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一
武平一
武平一,名甄,以字行,武則天族孫,潁川郡王載德子。博學,通《春秋》。后在時,畏禍不與事,隱嵩山,修浮屠法,屢詔不應。中宗複位,平一居母喪,迫召為起居舍人,乞終制,不許。景龍二年,兼修文館直學士,遷考功員外郎。雖預宴遊,嘗因詩規戒。明皇初,貶蘇州參軍。徙金壇令。既謫,名亦不衰。開元末卒。詩一卷。
生年
武平一生年不見史傳。《新唐書·列傳第四十四》載:“武后時,畏禍不敢與事,隱嵩山修浮圖法,屢詔不應。”此應為記錄其早期生活的唯一見著,其生年如何尚不可考。武平一的父親是為潁川郡王,按唐例,他可以門蔭入仕。雖說唐代“門蔭多為少年郎”,一般十三、四歲即可入仕,但武平一既然“畏禍不敢與事,隱嵩山修浮圖法,屢詔不應”,也絕不是一個少年能夠做到的,故此時的武平一應當已經成年。
據武平一《景龍文館記》載:中宗李顯為立春日召近臣學士宴,武平一因應制詩寫得好,中宗手批云:“平一年雖最少,文甚警新……今更賜花一枝,以彰其美。
另據《全唐詩》等史料,時以《奉和立春內出彩花樹應制》為題參與“應制”宴飲的官員學士,有上官婉兒、李嶠、宋之問、劉憲、趙彥昭、沈佺期、崔湜、蘇頲、崔日用等諸人。其中現在可考知崔日用生於咸亨四年即公元673年。
綜上,《景龍文館記》說武平一是參與中宗春日宴飲中最小的,他當是咸亨四年(673)之後出生。唐中宗特彆強調了武平一“年最少”事,故他與崔日用相差似在四、五歲之間,其生年當在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左右。另據《通鑒》,武則天於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改元,二月還政中宗,十一月“崩於上陽宮”。“屢詔不應”說當發生在神龍元年(705年)之前或還要更早一些。且“屢詔不應”是說曾多次下詔,不應發生在同一年中;“隱嵩山修浮圖法”也不可能是一年半載的事,至少在兩、三年間。若按武則天最後下詔在長安四年(704)、武平一其時在二十四、五歲之間的話,由長安四年(704)前推25年,其生年應在風儀四年(679),與前考也基本吻合。據此,武平一生年約在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左右。
隱居
關於武平一“隱嵩山修浮圖法”事,史書僅有斷文殘句。至於何時隱居嵩山,不見史傳。《通鑒·卷第二百五》載:天冊萬歲元年臘月,“右千牛衛將軍安平王武攸緒,少有志行,恬澹寡慾,扈從封中嶽還,即求棄官,隱於嵩山之陽。太后疑其詐,許之,以觀其所為。攸緒遂優遊岩壑,冬居茅椒,夏居石室,一如山林之士。太后所賜及王公所遺野服器玩,攸緒一皆置之不用,塵埃凝積。買田使奴耕種,與民無異。
武平一隱居嵩山,似受這位堂叔武攸緒的影響。查有關佛家典籍,也多記其入仕后禮佛,並無有關修習“浮圖法”的事迹。《新唐書·武平一傳》與《全唐詩話·卷一》又都記載了武平一與崔日用論《春秋》事迹
