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洑鎮

湖南省常德武陵區下轄鎮

常德市武陵區轄鎮。地處常德市西郊,沅水下游北岸,東與護城鄉毗鄰,西與桃源陬市鎮接壤,南瀕沅水連丹洲,北抵鼎城區灌溪鎮。下轄9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122個村民小組和6個居民小組,總人口13856人(2020年)。全鎮佔地總面積為25.9平方公里,其中農田12527畝,旱地1277畝,水面11250畝。

行政區劃


社區居委會:犀牛口
村民委員會:岩橋、三星、白合、全美、洪流、南湖、朱湖、合興、雷壇崗

歷史沿革


河洑鎮
河洑鎮
因西陲山下有伏流入河,故名河洑。古稱河洑關,地當孔道,衢通數邑,為湘西木材主要集散地,曾有天柱、會同、靖州、黔陽等地木商設會館於此。
現有轄區原屬河洑鎮與河洑鄉兩個並列的常德縣屬鄉級行政區。河洑鎮建於1952年(一說1950年),附近土地分屬同合、大同、聚寶、南湖、全美五個小鄉。1958年9日,與丹洲、南坪等地全部劃歸常德縣紅旗人民公社管轄。1963年(一說1960年),河洑鎮單列為正科級行政鎮,由常德縣直轄。至1995年9月,河洑鎮由鼎城區(原常德縣)劃歸武陵區(原常德市)管轄,下設犀牛口、渡口、潭子口三個居委會和一個農業村。
1961年撤銷紅旗人民公社,成立河洑人民公社,轄岩橋、楊橋、青林、三星、白合、全美、南湖、朱湖、建新、聚寶、合興、岩坪、林園13個大隊。1971年~1981年,岩坪、聚寶先後劃歸護城人民公社管轄。1984年拆社建鄉,改為河洑鄉。1995年5月,河洑鄉由鼎城區(原常德縣)劃歸武陵區(原常德市)管轄,下設岩橋、楊橋、青林、三星、白合、馬洪堰、全美、洪流、南湖、朱湖、雷壇崗、合興12個村。鄉政府駐地岩橋寺。
1997年,原河洑鎮與原河洑鄉合併,成立新的河洑鎮,是武陵區唯一的建制鎮。

經濟


河洑境內歷代以水稻種植為主,農副產品有油菜、黃豆、蠶豆、甘蔗、花生、蔬菜等品種,養殖類有牲豬、牛、雞、鴨及魚、鱉等各類水產品。
河洑鎮
河洑鎮
解放以來,土地改革、農業生產合作化、試種雙季稻、農田機耕、機埠抗旱排澇、生產田園化、化學除草、家庭聯產責任承包制、運用塑料大棚種植蔬菜等一切新生事物,原常德地區行署、常德市(現武陵區)政府均以河洑為工作試點單位,推動了全地區、全市(區)的改革和發展,給予河洑人民極大的鼓勵和支持,不斷激發了河洑人民的農業生產熱情。經過幾十年的奮鬥,發展至今,農業生產已成為全鎮國民經濟的根基,全年全鎮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2408畝,總產量13373噸,其中糧食產量8403噸,油料產量7.5噸,蔬菜產量4350噸,水果產量612.5噸。水面養殖2200畝,其中養魚1900畝,養鱉、龜等經濟水產物300畝,牲豬出欄2萬頭,存欄1.26萬頭,肉牛出欄197頭,存欄210頭,鴨出欄4.6萬隻,存欄3.2萬隻,雞出欄14.4萬隻,存欄7.6萬隻。
根據中央和省、市、區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大力調整農業產業化結構為方向,以農民增產增收為目標,以發展優質、高效、生態農業為核心,於南湖、合興等村建立了馬鈴薯、花卉、藥材、苗木等經濟作物種植基地120畝及無公害蔬菜基地300畝,逐步形成農業產業化的經營管理模式;利用和開發地勢低洼田,精養魚、鴨、鵝、豬,使楊橋村和岩橋村養鴨養豬形成一定氣候,帶動全鎮養殖業的發展,全鎮養殖總面積為2200畝,逐步形成立體化養殖模式;同時,利用養殖棄物發展農村沼氣,目前,共建沼氣池63座,並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實現了“豬—沼氣—菜”的生態農業模式。通過農業結構的整體調整,全鎮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0%。

