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紙幣的結果 展開

紙幣

代替金屬貨幣流通的紙制貨幣

紙幣是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由國家(或某些地區)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人們最初認為,只有金屬貨幣才是貨幣。紙幣、銀行券等價值符號出現后,人們又把它們納入貨幣範圍之內。後來逐漸認識到,銀行存款也具有與紙幣一樣的性質,利用它能夠購買商品,支付勞務。並且,銀行存款與金屬貨幣和紙幣等之間存在著頻繁的對等轉化。金屬貨幣、紙幣等存入銀行,即為銀行存款,從銀行取出即為金屬貨幣、紙幣等貨幣。金屬貨幣、紙幣等與銀行存款的這種轉化,不是貨幣與非貨幣的轉化,而是兩種不同貨幣形式之間的轉化。

基本解釋


[Paper currency;Bank-bill;Bank-note] 代替金屬貨幣流通的紙制貨幣

引證解釋


1.紙幣。
紙制的貨幣。一般由國家銀行或由政府授權的銀行發行。我國紙幣源於北宋之“交子”,演變沿襲至今。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評文》:“按范淳父為《郭子皋志》,言交子云:紙幣之設,本與錢相權。元祐間已有此語矣。”《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六:“看官,你道住持偌大家私,況且金銀體重,豈是一車載得盡的?不知宋時盡行官鈔,又叫得紙幣,又叫得官會子,一貫止是一張紙,就有十萬貫,止是十萬張紙,甚是輕便。”郁達夫《紙幣的跳躍》:“文朴輕輕地把她的手捏了捏緊往外推了一推,她也順勢把手鬆了松,兩張簇新的紙幣就撲答的掉落在他的被面之上。”
2.即紙錢,宋梅堯臣《廟子灣辭》:“竟持紙幣掛廟陬,微風飄揚如喜收。”

基本含義


紙幣的製作成本低,更易於保管,攜帶和運輸,避免了鑄幣在流通中的磨損。紙幣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使用的貨幣形式,而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是中國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
紙幣是指,代替金屬貨幣進行流通,由國家發行並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與金屬貨幣相比,紙幣的製作成本低,更易於保管攜帶和運輸,避免了鑄幣在流通中的磨損。
紙幣是貨幣,只能執行貨幣的部分職能: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部分國家的紙幣還可以執行世界貨幣職能(如美元、歐元等)。人民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授權中國人民銀行發行。國家不可以任意發行紙幣,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
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是中國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中國是世界上使用紙幣最早的國家。
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商品的價格總額/貨幣流通次數
不兌現紙幣
不兌現紙幣是由政府發行的不能兌換成黃金或白銀的紙幣,其購買力源於政府的權威和信譽。

背景


法國法郎:浪漫的文學與繪畫
法國法郎:浪漫的文學與繪畫
隨著物品交換的發展,出現了貨幣。貨幣開始是由大家公認的某些等價物充當,如貝殼等。後來逐漸由金銀等貴金屬充當。金屬貨幣使用久了,就會出現磨損,變得不足值,人們就意識到可以用其他的東西代替貨幣進行流通,於是就出現了紙幣。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中國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首次在歐洲使用的紙幣是1661年由瑞典銀行發行的,不過那時發行紙幣只是權宜之計,並不是作為真正的貨幣。1694年,英格蘭銀行創立,開始發行銀單。銀單最初是手寫的,後來才改為印刷品。
世界上共有兩百多種紙幣,流通於世界193個獨立國家和其他地區。作為各國貨幣主幣的紙幣,精美、多側面地反映了該國歷史文化的橫斷面,溝通了世界各國人民的經濟交往。世界上比較重要的紙幣包括美元、歐元、人民幣、日元和英鎊等。
紙幣上的圖案大致能夠反應一個國家的價值取向,其內容也傳遞了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文明程度。它是一張國家名片,呈現了這個國家在努力倡導一種什麼樣的國家倫理。

