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基

苗族傳奇人物王明基

王明基(原名王明、字丕承)是滇東北方言苗族(舊稱大花苗),貴州省威寧縣原八區新華鄉(今黑土河鄉)愛華村人。其父王道元是滇黔川邊苗族基督教會創始人之一。愛華山,原名“海垮山”(又稱“海角山”)。“愛華山”是王明基先生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他愛國之情取的名字。

得漢名


一八九八年,王明基出生在一個貧困農民家庭,祖輩佃種威寧縣八大土目之一的牛棚子家土地。王明基先生從小跟隨父母過著貧苦的生活。
王明基先生此前無漢名,一九○五年正月十六日,英籍傳教士柏格理昭通來到王明基家,給他取名“王明”,當時王明基才七歲。此次柏格理專程來到他家,目的是要邀約王明基先生的父親王道元一道在苗族地區尋找建立教堂和學校的地基。不久在石門坎建成了教堂和學校,他的父親王道元回家來帶他去石門坎讀書。由於父親日夜跟隨柏格理為建立苗族教會和學校,奔忙於雲貴川三省廣大苗族地區,只好讓王明基寄宿在石門坎上寨的親戚潘顯老人家。他的老師李國清給他改學名為“王明基”。

得資助


一九○七年三月二十二日,王明基的父親因護理傷寒症病人而被感染,在雲南省彝良縣咪咡溝病世。噩耗傳到石門坎,九歲的王明基只好哭著回愛華山,從此輟學在家跟母親務農,那時正值柏格理回英國。一九一○年柏格理回到石門坎,知道王明基因父親病逝而輟學回家去了,柏格理便派人去愛華山喊王明基回到石門坎繼續讀書,費用由柏格理私人資助。王明基平時認真刻苦學習,每學期期末考試,成績均名列前茅。小學畢業會考,成績名列第一。由於王明基家境貧寒,衣著襤褸,頒獎喊到第一名上台領獎時,他光著腳丫裸著兩支肩膀走向台前,有人便說:“恐怕喊錯人了,不是他吧?”王明基的老師當場作證說:“王明基就是他,不會錯!”他雙手接過明晃晃的大洋瓷盆(那時中國還不能生產,故人們稱之為洋瓷盆)。柏格理傳教士目睹王明基一是孤兒家境貧寒,二是品學兼優,因而繼續資助他讀初中。不久柏格理病故,資助中斷,王明基未讀完初中又輟學了。這時他已十七歲。

