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尾區

福建省福州市轄區

馬尾區(古屬福州府閩縣)是福建省福州市轄區,位於東經119°37′,北緯25°29′,地處我國東南沿海、閩江下游北岸,距閩江口17海里,是福建省的軍商要港,福州的水上門戶。這一帶正是烏龍江、白龍江與琴江三江交匯的地方,三江自閩安鎮、長門流入東海。東南臨江與長樂區隔江相望,東北毗鄰連江縣琯頭鎮,西與晉安區宦溪鎮接壤,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質構造處在中國東南沿海華廈系第二複式隆起帶東緣福州盆地東側,屬江口溺谷海灣型游沙堆積,區內第四系厚度一般為30-40米,自山邊沿江增厚,基岩為變質火山岩花崗岩。馬尾屬南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全年冬短夏長,溫暖濕潤,溫和多雨,四季如春,年平均氣溫19℃,是夏日避暑休閑的好去處,境內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年降雨量約1382毫米。地表水資源豐富,閩江年過境徑流量611.35億立方米。土壤有紅壤、潮土、風沙土、鹽土和水稻土等5種。植被屬南亞熱帶季雨林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交接處,種類繁多,主要為常綠闊葉林,主要樹種有馬尾松杉木榕樹相思樹等。

2018年10月,馬尾區入選2018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和2018年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2019年12月,馬尾區入選2019年全國百強新區。

歷史沿革


唐乾元元年(758年),馬尾屬閩縣安仁鄉勝殘里;亭江屬閩縣晉安鄉合浦里,英嶼村、東岐村屬晉安鄉海濱里;琅岐屬閩縣晉安鄉海畔里。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馬尾屬閩縣安仁鄉永盛北里;亭江屬閩縣晉安東鄉合浦北里,時閩安為鎮建制,屬晉安東鄉合浦南里;琅岐屬閩縣晉安東鄉海畔里。元代,琅岐屬閩縣嘉登海曲里;馬尾、亭江隸屬不變。明萬曆八年(1580年),馬尾屬永北里;琅岐屬嘉登里,亭江仍屬江右里,閩安屬江左里。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馬尾屬馬江區上、下永北里;亭江分屬馬江區江右里,琯江區上、下合北里;琅岐屬嘉嶼區嘉登里。江右里改屬閩縣營前縣丞管轄。
民國元年(1912年),馬尾地區屬福建東路道,閩縣侯官縣合併后屬閩侯府。民國2年3月,閩侯府改為閩侯縣,馬尾地區屬閩侯縣。民國3~14年屬閩海道閩侯縣。民國22年12月至23年2月屬閩海省閩侯縣。民國24年屬閩侯縣第二區;民國31年屬鼓山區。民國33年10月,閩侯縣易名林森縣(1950年4月複名閩侯縣)。
1949年8月,馬尾、亭江、琅岐相繼解放后屬閩侯縣第三區。同年12月,琅岐划屬閩侯縣第二區。
1952年下半年,中共閩侯地委、閩侯專署根據中共福建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的決定,組建馬尾特別區(又稱閩江港口特別區),甲等縣建制,管轄範圍包括閩江口兩岸的鄉鎮,馬尾、亭江、琅岐和連江縣的琯頭、道澳、曉澳、百勝長樂縣的營前、籌東、猴嶼、潭頭、梅花以及兩岸的水上船民。1953年6月復隸閩侯縣第三區公所。
1956年4月,馬尾區、琅岐區合併,成立馬尾區。同年6月,琅岐划給連江,同年10月又歸回閩侯。1960年1月,馬尾鎮劃歸福州市,同年3月,升為縣級區。1961年11月,亭江、琅岐從閩侯縣劃歸福州市郊區。1962年1月,馬尾改歸福州市郊區。
1970年2月,琅岐劃歸連江縣。同年5月,馬尾再度建區,稱馬江區,亭江屬之。1975年5月,亭江劃歸福州郊區。同年12月,琅岐從連江縣析出,歸福州郊區。1978年2月,馬尾復歸隸郊區。1982年8月又置馬尾區為縣級行政區,直屬福州市人民政府。1995年11月24日,亭江、琅岐從福州郊區析出,統歸馬尾區。1997年底,馬尾區隸屬關係不變。