工業經濟

河洑鎮
河洑鎮
河洑鎮工業起步於1952年,原屬常德縣工業發展基地。新湘捲煙廠(現常德捲煙廠前身)、華南光學儀器廠、昌明鍋廠、元件廠、機械廠等國營大中型企業集聚在鎮區,佔據了原常德縣(現屬武陵區)工業的重要位置,一度走過曾經輝煌的歷程,其中昌明鍋廠生產的“昌”字牌營養鐵鍋榮獲國際國內金獎,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華南光學儀器廠生產的軍工產品曾參加過國慶35周年、50周年閱兵慶典典禮;新湘捲煙廠(現常德捲煙廠)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壯大,已成為本市的利稅大戶。同時,先後興建的陶土廠、船廠、藕煤廠、日用玻璃廠、衝壓廠、預製件廠、石煤廠、磚廠、農具廠、建築隊、荼廠、建材廠、醬油廠等多家集體企業為河洑鎮的經濟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河洑鎮工業企業經歷了管理體制轉型、經濟體制變革等一系列的政策洗禮,其經營理念日趨成熟,生產規模和技術不斷更新。近幾年來,經過對企業的全面改制后,鎮屬企業以股份制、私有制等多種形式生產經營,發展至今,共有私營企業811家,從業人員3496人,其中科技人員106人。企業總產值年均為25426萬元,企業營業總收入為24155萬元,利潤總額725萬元,上交稅金260萬元。企業主要產品有紅磚、陶土、大米、鐵鍋、食油、醬油、醬醋、紙巾、飴糖等,其中白合醬醋廠生產的“白鶴”牌醬醋、南湖鍋廠生產的鐵鍋等產品還遠銷全國各地。
為了進一步繁榮鎮區工業,抓好經濟建設,河洑鎮始終堅持以工業興鎮,又廣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利用境內土地優勢和自然優勢,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吸引外地投資商來境內投資興業,解決了鎮屬部分企業資金不足和廠房、設備閑置等問題。目前,鎮招商引資項目13個,引進資金共8470萬元。其中資金到位,已投入生產,且成效較為顯著的有:引進的江英冷軋鋼筋廠總投資為300萬元,主要生產冷軋帶鋼筋,固定資產累計100萬元,工業產值已達200多萬元,年上繳稅金5萬元,已擁有兩條先進的全自動生產線。其產品質量、性能多次被國家質量監督局認可,屬國家推廣產品之一,並遠銷省內外各地。引進的玉蘭織巾廠總投資為600萬元,主要生產玉蘭織巾,已積累固定資產350萬元,工業產值達900萬元,年上繳稅金20多萬元。2005年,再次擴大規模,計劃投資500萬元,建立紗廠。引進的常德市犀牛口礦泉水有限公司,主要生產飲用水,累計固定資產120萬元,工業產值達130萬元,年上繳稅金4萬元。引進的常德賀童食品有限公司,總投資3000萬元,主要生產醬板鴨系列產品、火鍋調料、休閑食品等,工業產值年均達1.5億元,年上繳稅金1500萬元。引進的金秋休閑園,總投資為700萬元,發展至今,年產值可達700萬元,年上繳稅金100萬元。此外,還陸續引進了武華鮮奶飲品廠、天鳳園調味食品廠、瑞通電器有限公司、武陵區外貿湘沅食品配送中心、永興新型建材廠、岩橋新型輕重牆體材料廠、臣君特種設備廠等多家企業,成為武陵區開展招商引資工作的重要集鎮。