始任教


一九一九年,王明基被石門坎教會派到彝良縣屬落尾壩小學任教,留妻子李愛在家勞動和照顧老母親。是年長子不幸病逝,家裡來信促回,正值七月河水猛漲,轉回途中在簸箕寨回不了家,待河水消了后才回家處理後事返校,延誤了點時間。落尾壩教會執事王仁民幸災樂禍,並誣告到石門坎張道惠傳教士處,胡說王明基先生沒有在落尾壩任教,張道惠也不作調查,便扣發了工資大洋半元。因此王明基先生想與之鬥爭,但考慮到自己剛走入社會,吃點虧算了,便賭氣回家務農去了。
一九二○年,基督教石川聯區教會年會又派王明基去威寧縣切沖小學(今雪山鎮與小海鎮之間)任教兼教會傳道。王明基除平時一心撲在教學工作和處理教會事務外,還為當地受欺壓的群眾打官司。切沖王定國兒媳被三道河一戶未信教的拐走,這戶人家惡人先告狀,他們控告王定國要他到大官寨大土目家斷處,而處理不公,使被告者不服。三道河這家人又反控告到威寧縣衙門。王明基在王定國的邀請下,去威寧縣衙門奉陪。在衙門面前,先生毫無懼色,並依實揭穿對方的罪行,說得頭頭是道,官府聽了,只好下令叫三道河這戶賠償王家的一切損失,結果拐走人的那戶人家最終人才兩空。贏了官司而歸,王定國對王明基感激涕零。一九二三年冬月初五,切沖陶玉的後妻被楊大衛挑唆逃到他家去了。受害者請切沖教會王明基斷處,王明基以理服人處理,楊大衛不服,反誣告王明基和教會執事王定國、張全方到威寧縣衙門。大官寨土目得知,積極為楊大衛出謀劃策,王明基趕赴威寧縣衙門。由於此案比較複雜,先生為此案住威寧縣城兩個月,經過幾次唇槍舌戰較量,為陶玉王定國等打贏了官司。臘月二十五日由威寧回家途中,在響水不幸被土匪捆綁了半天,夜晚逃脫連夜趕回切沖。切沖教會和受害者家屬為王明基打贏官司歸來給以“掛紅”,特別殺了一隻大綿羊款待慶賀。王明基自量,處在工作順心受人讚譽之時,早日離開為好,加之年關將至,必須回家團聚,於臘月二十八日安全回到愛華山。不久,切沖教會執事王忠,實在捨不得王明基離開切沖,親自到愛華山拜謁了王明基,后參加石門坎教會年會,代表切沖教會再三請求王明基返回切沖。但石門坎教會不同意,王明基也不願意再去切沖了。年會又派王明基先生去川南苗族地區任教。一九二四年,王明基趕赴川南苗族地區豬宗海等地任教。一九二五年正月十六日啟程,先生帶上愛人和幼子建國,一路上經過崇山峻岭地勢險要土匪出沒的荒山野嶺。幸好未遇上土匪,一家三口心驚膽戰,最終到達了目的地豬宗海,受到等候在那裡的川苗同胞們的熱烈歡迎和熱情接待。
王明基在川南苗族地區工作四年間,由於先生素性謙虛,工作認真負責,教學有方,一九二八年夏,石門坎光華小學各分校(初級小學)齊聚石門坎會考升入高小,王明基教的學生考得第一名。從此外國傳教士才欽佩王明基。一九二八年年底王明基調離川南苗族地區,改派去彝良縣幺店子任教。王明基先生離開川南時,無數群眾依依不捨,送了一程又一程。
公元一九二九年春,王明基先生到幺店子任教兼幺店子教會傳道。幺店子小學在王明基先生去之前景況不佳,學生寥寥。當地群眾知道王明基先生將去任教,十分高興,他們知道王明基先生在川南四年做出突出成績,因此主動送子女來上學。遠離幺店子的赫章葛布以及彝良縣的毛坡、寸田壩等地各族學子紛紛前來幺店子小學就讀,教室座無虛席。他教的來自寸田壩的學生朱德安(又名朱正國)到石門坎會考又摘取第一名桂冠。王明基先生再次得到石門坎光華小學負責人的表揚及教會的信任。
公元一九三○年石門坎教會年會決定從幺店子調王明基先生回石門坎任教會傳道。一九三一年三月派遣王明基先生帶領龍井教會的人去永善縣杉木林、龔家坪、洋芋坪等地看望由龍井遷徙到那裡的人,了解他們居住和生活情況。到了馬楠,見到遷去那裡的人不少,但無一所學校,先生便召集大家開會,決定開創杉木林小學和教堂,解決了小孩讀書困難,得到當地群眾讚譽。
不久石門坎教會又派王明基先生帶領雨灑灣知名人士陶自改老人去石門坎教會各堂口巡視,了解信徒的宗教生活和經濟生活。王明基先生以傳教為名,實質上是向信教群眾和非信教群眾宣傳愛祖國、愛科學的教育。號召大家改變不衛生的陋習,積極送子女到學校讀書。否則就無法擺脫土目地主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激發大家要有膽識,才有能力和封建地主作鬥爭。