初,崔日用自言明《左氏春秋》諸侯官族。它日,學士大集,日用折平一曰:“君文章固耐久,若言經,則敗績矣。”時崔湜、張說素知平一該習,勸令酬詰,平一乃請所疑。日用曰:“魯三桓,鄭七穆,奈何?”答曰:“慶父、叔牙、季友,桓三子也。孟孫至彘凡九世,叔孫舒、季孫肥凡八世。鄭穆公十一子,子然及二子子孔三族亡,子羽不為卿,故稱七穆,子罕、子駟、子良、子國、子游、子印、子豐也。”一坐驚服。平一問日用曰:“公言齊桓公、楚莊王時,諸侯屬齊若楚凡幾?平公、靈王時,諸侯屬晉、楚凡幾?晉六卿,齊、楚執政幾何人?”日用謝曰:“吾不知,君能知乎?”平一條舉始末,無留語。日用曰:“吾請北面。”闔坐大笑。 L1 |" S1 }7 A- m
由此判斷,武平一對《春秋》的熟知,須經長期研讀才會如此造詣,絕非一朝一夕就能辦到。故,他在少年時代直至隱居嵩山期間,更多修習的應是《春秋》。至於修習“浮圖法”事,似是“屢詔不應”的託詞或與修習《春秋》兼而為之。
入仕
(一)在朝。《新唐書·武平一傳》說:“中宗複位,平一居母喪,迫召為起居舍人,丐終制,不見聽。景龍二年(708),兼修文館直學士。”由是,武平一入仕“起居舍人”當在景龍二年之前。兩《唐書》和《通鑒》俱云: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重,張柬之等大臣逼宮。甲辰,武則天“制太子監國”;乙巳,“太後傳位於太子”;丙午,“中宗即位”。同年二月,中宗復國號為唐;十一月,武則天崩於上陽宮。自神龍元年二月中宗複位,即開始大批調整官員,鞏固統治。另據《通鑒·卷二百八》載:“神龍元年,三月,己丑……以安車征安平王武攸緒於嵩山,既至,除太子賓客;固請還山,許之。”武攸緒,武平一的堂叔。二人同隱嵩山,蓋平一是跟武攸緒修行的。平一雖“居母喪”,但與武攸緒應召入朝應是同時。故,武平一“迫召為起居舍人”應在神龍元年(705)三月。
及至景龍二年(708)五月,武平一兼修文館直學士,因博學通古見寵中宗,經常侍宴。《新唐書·武平一傳》載:“景龍二年,兼修文館直學士。”《通鑒·卷第二百九》又載:景龍二年“夏,四月,癸未,置修文館大學士四員,直學士八員,學士十二員,選公卿以下善為文者李嶠等為之。每游幸禁苑,或宗戚宴集,學士無不畢從,賦詩屬和,使上官昭容第其甲乙,優者賜金帛;同預宴者,惟中書、門下及長參王公、親貴數人而已,至大宴,方召八座、九列、諸司五品以上預焉。”《唐會要·卷六十四》“宏文館”條:“武德四年正月,於門下省置修文館,至九年三月改為宏文館……神龍元年十月十九日改為昭文館,避孝敬諱故也。二年,又改為修文館。至景龍二年四月二十二日,修文館增置大學士四員,學士八員,直學士十二員,征攻文之士以充之。二十三日,敕中書令李嶠,兵部尚書宗楚客並為大學士。二十五日,敕秘書監劉憲,中書侍郎崔湜,吏部侍郎岑羲,太常卿鄭愔,給事中李適,中書舍人盧藏用、李乂,太子中舍劉子玄並為學士。五月五日,敕吏部侍郎薛稷,考功員外郎馬懷素,戶部員外郎宋之問,起居舍人武平一,國子主簿杜審言並為直學士。”由此,武平一為修文館直學士,當在景龍二年(708)五月
