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之子

書籍

《地之子》是上世紀30年代北大“漢園”詩人李廣田一首詩的名字,體現了詩人對大地母親的熱愛與謙卑。

內容簡介


《地之子》
《地之子》
“地之子”,1930年代李廣田以之作為詩題;前於他,1920年代,台靜農已以此題名他的小說集。“地之子”應屬五四新文學作者創造的表達式。中國現代史上的知識分子,往往自覺其有承繼自“土地”的精神血脈,“大地之歌”更是近代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的習慣性吟唱。亦如古代詩人託言田父野老,新詩人在讓他們的農民人物傾訴大地之愛時,往往忘記了那份愛原是他們本人的。赫爾曼。黑塞在他著名的小說《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中稱藝術家、詩人為“母性的人”,此種人以大地為故鄉,酣眠於母親的懷抱,是由於他們富於愛和感受能力。協和廣場“對出租汽車司機說來不是審美對象,田野對農夫也不是審美對象”①,這卻又不只受制於愛和感受能力,更因為賴土地為生的農夫不可能對田野持“非功利”的審美態度。因而不無諷刺意味的是,近代知識分子由於擺脫了與“田野”的基本生存聯繫,脫出了農夫式的與自然的原始統一,才便於自命為地之子。朱曉平在他的小說里說,知識分子向天,農民向地。或許只有“向天”者才擁有一塊與農民的土地不同的“大地”,賴有超越基本生存關係的對大地的凝視,也才會有知識分子的鄉村感知和鄉村文化思考。
在中國這個泱泱農業大國中,廣大知識分子與鄉村,農民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對鄉土,大地有著深廣的文化感情。本書通過對大量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的分析、研究,探尋知識分子對土地,農民的文化感情及精神聯繫,揭示了作家與鄉村、農民之間的文化關係及其文學表達方式。對"知青文學"設有專章介紹、論述,也是此書的一個亮點。

作者簡介


李廣田 (1906~1968)
現代散文家。號洗岑,曾用筆名黎地、曦晨等。山東鄒平人。他出生於王姓的農家,因家境貧寒,從小過繼給舅父,改姓李。少年時代,一面讀書,一面做些農活。1923年,到濟南進山東第一師範學校,與朋友組織書報介紹社,曾因介紹中國進步文學與蘇俄作品被捕入獄。1929年,考入北京大學外語系。1930年前後開始發表作品。1935年北大畢業后,回濟南在中學任教。1936年,與卞之琳何其芳合寫的詩集《漢園集》出版,以“漢園三詩人”著稱。但他寫得更多、成就更高的,還是散文。抗日戰爭之前,創作了3本散文集:《畫廊集》(1936)、《銀狐集》(1936)、《雀蓑記》(1939)。這些作品或回憶童年故鄉生活,或描寫倍受折磨、無路可走的人物,或抒發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光明前途的追求。文風樸實、自然、真摯,呈現出恬淡靜美的氣氛。抗日戰爭爆發以後,他流亡於西南各地,先後在一些中學和大學任教,並積極參加抗日鬥爭和愛國民主運動。隨著生活變遷和思想進步,他創作的《圈外》(1942)、《回聲》(1943)、《日邊隨筆》(1948)等散文集,視野較前開闊,題材也更為多樣,靜美的氣氛漸為戰鬥的鋒芒所代替;這些變化,在雜文創作中表現得更為明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李廣田把主要精力投入教育事業,曾任清華大學副教務長、雲南大學副校長、校長等職。與此同時,他仍然從事散文寫作,文字技巧和思想內容較前更趨洗鍊和成熟,常於詩情畫意的描寫中,透示出富於哲理的意趣。1962年發表的《花潮》、《山色》等篇,曾有較大影響。此外,他還致力於少數民族文學的研究,整理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長篇敘事詩《阿詩瑪》和傣族長篇敘事詩《線秀》等出版。
李廣田著作除上面提到的以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出版過散文選《灌木集》(194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出版過《散文三十篇》(1956)等。另外,還有短篇小說集《金罈子》(1946),長篇小說《引力》(1947),和文學論著《詩的藝術》(1944)、 《文學枝葉》(1948)、《文藝書簡》(1949)、《論文學教育》等多種。1983年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廣田文集》,是他的創作和論著比較完整的集子。

目錄


《文學史研究叢書》總序
自序
第一章 大地·鄉土·荒原
第一節 大·地
第二節 鄉 土
第三節 荒原
第二章 農民與農民文化
第一節 農民
第二節 土地意識與性文化
第三節 在群集中,死亡之際
第三章“大地”的顏色
第一節 模式及其變易
第二節 色彩斑駁——讀作品札記
第三節 方言趣味及其他
第四節 南北東西
第四章 知青作者與知青文學
第一節 知青一代·知青文學
第二節 懷念與回歸——“知青文學”主題之一
第三節 知青歷史反思——“知青文學”主題之二
第四節 評價難題——“知青文學”主題之三
第五節 知青作者
附錄 知青作者的作品及其電影詮釋
初版後記
再版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