行政區劃


馬尾區現轄三鎮一街(馬尾鎮、亭江鎮琅岐鎮羅星街道),共62個村委會、13個社區(居委會),行政區域土地總面積276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歷史:1949年8月15~17日,馬江鎮、閩亭鎮、琅岐鄉相繼解放。是時,區公所址在閩安鎮,轄有馬江鎮、閩亭鎮、嘉登鄉,仍設33保。同年12月,馬江鎮、閩亭鎮劃為閩侯縣第三區,閩琅鎮為第二區,設區公所,為縣派出機構。1950年,境內開始民主建政,廢除保甲制,建立鄉鎮政權。4月22日,第二區劃設1鎮6個鄉,第三區劃設2鎮8鄉。
1951年4月19日,民主建政重新划鄉,區鎮設置不變,鄉區劃調整,二區為1個鎮8個鄉,三區為2鎮12個鄉。
二區轄閩琅鎮、文中鄉、雲龍鄉、後龍鄉、透上鄉、樂村鄉、鳳窩鄉、龍台鄉、三平鄉;
三區轄馬尾鎮、閩亭鎮、西洪鄉、象洋鄉、東岐鄉、閩前鄉、長安鄉、白眉鄉、君岐鄉、龍英鄉、快安鄉、馬協鄉、青洲鄉。
1952年8月15日,閩侯縣人民政府調整鄉轄範圍:二區閩琅鎮和樂村鄉合併為1個鎮,透上鄉和文中鄉合併為1個鄉,鳳窩鄉和龍台鄉合併為1個鄉,三區的東岐鄉和長安鄉合併為1個鄉。
1956年4月,琅岐區、馬尾區合併成立馬尾區,仍歸閩侯縣管轄。
1956年6月,琅岐劃歸連江縣管轄(同年10月又劃歸閩侯縣),馬尾區轄2鎮6鄉。
2鎮:馬尾鎮、亭江鎮;
6鄉:閩安鄉、白眉鄉、象洋鄉、東岐鄉、君竹鄉、和平鄉。
1958年8月20日閩侯縣人民委員會撤銷馬尾區公所,所屬的3個鎮11個鄉改為3個鎮:
馬尾鎮轄原有馬尾鎮和君竹、和平鄉。
亭江鎮轄原有的亭江鎮和閩安、象洋、東岐、白眉4個鄉。
琅岐鎮轄原有閩琅鎮和吳嶼、金砂、雲龍、解放(公婆)、龍鳳5個鄉。
同年,成立人民公社,政社合一,區劃不變,成立3個人民公社:馬尾鎮人民公社、亭江鎮人民公社、琅岐鎮人民公社、仍隸閩侯縣。
1960年1月,馬尾鎮人民公社從閩侯縣析出,歸福州郊區行政辦事處管轄。同年3月,福州市郊區行政辦事處撤銷,馬尾人民公社劃歸福州市管轄,並成立馬尾區人民委員會。1961年11月,亭江鎮人民公社、琅岐鎮人民公社從閩侯析出劃歸福州市管轄。1962年1月,福州郊區行政辦事處恢復。1963年6月,馬尾、亭江、琅岐均改設區公所,行政區劃歸郊區行政辦事處。區公所下劃為小公社:
馬尾區公所轄馬尾鎮人民公社、羅星塔人民公社、快安人民公社。
亭江區公所轄亭江人民公社、象洋人民公社、閩安人民公社、白眉人民公社、東岐人民公社。
琅岐區公所轄上岐人民公社、吳庄人民公社、海嶼熱門公社、三平人民公社、衙前人民公社、雲龍人民公社、金砂人民公社、龍台人民公社、鳳窩人民公社、下岐人民公社。
1966年5月,馬尾區轄15個生產大隊、108個生產隊,亭江區轄20個生產大隊、240個生產隊,琅岐區轄10個生產大隊、216個生產隊。
1970年2月,福州市郊區機構撤銷。馬尾人民公社、亭江人民公社與漁業公社組成馬江公社革委會,直隸福州市革委會,琅岐人民公社划入連江縣,5月1日,馬江公社革委會改製為馬江區革委會。1972年1月,漁業公社劃歸福州市商業局水產站。1975年5月郊區機構恢復,亭江人民公社划入郊區革委會。12月琅岐從連江析出,又划入郊區,1978年2月,馬江區革委會撤銷,劃歸福州市郊區。
1982年8月26日,成立馬尾區人民政府,下轄馬尾人民公社、馬尾街道辦事處。
馬尾人民公社轄11個生產大隊:
快安大隊、上德大隊、下德大隊、胐頭大隊、青洲大隊、君竹大隊、上岐大隊、秋峰大隊、元豐大隊、彭珠大隊、深溪大隊;
馬尾街道辦事處劃為5個生產大隊和7個居委會,即:
羅星、羅建、新馬、中洲、六江等大隊和前街、後街、進步里、馬限、江山、船政、沿山等居委會。
1984年4月,實行政社分開,人民公社改為鄉,區劃不變。
1989年馬尾街道辦事處增設君岐居委會、福星居委會、閩漁居委會、濟安居委會。這時,馬尾區下轄:馬尾街道辦事處,5個村民委員會、11個居委會,75個居民小組、48個村民小組。馬尾鄉人民政府,11個村民委員會,114個村民小組。亭江鎮,2個居委會,20個村委會,246個村(居)民小組。琅岐鄉,一個居委會、39個村委會,322個村(居)小組。仍隸福州郊區。
1991年3月,儒江村從郊區析出,劃歸馬尾鄉。同年10月23日,秋峰村和元豐村合為雙峰村;深溪人口平原移居,取消兩個村行政區劃。1994年6月,馬尾鄉撤鄉建鎮。
馬尾鎮轄快安、上德、下德、胐頭、雙峰、上岐、君竹、青洲、儒江等9個村委會。
馬尾街道增設1個培英居委會。1995年11月,亭江鎮、琅岐鎮從郊區析出,劃歸馬尾區,共設3鎮1街。12月15日,馬尾街道更名羅星街道,並進行區劃調整:
新馬村、六江村、中洲村從羅星街道析出,劃歸馬尾鎮。
江山居委會、前街居委會、後街居委會、進步里居委會、船政居委會從羅星街道析出,劃歸馬尾鎮。
青洲村、上岐村、君竹村、雙峰村從馬尾鎮析出劃歸羅星街道。
1996年1月,馬尾區的行政區劃:
亭江鎮轄牛項、東街、象洋、盛美、笏山、鰲溪、長柄、英嶼、長安、東岐、閩安、亭頭、白眉、前洋、康坂、東盛、香爐、西邊、洪塘等19個村委會以及亭頭居委會、閩安居委會等2個居委會;
琅岐鎮轄光輝、光明、農旗、星輝、勤耕、爭豐、勞豐、勞光、樂村、群星、星光、紅星、紅光、紅旗、東升、前進、勝利、義湖、旗峰、雁升、江濱、建興、挺進、高官、陳厝、后官、東岐、豐稔、鳳翔、勞榮、董安、南兜、后水、院前、勞團、東紅、建光、老勞光、龍台等39個村委會以及閩琅居委會。
馬尾鎮轄胐頭、上德、下德、快安、中洲、六江、新馬、儒江等8個村委會;
羅星街道轄青洲、上岐、羅建、羅星、君竹、雙峰等6個村委會。
1997年,馬尾鎮增設聯安居委會,羅星街道增設鳳洋居委會。亭江鎮、琅岐鎮部分自然村進行區劃調整,亭江鎮的牛項、香爐等村委會撤銷,琅岐鎮從39個行政村調整為26個行政村。至此,全區設1個街道辦事處,3個鎮人民政府,18個居委會,57個村委會,649個村民小組。其中:
羅星街道辦事處轄沿山、馬限、濟安、福星、閩漁、君岐、培英、建星、鳳洋9個居委會和上岐、羅建、羅星、青洲、君竹、雙峰6個村委會。
馬尾鎮轄江山、前街、後街、船政、進步里、聯安6個居委會和六江、中洲、上德、下德、胐頭、新馬、儒江、快安8個村委會;
亭江鎮轄亭頭、閩安2個居委會和亭頭、閩安、東盛、康坂、前洋、白眉、西邊、洪塘、東街、盛美、象洋、鰲溪、笏山、長柄、英嶼、東岐、長安等17個村委會;
琅岐鎮轄閩琅1個居委會和雲龍、龍台、光輝、農旗、星輝、勤耕、海嶼、群星、紅星、紅光、董安、南兜、后水、院前、光明、吳庄、勞團、東紅、建光、榮光、鳳窩、星光、爭豐、勞豐、樂村、勞光26個村委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馬尾區位於東經119°37′,北緯25°29′。地處福州市東南部,閩江下游北岸,距閩江口17海里。東瀕閩江,西與晉安區宦溪鎮接壤,南與倉山區、長樂區隔江相望,東北毗鄰連江縣琯頭鎮,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行政區域總面積275.66平方千米。