舉例


交子

一、出現背景
馬達加斯加法郎:風俗與景物
馬達加斯加法郎:風俗與景物
根據文獻記載和大量的出土文物考證,我國貨幣的起源至少已有4000年的歷史,從原始貝幣到布幣刀幣圜錢蟻鼻錢以及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流行的方孔錢,中國貨幣文化的發展可謂源遠而流長。到北宋時期,我國出現了紙幣——“交子”。
歷史考證,“交子”最早在成都萬佛寺內印製。
過去的研究者曾認為,成都東門的“椒子街”應該是當時官方印製“交子”的地方。因為《成都城坊古迹考》對成都東門“椒子街”有這樣的解釋,“一說街名曰‘交子’,以宋代嘗設交子務於此。”
但是當地的貨幣收藏家對此說法提出了質疑,因為根據《成都金融志》中的文字解釋:“北宋益州的‘交子鋪’實為四川歷史上最早的貨幣金融機構,而益州的交子務則是最早由國家批准設立的紙幣發行機構。”顯然,說紙幣發行機構就是印製地,是沒有依據的。也就是說,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椒子街”就是“交子”的誕生地。由於“交子”誕生已900多年,又無具體的實物考證,只有從文獻資料中查找。在2009年,貨幣博物館的詹星就開始從歷史典籍入手,查找“交子”的誕生地。他從圖書館找來《全蜀藝文志》,查到了元代費著的《楮幣譜》中有一段文字:“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增1員;掌典10人,貼書69人,印匠81人,雕匠6人,鑄匠2人,雜役12人,廩給各有差。所用之紙,初自置場,以交子務官兼領,后慮其有弊,以他官董其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使特置官一員蒞之,移寓城西凈眾寺。”這說明官方發行的“交子”印製地就在城西的凈眾寺,不過經過了900餘年,成都早已沒有什麼凈眾寺了,怎麼找呢?後來,經過四川南充市的學者丁祖春的幫忙,詹星的查證又深入了一步,原來,凈眾寺最早建於東漢桓帝延熙年間,六朝時名為安浦寺,唐時名為凈眾寺,宋代換名凈因寺,元末明初更名為萬佛寺,明末張獻忠進川后毀於戰火,清代康熙初年重建,仍名為萬佛寺,地址就在成都西門金花橋側。
二、產生原因
紙幣出現在北宋並不是偶然的,它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宋代商品經濟發展較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貨幣,而當時銅錢短缺,滿足不了流通中的需要量。當時的四川地區通行鐵錢,鐵錢值低量重,使用極為不便。當時一銅錢抵鐵錢十,每千鐵錢的重量,大錢25斤,中錢13斤。買一匹布需鐵錢兩萬,重約500斤,要用車載。成都是重要的經濟重地,而且,蜀漢通往外界的道路又異常崎嶇難行,因此客觀上需要輕便的貨幣,這也是紙幣最早出現於四川的主要原因。再者,北宋雖然是一個高度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但全國貨幣並不統一,存在著幾個貨幣區,各自為政,互不通用。當時有13路(宋代的行政單位)專用銅錢,4路專用鐵錢,陝西、河東則銅鐵錢兼用。各個貨幣區又嚴禁貨幣外流,使用紙幣正可防止銅鐵錢外流。此外,宋朝政府經常受遼、夏、金的攻打,軍費和賠款開支很大,也需要發行紙幣來彌補財政赤字。種種原因促成了紙幣——“交子”的產生。
三、發展過程
紙幣
紙幣
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發行。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現了專為攜帶巨款的商人經營現錢保管業務的“交子鋪戶”。存款人把現金交付給鋪戶,鋪戶把存款人存放現金的數額臨時填寫在用楮紙製作的卷面上,再交還存款人,當存款人提取現金時,每貫付給鋪戶30文錢的利息,即付3%的保管費。這種臨時填寫存款金額的楮紙券便謂之“交子”。這時的“交子”,只是一種存款和取款憑據,而非貨幣。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交子”的使用也越來越廣泛,許多商人聯合成立專營發行和兌換“交子”的交子鋪,並在各地設交子分鋪。由於交子鋪戶恪受信用,隨到隨取,所印“交子”圖案講究,隱作記號,黑紅間錯,親筆押字,他人難以偽造,所以“交子”贏得了很高的信譽。商人之間的大額交易,為了避免鑄幣搬運的麻煩,直接用隨時可變成現錢的“交子”來支付貨款的事例也日漸增多。正是在反覆進行的流通過程中,“交子”逐漸具備了信用貨幣的品格。後來交子鋪戶在經營中發現,只動用部分存款,並不會危及“交子”信譽。於是他們便開始印刷有統一面額和格式的“交子”,作為一種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場發行。這種“交子”已經是鑄幣的符號,真正成了紙幣。但此時的“交子”尚未取得政府認可,還是民間發行的“私交”。
但並非所有的交子鋪戶都是守法經營,恪守信用的。有一些惟利是圖、貪得無厭的鋪戶,惡意欺詐,在濫發交子之後閉門不出,停止營業;或者挪用存款,經營他項買賣失敗而破產,使所發“交子”無法兌現。這樣,當存款者取錢而不能時,便往往激起事端,引發訴訟。於是,景德年間(1004-1007年),益州知州張泳對交子鋪戶進行整頓,剔除不法之徒,專由十六戶富商經營。至此“交子”的發行始取得政府認可。
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政府設益州交子務,由京朝官一二人擔任監官主持交子發行,並“置抄紙院,以革偽造之弊”,嚴格其印製過程。這便是我國最早由政府正式發行的紙幣——“官交子”。它比美國(1692年)、法國(1716年)等西方國家發行紙幣要早六七百年,因此也是世界上發行最早的紙幣。
“官交子”發行初期,其形制是仿照民間“私交”,加蓋本州州印,只是臨時填寫的金額文字不同,一般是一貫至十貫,並規定了流通的範圍。宋仁宗時,一律改為五貫和十貫兩種。到宋神宗時,又改為一貫和五百文兩種。發行額也有限制,規定分界發行,每界三年(實足二年),以新換舊。首屆交子發行1 256 340貫,備本錢360 000貫(以四川的鐵錢為鈔本),準備金相當於發行量的28%。“交子”的流通範圍也基本上限於在四川境內,後來雖在陝西、河東有所流行,但不久就廢止了。
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宋朝政府改“交子”為“錢引”,改“交子務”為“錢引務”。除四川、福建、浙江、湖廣等地仍沿用“交子”外,其它諸路均改用“錢引”。后四川也於大觀三年(1109年)改交子為錢引。“錢引”與“交子”的最大區別,是它以“緡”為單位。“錢引”的紙張、印刷、圖畫和印鑒都很精良。但“錢引”不置鈔本,不許兌換,隨意增發,因此紙券價值大跌,到南宋嘉定時期,每緡只值現錢一百文。
四、影響
“交子”的出現,便利了商業往來,彌補了現錢的不足,是我國貨幣史上的一大業績。此外,“交子”作為我國乃至世界上發行最早的紙幣,在印刷史、版畫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對研究我國古代紙幣印刷技術有著重要意義,是我國金融業在世界上的貢獻。