到西康


石門坎的苗族同胞,都是處於土目地主統治下的佃農,過的是農奴生活。由於地處高寒,土地瘠薄,氣候惡劣,自然條件差,上無片瓦,下無插針之地,真是饑寒交迫。為了擺脫困境,尋找自然條件好,土地肥沃的地方安居樂業,有不少人遷到雲南武定縣的灑普山、尋甸大關永善鹽津各地一些偏僻地方去謀生。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據悉西康天地壩有一片遼闊好地方,可以安排很多人去謀生。但必須得到昭通龍雲的贊助才生效。石門坎教會知道王明基先生是有膽識的人,便於一九三一年正月十五日派他帶領威寧石門坎的王力,彝良縣楊公子和小梭嘎的楊懷祿及愛華山的王德等由石門坎啟程步行前往昭通。第二天到新街就宿,第三天到達龍老太爺(龍雲)家,休息一天,為了安全,龍老太爺還派武裝自衛隊護送王明基先生等到新廠溝,渡過金沙江到倉房宿一夜。從倉房繼續往前走一天便到達目的地西康天地壩。經過幾天的就地考察,大家基本上看中了這個地方,回來和龍純祖(龍三公子)說明土地好謀生,在龍家休息了四、五天。
回石門坎后,王明基先生向教會和石門坎光華小學教職工作了詳細彙報,大家認為可以作為今後繁衍之地,只不過路程太遙遠,迂迴往返不方便。暫且可以由少數人去試生活一下,行就再多去人,不行就作罷。大家認為已通過各方面關係聯繫上了,不容易,決定派少數人去試一試。王明基先生對此慷慨地說:“為了窮苦的苗家有個好地方安身生活,只要有人去,我願再次引領去。”於是過了不久,王明基先生又帶上其二弟王明星和木槽的姐夫趕了他家的大牛以及墳山的王力、彝良楊公子和楊懷祿、石門坎王年、小營盤三家寨張聰等共十戶前去試住。到了天地壩,選定落腳點,安排妥當后王明基先生就和一道引領去的三人返回,途經新廠溝突然發現了一條大蛇,認為將有不祥之兆在前面。因此大家齊心協力,鼓足勇氣把大蛇打死了,經過丈量長一丈五尺,剝皮帶回昭通出售,買了不少麻糖(包穀和大麥芽熬成的糖),飽餐一頓,又買了不少東西。大家高高興興,有說有笑,議論打蛇的勇氣,並表示爾後遇有艱難險阻,只要敢於拼搏必能取勝。王明基先生回石門坎照常做傳道工作。這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天地壩,原定在那裡安家的人戶,因氣候水土不適應,疾病多難以生活,不久他們全部撤回來了。
公元一九三二年,石門坎教會免去王英(王俊傑)石門坎教會會計職務,調整到川南苗族地區任教兼傳道。王明基先生接任石門坎教會會計。是年,石門坎教會奉中華基督教昭通西南教區吩咐,石門坎聯區選派一名苗族信徒代表參加在浙江寧波舉行的全國基督教七大教區聯合召開的會議。王明基先生被選為代表。臘月初先生和英籍王樹德、高志華二傳教士等一道由昭通出發去昆明,從昆明乘火車到河口至老街辦理護照,渡船到香港住了兩天。后乘大輪船歷時三天三夜到達上海。在上海停留幾天觀光,后折回浙江寧波赴會。會議期間王明基先生受浙江一所女子中學之邀請到該校演講,受到該校師生的熱烈歡迎,王明基先生先用苗語向全體師生表示問候,並翻譯成漢語,開始他的演講。王明基先生演講的主題是加強邊疆苗族兄弟姊妹和內地漢族兄弟姊妹的聯絡和友誼,它著重介紹了苗族婦女織錦藝術。通過演講,表達了苗族兄弟姊妹願與浙江兄弟姊妹加強聯絡和增進友誼的願望。演講結束,該校學生圍在王明基先生身邊,並向王明基先生提出是否可以脫下先生穿的苗族花衣服讓他們試穿,先生說可以的,先生脫下他的花衣,學生們爭著試穿。該校女校長設宴款待王明基先生,先生向這位女校長提出是否可以幫助培養苗族女孩,接收她們到該校讀書,這位校長熱情地表示完全同意接收苗族女孩來該校讀書。為了今後聯繫方便,這位女校長還遞一張名片給王明基先生。
