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菜市口的結果 展開
- 清代殺人的法場
- 滄州市村名
菜市口
清代殺人的法場
菜市口,清代殺人的法場。北京的衚衕多,街口就多,名氣最大的當數宣武門外的菜市口。菜市口名氣大是因為那曾是殺人的地方,是刑場,有不少名人都是被斬首在菜市口。戲文中唱道“推出午門斬首”,其實是拉到菜市口“出紅差”,砍頭!犯人被殺后,屍體被人運走,血跡即被黃土墊蓋上,爾後便有人在此賣菜,菜市生意興隆,故菜市口由此而得名。
菜市口在京城的名氣可是不小,一千年前的遼代,這裡是安東門外的郊野,金代是施仁門裡的丁字街,明朝時是京城最大的蔬菜市場,沿街菜攤、菜店眾多,所以“四九城”的許多人都來此買菜,並把菜市最集中的街口稱為“菜市街”,清代時改稱“菜市口”,此名一直沿用到今日。
菜市口
沿街菜攤菜店眾多,所以四九城的許多人都來此買菜,並把菜市最集中的街口稱為菜市街,清代時改稱菜市口,此名一直沿用到今日。
慈禧太后發動宮廷政變奪得政權,實行首次垂簾聽政時,受咸豐皇帝遺詔的八位贊襄政務大臣中的肅順,就是在此被殺頭的。戊戌變法失敗后,慈禧將譚嗣同、劉光弟等志士同仁殺害於此。據馬芷庠編寫的《北平旅行指南》記載:每逢秋後朝審,在京處決犯人眾多之時,由東向西排列,劊子手執刀由東向西順序斬決。所用鬼頭刀五柄、凌遲分屍刀十柄,現存於歷史博物館。舊時,犯人被押出宣武門(順承門),過斷頭(魂)橋,經迷市,送往菜市口法場,就不可能有生還的希望了。犯人被殺后,屍體被人運走,血跡即被黃土墊蓋上。
菜市口和“出紅差”
菜市口
菜市口
死在菜市口的“戊戌六君子”,都死得浩然正氣。像死時年僅四十一歲的楊銳頭顱落地還兩目圓瞪,鮮血從脖頸中噴出,“血吼丈余”,後人評“冤憤之氣,千秋尚凜然矣”。劉光第遇難時,劊子手手起刀落,血流如涌,無首之軀竟不倒,驚嚇得整個菜市口鴉雀無聲,皆焚香求祥。
菜市口刑場
(二) 作為京師有名的刑場,菜市口成為當時京城的一大看點。
每逢秋日,被判死刑的罪犯押解出獄,出宣武門走菜市口,有身份的坐騾馬拉的站籠刑車,沒有身份的則被武裝押送戴枷上鐐,臨終過鬧市。有身份使上“送行”銀子的,劊子手會叫一聲:爺!我伺候你走,也是吃哪碗飯辦哪樁差,您放心走好。劊子手手上的勁掌握得非常准,斷頭不掉頭,以便於人家家人抬屍,縫上頭落個整屍下葬。要是碰上沒地位沒使銀子的,提刀斬首抬腳蹬屍,一句客氣話都沒有。
當時的菜市口兩旁鋪面已不少,每逢“出紅差”,街市兩旁都熱鬧非凡。不知為什麼,人們都歡喜看那極其殘酷的一幕,懷著極大興趣喜氣洋洋地欣賞著別人生命的殘酷終止。
菜市口
那年月,菜市口名氣旺,“出紅差”比老北京吉祥戲院唱戲還紅火。
一位朋友考評:菜市口一次殺人最多的是光緒初年,因一件盜皇陵的大案一次被判處死刑的就有七十多人,秋後監斬,光兵勇就出動數百人,拉蓋屍席的馬車就七八輛,監斬官騎著高頭大馬,戎裝持刀,殺氣騰騰,兩邊押解官兵刀出鞘,箭上弦,鳴鑼開道,煞是森嚴。因斬處的是土匪,怕搶劫法場,據說連街道兩旁的送魂酒都免了。菜市口地方不大,犯人按規矩由東向西兩行排開。時辰一到,報時官扯破嗓門大聲報時,監斬官手握硃筆,連連勾畫,劊子手各就各位,從東到西,依次砍頭。因犯人太多,劊子手少,砍上一氣也氣短手軟,這時有人托上紅托盤,上面有三大白瓷盅,一盅是水,一盅是茶,一盅是酒,喝什麼全在劊子手。據那位朋友考證說,一般是先含一盅水,是清水,漱漱口,吐了;再干那盅酒,也是含在嘴裡不喝,噴在鬼頭刀刃上,讓刀喝酒;最後那盅茶是要喝的,喝了以後再拖刀砍頭。對於跪在後面等著行刑的犯人來說,這太殘酷了,眼看著一顆顆人頭落地,一腔腔熱血如此噴流,還要等到劊子手清口、噴酒、歇勁、換刀,早就嚇得昏死過去了。
菜市口談往
菜市口
西鶴年堂藥店相傳建於明代,店號的匾,是明嘉靖年間的宰相嚴嵩寫的。其中“鶴”字筆劃獨多,與另外三字並寫很難勻稱,但卻布局很好,所以幾百年來一直為人稱道。記載它的文章也很多。據說,凡進北京的的人,都要到那裡去瞻仰一番。甚至有傳說某日菜市口行刑,當夜,西鶴年堂藥店有鬼射門,要買刀傷葯。故長期以來北京流傳一名罵人話:“到西鶴年堂去討刀傷葯。”意思是說:“你這個人殺頭的。”
在清代,刑場監斬官的高座位,常設於西鶴年堂店門口。搭一席蓬,下放一長方桌子,上擺朱墨、錫硯和錫制筆架,筆架上擱放幾支新筆。監斬官照例要在西鶴年堂坐一坐,稍事休息,再升座行刑。公案上的筆,卻是有幾個犯人便要預備幾支。這是何故呢?因為要殺一個人,劊子手提上頭來,監斬官照例要用硃筆在犯上頭上點一點。那支筆就會有人出許多錢買去。傳說這種筆可以壓邪驅魔。從另一角度講,一個犯人用一支筆,亦為劊子手和差役們的生財之道。
丞相衚衕(今菜市口衚衕),《晨鐘》報社舊址、李鴻藻故居等。
法源寺
西鶴年堂
便宜坊烤鴨店,米市衚衕。
譚家菜
菜市口法場
黑猴帽店
廣和居
姚燮故居
林則徐故居,賈家衚衕31號。
新會會館,梁啟超故居,粉房琉璃街115號。
潘祖蔭故居,米市衚衕。
瀏陽會館(譚嗣同故居),北半截衚衕41號。舊名是庫堆衚衕。
林紓舊居,宣武門外校場口內芝麻街。
林白水舊居,棉花頭條1號。
紹興會館(魯迅故居),半截衚衕7號。
安慶會館(中國國民黨成立會場、陳獨秀故居之一。)
《京報》館舊址,魏染衚衕30號,邵飄萍創辦。
胡適舊居
潛山會館(張恨水故居之一。)
湖南會館,爛漫衚衕99號,毛澤東故居之一。
白雲鵬故居,南大吉巷衚衕。
旬慧生故居
林海音舊居
永興庵,清末民初報紙批發站,南柳巷45號,破損,現為民居。
菜市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