會子

一、會子的由來和“會”字的讀音
“會子”的名稱產生於北宋,是一種取錢物的憑證。見於記載的有會子、錢會子、鉛錫會子、寄附錢物會子等。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呂惠卿在討論陝西交子時說:“自可依西川法,令民間自納錢請交子,即是會子。自家有錢,便得會子。動無錢,誰肯將錢來取會子?”
1.由此可知會子即是納錢和取錢的憑證。錢會子
2.和會子的意思一樣。鉛錫會子
3.是出賣鉛錫給政府後所得的取錢憑證。
寄附錢物會子可能同寄附鋪有關。唐代長安已有寄附鋪。《霍小玉傳》說霍小玉往往命侍婢將服玩之物托西市寄附鋪侯景先家出賣。南宋初年吳曾說“今世所在市井有寄附鋪”
4.說明寄附鋪在北宋已相當普遍。寄附鋪對所寄存的錢物開出憑證稱“寄附錢物會子”。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因“諸色人多將京城內私下寄附錢物會子之類出城及於外處行使,有害鈔法(鹽鈔法)”,下詔禁止
5.寄附錢物會子能出城行使,則具有匯票的性質。紹興末年,知徽州洪适在《戶部乞免發見錢札子》中說:“小郡在山谷之間,無積鏹之家,富商大賈足跡不到,貨泉之流通於鄘肆者甚少,民間皆是出會子往來兌使。”
6.這會子又是一種民間的紙幣了。
臨安(杭州)在南宋初年即有民間發行的“寄付兌便錢會子”,“寄付”當即寄附,“兌便錢”即便錢,意為匯兌。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曾下詔禁止寄付兌便錢會子出城,受到居民的反對,次日即取消了禁令
7.紹興三十年二月錢端禮知臨安府,將原由富戶主持的便錢會子收為官營,“許於城內外與銅錢并行”
8.七月錢端禮為產部侍郎,會子亦由戶部接辦,於次年二月設立行在會子務進行管理。行在會子務後來改名為“行在會子庫”,故潛說友《咸淳臨安志》和吳自牧《夢粱錄》中都有會子庫而無會子務。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都說紹興三十一年“置行在會子務,后隸都茶場”。
①《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七二熙寧九年正月甲申。
②《三朝北盟會編》卷五七引陶宣干《河東逢虜記》。
③《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四六元祐五年八月乙未。
④吳曾:《能改齋漫錄》逸文(《永樂大典》卷一四五七六引)。
⑤《宋會要輯稿·刑法》二之六○。
⑥《盤洲文集》拾遺。
⑦《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九三紹興五年九月乙酉。書中“兌便錢”的“兌”字寫作“兌”,這是“兌”的一種寫法,並非錯字。有學者錯認為“充”字,以為它是錯字。
⑧《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八七紹興三十年十二月乙巳。
后隸都茶場的應是會子庫。《夢粱錄》卷九《監當諸局》說:“會子庫,在榷貨務置,隸都茶場……以務門(榷貨務門官)兼職,以都(都茶場)司官提領。”會子庫一度撤併,理宗紹定三年(1230年)恢復,紹定五年因毀於火而重建①。
會子因由行在會子庫發行,故稱“行在會子”:因主要在東南流通,故又稱“東南會子”。行在會子雖由中央政府發行,但並不是全國通用的紙幣。
會子的“會”應讀何音,有必要提一下。“會”可以讀huì音,也可以讀kuài音。在談到會子時,兩種音都有人讀,顯得不統一。從會子的由來不難推斷出“會”字的正確讀音。會子意為取錢憑證,有“會合”之意,而無“會計”之意,可見應讀huì而不讀kuài。後來產生於明末的匯票,很長時期都寫作“會票”,后逐漸被“匯票”所取代。從“會票”一詞的演變也可見會子的“會”應讀huì音。
二、會子的分界和完全搞清分界情況的不可能
會子開始不分界,後來才決定分界,分界后又實行兩界并行。何時宣布分界和兩界并行,史書的說法不盡統一。何時宣布分界共有三說。
會子分界發行后,舊會子收回,收換期自乾道四年十二月一日至乾道五年三月十曰:
1、收換時每貫收糜費錢20文,幾百文的收10文。會予以三年為一界。由於《宋史·食貨志下三》說交於是三年一界,實際上卻是兩年,有的學者懷疑會子實際上也是兩年一界。其實兩者不能類推。《宋史》作者說交子三年一界是誤以為三年,並不是用3年的時間來代表實足2年。
2、而說會子三年一界則不是誤以為三年,自然不能推彼及此。《宋史·食貨志下三》記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宣布第7、第8界會子展界,臣僚言:“會子界以三年為限,今展至再,則為九年,何以示信?”三年一界,兩次展界共為九年;如果是實足兩年一界,加起來就只有六年了。
會子一共只有18界,要搞清各界的發行和收兌時間好像並不難。其實不然。這是因為:
第一,資料不足。現存有關會子的資料中,關於會子分界的內容很不完備。根據這些資料要想搞出一個完整的分界時間表,只能依靠推測。合理的推測必須建立在有相當資料的基礎上,而現存的會子分界資料不足以成為推測的基礎。
第二,第1界會子的開始時間難以確定。如上所述,會子分界開始於乾道四年,那麼第1界會於是不是從乾道四年開始發行呢?對此史書上就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宋書·食貨志下三》說,乾道五年權許行在榷貨務都茶場“收換第一界,自后每界收換如之”。這是把乾道4年之前發行的舊會子算作第1界,因為如果乾道四年以後發行的會於是第1界,則乾道五年還沒有到收換期。但王應麟《玉海》卷一八六卻說:“乾道四年造成第一界,才一千萬耳。至七年行第二界,即置局收第一界。”明確把乾道四年發行的算作第1界,這又同《宋史·食貨志下三》所說的淳熙“三年,詔第三界、四界各展限三年”發生了矛盾:照《玉海》的說法,乾道七年發行第2界,則三年後的淳熙元年才發行第3界;而照《宋史》的說法,淳熙三年第3、第4界都已經期滿而宣布延期流通了。
第三,何時開始兩界并行難以確定。乾道五年初決定兩界并行,何時開始實行各書記載不一。《玉海》說到淳熙六年“始疊用第六、第七兩界”,這時距宣布兩界並用的時間已足足10年。而《宋史》說淳熙三年宣布第3、第4界各展限三年,則兩界疊用至遲在乾道九年或淳熙元年就開始了。而且對兩界并行本身也難有確切的解釋,可以是一開始就發行兩界;也可以是一界發行一年、二年或三年後再發另一界,原來一界並不收回,從而形成兩界并行的局面。
第四,三年一界並未嚴格執行。會子雖有三年一界的規定,但並未嚴格執行。如第14界會子在寧宗嘉定二年(1209年)或四年開始發行,到理宗紹定六年(1233年)還在流通,前後達20餘年。
以上情況說明會子分界情況的不確定因素太多,後人根本無法完全搞清它的本來面貌。對會子的各界起訖年份已有多人試圖列出完整的時間表,但可以肯定地說,沒有一張時間表是完全正確的。這並不一定是用功不到,而是因為客觀上不可能。
從理宗淳祐七年(1247年)開始,會子不再分界,第17、18界“永遠行使”。到景定五年(1264年)十月頒行金銀見錢關於,一貫准第18界會子三貫,限一月內以第18界會子收兌第17界會子。第18界仍繼續流通,直到宋亡。
①《文獻通考·錢幣二》。
②參見拙文:《<宋史>交子起源析誤》,《中國錢幣》2002年第1期。
三、宋孝宗管理會子的成功
會子發行后即遇上宋金戰爭。政府用會子支付軍費,而並無保證會子幣值穩定的有效措施,貶值是不可避免的。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次年為隆興元年(1163年)。隆興二年宋金達成和議,孝宗即著手整頓會子。乾道二年(1166年)七月,用內庫及南庫銀100萬兩收兌會子,次年又以內庫銀200萬兩收兌會子焚毀①。這兩次的收兌資料出處不一,可能後者包括前者。從紹興三十一年至乾道三年,共印造會子2800餘萬貫,到乾道三年正月在外流通的尚有800餘萬貫。因當時規定各路綱運全部要現錢,故州縣不許民戶輸納會子,外地商人低價收買會子,運到臨安兌錢或向各地榷貨務兌物,造成六榷貨務的供應緊張。淳熙二年(1175年)辛棄疾曾在奏疏中談到會子貶值的情況說:“往時應民間輸納則令見錢多而會子少,官司支散則見錢少而會子多,以故民間會子一貫換六百一二十足,軍民嗷嗷,道路嗟怨。”②宋代行省陌制度,以770文為一貫,“一貫換六百一二十足”說明會子貶值達一成以上。乾道三年正月以後,繼續用度牒、助教帖各500道供榷貨務定價收兌會子。到這年六月,在外會子只剩下490萬貫。乾道六年閏五月又規定“諸路總領監司州軍受納、解發錢貫須是現錢、會子各半”,實行了“錢會中半”③之制。
乾道五年宣布兩界并行后,會子的發行額又逐步增加,至淳熙元年(1174年)民間流通的會子達2200餘萬貫④。經過回籠以後,淳熙二年四月在外會子降到了200萬貫,會子成為難得之物,出現了“商旅往來,貿易競用會子”的情況。商人用會子的好處是:“一為免商稅(金銀有稅),二為省腳乘(運費),三為不復折閱(貶值)。”⑤
發行額200萬貫只是一時現象,淳熙三年以後會子的發行不斷增加,到淳熙末年已達4000餘萬貫⑥,超過了規定兩界發行額的一倍以上。雖然發行額大大增加,而會子幣值卻繼續保持穩定。淳熙七年還是“會子與見錢等”⑦。淳熙十二年臨安會子一貫可兌錢750文⑧,比省陌少20文,恰好等於糜費錢。即使糜費錢在外,貶值也不多。淳熙十三年仍是“軍民不要見錢,卻要會子”⑨。淳熙年間的會子流通,曾被朝臣們譽為“楮幣重於黃金”
①乾道二年見《宋史》卷一八一《食貨志下三·會子》;乾道三年見戴埴《鼠璞·楮券源流》,洪邁《容齋三筆》卷一四《官會折閱》和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一六《東南會子》。《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說是內藏、南庫銀各100萬兩。
②《歷代名臣奏議》卷二七二。
③《慶元條法事類》卷三○《錢會中半》。
④《宋史》卷三八四《葉衡傳》。據葉衡任右丞相兼樞密使的時間推算應在此年。章如愚《山堂考索》後集卷五二《楮》說淳熙甲午(元年)會子的發行額達4120萬貫,和《葉衡傳》不一致,不大可信,故不取。
⑤《皇宋中興兩朝聖政》卷五四淳熙二年四月壬子。
⑥《玉海》卷一八六說淳熙六年第6、第7兩界會子共發行4800佘萬貫。淳熙六年是始發年份,4800餘萬貫則應是第6、7界的最後發行數字。而且淳熙六年的年份也可存疑,因為據《宋史》卷三五《孝宗紀三》,淳熙十年才請造第7界會子。又《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卷一六《東南收兌會子》則說第6、7界共發行4123萬貫。
⑦《皇宋中興兩朝聖政》卷五八淳熙七年九月癸亥。
⑧洪邁:《容齋三筆》卷一四《官會折閱》。
⑨《皇宋中興兩朝聖政》卷六三淳熙十三年七月。
或會子“重於見錢”①。紙幣重於黃金或現錢雖是溢美之辭,但反映了當時會子確有相當的穩定性,受到了民間的歡迎。
宋孝宗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視紙幣幣值穩定並留下了不少紙幣管理言論的皇帝。他管理紙幣取得成功的基本經驗,一是實行錢會中半的制度,使人民手中的會子能保持對政府的一半的法償能力;二是控制會子的發行數量,在會子貶值時就實行紙幣回籠政策。淳熙十年,當他看到新印會子的數額時,說道:“新印會子比舊又增多。大凡行用會子,少則重,多則輕。”②這是他的經驗之談,樸素地反映了紙幣流通的規律。由於財政的需要,他不得不增加會子的發行,但對會子貶值一直存有戒心。他多次告誡朝臣要謹慎對待會子流通,會子的發行數量決不能過多。淳熙十二年,他還表示自己因擔心會子貶值,“幾乎十年睡不著”③。會子作為封建社會的國家紙幣,它的發行主要不是為了有利於商品流通,而是為了財政的需要。因此這一年孝宗又表示:“會子之數不宜多。他時若省得養兵,須盡收會子。”④養兵成了孝宗心目中發行會子的最主要的原因。
乾道淳熙年間會子發行額表
時間|界數|發行額(萬貫)|出處
乾道二年(1166)七月|—|2800餘|《文獻通考·錢幣二》,《皇宋中興兩朝聖政》卷四六,《宋史全文》卷二四下
乾道二年(1166)十一月|—|980|《文獻通考·錢幣二》
乾道三年(1167)正月|—|800餘|《文獻通考·錢幣二》,《皇宋中興兩朝聖政》卷四六,《宋史全文》卷二四下
乾道三年(1167)六月|—|490|《文獻通考·錢幣二》
淳熙元年(1174)|?|2200餘|《宋史·葉衡傳》
淳熙二年(1175)四月|?|200|《皇宋中興兩朝聖政》卷五四,《宋史全文》卷二六上
淳熙?年|第6、7界|4123|《建炎以來朝野雜記·東南收兌會子》
淳熙?年|第6、7界|4800|《玉海》卷一八六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由手工鑄幣向機製紙幣的演變
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
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大演變。
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寢。