同年七月七夕,武平一上書論“合生”事。《新唐書·武平一傳》載:“(景龍二年七月七夕)后宴兩儀殿,帝命后兄光祿少卿嬰監酒,嬰滑稽敏給,詔學士嘲之,嬰能抗數人。酒酣,胡人襪子、何懿等唱‘合生’,歌言淺穢,因倨肆,欲奪司農少卿宋廷瑜賜魚。平一上書諫曰:‘樂,天之和,禮,地之序;禮配地,樂應天。故音動於心,聲形於物,因心哀樂,感物應變。樂正則風化正,樂邪則政教邪,先王所以達廢興也。伏見胡樂施於聲律,本備四夷之數,比來日益流宕,異曲新聲,哀思淫溺。始自王公,稍及閭巷,妖伎胡人、街童市子,或言妃主情貌,或列王公名質,詠歌蹈舞,號曰合生。昔齊衰,有《行伴侶》,陳滅,有《玉樹後庭花》,趨數驚驁僻,皆亡國之音。夫禮慊而不進即銷,樂流而不反則放。臣願屏流僻,崇肅雍,凡胡樂,備四夷外,一皆罷遣。況兩儀、承慶殿者,陛下受朝聽訟之所,比大饗群臣,不容以倡優媟狎虧污邦典。若聽政之暇,苟玩耳目,自當奏之後廷可也。’不納。”此事又見《全唐詩話·卷一·李適條》:“景龍二年七月七夕,御兩儀殿賦詩。李嶠獻詩云:‘誰言七襄詠,流入五弦歌。’是日李行言唱《步虛歌》。
同年十月,武平一遷“考功員外郎”。《新唐書·武平一傳》載:“時天子暗柔不君,韋后蒸亂,外戚盛。平一重斥語,即自請抑母黨……帝慰勉,不許。遷考功員外郎。”《通鑒·卷第二百九》載:“冬,十月,己酉,修文館直學士、直居舍人武平一上表請抑損外戚權寵;不敢斥言韋氏,但請抑損己家。上優制不許。”
神龍、景龍年間,唐中宗雖採取了一系列撥亂反正的措施,但內宮混亂、爭權奪利的局面愈演愈烈。景龍二年時,武平一上書“抑損己家”,中宗“不許”。到景龍三年九月,“太平、安樂公主各樹朋黨,更相譖毀”,唐中宗也沉不住氣了,“患之”。十一月,親訪修文館直學士武平一問策。此事可見《通鑒·卷第二百九·景龍三年條》
太平、安樂公主各樹朋黨,更相譖毀,上患之。冬,十一月,癸亥,上謂修文館直學士武平一曰:“比聞內外親貴多不輯睦,以何法和之?”平一以為:“此由讒諂之人陰為離間,宜深加誨諭,斥逐奸險。若猶未已,伏願舍近圖遠,抑慈存嚴,示以知禁,無令積惡。”上賜平一帛,而不能用其言。
《新唐書·武平一傳》又載:
於時,太平、安樂公主各立黨相詆毀,親貴離鬩,帝患之,欲令敦和,以訪平一。因上書曰:“病之在四體者,跡分而易逐,居心腹者,候遽而難治。刑政乖舛,四支疾也;親權猜間,心腹患也。《書》曰:‘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詩》曰:‘協比其鄰,婚姻孔雲。’是知親族以輯睦為義也。自頃權貴猜防,外和內離,怨結姻婭,疑生骨肉。邀榮之徒,詭獻忠款;膏唇之伍,苟輸讒計。脅肩邸第之中,噤頤媼宦之側。故過從絕,猜嫌構,親愛乖,黨與生。積霜成冰,禍不可既。願悉召近親貴人,會宴內殿,告以輯睦,申以恩勤,’斥奸人,塞讒路。若猶未已,則舍近圖遠,抑慈示嚴,惟陛下之命。”帝美其忠切,卒不用。- b3 M; P8 t. E
或因時局難控,或因形勢複雜,唐中宗並未採納武平一的建議,最終導致了被毒殺。據《通鑒·卷第二百九·景龍四年(景雲元年)條》:五月,“散騎常侍馬秦客以醫術,光祿少卿楊均以善烹調,皆出入宮掖,得幸於韋后,恐事泄被誅;安樂公主欲韋后臨朝,自為皇太女;乃相與合謀,於餅餤中進毒。六月,壬午,中宗崩於神龍殿。”丁亥,“殤帝即位。”不久,在太平公主和臨淄王李隆基的幫助下,發動政變,相王李旦登基稱帝,是為睿宗,於七月改元“景雲”。對於此次政變,武平一是否參與不見史傳。但據開元年間被貶事,平一似未曾參與,甚至持不支持態度。直至開元初年武平一被貶,職務似沒有發生變化。