氣候特徵

馬尾區地處南亞熱帶與中亞熱帶交界處,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年平均氣溫19.3℃,年降雨量約1382毫米。臨江近海的地理條件,使區內冬不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
馬尾區四季劃分:3~5月為春季,6~9月為夏季,10~11月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為冬季。區內四季具有溫暖濕潤、季風現象明顯、地形氣候多樣三大特徵。
區內四季溫暖溫潤,海洋性氣候明顯。春季陰濕多雨水,區內春季處於冬夏風轉換過渡季節,太陽輻射程度增強,氣溫迅速回升,月平均氣溫從12.5℃~14.1℃逐漸上升至25.1℃~25.8℃。冷暖空氣相互交綏,產生陰雨連綿天氣。季降水量在490毫米上下,約佔年降水量的35%,春雨較多,月降水量都在100毫米以上,≥0.1毫米的雨日每月一般都在16~21天,每月平均相對濕度為81%。季陰天日數平均81天,約佔全年的30%左右,為一年中陰天最多的季節。
夏季炎熱多颱風,區內夏季盛行暖濕的偏南季風,副熱帶高壓北抬,氣候由陰濕轉為高溫炎熱天氣。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在28℃上下,年極端最高氣溫多出現在7~8月份,極端最高氣溫超過40℃的時有發生。夏季長達4個月,平均氣溫在22℃以上,夏不酷熱,氣候宜人。同時區內夏季是強對流雷雨天氣和熱帶風暴颱風活動最集中的時期,季降水量平均在470毫米上下,降水強度大,多暴雨和大風,≥50.1毫米的暴雨日數在22天左右。
秋季天晴日照足,區內秋季為夏季風向冬季風轉換的過渡季節,太陽輻射明顯減弱,氣溫逐漸下降,季平均氣溫為21.8℃。山區地帶比平原地帶降溫迅速。由於夏季風已逐漸退卻,冬季風尚未強盛,冷暖空氣交綏機會較少,故秋季以晴好天氣為主,降雨減少,天高雲淡,日照充足,季降水量在230毫米,季日照時數在450小時左右,為一年中晴好天氣最多的季節。
冬季少雨無嚴寒,區內冬季盛行乾冷的偏北冬季風,降水量相對較少,溫度低,但無嚴寒。近年來出現過暖冬現象。最冷的1月,平均氣溫在10.6℃。季降水量平均在150毫米上下,≥0.1毫米的雨日每月天數在6~16天,12月份降水量均在40毫米以下,為一年中降水最少的月份。平均相對濕度在75%,是全年中的最小值,為一年中最乾燥的季節。