清代紙幣

清代紙幣
清代紙幣
清代印刷的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多為木版或銅版印刷,與宋、元、明時相仿。票面呈豎方形,尺幅較大,雖為二色或三色套印,但色彩單調,印刷技術並不複雜。民間多能仿製。當時的官府既要防止民間偽造,又無技術措施,只好在票面上加蓋官府印鑒,用以保證信譽和增強可靠性。這在中國印鈔史上,尚屬早期、簡單的仿偽措施。與此同時,政府還制定了維護鈔票信譽的法律,通過對偽造者和揭發報官者進行懲罰和獎勵的法律條款,來防止和制裁偽造者,以保證鈔票的流通和信譽。

蘇區紙幣

正面上方刊寫“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12個字,左右各印五星,中間及四角由對稱花飾組成,並有紀值“伍角”二字,下方註明“憑票貳張兌換銀元壹圓”。背面以花飾為主。票幅67毫米×103毫米,正面呈淺紫色,背面呈淺紅色。紀年:1933。從票面設計內涵分析,尤其是將東半球和西半球地圖分別嵌入“伍”和“角”這兩個字的圓圈之內,以示將無產階級革命進行到底。據筆者查證,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是1932年3月在江西瑞金葉坪成立,毛澤民任行長。當時打算髮行1角、2角、5角、1元、5元、10元7種面額的紙幣,但由於戰爭的原因,5元和10元紙幣沒有發行。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國家銀行隨軍長征,並一度停止發行貨幣。紅軍到達遵義,為籌集物資,又發行紙幣作軍餉發給戰士,離開遵義時,用銀元和實物收回。紅軍到達陝北后,中央政府成立了西北辦事處,國家銀行也成立了西北分行。1937年1月,西北分行隨中央政府機關遷至延安后,為進一步適應統一戰線形勢的需要,統一使用法幣,從而停止了國家銀行貨幣發行工作,並全面回收蘇區紙幣,因回收徹底,留傳至今的屬鳳毛麟角,收全一套難度極大。

人民幣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在華北解放區的石家莊成立,並在成立之日開始發行鈔票,即第一套人民幣。這套人民幣共有12種面額,最大面額為5萬元,最小為1元。票面上的“中國人民銀行”六個字由時任華北人民政府主席並主持中共中央財經工作的董必武同志親筆題寫。由於當時中國正處於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打到哪裡人民幣就發行到哪裡,所以第一套人民幣曾先後在石家莊、北平、上海、天津、西安、瀋陽等十幾個地方印製過,版面多達62種。
人民幣的發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統一國內市場貨幣、建立中國的貨幣制度奠定了基礎。
但是由於第一套人民幣面額大、票面種類較多、印製粗糙、說明文字多為漢字一種等缺陷,也給管理和使用帶來許多困難。1955年3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奉命發行第二套人民幣,新發行的人民幣面額較小,計價結算較為簡單,且說明文字增加到漢、蒙、藏、維吾爾四種,便於在少數民族地區流通。同年4月1日,第一套人民幣停止流通。
1962年和1987年,中國人民銀行又發行了第三、第四套人民幣,除印製更加精美外,為擴大流通範圍,票面上的說明文字又增加了壯文、漢語拼音和盲文。1999年10月1日——共和國五十歲生日的時候,中國人民銀行首次推出了完全獨立設計、印製的第五套人民幣,與國際進一步接軌的人民幣將以嶄新的面貌擔負起新時期的重任。

