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湖畔詩人的結果 展開
- 湖畔詩人
- 伍茲華斯
湖畔詩人
湖畔詩人
湖畔詩人(The Lake Poets),是指十九世紀英國浪漫主義運動中較早產生的一個流派。他們的詩作中的詞句讚美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抒發纏綿的愛情、歌頌純真的友誼,多帶有清新自然、青春亮麗、富有哲理的特點。也指20世紀初中國新詩的一個與前者有著一定相似性的詩派。
應修人
湖畔詩人是指汪靜之、應修人、潘漠華、馮雪峰等人,是中國20年代新詩一團體。他們於1921年左右開始寫詩,1922年春在杭州西子湖畔成立湖畔詩社,1922年4月出版詩歌合集《湖畔》,同年五月出版汪靜之的個人詩集《蕙的風》,后1927年出版《寂寞的國》。1923年出版詩歌集《春的歌集》。他們的作品以抒情短詩為主,內容多為歌唱大自然的清新美麗和讚美友情、愛情的純真,表現了新文學運動初期剛剛掙脫封建禮教束縛的青少年對美好自然的嚮往和幸福愛情的憧憬,展現了五四新人的青春人格與氣質,獨具一種單純、清新、質樸的美。朱自清稱他們是真正專心致志作情詩的年輕人,愛情詩是他們對於中國詩歌的主要貢獻。他們詩中的真純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五四個性解放精神的另一表現形式。湖畔派後有魏金枝、謝旦如(譫如)、樓建南(適夷)等人加入,編輯出版 刊物《支那二月》。
受周作人所翻譯的日本短歌、俳句和鄭振鐸所譯介的泰戈爾《飛鳥集》影響,冰心、宗白華、徐玉諾、何植三等人的小詩也曾風行一時。其中,冰心的《繁星》、《春水》兩集和宗白華的《流雲小詩》影響較大。稍後於"湖畔詩人"出現的淺草-沉鍾社成員之一馮至,是現代詩壇的又一重要抒情詩人。他的詩採取半格律體詩的形式,具有一種整飭、節制的美。其詩意象明凈簡約,於平易淡泊之中蘊含激情,並富於哲理性。20年代他即以《昨日之歌》一集獲得了魯迅給予的"中國最為傑出的抒情詩人"的評價。40年代,他更進一步探索詩藝,寫出了更具開創意義的《十四行集》。
他們都在華茲華斯的故鄉,英格蘭西北部坎布里亞郡內的湖區居住過多年,都寫過不少歌詠湖光山色的田園詩,都有“回到大自然中去”的思想傾向。在1817年8 月號的《愛丁堡評論》中被他們的共同筆友弗朗西斯·傑弗里戲稱為湖畔派或湖畔學派。拜倫貶稱他們為“湖畔人”。一般說,湖畔派詩人代表消極浪漫主義傾向,惡魔派代表積極浪漫主義精神。湖畔派詩人在與古典主義的鬥爭中有過貢獻,在詩歌的藝術上有較深的造詣,但其歷史地位遠不及撒旦派重要。他們早年嚮往法國大革命,以後轉向保守立場,主張恢復封建宗法制。在文學上,共同反對古典主義傳統,嚮往唯情論,歌頌大自然。通過緬懷中古的淳樸來否定現實的城市文明。其中華茲華斯的《抒情歌謠集。序言》成為英國浪漫主義的宣言。他的代表詩作是《丁登寺》。柯勒律治的代表作是《古舟子詠》 ,充滿神秘怪誕色彩。騷塞的長詩《審判的幻景》是諂媚英國王室之作。
英國浪漫主義運動的開端,是以華茲華斯和柯勒律治在一七九八年出版的合集《抒情歌謠集》為標誌。華茲華斯於一八OO年在詩集再版時撰寫的《序言》,成為英國浪漫主義的第一篇藝術宣言。由於他們對古典主義傳統法則的反叛,提倡浪漫主義的藝術手法,故又稱之為“浪漫派的反叛”。
《抒情歌謠集》
當湖畔派詩人的消極傾向日益明顯的時候,青年詩人拜倫、雪萊開始登上文壇,向湖畔派詩人展開論爭。拜倫在一八O九年完成的諷刺長詩《英格蘭詩人和蘇格蘭評論家》中,不僅回答了消極浪漫主義者操縱的刊物《愛丁堡評論》對拜倫詩作的攻擊,而且還嚴厲地譴責了湖畔派詩人的消極傾向。由於他們敢於向湖畔派詩人作鬥爭,因而被英國紳士們斥之為撒旦(惡魔),所以文學史上稱拜倫、雪萊和濟慈為“惡魔派”。
一般說,湖畔派詩人代表消極浪漫主義傾向,撒旦派代表積極浪漫主義精神。雖然湖畔派詩人在與古典主義的鬥爭中有過貢獻,在詩歌的藝術上有較深的造詣,但其歷史地位遠不及撒旦派重要。
