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唐國安的結果 展開

唐國安

清末民初教育家

唐國安(1858年10月27日(戊午年)~1913年8月22日),英文名字“Tong Kwo On”,男,字國祿,號介臣。廣東省香山縣人(今珠海市唐家鎮雞山村人)。清末民初的外交家、教育家、清華大學創始人。肄業於耶魯大學法律系。

19世紀70年代初,經族叔唐廷樞舉薦入選為清政府公派留美幼童生。1873年第二批赴美。1912年4月至1913年8月,出任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第一任校長(1912年5月以前稱監督)。

1913年8月22日,因心臟病去世。

大事件

1858-10-27

出生

1858年10月27日出生廣東省香山縣。

1873

赴美留學

1873年第二批赴美留學。

1905

為上海《南方報》開闢英文版

1905年和顏惠慶二人為上海《南方報》開闢英文版,面向旅居上海的外國人。所寫的社評,敢於對時弊直言正論。

1907

入京任外務部司員兼京奉鐵道事

1907年入京任外務部司員兼京奉鐵道事。

1909-02

被任命為中國政府代表團的專員代表

1909年2月由中美兩國發起的、有13國代表參加的首屆萬國禁煙會議在上海召開。被任命為中國政府代表團的專員代表(正代表),代表團由兩江總督端方率領。

1921-05-01

任命為清華學堂監督

1921年5月1日正式復學。他立即被任命為清華學堂監督。

1913-08-22

逝世

1913年8月22日,因心臟病去世。

逝世

人物生平


唐國安半身照
唐國安半身照
1858年10月27日出生,清末民初外交家、教育家。14歲時成為第二批留美幼童,留學美國,肄業於耶魯大學法律系。曾任上海約翰書院(即後來的上海聖約翰大學)教席,上海《南方報》編輯、主筆。后入清政府外務部為司員、候補主事、主事。兩次出任國際禁煙會議中國代表團代表。參與“庚款留美”事業的籌劃,歷任外交部、學部屬“游美學務處”會辦,清華學堂副監督、監督,清華學校第一任校長,是清末民初留美教育事業主要興辦人之一。

公派留美

19世紀70年代初,在家鄉讀私塾,經族叔唐廷樞舉薦,以第36名排序與梁敦彥、詹天佑、容揆唐紹儀、梁如浩、劉玉麟、梁丕旭(即梁晟)等120人,入選為清政府公派留美幼童生,於1873年第二批赴美。
先入讀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新不列顛中學,6年後畢業,考入耶魯大學法律系。后因清政府中止留學政策,學業未竟提前回國。

回國工作

1881年回國后,曾到開平煤礦、京奉鐵路等處工作,後來到上海梵王渡約翰書院任主講,還擔任寰球中國學生會會董。
1905年和顏惠慶二人為上海《南方報》開闢英文版,面向旅居上海的外國人。所寫的社評,敢於對時弊直言正論。《南方報》英文版一時被人譽為“用英文自辦日報的先驅,保障國權的楷模”。
1907年入京任外務部司員兼京奉鐵道事。
1908年秋作為譯員隨清政府軍機大臣毓朗、外務部尚書梁敦彥前往廈門,迎接美國太平洋艦隊來訪。在廈門期間,曾接待當地菲律賓華僑代表,傾聽他們對入菲備受刁難,回國探親期限過短的申訴。隨即帶領華僑代表向毓朗稟報;次日,又陪毓朗去鼓浪嶼向美國領事進行交涉,問題很快得到合理解決,華僑馳函致謝。
1909年2月由中美兩國發起的、有13國代表參加的首屆萬國禁煙會議在上海召開。被任命為中國政府代表團的專員代表(正代表),代表團由兩江總督端方率領。在會上流暢地回答英國代表的提問,評駁荷蘭代表的提案,闡述醫學在禁煙中的功能,還代表中國代表團向大會遞交4條提案。在最後一天會上,和美國代表各發表一長篇總結性禁煙演說。