歷版人民幣


第一版

人民幣是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時開始發行的。從開始發行到1955年5月10日停止流通使用的人民幣為第一套人民幣。
第一版人民幣
第一版人民幣
第一套人民幣是在統一各革命根據地貨幣的基礎上發行的。發行統一的貨幣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革命根據地貨幣是在戰爭時期各革命根據地被敵人分割封鎖的情況下產生的。抗日戰爭勝利后,各解放區人民政府就開展了統一貨幣的工作。如華中解放區發行統一的華中幣,收回和統一原來新四軍開闢的各個抗日根據地發行的多種名稱不同和市值不等的地方貨幣。其它解放區也採取了類似的統一貨幣的措施。但是,在各解放區統一貨幣工作尚未完成時,國民黨反動派就發動了全面內戰,解放區許多地方被國民黨軍隊佔領,統一各解放區貨幣工作不得不暫時停止。1947年夏,解放區戰爭迸入我人民解放軍勝利反攻階段,人民解放軍野戰部隊在各解放區人民群眾的配合下,取得了一個個重大勝利,各解放區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華北、西北、華東解放區逐步連成一片,各解放區之間貿易聯繫、物資交流日益發展。但是各地貨幣不統一,貨市比價不固定,成為經濟發展和貿易往來的重大障礙,給野戰軍的機動作戰帶來很大困難。因此,迫切需要改變各解放區貨幣版別多、種類繁雜、比價不同、相互折算不便的狀況,統一各解放區貨幣。1947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華北財經辦事處成立,統一領導華北區財經工作,並著手開展統一貨幣工作。不久,晉察冀邊區銀行幣停止發行,冀南銀行幣成為華北解放區的統一貨幣。1948年1月,西北解放區停止發行陝甘寧邊區銀行幣,西北農民銀行幣成為西北解放區的統一貨幣。10月,山東解放區北海銀行幣與華北解放區貨幣相互流通。11月,華北解放區統一流通北海銀行幣。從此,北海銀行幣成為山東和華中各解放區的統一貨幣。1948年底,全國各解放區除中原、東北等解放區自成獨立貨幣體系外,華北、西北、華東三大解放區貨幣統一工作基本完成。
第一套人民幣
第一套人民幣
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進一步統一解放區貨幣,經華北人民政府、山東人民政府、陝甘寧和晉綏兩邊區人民政府會商決定,合併華北解放區的華北銀行、山東解放區的北海銀行和西北解放區的西北農民銀行,於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莊市成立中國人民銀行。首任總經理南漢宸,副經理胡景雲、關學文。同時開始發行統一的人民幣,這是中國人民銀行成立后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第一套人民幣上的“中國人民銀行”六字由當時的華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同志題寫。第一批發行的人民幣有10元、20元和50元三種券別,首先在華北、山東和西北三大解放區流通使用。隨後發行了1元、5元和100元三種券別的人民幣。此後,各種券別和版面的人民幣逐步推廣到全國各個解放區。
第一套人民幣發行后,原來流通在各解放區的地方幣陸續停止發行,並按規定比價收回。在全部收回前,按一定比價照常流通。其比價是:人民幣對冀南銀行幣、北海銀行幣、華中銀行幣和中州農民銀行幣比價為1:100;人民幣對晉察冀邊區銀行幣、東北銀行幣、熱河省銀行幣和長城銀行幣比價為1:1000;人民幣對西北農民銀行幣和陝甘寧邊區商業流通券比價為1:2000。
1949年1月,北平解放區,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遷到北京。全國解放后,各大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國人民銀行相繼成立。1951年底,除西藏自治區和台灣省外,全國範圍內貨幣已經統一,人民幣成為我國唯一的合法貨幣。到1953年12月,人民幣發行券別有1元券、5元券、10元券、20元券、50元券、100元券、200元券、500元券、1000元券、5000元券、10000元券、50000元券等12種;版別共62種。其中,1元券2種、5元券4種、10元券4種、20元券7種、50元券7種、100元券10種、200元券5種、500元券6種、1000元券6種、5000元券5種、10000元券4種、50000元券2種。
由於當時各解放區的環境和全國解放區初期條件的限制,第一套人民幣的設計思想還不夠統一,圖案既有反映工、農業生產的勞動場面,也有反映交通運輸的情景,還有的反映北京等地名勝古迹的……內容繁雜,主題思想不突出、不明確。鈔票種類多,面額大小差別大。從1948年12月到1953年12月,共印製發行了12種面額、62種版別的人民幣,最小面額只有1元,最大面額則是50000元。到第一套人民幣發行後期,1元券幾乎退出流通領域。印製工藝多樣,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為了用最快的速度進行鈔票的印製、發行,以滿足解放區戰爭的需要,當時只得採取應急措施,老廠新廠一齊上,新舊設備一齊用,工藝上採用了石印、凸印、凹印、膠印、凸凹合印、凸膠合印、膠凹套印等七種技術,紙張、油墨等主要原料也都是就地取材。因此,鈔票的質量差別較大、參差不齊。
統一發行人民幣,清除了國民黨政府發行的各種貨幣,結束了國民黨統治下幾十年的通貨膨脹和中國近百年外幣、金銀在市場流通、買賣的歷史,促進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在建國初期經濟恢復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二版