會議結束,先生同王樹德、高志華和昭通漢族代表李約翰(國鈞)、彝族代表聶文煥一道乘船沿長江逆江而上,經南京、武漢、重慶,最終到達宜賓。在從宜賓回昭通途中,外國傳教士和漢族彝族代表或坐轎或騎馬,而王明基先生則步行。到達昭通后王明基先生便回石門坎。先生榮幸參加了這次會議,見了不少天地、大江大海,包攬了祖國不少名城勝景,心情激動,思緒萬千。想到本民族還處在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災難深重的境地,日思暮想要怎樣才能為自己的民族找到一條生存、發展的出路。先生開始意識到苗家不能再當“虔誠信徒”而不拔。只能以“信教”為名,取得英國“差會”資助維持學校、發展自己。王明基先生通過參加寧波會議,識破了洋人對待苗族的假仁假義。他們對待漢族彝族參加會議者,住房待遇高於苗族代表,特別是在途中,苗族代表只能步行,而洋人和漢族彝族代表坐轎騎馬高人一等。平時發給教牧人員的待遇,苗族牧師、傳道低於漢族彝族牧師、傳道,所謂“漢族、彝族教牧人員處於生活高地區,薪俸就應該略高”實質是洋人把苗族視為低人一等不敢與之抗爭的“馴服工具”,可以任意使喚。因此王明基先生從此對“洋人”採取人合心不合,暗中分道揚鑣了。送女生去寧波學習的事情,王明基先生回到石門坎向教會和學校作了彙報,但因教會和學校不同意而未果。
公元一九三九年八月,四川基督教派了畢范宇和陳崇桂兩位牧師到昭通宣講基督福音,介紹說:“在成都有南京金陵神學院與華西大學合辦的農業科技專業,石門坎可以派人去學習,以便解決鄉村教會自養問題。”於是,石門坎教會指派王明基先生和石門坎光華小學校長王德椿在馮家欞(宜賓人)的帶領下去成都參加學習。經過近三年的攻讀,學到了農業生產基礎知識和農業科技、輕工方面不少知識。王明基先生回到石門坎,在馮家欞的倡議下,於一九四二年創辦石門坎鄉村教會農業和手工業技術推广部。王明基先生主動辭去教會傳道職務,擔任推广部主要負責人。推广部主要是搞農作物、蔬菜良種推廣以及果樹栽培嫁接技術和手工業技術培訓和推廣。辦有毛紡織廠,吸收四面八方苗族青年男女來廠學習,並投入生產。先生親自作技術指導,由於精心經營管理,盈利不少。在先生指導下,紡織廠就地取材,用本地羊毛紡成線,製成黑白相間的“人”字尼和斜紋尼。用這種布料製成外披大衣,十分漂亮。一九四六年朱煥章先生赴南京參加民國國大代表會議,穿一件石門坎推广部用“人”字尼製作的大衣外套,與會代表見了贊口不絕,其中一位代表欲以高價買朱先生的這件衣服,可見不一般。總之,王明基先生開創並精心經營管理石門坎推广部,培育了不少苗族農業手工業技術人才,為改善和提高當地苗族群眾生產生活水平起了重要作用。
王明基先生時刻都在為廣大受苦受壓的苗族同胞求生存發展而思索。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期,中共地下黨員張斐然為求解放、爭自由民主在貴陽與國民黨貴州省主席、大軍閥楊森作針鋒相對的鬥爭,楊森下令捉拿張斐然。為了避免國民黨特務暗害,在地下黨員顧希均的安排下,張斐然於一九四六年六月離開貴陽回到自己的家鄉石門坎。王明基先生將他掩護了下來,讓他以在石門中學任教為名,照常開展黨的地下工作。王明基先生還給了張斐然不少的物質資助,為他開展工作創造了很多有利條件,直到威寧游擊團建立后,王明基先生仍繼續支持張斐然的革命活動。
王明基先生對滇東北方言苗族古歌、故事、傳說很有研究。他利用在教會擔任十多年巡視員之機,拜訪了各地苗族老藝人老歌手,並用苗文記錄下來,收集苗族神話故事、古歌、傳說、神崇拜等史料,為搶救苗族文化遺產作了重要貢獻。特別是苗族遷徙古歌是無價之寶。在收集苗族這些重要史料的苗族人士中,王明基先生收集得最早,也收集得最多最全面,因此貢獻也最大。