水文

馬尾區地表水資源十分豐富。區內閩江過境長度達37公里,年過境徑流總量達611.35億立方米。區內閩江支流有磨溪、馬鞍溪、水塘溪、雙頭溪、三合溪、上溪、水帶溪等14條溪流,河汊縱橫,形成網狀水系。這些溪流總平均徑流量達2.2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較貧乏,只分佈在山間各地、山邊等第四系鬆散層,屬鬆散堆積層孔隙水。同時,地下水還有基岩構造裂隙水、基岩風化孔隙裂隙水等類型,除琅岐島個別地區水質屬鹹水、半鹹水和山區地帶水質含氟鐵外,其餘水質均良好。
一、地表水
閩江是區內一級地表水系,可利用的淡水地表水資源豐富,特別是閩江過境長度達37公里,過境流量大,1950~1977年,年平均徑流總量1713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達611.35億立方米。這部分淡水除閩江口受海水漲潮影響變為半鹹水不能飲用外,其它地段河水均可作為工農業生產及生活用水水源。
區內閩江支流有磨溪、馬鞍溪、浩溪、上溪等14條,分佈有較豐富地表淡水資源,按閩江流域徑流模數估算,這些支流年總徑流量達2.2億立方米,也可作為城鎮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水源。
(一)閩江一級水系
區內閩江過境長度達37公里,江面一般寬度600~1100米,最寬4500米,最窄僅387米。據福建省水文總站1950~1977年觀測資料,閩江水年平均徑流總量1713立方米/秒,最大29400立方米/秒,最小196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總量為611.35億立方米。正常年景5~7月為汛期,水量佔全年總水量51.1%,為工農業生產和城鄉居民生活用水提供充足的水源。閩江水在洪水季節含沙多,年輸沙量748.5萬噸,年最大輸沙量2000萬噸,年最小輸沙量272萬噸。平均含沙量0.13公斤/立方米。河床沙粒屬細粒,平均粒徑為0.07毫米,羅星塔以下河沙粗化為中細砂,粒徑在0.4~0.51毫米。區內過境閩江與黃河對比,算得上江清如鏡,水質上乘。
馬尾區
馬尾區
(二)閩江二級水系
區內溪谷多,閩江在發育過程中受海潮頂托,於平原上擺動,形成網狀水系,港灣曲折,河水縱橫。區內閩江支流分佈廣且密,主要有14條溪流:東邊有雙頭溪、三合溪等3條,積雨面積15平方公里,流入康坂經閩安入閩江;西邊有磨溪、馬鞍溪、水塘溪等6條,積雨面積40平方公里,由快安等地入閩江;南邊有上溪、水帶溪等5條,積雨面積10平方公里,經君竹入江浦,繞紅山入閩江。這些溪流尚未進行地表水徑流量實測,除磨溪、浩溪、邢港等常年流水外,其他溪流均為季節性水流。區內溪流總平均徑流量按理論推算為6.98立方米/秒,年總徑流量達2.2億立方米,也是區內主要地表水資源之一,水質良好。
(三)其他地表水
區內較大淡水水庫有:興建於1959年的浩溪水庫,屬小(一)型水庫,庫容量131萬立方米;興建於20世紀70~80年代的亭江鎮燈籠里水庫、百籠水庫、新店水庫和琅岐鎮的幸福水庫等1座小(一)型水庫和3座小(二)型水庫,庫容量均在40萬立方米以上;1997年正在動工建設的白眉水庫。這些水庫均可解決區內部分城鎮居民和工農業生產、生活用水。水質良好。
二、地下水
區內地下水資源較貧乏,只分佈在山間谷地、山邊等第四系鬆散層,可以利用的天然泉水、民井、管井型式開發利用供少部分城鎮居民用水,一般單井涌水量僅10~100噸/日,泉水流量0.1~0.9升/秒。在構造帶上的單井涌水量可達100~200噸/日。地下水主要有鬆散堆積層孔隙水、風化層孔隙裂隙水、基岩裂隙水等3種類型。
(一)鬆散堆積層孔隙水
1.孔隙潛水
分佈在區內閩江過境河段漫灘、沙洲,含水層岩性為沖積、沖洪積砂層、砂礫卵石層,含水層厚度8~25米,最厚達32米,水位埋深0.5米左右,單井涌水量1000~5000噸/日,地下水與閩江水為互補關係,水質良好,礦化度0.03~0.8克/升,PH值6.9~7.2,水質類型HCO3-CL-Na、HCO3·Cl-NaCa型水。
分佈在儒江、青洲、亭江至長安及琅岐島平原區上部鬆散埋積層,含水層岩性為沖積中砂至細砂、風積細砂,含水層厚度8~18米,水位埋深1.31~2.60米,單井涌水量100~500噸/日,淺部含水層受江河水回灌補給和降水補給沖稀淡化,多為淡水,水質良好,礦化度0.07~0.69克/升,PH值6.05~7.15,水質類型為HCO3Cl-Na和ClHCO3-NaCa型水。下部含水層水質較差,多為微鹹水、鹹水,並且鐵、氟等含量超過飲用水標準幾倍至幾十倍。
分佈山間谷地、山坡邊緣坡殘積碎石土層、泥質砂礫石層,含水層厚度小,僅3~5米,水位埋深0.61~2.22米,單井涌水量5~50噸/日,泉水流量0.1~0.5升/秒。有靠大氣降水補給、就近排泄之特徵。可作為分散鄉村百姓生活用水的水源。該層水多屬淡水,水質好,礦化度0.13~0.60克/升,PH值6~7,水質類型HO3-CaMg型水。
2.孔隙承壓水
分佈於快安、青洲、亭江至長安,琅岐平原區的下伏鬆散土層,含水層岩性為砂礫卵石層,厚度5.63~11.32米,頂板埋深24.97~55.87米,承壓水水位埋深1.56~3.15米。寓水性中等,單井涌水量500~1000噸/日,礦化度0.61~0.87克/升,琅岐島一帶該層水屬鹹水,礦化度7.25~14.31毫克/升,PH值6.7~8.0,水質類型屬Cl-NaClSO4-Na類型水,含鐵量達1.6~24毫克/升,超過飲用水標準的3~8倍,未經處理不能作為生產生活用水水源。
(二)風化層孔隙裂隙水
分佈在低丘后地、山間坡地、谷地及平原區基岩面。含水層岩性為全風化、半風化花崗岩、火山岩及砂質、粘質碎石土類,厚度3~18米,多為潛水,平原區為承壓水。一般水位埋深1~2米,深者達3~5米,水量貧乏,涌水量10~50噸/日,但在江水補給條件較好地段,水量可達100~200噸/日,地下水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和江水。礦化度一般小於0.2克/升,平原區為0.2~0.8克/升,PH值5.80~6.90,水質類型為HCO3Cl-NaCaHCO3Cl-Na型水。
(三)基岩裂隙水
分佈於境內所有地段,只是地下水埋藏富集條件不同,絕大部分山區含水層裸露地表,受大氣降水補給,以泉水形式排泄或人工開挖以淺井形式排泄,屬潛水;平原區深埋在第四系鬆散層和風化層之下,屬承壓水。泉水流量一般小於0.3升/秒,民井涌水量每日數噸。在斷裂破碎帶附近,富水性稍好,泉水流量可達1升/秒左右,平原區單井礦化度一般小於0.1克/升,平原地帶礦化度0.1~0.5克/升,多為含氟、鐵高的氟鐵水,PH值為5.5~7.0,水質類型為HCO3CL-Na、HCO3-Ca、HCO3-NaCa型水,琅岐島一帶受海水滲透補給地段屬半鹹水,礦化度1~10克/升,地下水類型屬HCO3CL-NaCa型水。