社會


河洑鎮全美村村部
河洑鎮全美村村部
教育衛生、鎮鄉建設等社會事業在河洑鎮歷年來的整體發展過程中一直佔有主導地位,根據全鎮人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幾十年間,境內興辦中小學校、成立鎮、鄉級中心衛生院和村(居)級衛生室、建自來水廠、擴建硬化鄉、鎮公路、改造電力、通訊線路和設施、建立商業網點等,使全鎮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確保了河洑鎮各項社會事業不落後於形勢,得以長足、穩步發展。近幾年來,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決策和指導下,河洑鎮已發展成為常德市總體規劃建設中的四大衛星鎮之一,基礎設施基本配套,已建成比較完善的交通、供水、供電、通訊、排水、供氣等現代化設施體系。自來水普及率達89%以上,電話入戶率達85%以上,有線電視入戶率達46%以上。
鄉鎮公路里程15.4公里,共有楊(楊橋)南(南湖)線、三(三星)馬(馬洪堰)線、白(白合)朱(朱湖)線、岩(岩橋)合(合興)線、岩(岩橋)農(農校)線、劉(劉家橋)洪(洪流)線、合(合興)南(南湖)線、三(三星)雷(雷壇崗)線,鄉村道路硬化率為14%,實現了村組通公路。集鎮(現犀牛口社區)道路總長6213米,有書院路、光明路、渡口路、三元路、漸河路、圍山路、平山路等8條街道,硬化率100%。常張高速公路武陵連接工程貫穿全鎮,東接常德城區,西連河洑犀牛口社區居委會至華南光學儀器廠,全長6.2公里,途經四個行政村。
全鎮有中學1所,小學5所,在校學生總數3116人,其中中學1243人,教師總數186人,其中中學教師80人,鎮辦幼兒園6所,全鎮兒童入園率、適齡兒童小學入學率均達100%,初中生鞏固率達98%以上。全鎮衛生院2所,醫護人員46人,病床20張,兒童免疫率100%,衛生事業硬體建設位居武陵區前列。全鎮集貿市場3個,分別為河洑老鎮集貿市場、岩橋集貿市場和雷壇崗集貿市場,河洑老鎮集貿市場有大小商店、批發部20多家,經營百貨、日雜、五金、文化、藥品、化工等多類商品,從業人員253人,年銷售額1469萬元。岩橋集貿市場有各種商店30多家,經營農資、生活等商品,門類齊全,從業人員189人,年銷售額1851萬元。雷壇崗集貿市場有大小商店40多家,經營農資、生活、汽配等各種商品,從業人員128人,年銷售額1571萬元。

文化


河洑山森林公園
河洑山森林公園
河洑鎮是千年古鎮,河洑山為六朝名山,文化內涵十分豐厚。地處沅水北岸,歷史上曾經是戰國時期西南部雲貴高原通往中原的必經之路,也是名副其實的湘西門戶。自古以來就有往來軍政官員、文人墨客在此駐足,漢代的伏波將軍馬援,三國著名將軍關羽,唐代文學家孟浩然劉禹錫,宋代的張虛白,明代的袁宏道袁中道鍾惺譚元春等,或在這裡留有遺跡,或寫下歌頌這裡的人和事及自然風景等膾炙人口的詩篇。明代桃源人文澍曾經做過南京刑部郎中,他死後葬於高吾山(今河洑山),著名理學家王守仁為他寫了墓誌銘,現保存在《王陽明集》中。近期在河洑森林公園還出土了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的侄女婿北宋左議朝大夫張頡及侄女范慶鐘的墓誌銘,為研究范仲淹與常德的關係以及宋代常德同中原地區的聯繫提供了翔實的史料。
創於唐,興於明,且雄奇聳立於河洑山美女峰上的太和觀,是湘西北道教聖地之一,每逢廟慶時節,善男信女、香客遊人千里迢迢趕來朝拜,絡繹不絕,香火極其旺盛。在大革命時期,太和觀曾為中國革命的勝利曾做出過貢獻,1927年5月常德“敬日事變”,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慘遭殺害,革命處於低潮,黨組織基本破壞,10月,中共湖南省委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恢復黨的基層組織,中共湘西北特別委員會,就成立於太和觀內。1943年日寇集結10萬之倭,氣勢洶洶攻佔常德,保衛常德城的作戰會議曾由七十四軍軍長王躍武、副軍長余程萬主持,在太和觀召開。8000男兒捐軀抵抗日寇10萬,倭寇丟屍4萬,以潰逃失敗告終,河洑山首戰500名中國守軍殲敵1500名。
歷代留下來的仙源關、卓刀泉、白雲洞、崔婆井、犀牛口、五煙堆、九盞燈、金鹿洞、月亮井、女兒墳等優美的人文傳說遺跡,為世世代代河洑人民所自豪,這些景點都有待於開發和利用。
河洑山森林公園是常德城區內難得的綠色寶庫。該園與柳葉湖交相輝映,形成一山一湖。山林面積6000多畝,園內共有大小山頭56個,縱溝河谷42條,海撥高度38至115.7米,陽光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7℃,山上森林資源極為豐富,植物種類達553種,森林覆蓋率為96%。森林景觀豐富,山上有稀有的杏樹群,成片的柏樹林,原始次森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以及十里“綠色畫廊”木荷林。山上常年空氣新鮮,環境幽靜,春天鳥語花香,四季如春,氣爽迷人,是人們遊玩、休閑、療養度假的最佳場所,特別是近年來開放的植物園,一派青山、滴翠、茂林修竹、小徑通幽之景,使遊客回歸自然,留連忘返。山下的漸河已成為天然的浴場,河水清澈,混凝土硬化的護坡,是游泳愛好者最舒適的休息場所。

人口民族


2021年7月1日,武陵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發布,截至2020年,河洑鎮人口數為1385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