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娃理論

夏娃理論

“夏娃理論”是來自呼聲很高的國際學術界關於“現代人類”的“單一起源論”。根據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提出一種假設:現代人類起源於非洲。這種“夏娃理論”認為,目前地球上的各個人種,都是二十萬年前某一個非洲女性祖先的後代,這個非洲女性祖先被稱為“夏娃”,“夏娃”的後代離開非洲,擴散到歐洲亞洲等地,取代了當地原有的早期智人;而歐洲、亞洲原先的早期智人並非現代人類的祖先,它們與現代人類之間沒有什麼關係。

簡介


從20世紀開始,人類一直在尋求人類起源問題的科學答案,並形成了許多理論。如今,國外一些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新的現代人類起源理論,被稱為“夏娃”理論,從而引發了一場頗為熱烈的討論。
線粒體夏娃
線粒體夏娃
2001年在美國《科學》雜誌上披露他們對一萬二千條染色體的研究結果,在東亞人身上發現了七萬九千年前非洲人特有的遺傳標記。這一課題組負責人金力認為,這是如今支持“東亞人非洲起源說”的有力證據,它進一步表明,來源於非洲的人群完全取代了原來居住在亞洲的古人類。他們推論,東亞人的祖先大約是在六萬年前從非洲到達東南亞一帶,然後向北遷移至中國。他們根據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提出一種假設:現代人類起源於非洲,這就是所謂“夏娃理論”。
“夏娃理論”認為人類起源於14萬年前左右的非洲,並擁有一個共同的母親——夏娃(夏娃這個名字取自於《聖經》),但我們可能不止擁有一個父親。“夏娃理論”是現代分子生物學發展的產物。20世紀,人們發現了細胞中的線粒體;1963年,又發現線粒體中也有DNA線粒體DNA在許多方面不同於細胞核DNA:在外形上,線粒體DNA是雙線環狀,而不是線狀;人體細胞中的線粒體DNA僅為16569個鹼基對,一個人體中約有1016的線粒體DNA分子;線粒體DNA中基因為37個;在高等動物中,線粒體DNA的進化速度比細胞核DNA要快5倍~10倍。

理論學說


生物學發展

“夏娃”理論是現代分子生物學發展的產物。上個世紀,人們發現了細胞中的線粒體,1963年,又發現線粒體中也有DNA。線粒體DNA在許多方面不同於細胞核DNA。在外形上,線粒體DNA是雙線環狀,而不是線狀;人體細胞中的線粒體DNA僅為16569個鹼基對,一個人體中約有1016的線粒體DNA分子;線粒體DNA中基因為37個;在高等動物中,線粒體DNA的進化速度比細胞核DNA要快5~10倍;受精卵,即使個別進入,也會很快分解。所以子代的線粒體DNA只來自母方,父方的線粒體DNA不會遺傳給子代。
上世紀80年代,人們運用10多種限制性內切酶,確定了人類線粒體DNA的基本順序(又稱劍橋順序)。人類的線粒體DNA共有441個限制性切點,其中63%個位點是恆定的;37%個位點則是可變的。
線粒體夏娃
線粒體夏娃
80年代中,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的威爾遜遺傳小組研究了世界不同種族居民的線粒體DNA,他們發現全人類的線粒體DNA基本相同,差異很少,平均歧異率為0.32%左右,而線粒體DNA又是嚴格的母系遺傳,因此,從邏輯上說,現代世界各種族居民的線粒體DNA最終都是從一個共同的女性祖先那兒遺傳下來的。

線粒體DNA

威爾遜小組通過追溯不同種族線粒體DNA的原型,確定了現代人類線粒體DNA的發展譜系。他們發現,現代人類的線粒體DNA可以分成兩大類,第一類僅見於一些非洲人中,第二類則分佈於包括其他非洲人在內的所有種族中。而第二類線粒體DNA的最終源頭也在非洲人中。也就是說,現代人類的線粒體DNA均來自非洲的一位女性,她是人類各種族的共同祖先。
威爾遜等人說:“我們可以將這位幸運的女性稱為夏娃,她的世系一直延續至今。”這一理論因此被稱為“夏娃”理論。同時,在現代各種族中,非洲人之間的線粒體DNA的差異最大,這表明非洲人線粒體DNA中所積累的突變最多。非洲人是最古老的種族,從而也證明了非洲人是最早出現的現代人類。
“夏娃”及其後代是現代人類(晚期智人),當“夏娃”的後代們來到世界各地時,各地已有許多古人類在生息,如歐洲的尼安德特人,中國的北京人等。威爾遜小組認為,“夏娃”的後代們(即現代人的祖先)來到世界各地后,並沒有與當地土著的古人類混合交融,而是“完全取代了”他們。這是因為,如果現代人的祖先與土著古人類混合的話,那些古人類就會將自身的、與“夏娃”不同的線粒體DNA遺傳下來,現代居民中也就會出現許多種線粒體DNA。
可事實上,現代各種族居民的線粒體DNA是高度一致的,都來自同一個女性祖先“夏娃”,除此之外不存在著其它來源的線粒體DNA。據此推斷,那些古人類都滅絕了,被現代人類的祖先完全取代了。世界各地的現代人類不是從當地的古人類發展而來的,而是來自非洲。