庚款辦學

1904年起駐美公使梁晟和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已就“庚款辦學”問題進行了多年談判。
1907年美國總統羅斯福採納了傳教士斯密斯、大學校長詹姆士關於“造就親美人才,控制中國發展”的建議,擬將部分庚子賠款退還中國,用於遣派學生赴美留學。入外務部后,與唐紹儀、周自齊、顏惠慶等參與此事的籌劃。
1908年中美達成協議,從1909年起,每年用退款遣派100名學生赴美學習,從第5年起減為每年不少於50名,依此循進,至1940年結束,期限32年。外務尚書梁敦彥代表中國政府在協議書上簽字。根據這一協議,外務部、學部兩部共同組建游美學務處,全面負責遊學事宜,以外務部為主導,負責人員由兩部選派。留美生、外務部左丞參周自齊兼總辦,留日生、學部員外郎范源濂兼會辦;另一會辦即由外務部的唐國安兼任。范、唐二人均以“中西學問,均屬精通,堪以派充該處會辦”為由,由兩部向宣統皇帝奏准。游美學務處成立后,頭一件事是考選學生,逕派赴美。
1909年8月在北京史家衚衕開考,周、范、唐為主考官,報名630人,從中錄取47名。
1910年7月第二次在學部開考,錄取學生70名。
1911年6月第三次在清華園開考,錄取學生63名,另保送幼童生12名。由於考選程序嚴格,所選學生皆聰穎,基礎較好,送美后多學有所成。學務處還用部分庚款退款津貼部分自費留美生,他們多取得學業上的成就。這些留美學生學成回國后服務於學術界、教育界、實業界、法政界,多為專業碩彥,社會棟樑。其中尤可稱道的是:梅貽琦後來掌管清華大學,蔣夢麟胡適掌管北京大學,竺可楨掌管浙江大學,鄒秉文掌管東南大學,胡敦復掌管大同大學,並且,大批有成就的留學生回國任教。他們為發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推動留學教育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1909年9月第一批留學生47名放洋。他們從上海乘船遠渡太平洋,橫跨北美洲,行期20餘日,抵達目的地“士皮令飛魯”(Springfield,今譯春田)。和駐美學生監督容揆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分別將他們安排於不同學校就讀。還和容揆到各校考察留學生的學習和安置情況,見到“所有教授、管理諸法,均甚相合,諸生皆安心向學”,這才放心,第一批護送成功,為以後護送開了個好頭。回國后,由“候補主事”升職為“主事”。為做好留學生赴美前的準備,游美學務處積極籌辦肄業館。館址選在北京西北郊之王府舊園——清華園。經向宣統皇帝奏准。
1909年冬招標對園內主要建築工字廳進行修葺,又在其東側建教學用房、學生宿舍,如清華學堂、同方部禮堂,北側建洋教習住宅。
1910年年底,竣工。為使教學工作走向正規,經向皇帝奏准,將肄業館擬辦成一所正規的留美預備學校,取名“清華學堂”,實行高、中兩科四四制,制定章程,聘請中外教習,著手招收新生。
1911年初唐國安訪美。3月,接外務部丞參急電,奉命火速經歐洲回國,主持學堂開辦事宜。經過緊張的籌備工作,4月29日清華學堂正式成立。周自齊被任命為學堂監督,范源濂、唐國安為副監督,胡敦復受聘為教務長。由於清華學堂是在清皇室的直接監管下成立的,因此學堂公章鐫名(英文)Tsing Hua Imperial College,即“清華帝國學堂”。

劇變之後

唐國安像
唐國安像
1911年8月以後,正當周自齊和唐國安為新學年實施新計劃的時候,10月爆發了武昌起義,清政府把經費拿去發了軍餉,不少學生請假回家。學堂只好於11月停課,宣布關閉。12月初,按計劃奉派為中國代表團代表,會同國際知名醫學專家伍連德博士,隨代表團團長梁晟參加了海牙第二屆萬國禁煙會議。梁、唐、伍在會上通力合作,不辱使命。
1912年中國發生了巨變。1月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2月清帝退位。3月袁世凱掌權,唐紹儀出任第一屆內閣總理,組織內閣。清廷重臣紛紛搖身而變為民國高官。周自齊、范源濂及曾一度代理學務處的顏惠慶已離校。唐國安從海牙歸來,學堂里只剩下他一人。按私交,唐國安和唐紹儀既是同鄉,是同學,又是同事,還是同宗同輩的叔伯兄弟,要想在內閣政府中謀個一官半職,不無可能。但他無意謀官,甘願留在清華,獨自主持校務,積極籌備復校。4月聘周詒春為教務長。5月1日正式復學。他立即被任命為清華學堂監督。