第二套人民幣是在第一套人民幣統一全國貨幣的基礎上於1955年3月1日開始發行的。當時已消除戰爭給國民經濟帶來的影響,工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商品經濟日益活躍,市場物價穩定。國家財政在收支平衡的基礎上,連續幾年收大於支,國家商品庫存、黃金儲備也連年增加,貨幣制度也相應鞏固和健全,一個獨立、統一的貨幣制度已建立起來。但是,由於解放前連續多年的通貨膨脹遺留的影響沒有完全消除,第一套人民幣的面額較大(最大為50000元),而且單位價值較低,在流通中計算時,以萬元為單位,不利於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給人民生活帶來很大不方便。另外,由於受當時物質條件和技術條件的限制,第一套人民幣的紙張質量較差,券別種類繁多(62種),文字說明單一,票面破損比較嚴重。為了改變第一套人民幣面額過大等不足和提高印製質量,進一步健全我國貨幣制度,1955年2月21日國務院發布關於發行第二套人民幣和收回第一套人民幣的命令。命令指出:為適應國家計劃經濟建設的需要和廣大人民的願望,在財政收支平衡和金融物價穩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和鞏固我國的貨幣制度,以便利交易和核算,決定由中國人民銀行自1955年3月1日起發行新幣(第二套人民幣),收回舊幣(第一套人民幣),公布發行的第二套人民幣共11種,每種券別版面均印有漢、藏、蒙、維吾爾四種文字。
第二套人民幣
第二套人民幣
第二套人民幣和第一套人民幣摺合比率為:第二套人民幣1元等於第一套人民幣1萬元。第二套人民幣發行后,一切貨幣收付、交易計價、契約、合同、單據、憑證、賬簿記載及國際間的清算等,均以第二套人民幣為計算單位。所有在第二套人民幣發行前的一切債權債務,包括國家公債也按法定比率摺合第二套人民幣計算和清償。所有第一套人民幣均由中國人民銀行按法定比率收回。
1955年3月1日公布發行第二套人民幣共11種,當天發行1分、2分、3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和5元10種,1957年12月1日又發行10券1種。同時,為便於流通,國務院發布發行金屬分幣的命令,自1957年12月1日起發行1分、2分、5分三種金屬分幣(簡稱硬分幣),與紙分幣等值,混合流通。後來,對1元券和5元券的圖案、花紋又分別進行了調整和更換顏色,於1961年3月25日和1962年4月20日分別發行了黑色1元券和棕色5元券,使第二套人民幣的版別由開始公布的11種增加到16種。1964年4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關於收回三種人民幣票券的通告》,決定從1964年4月15日開始限期收回蘇聯代印的1953年版的3元、5元和10元券,1964年5月15日停止收兌和流通使用。
第二套人民幣在設計、印製發行工作中,得到了周恩來、陳雲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極大關懷和高度重視。他們親自審查了整個設計方案。在設計時,採納了周總理提出的許多具體的、寶貴的修改意見,使第二套人民幣設計主題思想明確,印製工藝技術先進,主輔幣結構合理,圖案顏色新穎。第二套人民幣主景圖案內容體現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風貌,表現了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戰鬥歷程和各族人民大團結的主題思想。鈔票式樣打破了原有的固定的四邊框形式,採用了左右花紋對稱的新規格;票面尺幅按面額大小分檔次遞增;整個圖案、花邊、花紋線條鮮明,精密、美觀、活潑,具有民族風格。第二套人民幣在印製工藝上除了分幣外,其它券別全部採用膠凹套印,其中角幣為正面單凹印刷;1元、2元、3無和5元券採用正背面雙凹印刷;10元券還採用了當時先進的接紋印刷技術。第二套人民幣的凹印版是以我國傳統的手工雕刻方法製作的,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其優點是版紋深、墨層厚,有較好的反假防偽功能。因此,第二套人民幣發行后立即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歡迎,稱讚這套人民幣好看、好認、好算.好使。實踐證明,第二套人民幣成為我國第一套完整精緻的貨幣,對健全我國貨幣制度,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三版

第三版人民幣
第三版人民幣
第三套人民幣是1962年4月20日開始陸續發行的。當時,我國經過了連續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在黨中央制訂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指引下,克服重重困難,大力發展生產,使國民經濟開始恢復和發展,國家財政金融狀況逐漸好轉。為了促進工農業生產和商品流通,方便群眾使用,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第三套人民幣,其間自1962年4月20日至1980年4月15日,經過18年的逐步調整,共陸續發行過13個品種。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一)1960年版,正面圖案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主色棗紅色一角券;
(二)1962年版,正面圖案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背面主色調為深棕、淺綠的一角券
(三)1962年版,正面圖案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背面主色調為醬紫、桔黃的一角
(四)1962年版,正面圖案為“武漢長江大橋”,主色墨綠色二角券;
(五)1972年版,正面圖案為“紡織廠生產圖”,主色青蓮色五角券;
第三套人民幣
第三套人民幣
(六)1960年版,正面圖案為“女拖拉機手生產圖”,主色深紅色一元券;
(七)1960年版,正面圖案為“車床工人生產圖”,主色深綠色二元券;
(八)1960年版,正面圖案為“鍊鋼工人生產圖”,主色深棕色五元券;
(九)1965年版,正面圖案為“人民代表步出人民大會堂”,主色黑色十元券;
(十)1980年版,直徑分別為20mm、23mm、26mm、30mm的硬1角、硬2角、硬5角和硬1元幣。
第三套人民幣自1962年4月20日陸續發行以來,已在市場上流通了37年。部分券別因改變圖案、冠字型大小碼及顏色等印製工藝,從70年代已實行只收不付,該套人民幣僅占整個市場流通量的1.4%,基本上只作為錢幣愛好者的收藏品。

第四版

第四套人民幣是1987年4月27日開始陸續發行的1980年版人民幣。
第四版人民幣
第四版人民幣
第四套人民幣,是在經濟發展、商品零售額增加、貨幣需要量增加的情況下發行的。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我國國民經濟迅速發展,城鄉商品經濟日益活躍,社會商品零售額大幅度增長。這樣,不僅要求貨幣發行在總量上與之相適應,而且在券別結構上也要與之相適應。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健全我國的貨幣制度,方便流通使用和交易核算,1987年4月25日,國務院頒布了發行第四套人民幣的命令,責成中國人民銀行自1987年4月27日起,陸續發行第四套人民幣。第四套人民幣主幣有1元、2元、5元、10元、50元和100元六種,輔幣有1角、2角和5角三種,主輔幣共九種。第四套人民幣與現行人民幣等值。第四套人民幣發行后,與第三套人民幣在市場上混合流通。現行1分、2分、5分紙、硬幣繼續流通。
這次發行第四套人民幣,採取“一次公布,分次發行”的辦法。1987年4月27日首先發行50元券和5角券,1988年5月10日起發行100元券、2元券、1元券和2角券,其它券別以後陸續發行,屆時公布。
第四套人民幣
第四套人民幣
1992年6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在全國範圍內發行1元、5角、1角金屬人民幣。它們與三種鋁分幣一起構成我國較完整的硬幣系列。
第四套人民幣在設計思想、風格和印製工藝上都有一定的創新和突破。這套人民幣體現了一個共同的主題思想,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意氣風發,團結一致,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了強調這一主題,100元券採用了我黨老一輩革命家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和朱德的側面浮雕像;50元券採用了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人物頭像;其它券別採用了我國14個民族人物頭像。每張票面人像清晰,栩栩如生。在設計風格上,這套人民幣保持和發揚了我國民族藝術傳統特點。主幣背面圖景取材於我國名勝古迹、名山大川,它們分別是井岡山主峰、黃河壺口、珠穆朗瑪峰、長江巫峽、南海“南天一柱”和長城等。票面的紋飾全部採用富有我國民族特點的圖案,如鳳凰牡丹、仙鶴松樹、綬帶鳥翠竹、燕子桃花等。這些圖景、紋飾與主景融為一體,表現出鮮明的民族風格。在印製工藝上,主景全部採用的大幅人物頭像,雕刻工藝複雜;鈔票紙分別採用了滿版古錢水印和固定人物頭像水印,它不僅表現出線條圖景,而且表現出明暗層次,工藝技術很高,進一步提高了我國印鈔工藝技術水平和鈔票的反假防偽能力。同時,這套人民幣在第二套、第三套人民幣的基礎上,增加發行了50元和100元兩個券別,這對於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便於流通,提高社會工作效率,充分發揮人民幣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有著重要意義。