科學界反響

“夏娃”理論提出后,在科學界及社會公眾中引起了較為強烈的反響。以密執安大學沃爾潑夫為首的古人類學家堅決反對這個理論,他們說,化石材料表明世界各地區的現代人類是從當地的古人類發展而來的,並不存在著“完全取代”。以華盛頓大學的坦普列頓為代表的一些分子生物學家也堅決反對“夏娃”理論,並指出了其在計算機程序及計算方法上的錯誤。

質疑


這種“夏娃理論”遭到中國古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的質疑。最有代表性的是吳新智院士,他指出:在中國大地上,從直立人到早期智人再到現代人類的化石表明,他們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連續進化,東亞的蒙古人種是從當地的古人類發展而來的,並非來自非洲。此外,中國的直立人與智人的舊石器文化,存在著明顯的前後連續性,根本沒有出現過由於人類滅絕而導致的文化中斷,根本不存在外來文化大規模取代原有文化的跡象。因此說非洲人取代中國大地上的早期智人而成為中國人的祖先的推論是難以成立的。

重新鑒定

2002年,中國科學家對具有解剖學上現代人特徵的柳江人進行重新測定,得到的結論是:柳江人生活在距今約七萬年至十三萬年之間的華南地區,用有力的實證反駁了中國現代人類起源於非洲的觀點。這一發現,顛覆了美國《科學》雜誌2001年5月刊登的論文的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慰文認為,用基因研究結果推測人類進化的過程,無論如何是間接的,而來自化石的證據是直接的。柳江人化石年代的測定,直接證明了在七萬年至十三萬年前或更早,柳江人已經生活在華南地區,不可能是在這之後才從非洲遷移而來。
古人類學家、考古學家的研究表明,在中國大地上幾十個地點發現的包括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的化石,構成了一條完整的中國古人類進化鏈,證明了中國古人類有著明顯的體質特徵的連續性。因此可以說,中國人的主體是東亞大陸的土著居民。
其實,在國際學術界,關於現代人類的產生,除了“單一起源論”,還有“多區起源論”。這種學說認為,地球上各地區的現代人類是從各地區的早期智人進化而來的。地球上的早期文明是多元的,埃及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都是相對獨立起源的,締造各種文明的古人類,理所當然應該是多元的——多區起源的。
不可置否,迄今為止,非洲發現的古人類化石,歷史最為久遠。如今國際學術界較為普遍的看法是:大約距今七百萬年以前的非洲,開始出現了人的系統和猿的系統的分離;大約在距今二百五十萬年以前,在非洲誕生了最早的人類——“能人”;大約在距今二百萬年以前,地球上出現了直立人,它的化石在非洲和亞洲都有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會有更多的發現,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新聞界關注

這一問題不僅學術界高度關注,而且新聞界也極為敏感,經常有最新研究成果在報端披露,並且配上奪人眼球的標題。以《文匯報》為例,2002年7月12日以引人注目的標題報道:“人類祖先在查德?——最新發現的頭骨化石可能揭示謎底”。該文報道,在非洲中部的查德,發現了被命名為“圖邁”的頭骨化石,科學家斷定它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人類頭骨化石。權威的《自然》雜誌對此作這樣的評論:在人類進化史上,一千萬年前地球上有很多猿類;五百萬年前有了原始人類的留世記錄。在史前考古中,一千萬年至五百萬年之間,人類的始祖與猿分離,這一演進過程的物證卻少而又少。“圖邁”的發現,彌補了“缺失的一環”。但是也有科學家持有不同的看法,“圖邁”不僅不能填補“缺失的一環”,反而能夠說明原始人類演進的多樣化。人類的進化並非只是一個單向的階梯,而可能展示出“茂密的圖譜”。
2002年10月9日《文匯報》報道“我科學家運用先進方法測定柳江人生存年代”的消息,用醒目的標題寫道:“中國人遠祖更可能在中國——這一結論使現代東亞人‘非洲起源’說受到挑戰”。該報道援引我國科學家的判斷,中國最早的古人類化石是二百萬年前的巫山人化石,在中國出土的各時期的古人類化石都有共同特徵,如鏟形門齒、長方形眼眶、扁平的臉等,這表明至少在二百萬年以來,中國人的進化是連續不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