(二)隨侍。查《全唐詩》、《景龍文館記》、《唐才子傳》、《全唐詩話》和《唐書》等史料,平一入仕,多侍宴遊,當前能見到的他的作品,主要作於景龍年間
景龍二年七月七夕,帝后宴兩儀殿,平一隨侍並上書論“合生”事(前文有考)。
景龍三年八月,隨侍中宗幸安樂公西庄,作《夜宴安樂公主宅》詩。《舊唐書·本紀第七》載:景龍三年八月“乙巳,幸安樂公主山亭,宴侍臣、學士,賜繒帛有差。”《《全唐詩話·卷一·李適條》》載:景龍三年“八月三日,幸安樂公主西庄。”平一作詩曰:“王孫帝女下仙台,金榜珠簾入夜開。遽惜瓊筵歡正洽,唯愁銀箭曉相催。
景龍三年十月,隨中宗幸安樂公主新宅,武平一作《侍宴安樂公主新宅應制》詩。中宗複位之後,王公貴戚奢侈之風愈加嚴重,尤其是爭相建蓋府邸別墅。《通鑒·卷二百九》載:“上官婕妤及後宮多立外第……安樂公主尤驕橫……與長樂公主競起第舍,以侈麗相高,擬於宮掖,而精巧過之。安樂公主請昆明池,上以百姓蒲魚所資,不許。公主不悅,乃更奪民田作定昆池,延袤數里,累石象華山,引水象天津,欲以勝昆明,故名定昆。安樂有織成裙,直錢一億,花卉鳥獸,皆如粟粒,正視旁視,日中影中,各為一色。”中宗非但不加制止,反而時常臨幸且集侍臣、學士賦詩,無疑更助長了此種奢侈之風。《舊唐書·本紀第七》載:景龍三年“冬十月庚寅,幸安樂公主金城新宅,宴侍臣、學士。”時武平一見寵中宗,賦《侍宴安樂公主新宅應制》一詩:“紫漢秦樓敞,黃山魯館開。簪裾分上席,歌舞列平台。馬既如龍至,人疑學鳳來。幸茲聯棣萼,何以接鄒枚。”
景龍三年十二月,隨駕幸新豐溫泉宮,作有《奉和幸新豐溫泉宮應制》詩。《舊唐書·本紀第七》載:景龍三年十二月,“甲子(午),上幸新豐之溫湯。”《新唐書·本紀第四》載:景龍三年十二月,“甲午,如新豐溫湯。”《通鑒·卷二百九·景龍三年條》也記曰“甲午,上幸驪山溫湯”。此事《全唐詩話·卷一·李適條》記載比較詳細,曰:“(景龍三年十二月,中宗)幸溫泉宮,敕蒲州刺史徐彥伯入仗,同學士例,因與武平一等五人獻詩,上官昭容獻七言絕句三首。”武平一詩曰:“秦王登碣石,周后襲崑崙。何必在遐遠,方稱萬宇尊。我皇順時豫,星駕動軒轅。雄戟交馳道,清笳度國門。回輿長樂觀,校獵上林園。行漏移三象,連營總八屯。旌搖鸚鵡谷,騎轉鳳凰原。絕壁蒼苔古,靈泉碧溜溫。參差開水殿,窈窕敞岩軒。豐邑模猶在,驪宮跡尚存。煙松銜翠幄,雪徑繞花源。侍從推玄草,文章召虎賁。深仁浹夷夏,洪造溢乾坤。謬忝王枚列,多慚雨露恩。”
景龍三年十二月十四日,隨侍韋嗣立庄,作《奉和幸韋嗣立山莊侍宴應制》和《奉和聖制幸韋嗣立山莊應制》詩二首。《通鑒·卷二百九·景龍三年條》載:十二月“庚子,幸韋嗣立庄舍。以嗣立與周高士韋夐同族,賜爵逍遙公。嗣立,皇后之疏屬也。由是顧賞尤重。乙巳,還宮。”《舊唐書·本紀第七》載:景龍三年十二月,“庚子,幸兵部尚書韋嗣立庄,封嗣立為逍遙公,上親制序賦詩,便游白鹿觀。”《全唐詩話·卷一·李適條》載:“(景龍三年十二月)十四日,幸韋嗣立庄,拜嗣立逍遙公,名其居曰:清虛原、幽棲谷。”時武平一應制賦詩:一曰“三光回斗極,萬騎肅鉤陳。地若游汾水,畋疑歷渭濱。圓塘冰寫鏡,遙樹露成春。弦奏魚聽曲,機忘鳥狎人。築岩思感夢,磻石想垂綸。落景搖紅壁,層陰結翠筠。素風紛可尚,玄澤藹無垠。薄暮清笳動,天文煥紫宸。”二曰“鳴鑾赫奕下重樓,羽蓋逍遙向一丘。漢日唯聞白衣寵,唐年更睹赤松游。