第五版

第五版人民幣
第五版人民幣
1999年10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陸續發行第五套人民幣,共有1角、2角、5角、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九種面額,其中1角、5角、1元有紙幣、硬幣2種。第五套人民幣根據市場流通需要,增加了20元面額,取消了2元面額,使面額結構更加合理。
為提高第五套人民幣的印刷工藝和防偽技術水平,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人民銀行於2005年8月31日發行了第五套人民幣2005年版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紙幣和不鏽鋼材質1角硬幣。第五套人民幣1角硬幣材質由鋁合金改為不鏽鋼,色澤為鋼白色。正面為“中國人民銀行”、“1角”和漢語拼音字母“YIJIAO”及年號。
第五套人民幣繼承了中國印製技術的傳統經驗,借鑒了國外鈔票設計的先進技術,在防偽性能和適應貨幣處理現代化方面有了較大提高。各面額貨幣正面均採用毛澤東主席建國初期的頭像,底襯採用了中國著名花卉圖案,背面主景圖案分別選用了人民大會堂、布達拉宮、桂林山水、長江三峽、泰山、杭州西湖。通過選用有代表性的寓有民族特色的圖案,充分表現了我們偉大祖國悠久的歷史和壯麗的山河,弘揚了偉大的民族文化。

紙幣修繕


對紙幣進行初步加工處理是集幣的首要工作,因為紙幣一旦進入市場,經流通之後,都或多或少會受到污染,表面會很臟並附著很多細菌,如果不對其進行初步加工,細菌在潮濕地便會發霉、產生霉點,這樣便會污染我們的集鈔本,影響收藏效果,也會降低收藏品的品相和價值,減少其保存壽命。可見,一套行之有效的歸類整理方法對於紙幣收藏者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一般對於各種品相的紙幣,有以下這些基本的整理方法:
(1)對於未流通過的全品相紙幣,可以直接進入集鈔本。對一些中、高檔品還應進行塑料袋包裝,以免用手觸摸時沾上汗水油污,必要時甚至可以採取塑料真空封裝以隔絕空氣。
(2)面對著已經弄髒了的紙幣,則要經過浸泡、吸水、乾燥等清洗工序對其進行修復。浸泡時間應由紙幣的好壞決定,切記一點,只能用清水浸泡,任何清潔劑都不被允許加入水中浸泡紙幣,否則會使紙幣脫色或變色,那樣後果就不堪設想了。用清水浸泡后,要隨時更換已經變黃了的水,然後用能吸水的紙張墊在清洗過的紙幣下面,均勻輕壓使吸水紙吸去附著的多餘水分,之後讓它自然晾乾,切不可用熨斗或其它加熱機進行加熱乾燥。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對於類似舊私貼這種用舊式老棉紙印製的紙幣,則不能進行水浸,以防紙化開、破損,只能用沾濕的棉花弄濕紙幣的四邊和角,把捲曲部分展平清潔。
(3)對於透明交條粘貼過的紙幣,該如何進行處理呢?粘貼紙幣的透明膠條,時間長久之後,變黃、硬化且有所捲曲,所以有必要對其進行處理,將其揭下來。此時最好的處理方法便是用建築行業調油漆用的稀釋料把膠帶弄濕,用鉗子慢慢將膠條撕下,而對於紙幣上殘留的膠,可用稀釋料輕輕擦拭去掉。
(4)對於已破損或斷開的紙幣,則可用相同顏色的舊棉紙如(舊以契等)修補破損部分和斷開處。對於一些有缺損的紙幣,應選找有類似花紋、顏色相同的老紙幣,在正面加以貼補,對於高檔紙幣,則建議最好請專門從事紙幣修補行業的技師對其進行加工修補。

紙幣造假


1.造假者用電子分色原理仿製印刷解放區紙幣和第一套人民幣,由於電子分色印刷採用的樣板是真品,而解放區紙幣和第一套人民幣又大多使用平版印刷,防偽效果較差,因此,所見偽幣的亂真程度相當高,若將偽幣與真品放在一起,幾乎難以分辨。集幣愛好者在收藏這類紙幣前應對解放區紙幣和第一套人民幣的發行背景要有所了解,真品當年在全國各地分散印刷,所用的紙質、規格不一致,且真品幣面上的阿拉伯數字編號有多種規格,無一重複;而偽幣所採用的紙張基本上選自同一產地,紙質相似,且偽幣上的阿拉伯數字編號僅一至兩種規格。
2.第二套人民幣壹分、貳分、伍分幣有兩種版別,第一個版別是1953年原版紙幣,羅馬字母後面有一排阿拉伯數字編號,俗稱“帶號碼”,第二個版別是80年代初期,國家為了緩解流通市場找零的困難,利用原1953年版紙分幣的鋼模,隱去阿拉伯數字,重新印製的壹分、貳分、伍分幣,俗稱“無號碼”。造假者看準了錢幣市場上原版“帶號碼”紙分幣價格和再版“無號碼”紙分幣價格之間的差價,於是在再版紙分幣上加印一排阿拉伯數字,冒充原版“帶號碼”來矇騙一些識幣不精的集幣愛好者。所以,人們在購買“帶號碼”紙分幣時應仔細觀察阿拉伯數字編號與紙幣上的文字、圖案、顏色是否自然一致。
3.第三套人民幣設計新穎、製作精美,歷來是造假禁區,過去從沒發現過贗品。2005年以後,造假者採用高科技手法將第三套人民幣中的壹元、貳元的普通五角星水印改製成五角星和古錢幣水印。製作方法是將普通五角星水印的紙幣在沸水中泡開,再將電腦複製的古錢幣圖形剪下,放進夾層中,“合成”后陰乾夾平即可。集幣愛好者若購買古錢幣水印的壹元、貳元幣,除仔細觀察水印是否自然外,還應檢查紙邊上有無“合成”痕迹,以免上當受騙。

假幣識別


一看

1.水印:第五套人民幣各券別紙幣的固定水印位於各券別紙幣票面正面左側的空白處,迎光透視,可以看到立體感很強的水印。100元、50元紙幣的固定水印為毛澤東頭像圖案。20元、10元、5元、1元紙幣的固定水印為花卉圖案。
2.安全線:第五套人民幣版紙幣(除一元外)在券別票面正面中間偏左,均有一條安全線。99版100元、50元紙幣的安全線,迎光透視,分別可以看到縮微文字“RMB100”、“RMB50”的微小文字,儀器檢測均有磁性;05版100元、50元背面中間偏右,有一條開窗安全線(即安全線局部埋入紙張中,局部裸露在紙面上),開窗部分可以看到由微縮字元“¥100”“¥50”組成的全息圖案,儀器檢測有磁性。99版20元紙幣,迎光透視,是一條明暗相間的安全線,儀器檢測有磁性;05版20元正面中間偏左,有一條開窗安全線,開窗部分可以看到由微縮字元“¥20”組成的全息圖案,儀器檢測有磁性;10元、5元紙幣安全線為全息磁性開窗式安全線,開窗部分可以看到由微縮字元“¥10”、“¥5”組成的全息圖案,儀器檢測有磁性。
3.光變油墨:100元與50元 光變油墨印刷 第五套人民幣100元券和50元券正面左下方的面額數字採用光變墨印刷。將垂直觀察的票面傾斜到一定角度時,100元券的面額數字會由綠變為藍色;50元券的面額數字則會由金色變為綠色。
4.陰陽互補對印圖案:第五套人民幣紙幣的陰陽互補對印圖案應用於100元、50元、10元與05版20元券中。這三中券別的正面左下方和背面右下方都印有一個圓形局部圖案。迎光透視,兩幅圖案準確對接,組合成一個完整的古錢幣圖案。
5.用5倍以上放大鏡觀察票面,看圖案線條、縮微文字是否清晰乾淨。第五套人民幣紙幣各券別正面膠印圖案中,多處均印有微縮文字。100元微縮文字為“RMB”和“RMB100”;50元為“50”和“RMB50”;20元為“RMB20”;10元為“RMB10”5元為“RMB5”和“5”字樣。
6.白水印:第五套人民幣99版5元、10元,05版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位於正面橫號碼下方,迎光透視,可以看到透光性很強的面額水印字樣。
7.隱形面額數字:正面右上方有一裝飾性圖案,將票面置於與眼睛接近平行的位置,面對光源做上下傾斜晃動,可以看到面額數字字樣。