人口民族


2021年5月21日,根據福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馬尾區人口數為290554人。
2019年,馬尾區下轄羅星街道、馬尾鎮、亭江鎮、琅岐鎮,有1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62個村民委員會,行政區域總面積275.662平方千米。
2019年馬尾區行政區劃一覽表
街道(鄉鎮)
面積
(平方千米)
社區
(個)
社區、村委會(個)社區、村委會名稱
羅星街道28.0855社區:沿山馬限羅星新港培英
村委會:上岐青洲君竹羅星雙峰
馬尾鎮53.62513社區:旺岐船政凱隆濱東濱西
村委會:六江中洲上德新馬朏頭下德儒江快安建坂快洲
魁岐龍門雙協
亭江鎮105.66317社區:亭頭閩安閩亭
村委會:鰲溪盛美東盛笏山前洋康坂白眉象洋英嶼東岐
長柄洪塘亭頭閩安西邊長安東街
琅岐鎮88.30127社區:閩琅
村委會:光明光輝星輝農旗勤耕爭豐樂村勞光勞豐紅星
群星星光紅光董安南兜院前後水鳳窩龍台榮光勞團東紅建光吳庄海嶼閩江雲龍
合計275.661462
【人口】2019年,馬尾區總戶數5.81萬戶,戶籍人口18.28萬人,比上年增加2111戶、3821人;平均每戶3.14人。其中,男性9.07萬人,女性9.20萬人。
人口自然變動全年出生人數1656人,出生率9.16‰;死亡人數1006人,死亡率5.56‰;人口自然增長65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3.59‰。
人口機械變動全年遷入5294人,遷出2123人,遷出小於遷入3171人,人口遷移正增長17.53‰。
2018年,馬尾區總戶數54703戶,戶籍人口175593人,比上年增加440戶1113人;平均每戶3.21人。其中,男性87412人,女性88181人。
全區出生人數2106人,出生率12.03‰;死亡人數3219人,死亡率18.39‰;人口自然增長-1113人,人口自然增長率-6.39‰。
全區遷入4184人,遷出1958人,遷出小於遷入2226人,人口遷移正增長12.72‰。
2018年,馬尾區下轄羅星街道、馬尾鎮、亭江鎮、琅岐鎮,有1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62個村民委員會,行政區域總面積275.581平方公里。
2019年末全區常住人口26.2萬人,與上年末持平。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0.5萬人,佔總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78.4%,比上年末提高0.6個百分點。2019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18.2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0.17萬人,出生率為9.16‰;死亡人數0.1萬人,死亡率為5.56‰;自然增長人數0.07萬人,自然增長率為3.59‰。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馬尾區常住人口為290554人。
2018年馬尾區行政區劃一覽表
鎮、街
面積
(平方公里)
社區
(個)
村委會(個)社區、村委會名稱
羅星街道28.08455社區:沿山馬限羅星新港培英
村委會:上岐青洲君竹羅星雙峰
馬尾鎮53.621413社區:王岐船政凱隆濱東
村委會:六江中洲上德新馬饅頭下德儒江快安建坂快洲
魁岐、龍門、雙協
亭江鎮105.598317社區:亭頭閩安、閩亭
村委會:鰲溪盛美東盛笏山前洋康坂白眉象洋英嶼東岐
長柄洪塘亭頭閩安西邊長安東街
琅岐鎮88.278127社區:閩琅
村委會:光明光輝星輝農旗勤耕爭豐樂村勞光勞豐紅星
群星星光紅光董安南都院前後水蜂窩龍台榮光勞團東紅建光吳庄海域閩江雲龍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9年,馬尾區土地面積26435.47公頃。其中,耕地面積959.79公頃,種植園用地面積815.79公頃,林地面積14915.41公頃,草地面積129.29公頃,工礦用地面積717.27公頃,住宅用地面積1471.29,交通運輸用地面積1199.85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2648.34公頃,其他土地面積433.99公頃。

礦產資源

2019年,馬尾區發現礦產資源8種。金屬礦有釷礦、特梗礦、鈮釷礦、鐵錳礦4種4處,為礦化點,遠景差。非金屬礦有高嶺土礦、河砂礦、礦泉水、花崗岩石材礦4種10處,其中,河砂礦為禁止開採礦種;高嶺土礦點規模小,工作程度低,不具備遠景;唯一可使用的建築用石料,資源豐富,但工作程度不高,資源儲量不明確。至年底,全區無在建礦山。

森林資源

2019年,馬尾區林業用地面積14966.12公頃,按保護等級分,有生態公益林面積11715.74公頃、商品林面積3250.38公頃;按地類分,有林地面積13285.81公頃,疏林地面積394.58公頃,灌木林地面積867.23公頃,未成林地面積78.99公頃。森林蓄積量80.8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47.14%。植被屬南亞熱帶雨林小區,經鑒定的有126科304屬430種,其中蕨類16科21屬26種,裸子植物6科11屬19種,被子植物104科272屬385種;按生活型分,喬木154種,灌木106種,草本148種,藤本22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樹種有香樟建柏、金毛狗等,零星分佈於區內。

濕地資源

2019年,馬尾區有一個省級閩江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面積869公頃,其中緩衝區447公頃,占保護區面積的51.4%;實驗區422公頃,占保護區面積48.6%。按濕地類型分,河口水域400.6公頃,潮間帶泥灘467公頃,島嶼1個1.4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重點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水鳥資源。

海洋資源

2019年,馬尾區海域面積約44平方千米,海岸線58千米;海島8個,其中居民海島1個。海域底棲生物近170種,其中軟體類近80種,甲殼類近50種。區內浮游植物主要有藍藻門、綠藻門、裸藻門、金藻門、硅藻門、甲藻門六大類65種,其中硅藻門浮游植物居多。浮遊動物主要有腔腸動物門、環節動物門、毛顎動物門、節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五大門類,其中橈足類最多,有20多種;其次為水母,有10多種;枝角類主要有小擬哲水蚤、四刺窄腹水蚤、蔓足類幼體、捷氏歪水蚤、火腿許水蚤等。

漁業資源

2019年,馬尾區海產魚類及其他海生動物多產於琅岐東南部閩江口,海水養殖主要品種有鱸魚、南美白對蝦、鋸緣青蟹、文蛤、縊蟶等。淡水養殖主要品種有草魚、青魚、鰱魚、鱅魚、鯉魚、鯽魚、鯿魴、羅非魚、鰻鱺等,其中草魚、鰱魚、鱅魚為當地人工養殖的傳統品種,南美白對蝦為馬尾區重要養殖品種。

水資源

2019年,馬尾區內閩江過境長度37千米,支流有磨溪、馬鞍溪、水塘溪、雙頭溪、三合溪、上溪、水帶溪等14條溪流,河汊縱橫,形成網狀水系,溪流總平均逕流量1.95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較貧乏,主要有鬆散堆積層孔隙水、風化層孔隙裂隙水、基岩裂隙水等3種類型,除琅岐島個別地區水質屬鹹水、半鹹水與山區地帶水質含氟鐵外,其餘水質均良好。