主要成就


撤銷游美

第一件事,經呈報外務部批准,於1912年5月23日,將游美學務處撤銷。過去的招生、國內準備、遣派、留學監督等職權,是分別由學務處,學堂、駐美監督處3個部門去操作管理的,現在統統改為歸學堂統一操作管理。學堂監督的權力由此加大,上司干預過多的問題也有所解決,這便於學堂工作的開展,對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任清華校長

第二件事,經呈報外務部批准,於1912年10月17日將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外務部任命唐國安為第一任校長,周詒春為副校長。他們著手總結近年來辦學的經驗,修訂原有的章程。

解決財務

第三件事,是解決問題。雖說有庚子賠款退款支撐,但草創時期經費常不能按期發放,匱乏危機時常出現,加上袁世凱扣發經費,情況更為嚴重。
1912年8月已向華俄、華比銀行借了20萬兩銀(佔全年經費的1/3),逾期未能償還。唐國安為此四處奔走,籲請上級支持解決。
1913年7月15日在病榻上給外務部寫報告,說明這筆退款和清華的關係,強調專款只能專用,不應將此項退款列為國家常規收入而隨意挪用。這一問題的解決,為學校以後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兩次擴園

第四件事,是為謀圖的長遠發展作好規劃。唐國安抓住有利時機,一年之內兩次擴充校園。第一次在1913年春,請政府將清華園西鄰之近春園劃撥學校使用,獲准;接著,為解決園內水系暢流問題,再次請政府將近春園西鄰之長春園東南隅劃撥學校,是年冬天獲准。不幸的是此時唐國安已去世。這兩次擴充共增地480畝,使清華園在原有450畝的基礎上翻了一番,加上先前購進的周邊地約200畝,學校已擁有近1200畝之校園。

選定繼任人

第五件事,為清華選定繼任人。1913年春,唐國安發現自己患心臟病。發病3次,他仍勉力支撐,但病情日益加劇。8月21日毅然向外務部遞交“自請免官”報告,提出“因病辭職,薦賢自代”,正式推薦當時正護送留學生赴美的周詒春為繼任校長。8月22日下午,心臟病猝發與世長辭。他是清華第一位死於任上的校長。以後事實證明,周詒春果不負眾望,出色地完成了許多基礎建設。後人常說的清華“唐、周校長”時期,即指這段清華早期的工作。

後世紀念


故居

唐國安雕像
唐國安雕像
唐國安故居位於唐家灣鎮雞山村中部的鳳陽里,由唐國安之父唐濤福於1872年所建,青磚土木結構,瓦頂平房,背山向北,面積約40平方米。同時建成的還有與該屋相連的唐濤福二哥的房屋,兩房的建築風格、布局和內部設計基本相同。1858年唐國安出生在這裡。
唐國安故居作為唐家灣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但是,受當時經濟條件所限,故居的房屋規模及質量都頗低,1976年重修時,外部裝飾全毀,內部格局亦遭改變,目前地面、牆體、屋面、門窗均損壞嚴重,破舊不堪。而且,地基沉降,牆體開裂、滲水,承重屋架桁條霉變,部分開裂、蟲蛀,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從整體環境來看,故居是淹沒在一片新舊雜陳的民宅中最破舊、最低矮的一排三間連壁老屋中的一間,空間極為狹促。可以說,除主體結構尚存外,故居建築特色消失殆盡,僅有牆上掛著一塊題為“唐國安故居”的陳舊木牌記載著這段歷史。

紀念館

唐國安紀念館的文物徵集和唐國安生平常設展的布展工作早在一年前已經啟動,近日大部分文物已經抵珠。這批文物分別來自清華大學校史館、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香港基督教青年會、香港浸會大學等地。

人物評價


史書評價

《申報》:“一篇有說服力的演講”。
字林西報》:“一份傑出的、邏輯性很強的報告”。

歷代評價

陳鶴琴:“他是一個基督徒,待人非常誠懇,辦事非常熱心,視學生如子弟,看同事如朋友,可惜做了(校長)不久,就得病去世了,我們都覺得很悲痛,好像失掉了一個可愛的慈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