二摸

1.摸人像、盲文點、中國人民銀行行名等處是否有凹凸感。
2.凹印手感線:第五套人民幣05版各個面額的正面主景圖案右側,有一組自上而下規則排列的線紋,採用雕刻凹版印刷工藝印製,用手指觸摸,有極強的凹凸感。

三聽

即通過抖動鈔票使其發出聲響,根據聲音來分辨人民幣真偽。人民幣的紙張,具有挺括、耐折、不易撕裂的特點。手持鈔票用力抖動、手指輕彈或兩手一張一弛輕輕對稱拉動,能聽到清脆響亮的聲音。

四測

即藉助一些簡單的工具和專用的儀器來分辨人民幣真偽。如藉助放大鏡可以觀察票麵線條清晰度、膠、凹印縮微文字等;用紫外燈光照射票面,可以觀察鈔票紙張和油墨的熒光反映;用磁性檢測儀可以檢測黑色橫號碼的磁性。

紙幣貶值


紙幣貶值是指紙幣因發行過多而急劇貶值。在流通中所需的金屬貨幣量已定的情況下,紙幣發行越多,單位紙幣所能代表的金屬貨幣量就越少,紙幣的貶值程度就越大。紙幣的貶值程度即紙幣貶值率的計算公式是:紙幣貶值率=(1-貨幣需要量/貨幣發行量)×100%。例如,一個國家某個時期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是100億元,實際發行的紙幣是200億元,那麼該國的紙幣貶值率=1-100/200×100%=50%。

紙幣本位制


金本位制完全崩潰以後在世界各國普遍實行的。又可以細分為兩類:自由的紙幣本位制和管制的紙幣本位制。前者指紙幣本位制的國際流通與匯率不受本國政府的干預,後者則無這兩方面的自由。

紙幣收藏


各版人民幣都有一定的收藏價值。若說具體各套人民幣中的具體高價值品種,應屬以下品種:
第一套人民幣:
1951年版一萬元“牧馬圖”券(90萬元)、五百元“瞻德城”券(42萬元)、五千元“蒙古包”券(70萬元);
第二套人民幣:
1953年版三元券(31000元)、五元券(22000元)、十元券(175000元);
第三套人民幣:
1960年版壹角券(4400元)、1962年版“背綠水印”壹角券(18500元)、1962年版“背綠”壹角券(2000元);
第四套人民幣:
1980年版50元券(2300元)、100元券(700元);
第五套人民幣:
正在發行流通,尚無珍稀品種。
紙幣品相的鑒別
紙幣品相是指紙幣表面保有的完好程度。不同品相的紙幣其收藏價值是不一樣的。
收藏紙幣一定要注意紙幣的品相,因為紙幣的品相與價格有極其密切的關係。紙幣的品相主要有以下五類:
(1)全新品,俗稱挺版,此種紙幣沒有參加過流通,而且保存完好,無任何摺痕,皺紋和褪色,保持原印鈔廠油墨光澤,紙身清潔,硬挺,四角尖銳,此種紙幣價格定為100%。
(2)極美品,此種紙幣參加過短暫流通,最多只有有三道輕微的摺痕或有一道較明顯摺痕,紙面乾淨,顏色明亮,四角可能有鈍,此種紙幣價格約為“全新品”價格50%到80%。市場上有一些不法分子,為了使此種紙幣賣個好價,他們將此種紙幣用熨斗熨過,四角用裁紙刀略裁去一點,使幣邊挺直,四角尖銳,看上去好似“全新品”而價值卻比全新幣略便宜。市場上第二套3元券就有此種情況。所以購買紙幣最好用尺量一下紙幣的尺寸是否符合要求,以免上當受騙。
(3)上品,此種紙幣因參加流通時間較長,所以可能有多道摺痕及污跡(不超過10處),幣邊也不齊,但無裂痕,紙身也較硬,顏色也較明亮,此種紙幣價格約為“全新品”的40%左右。
(4)中品,此種紙幣因經過長期流通,幣面有多道摺痕及皺紋,幣面輕微破裂,但中央無洞,幣面色彩暗和褪色,並有臟污,幣身軟弱無力,但整體來講,此種幣看上去不十分難看。此種紙幣的價格約為“全新品”的20%左右。
(5)下品,紙幣經過長時間流通,幣面有無數摺痕及皺紋,幣邊有口,四角圓鈍,中央有洞,幣面污跡並褪色,看上去破舊骯髒,但整張紙幣保持完整無缺。此種紙幣的價格約為“全新品”的12%左右。
(6)下下品,紙幣參加流通的時間非常長,幣面缺失,但缺失面積不超過整張紙幣的20%,其餘同“下品”,此種紙幣的價格約為“全新品”的4%左右。
定級帶有很大的主觀性,也受客觀因素影響,比如同一張紙幣鈔票,在不同的強弱光線下,從不同角度觀察,結果可能不一樣。為了方便於買賣雙方協調,定級標準及各自的含義,應盡量統一。
各國紙幣不同等級的價格制定,一般是經評級委員會成員提出評級價格,然後加以平均,取得一致意見,最後定下來。有些圖案“奇特”的鈔票,事先並無估價,一旦出現在市場上,其價格由買賣雙方議定。

紙幣保存


1.防霉變。防止霉變的關鍵在於防潮,這在南方與沿海地區尤為重要,而防潮的關鍵是紙幣存放處的溫度與濕度。據有關專家分析,紙幣存放的最佳室內溫度是18℃—20℃,最佳濕度是50%—60%。
2.防折污。對於全新紙幣在存放或欣賞時,最好使用鑷子,不要直接用手摸、手捻、手拿。對於有輕度軟折的紙幣,平整地放在書中,壓上重物,幾天後就會平整。而有明顯硬折的紙幣,其票面一般較臟,可將其放人水中泡10至20分鐘,然後取出放於兩張吸水紙間用玻璃壓緊,干后皺跡即除。
3.防蟲蛀。避免蟲蛀的關鍵是保持紙幣的乾燥與通風。對於長期保存的紙幣應定期翻閱,既可起到通風作用,又能檢查紙幣是否有變化;對於被蟲蛀的紙幣要進行及時棱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