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85條詞條名為關帝廟的結果 展開
- 山西省運城市關帝廟
- 烏魯木齊的別稱
- 古代傳統文化象徵
- 山東省濟南市關帝廟
- 福建省東山縣關帝廟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安徽臨泉縣下轄鎮
- 中國河南歷史遺迹
- 遼寧省朝陽市關帝廟
- 佛山市順德區大良鳳山東麓的寺廟
- 植福寺
- 重慶市關帝廟
- 湖北省荊州市關帝廟
- 山西省陽泉市關帝廟
- 福建省泉州市關帝廟
- 河南省柘城縣關帝廟
- 南萬武帝廟
- 靜默寺
- 世界文化遺產“萬里茶道”申遺項目遺產點
- 承德
- 陝西省華陰市關帝廟
- 國家4A級景區
- 山西省大同市關帝廟
- 祀典武廟
- 山東省泰安市關帝廟
- 浙江省溫州市關帝廟
- 河南省周口市關帝廟
- 河南省濟源市關帝廟
- 山東省汶上縣關帝廟
- 四川省梓潼縣武廟
- 協天廟
- 洪山古寺
- 隆江關夫子廟
- 廣東省湛江市關帝廟
- 日本橫濱市關帝廟
- 山西省霍州市關帝廟
- 河南省滎陽市關帝廟
- 山西省翼城縣關帝廟
- 安徽省亳州市關帝廟
- 山西省陽高縣關帝廟
- 河南省沁陽市關帝廟
- 福建省詔安縣關帝廟
- 廣西岑溪市關帝廟
- 浙江省象山縣關帝廟
- 江蘇省邳州市關帝廟
- 南靖武廟
- 遼寧省凌源市凌雲寺
- 千年古村吳廟
- 安徽省宿松縣關帝廟
-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關帝廟
- 山東省廣饒縣關帝廟
- 廣西恭城縣關帝廟
- 雲南省通海縣關帝廟
- 山西省定襄縣關帝廟
- 河南省鄧州市姜崗關帝廟
- 浙江省景寧縣關帝廟
- 吉林省吉林市關帝廟
- 河南省新鄉市關帝廟
- 山東省嶗山縣關帝廟
- 廣西織金縣關帝廟
- 山西省孝義市關帝廟
- 廣東省梅州市梅縣關帝廟
- 河南省許昌市關帝廟
- 甘肅省徽縣關帝廟
- 河北省豐寧縣關帝廟
- 日本神戶市關帝廟
- 西藏拉薩市關帝廟
- 湖南省湘潭市關帝廟
- 北京市西城區關帝廟
- 福建省南靖縣關帝廟
- 遼寧省海城市關帝廟
- 廣東省揭陽市關帝廟
- 陝西省武功縣關帝廟
- 河南省魯山縣關帝廟
- 山西省平遙縣關帝廟
- 黑龍江省虎林市關帝廟
- 四川省梓潼縣關帝廟
- 台灣省台南市關帝廟
-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關帝廟
- 西藏山南市關帝廟
- 湖南省江華縣關帝廟
- 廣東省鶴山市關帝廟
- 上海市老城區關帝廟
- 福建雲霄縣霞港關帝廟
- 北京市門頭溝區關帝廟
關帝廟
福建省東山縣關帝廟
徠東山關帝廟位於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佔地面積680多平方米,抬梁式木構架建築。
東山關帝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於人文保護資源,位於福建省東山縣銅陵鎮岵嶁山下,依山臨海,氣派巍然,是一座聞名海內外的廟宇,且具有明古建築藝術價值。
關帝廟
明洪武20年(1387)建銅山城時,以防倭寇,刻像祀之,以護官兵。明正德3年(1508)擴建,至正德7年(1512)落成。在廟大殿石柱鐫刻著“大明正德吳子約敬送”字句。