景龍三年十二月十五日,中宗從韋嗣立庄出來,便隨幸白鹿觀,武平一作《奉和幸白鹿觀應制》。《舊唐書·本紀第七·景龍三年條》說:幸兵部尚書韋嗣立庄后,“便游白鹿觀。”平一詩曰:“玉府凌三曜,金壇駐六龍。彩旒懸倒景,羽蓋偃喬松。玄圃靈芝秀,華池瑞液濃。謬因沾舜渥,長願奉堯封。”
景龍三年十二月十八日,隨駕游秦始皇陵,平一作《奉和登驪山高頂寓目應制》詩曰:“鑾輿上碧天,翠帟拖晴煙。絕崿紆仙徑,層岩敞御筵。雲披丹鳳闕,日下黑龍川。更睹南熏奏,流聲入管弦。”此事唯見《舊唐書·本紀第七·景龍三年條》:“庚子,幸兵部尚書韋嗣立庄……便游白鹿觀。甲辰,曲賜新豐縣,百姓給復一年,行從官賜勛一轉。是日幸驪山。”由此,唐中宗游白鹿觀后,即至驪山,游秦始皇陵。
景龍四年正月朔,賜群臣柏樹,平一賦《奉和正旦賜宰臣柏葉應制》詩:“綠葉迎春綠,寒枝歷歲寒。願持柏葉壽,長奉萬年歡。”《全唐詩話·卷一·李適條》載:“(景龍)四年正月朔,賜群臣柏樹。”
景龍四年正月五日,中宗於蓬萊宮宴吐蕃使,為柏梁體,武平一聯句曰:“萬邦考績臣所詳”。《全唐詩·卷二·李顯集》題曰:“景龍四年正月五日移仗蓬萊宮御大明殿會吐…柏梁體聯句”。《全唐詩話·卷一·中宗條》曰:景龍四年正月五日,御大明殿,會吐蕃騎馬之戲,因重為柏梁體聯句。帝曰:大明御宇臨萬方。皇后曰:顧慚內政翊陶唐。長寧公主曰:鸞鳴鳳舞向平陽。安樂公主曰:秦樓魯館沐恩光。太平公主曰:無心為子輒求郎。溫王重茂曰:雄才七步謝陳王。昭容上官曰:當熊讓輦愧前芳。吏部侍郎崔湜曰:再司銓管恩何忘。著作郎鄭愔曰:文江學海思濟航。考功員外郎武平一曰:萬邦考績臣所詳。著作郎閻朝隱曰:著作不休出中腸。時上疑御史大夫竇從一、將作大匠宗晉卿素不屬文,未即令續。二人固請,許之。從一曰:權豪屏跡肅嚴霜。晉卿曰:鑄鼎開岳造明堂。此外遺忘。時吐蕃舍人明悉獵請,令授筆與之。曰:玉醴由來獻壽觴。上大悅,賜與衣服。
景龍四年正月八日,立春,賜彩花,武平一因《奉和立春內出彩花樹應制》詩而簪花。《景龍文館紀》記述詳細:“是日中宗手批云:平一年雖最少,文甚警新,悅紅蕊之先開,訝黃鶯之未囀,循環吟詠,賞嘆兼懷。今更賜花一枝,以彰其美。所賜學士花,並令插在頭上,后所賜者,平一左右交插,因舞蹈拜謝。時崔日用乘酣飲,欲奪平一所賜花,上於簾下見之,謂平一曰:日用何為奪卿花?平一跪奏曰:讀書萬卷,從日用滿口虛張,賜花一枝,學平一終身不獲。上及侍臣大笑,更賜酒一杯,時人嘆美。”是時,武平一的詩藝壓全場:“鑾輅青旗下帝台,東郊上苑望春來。黃鶯未解林間囀,紅蕊先從殿里開。畫閣條風初變柳,銀塘曲水半含苔。欣逢睿藻光韶律,更促霞觴畏景催。”其詩如清溪,婉轉清新,自然流淌,全無雕琢影子;如游賞,山重水複,柳暗花明,得春於不經意間;如曲調,對仗工整,節奏鏗鏘,令人陶醉其中,是當時難得的一首成熟七律。金聖嘆《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卷之一》評武平一此詩曰:“一(句),言帝方出迎;二(句),言春方未至;三、四(句),一捺一抬,言花信全無,而花枝忽現。不惟全讀四句是絕妙章法,試單讀一句(黃鶯句),亦絕妙手法也。五、六(句),言春風徐徐,春水與與,百花消息,胡能催促。七、八(句),言然而聖人先天,天弗敢違,霞觴未終,麗景已至,此又必然之理也。