柯勒律治
華茲華斯(1770~1850)Wordsworth,William,英國詩人。1770年4月7日生於北部昆布蘭郡科克茅斯的一個律師之家,1850年4月23日卒於里多蒙特。8歲喪母。5年後,父親又離開了他。親友送他到家鄉附近的寄宿學校讀書。1787年進劍橋大學,曾在1790年、1791年兩次訪問法國。其間與法國姑娘阿內特·瓦隆戀愛,生有一女。1795年從一位朋友那裡接受了一筆遺贈年金,他的生活有了保障,也有了實現回歸大自然夙願的可能,便同妹妹多蘿西移居鄉間。1797年同詩人柯爾律治相識,翌年兩人共同出版《抒情歌謠集》。1798~1799年間與柯爾律治一同到德國遊歷,在那裡創作了《采乾果》、《露斯》和組詩《露西》,並開始創作自傳體長詩《序曲》。1802年與瑪麗·哈欽森結婚。此時開始關注人類精神在與大自然交流中得到的升華,並且發現這一主題與傳統的宗教觀實際上并行不悖,因此重新皈依宗教。同時,在政治上日漸保守。
華茲華斯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在1797~1807年。隨著聲譽逐漸上升,他的創作逐漸走向衰退。到了1830年,他的成就已得到普遍承認,1843年被封為英國桂冠詩人。由於他與柯爾律治等詩人常居住在英國西北部多山的湖區,1807年10月的《愛丁堡評論》雜誌稱他們是湖畔派詩人。
早期詩歌《晚步》和《素描集》中,對大自然的描寫基本上未超出18世紀的傳統。然而,從《抒情歌謠集》開始,一反18世紀的詩風,將一種嶄新的風格帶到詩歌創作中,開創了英國文學史上浪漫主義詩歌的新時代。他為《抒情歌謠集》的再版所寫的序言被認為是浪漫主義文學的宣言。他的作品還有《不朽的徵兆》以及由《序曲》和《漫遊》兩部分組成的哲理性長詩《隱者》等。
他是詩歌方面的大理論家,雖然主要論著只是《抒情歌謠集》第二版(一八○○)的序言,但那篇小文卻含有能夠摧毀十八世紀古典主義的炸藥。
羅伯特·騷塞(Robert Southey)是“湖畔派”三詩人中才氣較差的一位。他生於布利斯托一個布商家庭,年青時代思想激進,飽讀伏爾泰、盧梭的著作,在威斯敏斯特學校學習時曾因撰文反對校方體罰學生而被開除學籍。進牛津大學后,他更醉心法國大革命,寫史詩《聖女貞德》歌頌革命,後來還與柯爾律治計劃在美洲的森林裡建立烏托邦社會。但中年後騷塞的政治態度卻變得十分保守,還熱衷於趨附權貴,成了統治者的御用文人,並因此獲得“桂冠詩人”的稱號。1821年他以桂冠詩人身份作頌詩《審判的幻景》頌揚去世不久的英王喬治三世,攻擊拜倫、雪萊等進步詩人,稱他們是“惡魔派”。拜倫作同名諷刺長詩一首,對喬治三世和騷塞作了盡情的揶揄奚落。
騷塞寫過幾首富有東方色彩和異國情調的敘事長詩,也寫一些中古風格的歌謠以抒懷詠志的短詩。前者雖有浪漫主義激情和冒險情節,但顯得冗長拖沓、矯揉造作;后總體成就也不高,但有少量幾首尚可一讀。
湖畔派的藝術主張集中體現在華茲華斯和柯爾律治共同創作的《抒情歌謠集》再版《序言》和第三版附錄《詩的措辭》中。在詩歌題材上,他們主張寫下層人民的日常生活,強調詩人的內心探索和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詩體方面,主張發展民間詩歌的藝術傳統,採用民間口語,發揮詩人的想象力。
華茲華斯說詩必須含有強烈的情感,這就排除了一切應景、遊戲之作;詩必須用平常而生動的真實語言寫成,這就排除了“詩歌詞藻”與陳言套語;詩的作用在於使讀者獲得敏銳的判別好壞高下的能力,這樣就能把他們從“狂熱的小說、病態而愚蠢的德國式悲劇和無聊的誇張的韻文故事的洪流”里解脫出來;他認為詩非等閑之物,而是“一切知識的開始和終結,同人心一樣不朽”,而詩人則是“人性的最堅強的保衛者,是支持者和維護者,他所到之處都播下人的情誼和愛”。這樣崇高的詩歌理論過去何曾有過?但光有理論不足以服人,需要新的詩歌來體現它!