廟的木結構部分為明代、部分為清代和近代建築。廟宇屬抬梁式木構架建築,面闊三間,進深六間。總長40米,寬17米,面積680多平方米。懸山頂,綠瓦。多是石梭柱,柱礎鼓狀。廟前有一大廣場,石雕欄桿,疊隔其間,蓮花池介場中,綠水滿波映襯古廟。廟前有明清時代雕刻石獅四對.昂首威猛,神氣各殊。廟門建築用六支圓石柱頂托數百支縱橫交錯,承力均勻的斗拱,拱架上捧著一座宮殿式的樓亭,稱“太子亭”。亭上有各種閩南地方特色的瓷雕圖案,正面是“八仙過海”和“獸圖”(麒麟、象、獅、虎、鹿、羊、騾、豺)。背面雕塑唐宋故事情節中的120個人像,造型生動,多彩多姿,舉目環視,氣勢雄偉,“太子亭”不但建築藝術高超,且有很高的建築科學價值,它經歷500年來所發生的大地震大颱風襲擊仍是安然無恙,贏得中外古建築專家感嘆不已。
關帝廟
廟內的金木雕更是巧奪天工,金碧輝煌。主殿下的水磨青色大陛石上,雕刻一條全國罕見的盤龍,騰雲吐珠,崢嶸露角,這些金石雕刻,都出於歷代名家上乘珍品。主殿中間是關公神像及神龕,兩邊是四員大將,右邊是周倉。廟內有許多明清近代的石、木刻對聯、匾額。清咸豐皇帝御筆“萬世人極”高懸於上。
大殿東側懸掛一口高1.2米、底長2.15米、重400多斤的清道光年間鑄造的銅鐘,聲音洪亮,整座廟宇布局嚴整有序,氣魄非凡。
台灣關帝廟,不少是東山人去建的。如在康熙52年至54年,銅山人任台灣水師左營游擊游崇功在諸羅縣東北隅建關帝廟。清代有東山師傅藍木在台灣澎湖建了一些關帝廟。民國23年(1933).東山縣康美村建築師傅林進金、林進添、林保宗三人應聘到澎湖的馬公、赤嵌、小卷及台北,住了3年建了4座和銅陵關帝廟同式樣的關帝廟。
台灣同胞對東山關帝廟十分敬仰,經常前來朝聖捐資。東山關帝廟裡《重修武廟碑記》記載了台灣安平、澎湖、鹿港等地四十多位軍、政、商、漁籌備界人士捐款的姓名與金額。
據徠查證,東山關帝廟是台灣眾多關帝廟分靈入台的祖廟,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關係。
明永曆18年(1663)鄭成功的兒子鄭經撤離銅山歸台灣,寧靖王朱術桂特地在王府內建造了從銅陵關帝廟分靈過台灣的關帝廟,廟宇仿效銅陵關帝廟形式建造,神龕上掛著一幅清乾隆54年(1289)府知事楊延理獻的仿明武英殿大學士黃道周為銅陵關帝廟書寫的對聯,據澎湖紅毛城關帝廟管委會王鏡芳先生介紹:紅毛城關帝廟早在明朝就從銅陵關帝廟分靈入澎湖,再由澎湖入台,衍播於台灣南部,稱“文衡帝君”。
清康熙23年(1683)水師提督施琅率師復台後,官兵們把“銅陵關帝廟”香火分佈台灣。
清嘉慶年間,漳州平和縣人林楓從東山關帝廟分香回鄉並雕塑關帝神像。後來,林楓的後裔林應獅等人又親自赴銅陵關帝廟分靈,渡海到台灣噶瑪蘭(今宜蘭)建廟,名為協天廟,成為台灣北部最早廟宇,並傳播台灣各地建關帝廟。
台灣關帝廟,不少是東山人去建的。如在康熙52年至54年,銅山人任台灣水師左營游擊游崇功在諸羅縣東北隅建關帝廟。清代有東山師傅藍木在台灣澎湖建了一些關帝廟。民國23年(1933).東山縣康美村建築師傅林進金、林進添、林保宗三人應聘到澎湖的馬公、赤嵌、小卷及台北,住了3年建了4座和銅陵關帝廟同式樣的關帝廟。
台灣同胞對東山關帝廟十分敬仰,經常前來朝聖捐資。東山關帝廟裡《重修武廟碑記》記載了台灣安平、澎湖、鹿港等地四十多位軍、政、商、漁籌備界人士捐款的姓名與金額。
近幾年來,台灣宜蘭、高雄、花蓮、新竹、台北、台中、台東、桃園、基隆、彭湖等全省各地關帝廟信徒紛紛組團前來銅陵關帝廟朝聖謁祖,並進行關帝文化交流活動,敬獻“追源謁祖”匾額和奉去關夫人像到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