經濟


綜述

2017年,馬尾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63.2億元,增長9%;第二產業增加值272.4億元,增長7.6%;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35.1億元,增長2.2%,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3.9億元,增長11.6%;固定資產投資353.8億元,增長14.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2.3億元,增長13.9%;出口總額198.8億元,增長8%;實際利用外資3.1億美元,增長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728元,增長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46元,增長8.5%。
2018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536.6億元,增長8.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26.6億元,增長9%;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35.8億元,增長2%;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4億元,增長0.4%;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5億元,增長12.2%;出口總額192億元,增長1.6%;實際利用外資5.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538元,增長7.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05元,增長8%。
初步核算,2019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76.26億元,增長5.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76億元,增長3.6%;第二產業增加值339.14億元,增長3.9%;第三產業增加值231.36億元,增長7.2%。三次產業比為1.0:58.9:40.1。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5%、47.2%、52.3%。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19946元,增長4.6%。
2019全年新增城鎮就業9641人,失業人員再就業668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1.58%,比上年末提高0.43個百分點。年末全區城鎮非私營單位年末在崗職工121425人,其中國有職工11496人,城鎮集體職工324人,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職工23911人,其他企業職工85694人。
2019全年全區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34.92億元,下降2.6%,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2.84億元,下降4.9%;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7.07億元,下降19.1%。全區稅收收入55.97億元,下降2.9%。
2020年,馬尾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40.96億元,增長5.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89億元,增長12.8%;第二產業增加值354.87億元,增長8.3%;第三產業增加值240.19億元,增長1.3%。三次產業比為1.6:58.7:39.7。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6%、89.5%、8.9%。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08966元,增長3.8%。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31.6億元,下降9.6%;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1億元,下降8.1%;固定資產投資201億元,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1.5億元,增長1.5%;實際利用外資7.5億美元,下降3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978元,增長3.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30元,增長6.5%。

第一產業

2017年,第一產業增加值6.22億元,增長4.8%,高於全市平均水平1.1%,增速全市排第5名。
2018年,馬尾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4268萬元,增長3.8%。其中,農業產值27007萬元,增長1.7%;林業產值837萬元,增長34.5%,牧業產值5672萬元,增長1.4%,漁業產值40389萬元,增長5.1%,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362萬元,增長1.7%。全年糧食播種面積5609畝,比上年減少1681畝,下降23.1%;糧食總產量2082噸,下降23.6%;蔬菜產量50340噸,下降44.8%;瓜果產量2702噸,比上年減少7271噸;水果產量10183噸,下降39.6%;木材產量10599立方米,增長113.1%;肉類總產量2306噸,下降12.9%;禽蛋產量1047噸,下降14.7%;奶類產量588噸,下降63.3%。水產品總產量25248噸,增長2.2%,其中海水產品產量16285噸,增長9.1%;淡水產品產量8963噸,下降8.4%。
2018年末全區共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1家,其中省級3家,合計實現銷售收入151.3億元。
2019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8190萬元,增長3.6%。其中,農業產值41791萬元,增長5.2%;林業產值1250萬元,下降110.2%,牧業產值7150萬元,下降10.4%,漁業產值47637萬元,增長5.4%,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362萬元,增長5.3%。全年糧食播種面積4039畝,比上年減少1570畝,下降28%;糧食總產量1652噸,下降20.7%;蔬菜產量40900噸,下降18.8%;瓜果產量4510噸,增長66.9%;水果產量10671噸,增長4.8%;木材產量10935立方米,增長3.2%;肉類總產量2522噸,增長9.4%;禽蛋產量383噸,下降63.4%;牛奶產量95噸,下降83.8%。水產品總產量26644噸,增長5.5%,其中海水產品產量17121噸,增長5.1%;淡水產品產量6523噸,增長6.2%。
2019年末全區共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2家,其中省級4家,合計實現銷售收入129.93億元。年末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27家,市級休閑農業示範點6家,年末共有有效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產品認證企業6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品種19個,綠色食品產品認證企業1家,綠色食品產品認證品種3個。

第二產業

2017年,全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78.84億元,增長8.9%(如圖2),增速比2016年提高0.9個百分點。其中五大主導產業合計實現工業總產值675.98億元,增長8.6%。雖然受到華映顯示轉型帶來的壓力影響增速有所下滑,但新興產業產值在全區工業產值中的比重繼續提高,對工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2017年61家先進位造企業、35家高技術產業、24家物聯網產業和27家戰略新興產業企業分別實現工業總產值602.13億元、454.0億元、430.97億元和528.34億元,分別增長6.7%、6.0%、5.9%和4.4%,佔全區規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分別達61.5%、46.4%、44%和54%。分別比上年提高1.7、1.1、0.9和0.4個百分點。
2018年,馬尾區工業增加值278.31億元,比上年增長8.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9%。14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12.47億元,增長13.1%(現價,下同)。分經濟類型看,股份制企業完成產值399.89億元,增長11.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完成產值412.58億元,增長14.5%。分輕重看,輕工業完成產值408.87億元,增長17.9%,重工業完成產值403.6億元,增長8.6%。
五大主導產業完成產值484.05億元,增長11.3%。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完成產值148.53億元,增長5.3%,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完成產值131.05億元,增長22.5%,農副食品加工業完成產值124.16億元,增長14.5%,金屬冶鍊和壓延加工業完成產值70.23億元,增長9.5%,交通設備製造業完成產值10.08億元,下降71.1%。
2018年,工業產值超億元企業92家,與上年持平,完成產值787.6億元,增長13.6%,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96.9%。產值超十億元企業18家,比上年減少2家,完成產值456.03億元,增長17.5%。60家先進位造業、34家高技術產業、32家物聯網製造業企業分別實現工業總產值408.86億元、279.31億元、288.44億元,分別增長13.4%、17.1%、18.5%,增速分別比上年提高6.7個百分點、11.1個百分點和12.6個百分點。
2019全年工業增加值230.05億元,增長5.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2%。148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18.84億元,增長1.1%(現價,下同)。分經濟類型看,股份制企業完成產值409.65億元,增長0.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完成產值409.18億元,增長1.8%。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完成產值434.77億元,增長6%,重工業完成產值384.06億元,下降4%。
五大主導產業完成產值435.27億元,下降1.7%。其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完成產值149.59億元,增長13.9%,農副食品加工業完成產值142.88億元,增長9.5%,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完成產值66.73億元,下降39.8%,金屬冶鍊和壓延加工業完成產值66.07億元,增長9.5%,交通設備製造業完成產值10億元,增長1%。
2019全年工業產值超億元企業91家,比上年減少1家,完成產值794.41億元,增長3.1%,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97%。產值超十億元企業22家,比上年增加4家,完成產值497.92億元,增長1.9%。59家先進位造業、34家高技術產業分別實現工業總產值405.04億元、261.48億元,分別下降2.1%、4.5%。34家規模以上物聯網製造業企業實現產值284.92億元,增長0.4%。
2019全年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09.53億元,增長0.8%。全區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共有123家,比上年增加28家,完成產值485.9億元,增長16.1%;房屋施工面積6371.38萬平方米,增長12.7%;房屋竣工面積357.51萬平方米,增長31.6%。