《舊唐書·本紀第七》載:“(景龍)四年春正月……丁丑,命左驍衛大將軍、河源軍使楊矩為送金城公主入吐蕃使。己卯,幸始平,送金城公主歸吐蕃。”《通鑒·卷二百九》載:“(景龍四年)春,正月,丙寅夜,中宗與韋后微行觀燈於市裡,又縱宮女數千人出遊,多不歸者。上命紀處訥送金城公主適吐蕃,處訥辭;又命趙彥昭,彥昭亦辭。丁丑,命左驍衛大將軍楊矩送之。己卯,上自送公主至始平;二月,癸未,還宮。公主至吐蕃,贊普為之別築城以居之。”《全唐詩話·卷一·李適條》載:“(景龍四年)二月一日,送金城公主。”時武平一作《送金城公主適西蕃》詩:“廣化三邊靜,通煙四海安。還將膝下愛,特副域中歡。聖念飛玄藻,仙儀下白蘭。日斜征蓋沒,歸騎動鳴鸞。”
景龍四年二月三日,隨駕幸司農少卿王光輔庄,武平一與崔日用論《春秋》。《舊唐書·本紀第七》載:“(景龍)四年春,二月壬午,曲赦咸陽、始平,改始平為金城縣。便幸長安令王光輔馬嵬北原庄。”《全唐詩話·李適條》也見載:“(景龍四年二月)三日,幸司農少卿王光輔庄。是夕,岑羲設茗飲,討論經史,武平一論《春秋》,崔日用請北面,日用贈武平一歌曰:彼名流兮左氏癖,意玄遠兮冠今夕。”此事又見《新唐書·武平一傳》,前文有述。
景龍四年二月,清明,中宗幸梨園,命侍臣為拋球、拔河之戲,武平一作《幸梨園觀打球應制》詩。《通鑒·卷第二百九》曰:“景龍四年(景雲元年)春,二月,庚戌,上御梨園球場,命文武三品以上拋球及分朋拔河。韋巨源、唐休璟衰老,隨糹亘踣地,久之不能興;上及皇后、妃、主臨觀,大笑。”《舊唐書·本紀第七》載:“(景龍四年,春,二月,庚戌,令中書門下供奉官五品已上、文武三品已上並諸學士等,自芳林門入,集於梨園球場,分朋拔河,帝與皇后、公主親往觀之。”《景龍文館記》曰:“唐中宗(李顯)景龍四年清明節,帝幸梨園。”武平一賦詩《幸梨園觀打球應制》曰:“令節重遨遊,分鑣應綵球。驂驔回上苑,蹀躞繞通溝。影就紅塵沒,光隨赭汗流。賞闌清景暮,歌舞樂時休。”詳細記敘了拋球時的生動場面。“影就紅塵沒,光隨赭汗流”可謂佳句。
景龍四年四月六日,中宗幸興慶池觀競渡之戲,武平一作《興慶池侍宴應制》詩。此事多有記載。《舊唐書·本紀第七》載:“(景龍四年),夏四月……乙未,幸隆慶池,結綵為樓,宴侍臣,泛舟戲樂,因幸禮部尚書竇希宅。”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下》載:“景龍中,中宗遊興慶池,侍宴者遞起歌舞,並唱《下兵詞》,方便以求官爵。給事中李景伯亦起唱曰:‘回波爾時灑卮,兵兒志在箴規。侍宴既過三爵,喧嘩竊恐非宜。’於是乃罷坐。”《全唐詩話》曰:“四月……六日,幸興慶池觀競渡之戲。”是時,平一《興慶池侍宴應制》詩曰:“鑾輿羽駕直城隈,帳殿旌門此地開。皎潔靈潭圖日月,參差畫舸結樓台。波搖岸影隨橈轉,風送荷香逐酒來。願奉聖情歡不極,長游雲漢幾昭回。”其中“皎潔靈潭圖日月,參差畫舸結樓台。波搖岸影隨橈轉,風送荷香逐酒來”兩聯,描寫細膩,意境優美,對仗工整,不可多得的好句。