湖畔派的理論和實踐結束了英國古典主義詩學的統治,對英國詩歌的改革和發展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他們否定詩歌的社會作用,美化中世紀的田園生活,提倡唯心主義、唯靈主義、神秘主義;把“聽天由命”看成是人的“天性的永恆部分”;拜倫和雪萊對此進行過激烈的批評。華茲華斯是“湖畔詩人”的領袖,在思想上有過大起大落——初期對法國大革命的熱烈嚮往變成了後來遁跡于山水的自然崇拜,在詩藝上則實現了劃時代的革新,以至有人稱他為第一個現代詩人。他們的詩歌理論動搖了英國古典主義詩學的統治,有力地推動了英國詩歌的革新和浪漫主義運動的發展,因而英美評論家將華茲華斯的《抒情歌謠集序》稱為英國浪漫主義的宣言。
華茲華斯的小詩清新,長詩清新而又深刻,一反新古典主義平板,典雅的風格,開創了新鮮活波的浪漫主義詩風。他的十四行詩雄奇,他的《序曲》(1805)首創用韻文來寫自傳式的“一個詩人的心靈的成長”,無論在內容和藝術上都開了一代新風。華茲華斯關於自然的詩歌優美動人,他的這類詩歌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寓情於境,情景交融。這種風格的體現是作者通過對詩歌的題材、詩歌所用的語言以及對詩歌所用的格律、詩體和作者對詩歌辭彙的選擇體現出來的.
他不僅創立理論,而且本人就實踐理論。他與柯爾律治合作的《抒情歌謠集》這本小書所開始的,不止是他們兩人的文學生涯,而是一整個英國浪漫主義詩歌運動。對於中國讀者,華茲華斯卻不是一個十分熟悉的名字。能讀英文的人當然都看過他的若干小詩,如《孤獨的割麥女》,但不懂英文的人卻對他的詩沒有多少印象,原因之一是他的詩不好譯——哲理詩比敘事詩難譯,而華茲華斯寫得樸素、清新,也就更不好譯了。原因之二是,他曾被評為“反動的浪漫主義”的代表,因此不少人未讀他的作品,就已對其人有了反感。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是:他那類寫大自然的詩在我國並不罕見,他的思想也類似老莊,因此人們對他無新奇感。但他是值得一讀的。除了歷史上的重要性之外,他有許多優點,例如寫得明白如話,但是內容並不平淡,而是常有神來之筆,看似普通的道理,卻是同高度的激情結合的。法國大革命就曾深深激動了他,使他後來寫下這樣的名句:
幸福呵,活在那個黎明之中,
年輕人更是如進天堂!
——《序曲》第十一章
他的山水詩極其靈秀,名句如:我好似一朵孤獨的流雲。他的愛情詩,如與一位名叫露西的姑娘有關的幾首,也是極其真摯,極其動人,無一行俗筆,用清新的文字寫出了高遠的意境。他能將複雜深奧的思想準確地、清楚地表達出來,民歌體的小詩寫得精妙,白體無韻詩的運用更在他的手裡達到了新的高峰,出現了宛轉說理的長長詩段。用這樣的詩段他寫出了長詩《丁登寺旁》 ,表達了大自然給他的安慰和靈感;接著又經營多年,寫出了一整本詩體自傳,題名《序曲——一個詩人心靈的成長》,開創了自傳詩的新形式。在十四行詩方面,他將密爾頓的豪放詩風發揚光大,用雄邁的筆調寫出了高昂的激情。
1、英國湖畔派詩人,是指十九世紀英國浪漫主義運動中較早產生的一個流派。主要代表有華茲華斯(1770-1850)、柯勒律治(1772-1834)和騷塞(1774-1843)。
英國浪漫主義運動的開端,是以華茲華斯和柯勒律治在一七九八年出版的《抒情歌謠集》為標誌的。華茲華斯於一八OO年在詩集再版時撰寫的《序言》,成為英國浪漫主義向古典主義宣戰的一篇藝術綱領。由於他們對古典主義傳統法則的反抗,宣揚浪漫主義的藝術方法,故又將湖畔派詩人稱為“浪漫派的反抗”。
湖畔派詩人起初都同情法國革命,隨著革命的深入,由害怕革命而退卻,進而逃避現實,迷戀過去,美化中世紀的宗法制,幻想從古老的封建社會中去尋找精神的安慰與寄託。騷塞和華茲華斯曾先後被敕封為桂冠詩人,其中騷塞甚至公開與青年詩人拜倫、雪萊為敵。
2、中國的湖畔派詩人的詩歌與英國的浪漫主義湖畔派詩人的作品在風格上有相似之處,其最有特色的是歌頌愛情的詩歌。20世紀20年代,中國愛情詩創作又一次進入了一個繁榮期。“五四”前後,在民主、科學觀念的影響下,沉睡的國人開始醒來,追求個體解放、婚姻自由。《傷逝》主人公子君喊出“我是我自己的,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的吼聲。《沉淪》主人公大膽宣稱,“知識我不要,名譽我不要,我所要的就是愛情,我所要求的就是異性的愛情”。以周作人《小河》、康白情的《窗外》為肇始,愛情詩的大幕徐徐拉開。1922年4月,湖畔社在杭州成立,他們多寫情詩,顯示出爭取婚姻自由、反對封建主義的勇氣和激情。潘漠華、馮雪峰、應修人、汪靜之四詩人,專事愛情詩寫作,相繼推出詩歌合集《湖畔詩集》、《春的歌集》,掀起了“五四”愛情詩創作的一個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