第三產業

2017年全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53.8億元,增長14.2%(如圖3)。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69.97億元,增長102.7%(如圖4)。187個項目投資完成投資177.3億元,增長13.9%;48個房地產項目完成投資176.5億元,在近兩個月新增房地產項目相繼動工的驅動下實現了14.6%的增長。“攻堅2017”行動在本年固投增長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64個攻堅項目2017年共完成255.74億元,佔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的比重高達72.3%。
2018年,馬尾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9.29億元,比上年增長11.4%。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148.36億元,增長14.2%;大個體零售0.15億元,下降4.1%。在限額以上企業中,商品零售額位居前三的分別是石油及製品類零售額43.9億元,增長39.6%,汽車類零售額32.7億元,增長5.1%,家居建材類零售額19.58億元,增長93.7%。全區共有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1個,營業面積8萬平方米,交易額226億元;連鎖經營企業2家,連鎖網點56個。
2018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22.73億元,增長10.9%。2017年末全區公路總里程21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總里程27公里;全年公路貨物運輸周轉量462542萬噸公里,增長6.1%;公路客運周轉量36459萬人次公里,下降0.8%;水路貨物運輸周轉量9986455萬噸公里,增長12.2%;對台貨運量250.72萬噸,增長5.8%。“兩馬”航線運行468航次,運送旅客0.86萬人次。
2018年,電信、移動、聯通三大運營商設立支局(所)、營業廳14處,2018年實現業務收入30194萬元,增長2.4%;年末固定電話4.34萬戶,比上年末減少2997戶;電信行動電話用戶30.79萬戶,比上年末增加20044戶;年末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9.97萬戶,比上年末增加19470戶。
2018年,接待境內外遊客428.07萬人次,增長21.1%;旅遊總收入50.18億元,增長31.6%。
2019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2.55億元,增長11.2%。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162.49億元,增長14%;大個體零售額0.12億元,增長13.6%,限額以下企業零售額69.94億元,增長5.2%。在限額以上企業中,商品零售額位居前三的分別是石油及製品類零售額48.29億元,增長21.7%,家居建材類零售額30.42億元,增長41.3%,汽車類零售額29.15億元,下降10.7%。全區共有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1個,營業面積8萬平方米,交易額218億元;連鎖經營企業2家,連鎖網點56個。
2019全年進出口總額244.14億元,下降17.8%。其中,出口149.03億元,下降23.6%;進口95.12億元,下降6.6%。進出口順差53.91億元。
2019全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1.31億元,增長179.1%。新批合同外資項目60項,下降65.7%,其中千萬美元項目12項;合同利用外資金額5.43億美元,下降74.2%。全年新批台資項目36項,合同利用台資1.3億美元,增長233.3%。
羅星塔公園
羅星塔公園
2019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22.38億元,增長18.9%。2019年末全區公路總里程215.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總里程38公里;全年公路貨物運輸周轉量502065萬噸公里,增長8.5%;公路客運周轉量39563萬人次公里,增長8.5%;水路貨物運輸周轉量10787121萬噸公里,增長8%;“兩馬”航線運行952航次,增長103.4%,運送旅客1.34萬人次,增長56.2%。
截止2019年底,全區電信、移動、聯通三大運營商設立支局(所)、營業廳14處,2019年實現業務收入31125萬元,增長3.1%;年末固定電話5.08萬戶,比上年末減少710戶;電信行動電話用戶35.77萬戶,比上年末增加49738戶;年末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11.21萬戶,比上年末增加12409戶。
2019全年接待境內外遊客488.21萬人次,增長14%;旅遊總收入61.27億元,增長22.1%。截至2019年末,全區共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1個,首批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1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1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個,國家重點公園1個,國家三級博物館1個,五星級酒店1個。
基金小鎮集聚投資機構381家,基金管理規模達1539億元。2019年末全區共有銀行業營業網點84個,期貨營業部1家,小額貸款公司2家,證券營業部2家,保險公司6家。年末全區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存款餘額741.64億元,增長5.2%,其中,住戶存款419.96億元,增長15.3%;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貸款餘額723億元,增長19.1%,其中,中長期貸款526.72億元,增長13.5%。

社會


教育

2018年末全區共有各類學校36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1所,在校學生10076人;普通中學13所,其中民辦3所;在校學生10668人,其中民辦在校學生867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所,在校學生1553人;小學21所,其中民辦1所,在校學生16654人,其中民辦在校學生1240人。年末共有幼兒園43所,其中民辦35所;在園幼兒8496人,其中民辦在園幼兒5707人。
榮獲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稱號。2018年末全區擁有國家創新型企業1家,省級創新型企業23家;16家省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增1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年末全區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省級技術中心18家,市級技術中心22家;新認定院士工作站1家,年末全區擁有院士工作站6家,專家工作站16家;新認定30家高新技術企業,年末高新技術企業97家。2018年全區專利申請量1917件,專利授權量1239項,其中發明專利277項。至2018年底全區擁有中國馳名商標6件。
2019年末全區共有各類學校36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1所,在校學生10827人;普通中學13所,其中民辦3所;在校學生11251人,其中民辦在校學生1819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所,在校學生1617人;小學21所,其中民辦1所,在校學生17117人,其中民辦在校學生1212人。年末共有幼兒園46所,其中民辦37所;在園幼兒8566人,其中民辦在園幼兒5399人。

科技

2019年末全區擁有國家創新型企業1家,省級創新型企業31家;15家省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增2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市級技術中心,年末全區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4家,省級技術中心16家,市級技術中心23家;新認定院士工作站1家,年末全區擁有院士工作站7家,專家工作站17家;新認定30家高新技術企業,年末高新技術企業127家。2019年全區專利申請量2057件,專利授權量1337項,其中發明專利220項。至2019年底全區擁有中國馳名商標7件。