此外,《全唐詩》還收錄武平一的雜曲歌辭《妾薄命》一首和《游涇川琴溪》、《餞唐永昌》兩首詩。一曰《妾薄命》。《全唐詩·卷六十二》有杜審言同題詩文,另據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杜審言卒於景龍二年孟冬。故《妾薄命》作於景龍初年。二曰《游涇川琴溪》:“環潭澄曉色,疊嶂照秋影。幽致欣所逢,紛慮自茲屏。”寫琴高山(今甘肅境內)下之琴溪,相傳為漢處士琴高公煉丹得仙之處。語言清理,寫景幽深,暗隱歸隱之心,既不似早年隱居嵩山時的作品,與景龍年間的作品風格不一,似是開元年間之作。有文章曰:涇縣舊縣誌記載,琴高山懸崖峭壁間,猶有唐代開元年間邢巨、武平一、杜偉等絕句或長詩題刻,未考。三曰送別詩《餞唐永昌》:“聞君墨綬出丹墀,雙舄飛來佇有期。寄謝銅街攀柳日,無忘粉署握蘭時。”因同題無杜審言詩作,又據傅璇琮考證:杜審言卒於景龍二年(708)孟冬,故,此詩當作於景龍三年之後。關於《景龍文館記》,是為平一為修文館直學士時的記敘,作於景龍年間。武平一曾任起居舍人,曾修《起居注》(見《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八》之《請抑損外戚權寵並乞佐外郡表》),《景龍文館記》似之。學術界多有文章,不述。
(三)結交。景龍年間,武平一“見寵中宗,時雖宴豫”,與修文館學士結交,但見著文字的不多。《新唐書·卷二百一·杜審言傳》載:“初,審言病甚,宋之問、武平一等省候何如,答曰‘甚為造化小兒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壓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見替人’雲。”傅璇琮考證此為誤傳。但杜審言病重期間,宋之問、武平一同去探望應是事實。《唐詩紀事·卷六》載:“審言卒,李嶠已下請加命,時武平一為志。”《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八》有武平一之《請追贈杜審言官表》文。據《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宋之問傳》載曰“友人武平一為之纂集,成十卷,傳於代。”故,其時武平一曾編纂《宋之問集》,流傳後世,可惜今已不見。
遭貶
《新唐書·武平一本傳》載:“玄宗立,貶蘇州參軍,徙金壇令。”關於武平一被貶原因,《唐書》本傳言之撲朔,曰“平一見寵中宗,時雖宴豫,嘗因詩頌規誡,然不能卓然自引去,故被謫。既謫而名不衰。”“不能卓然自引”顯然是表面原因。《全唐詩·卷115》有王灣《晚春詣蘇州敬贈武員外》詩曰:“蘇台憶季常,飛棹歷江鄉。持此功曹掾,初離華省郎。貴門生禮樂,明代秉文章。嘉郡位先進,鴻儒名重揚。爰從姻婭貶,豈失忠信防。萬里行驥足,十年暌鳳翔。