公元一九○六年柏格理、李司提反、張約翰、楊雅國等創造了苗族文字。以後王明基先生對苗文的改革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貢獻。公元一九五○年春,以朱煥章先生和王明基先生為首,由張志誠、張友倫、陶開群、韓紹剛、楊忠德、楊榮新、楊榮先七位先生參加的苗文改革委員會,對苗文進行了一次較為全面的改革。如發音字母的補充、聲調的配置、標準語音的確定等,均作了新規定,使苗文從初創走向成熟。為促進苗族的進步和發展,以利同世界交流,王明基先生經過多年潛心研究,並與英國友人張繼喬合作,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編纂完成了《苗英詞典》稿。后經張繼喬帶回英國,並於二十世紀末製成電腦軟體,供後人使用。
新中國建立后,國家為了幫助少數民族發展政治、經濟、文教衛生等事業,促進少數民族的繁榮,國務院於一九五六年下半年在貴陽召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討論會,王明基先生應邀參加了會議,並在大會上作了重要發言,先生的發言內容全文刊載當年十一月下旬的貴州報上。由於王明基先生對苗族(特別是滇東北方言苗族)語言文字的研究造詣較高,一九五七年三月被聘請到貴陽負責主持滇東北方言新苗文的創造工作,同時受聘的楊榮新先生和他一道負責此項工作。從王明基先生的日記可以反映出,為了完成新苗文的創造工作,王明基先生隨時和貴州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領導保持聯繫,凡有困難和問題都及時向這些領導彙報和請示。在王明基先生和其他同事的共同努力下,用拉丁字母拼音方案創造出了新苗文。並編纂《滇東北方言苗語詞典》出書(樣本)問世。新苗文創造出來后,王明基先生親自於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到石門坎坐鎮指導新苗文實驗班工作。當時楊榮新、楊漢嵩、吳善成、朱明道等參加了此項新苗文的實驗工作。為了使各方面的苗族人士能有機會參加實驗班的學習培訓,多半利用晚上開展工作。當時參加學習培訓的學員有農民,有機關幹部,有教師和學生,有成年人,也有未成年的小孩。實驗班辦了若干期,成效顯著。後來受“左”的路線影響,認為原有文字的少數民族可以保留使用,原來沒有文字的少數民族就不再創造和推行新文字了,因為最終各民族都要走向以漢語為語言文字的所謂大同。這樣一九五九年底王明基先生向貴州省民族語文指導委員會遞交了辭呈,告老還鄉,回到愛華山務農。王明基先生對滇東北方言苗族的語言文字工作功不可沒。
新中國成立后,王明基先生作為無黨派民主人士時常參加省、地、縣政協會議,積極為建設新中國獻計獻策。一九六二年遷居紫雲縣新馳村。先生積極指導村幹部群眾發展林果業,栽了成片優質松杉、蘋果、柑桔等。後來這些林果業成了集體經濟的支柱。人們時刻懷念明基先生。先生因積勞成疾,由於農村醫療條件所限,終因醫治無效,於一九六七年十一月與世長辭,享年七十歲。
王明基先生為追求真理,求進步,為民族的利益奔波,不顧個人安危奮鬥一生。他為人正派,深受社會讚譽。先生一生素性謙虛,平易近人,待人接物入情入理,秉公辦事,從不炫耀自己。無論在舊中國的大風大浪中,還是在新中國的歷次政治運動中,均持有正確的態度,實事求是,從不人云亦云。堅持原則,對不公正的事,敢於挺身而出。如一九五七年他剛到貴陽參加苗族文字工作時,正值朱煥章先生遇難不久,貴州省肅反辦公室兩位同志找他談談對朱煥章的死有何看法,先生便直言不諱的回答說:“如果朱煥章是壞人的話,那麼世界上就再找不到一個好人。”先生一生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積極為民族的教育事業默默無聞作貢獻。他是雲貴兩省毗鄰的滇東北方言苗族中享有較高聲望的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