文化事業

2018年末共有文化館1個,博物館、紀念館2個,藝術表演團體3個,劇場、劇院3個,收藏文物1085件,公共圖書館1個,總藏書21.4萬冊。年末有線數字電視用戶4.01萬戶,廣播和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均達100%。
2019年末共有文化館1個,博物館、紀念館2個,藝術表演團體3個,劇場、劇院3個,收藏文物1105件,公共圖書館1個,總藏書52.6萬冊。年末有線數字電視用戶4.01萬戶,廣播和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均達100%。

醫療衛生

2018年末全區共有衛生事業機構(含診所、村衛生室)111個,醫療床位468張,其中各類醫院(衛生院)6個,預防保健機構2個,診所、醫務室4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3個,村衛生室55個。年末全社會衛生技術人員870人,其中執業醫師335人,執業助理醫師67人,註冊護士386人,藥劑人員47人,檢驗人員35人。
2019年末全區共有衛生事業機構(含診所、村衛生室)125個,醫療床位548張,其中各類醫院(衛生院)6個,預防保健機構2個,診所、醫務室49個,社區衛生服務站3個,村衛生室55個。年末全社會衛生技術人員1046人,其中執業醫師360人,執業助理醫師68人,註冊護士462人,藥劑人員45人,檢驗人員38人。

社會保障

2018年末全區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78498人,增長2.9%;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5208人,增長5.8%;失業保險參保人數81463人,增長10.3%,領取失業保險金8190人次,下降28.2%;工傷保險參保人數116689人,下降2%。
2018年末全區享受城鄉低保960戶1617人,比去年減少70戶247人,發放城鄉低保金1104.12萬元;城鄉特困人員28戶29人,發放城鄉特困人員補助金41.11萬元。
2019年末全區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79513人,增長1.3%;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6434人,增長4.9%;失業保險參保人數85630人,增長5.1%,領取失業保險金32232人次,增長293.6%;工傷保險參保人數99718人,下降14.5%。
2019年末全區享受城鄉低保967戶1602人,比去年增加7戶減少15人,發放城鄉低保金1022.14萬元;城鄉特困人員32人,發放城鄉特困人員補助金44.36萬元。

資源環境和安全生產

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205474噸標準煤,下降2.6%。全社會用電量161150萬千瓦時,增長5.6%,其中,工業用電量100181萬千瓦時,增長11.9%。
2018年全年人工更新造林面積2403畝,森林覆蓋率46.9%。全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5.9%,空氣質量綜合指數3.19;PM10年均濃度4微克/立方米,比去年下降8.3%;PM2.5年均濃度24微克/立方米,比去年下降11.1%。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閩江幹流水質達標率100%;全區日污水處理能力達10.5萬噸,污水處理率達92.1%,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2018年全區全年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共7起,同比減少7起,下降50%;死亡1人,同比減少3人,下降75%;受傷2人,同比減少11人,下降84.62%;直接經濟損失122.3萬元,同比減少24.76萬元,下降16.8%。
初步核算,2019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179362噸標準煤,下降12.7%。全社會用電量157504萬千瓦時,下降2.3%,其中,工業用電量90120萬千瓦時,下降10%。
2019年全年人工更新造林面積2341畝,森林覆蓋率47.2%。全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8.9%,空氣質量綜合指數2.99;PM10年均濃度43微克/立方米,比去年下降2.3%;PM2.5年均濃度22微克/立方米,比去年下降8.3%。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閩江幹流水質達標率100%;全區日污水處理能力達10.5萬噸,污水處理率達96.6%,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2019年全區全年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共5起,同比減少2起,下降28.6%;死亡2人,同比增加1人;無人員受傷,同比減少2人,下降100%;直接經濟損失206.3萬元,同比增加84萬元。

城鄉建設

城市建設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70.8%提高到78.4%。地鐵2號線馬尾延伸段動建前期工作啟動,三江口大橋、東南繞城高速(琅岐段)、東部快速通道建成通車,市政路網密度從每平方公里3.39公里提高到4.45公里,污水處理能力從每日7.5萬噸提高到9萬噸,供水管網從322公里增加到372公里,累計投入11.62億元建成了7個水利工程,基礎和公共設施日臻完善。改造舊屋區99.21萬平方米,40個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顏,補齊提升13處重要節點夜景燈光,完成拆牆透綠105處、立面景觀改造26處、纜化下地106處、小街巷整治21條,城市更新有序推進。城區黑臭水體全面消除,新增生態休閑公園7座、串珠公園4個、沿河休閑綠道8公里,綠地率由35.5%提高到37.9%,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居全市第二,宜居品質持續提升。
鄉村振興
2020年馬尾美麗鄉村建設名單出爐,今年將再提升8個村,分別是亭江鎮亭頭村、笏山村、白眉村、前洋村,琅岐鎮光明村、紅光村、龍台村、閩江村。其中亭頭村、笏山村、光明村作為精品示範村建設,白眉村將按照精品示範村再提升的標準建設。
據悉,截至5月底,馬尾區美麗鄉村建設完成投資額1057萬,完成投資比率42.28%。
舞活產業龍頭,壯大村集體經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馬尾區對照鄉村振興戰略“二十字”方針要求,發揮僑鄉優勢,凝聚群眾力量,大力發展村產業,提升村集體經濟活力。
近年來,馬尾區全面做好鄉村振興工作的謀篇布局和分類指導,鄉村振興由“單兵作戰”到“抱團發展”。“由亭頭、東街、西邊、盛美和象洋等村莊形成的中心區,成為集行政服務、商業娛樂、教育培訓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服務中心。閩安至長安的104國道沿線村莊依託長安園區、出口加工區產業發展,建設如外口公寓、標準廠房等配套項目,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白眉至閩安等5個閩白沿線村莊以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為主導產業,通過更好的聯動,推動鄉村經濟發展。”

政治


福州市馬尾區委書記:張帆
福州市馬尾區委副書記、區長:庄永智
福州市馬尾區副區長:吳曉峰、林群慧、江典順、陳曉彬、張文、林建豪、徐國珍、陳雪霞
政協主席:張林
政協副主席:鄧文飛、吳永潤、盧融、童慶梅

獲得榮譽


2019年12月19日,馬尾區入選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
2019年10月,入選2019年度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
2019年12月6日,入選2019年全國百強區。同年12月3日,被中共福建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員會辦公室、福建省司法廳評為“福建省‘七五’普法中期先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