回遷翊元聖,入拜佇惟良。別業對南浦,群書滿北堂。意深投轄盛,才重接筵光。陋學叨鉛簡,弱齡許翰場。神馳勞舊國,顏展別殊方。際曉雜氛散,殘春眾物芳。煙和疏樹滿,雨續小溪長。旅拙感成慰,通賢顧不忘。從來琴曲罷,開匣為君張。”詩意在贊詠武平一名望才學的同時,也道出了他被貶的原因。“爰從姻婭貶”,“姻婭”者,親家或連襟,姻親關係也。武平一被貶的真正原因,即因平一為武則天一族。關於被貶時間,無明確記載。前文有述,自景龍二年至景龍四年也即景雲元年,武平一為考功員外郎。據《唐語林·卷八·補遺》載:“神龍元年已來,累為主司者:房光庭再,太極元年、開元元年。”太極元年即延和元年也即先天元年,太極元年前一年是景雲二年。房光庭既然是太極元年的考功主司,而唐例貢舉又是每年正月進行,則房光庭應在太極元年前一年為考功員外郎。前文有述,唐代考功員外郎只有一人。故武平一則是景雲二年被貶去考功員外郎的。《通鑒·卷二百一十》載:景雲二年二月,“丁丑,命太子監國,六品以下除官及徒罪以下,並取太子處分。殿中侍御史崔蒞、太子中允薛照素言於上曰:‘斜封官皆先帝所除,恩命已布,姚元之等建議,一朝盡奪之,彰先帝之過,為陛下招怨。今眾口沸騰,遍於海內,恐生非常之變。’太平公主亦言之,上以為然。戊寅,制:‘諸緣斜封別敕授官,先停任者,並量材敘用。’”又載:“夏,四月,戊子,制:‘凡政事皆取太子處分。其軍旅死刑及五品已上除授,皆先與太子議之,然後以聞。’”由此,武平一當是景雲二年(711)間被貶。+ M9 t) i: _' J% [( _# O( J
“既謫而名不衰”之說不假。武平一被貶期間,王灣、祖詠、儲光羲等不少詩人游吳,都有詩留贈。雖偏安一隅,卻也為時人敬仰。按武平一早年隱居嵩山時“屢詔不應”的處世之道,也許“貶蘇州參軍,徙金壇令”正是他所希望的。
卒年
武平一卒年無詳載,僅見《新唐書·武平一本傳》曰“開元末,卒”。開元末,詩人祖詠曾漫遊吳越。根據《全唐詩·祖詠集》,祖詠回途起始點是蘇州,途中渡淮河作有《渡淮河寄平一》詩,到達河南陳留時有《宿陳留李少府揆廳》詩。《舊唐書·列傳第七十六·李揆傳》載:“李揆字端卿,隴西成紀人,而家於鄭州,代為冠族。……少聰敏好學,善屬文。開元末,舉進士,補陳留尉,獻書闕下,詔中書試文章,擢拜右拾遺。”又見徐松《登科考記》:李揆,開元二十九年舉進士,補陳留尉。據此,祖詠南遊北歸時間是開元二十九年秋,此時武平一應該還在世。武平一去世時間應在開元二十九年(741)秋、冬之季,約63歲。) ]: l8 K6 u1 ]$ {7 ] N( N
奉和幸新豐溫泉宮應制
幸梨園觀打球應制
雜曲歌辭·妾薄命
送金城公主適西蕃
奉和登驪山高頂寓目應制
奉和幸韋嗣立山莊侍宴應制
興慶池侍宴應制
奉和立春內出彩花樹應制
奉和正旦賜宰臣柏葉應制
游涇川琴溪
夜宴安樂公主宅
奉和聖制幸韋嗣立山莊應制
餞唐永昌
奉和幸白鹿觀應制
侍宴安樂公主新宅應制
另著有詩一卷及《景龍文館記》,俱佚。《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文》存其文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