沒有因這些國家有部分產品出口或過剩而把這些國家的“短缺經濟”概括成“結構性短缺”或“相對短缺”。同理,為什麼非得用部分產品依賴進口來把我國經濟形勢概括為“結構性過剩”或“相對過剩”而不顧國民經濟供求普遍失衡的現實?其次,結構性過剩是指一些產品嚴重供大於求而另外一些產品嚴重供不應求的市場態勢。無需更多說明,這不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