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財務管理

管理學名詞

企業財務管理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於資產的購置(投資),資本的融通(籌資)和經營中現金流量(營運資金),以及利潤分配的管理。

企業財務管理是通過價值形態對企業資金運動進行決策、計劃和控制的綜合性管理。

簡介


財務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於資產的購置(投資),資本的融通(籌資)和經營中現金流量(營運資金),以及利潤分配的管理。
西方財務學主要由三大領域構成,即公司財務(Corporation Finance)、投資學(Investments)和宏觀財務(Macro finance)。其中,公司財務在我國常被譯為“公司理財學”或“企業財務管理”。
財務不同於其他部門,本身並不能創造什麼價值,但由於企業財務管理是直接向管理層提供第一手的信息,因此,企業財務管理實際上是一個隱性的管理部門。
在工作中,您是否遇到過以下情形:
當財務部用年度預算來考核各級部門費用時,面對超支部門的反詰:我們銷售規模已大幅改變,你們財務還用大半年前確定的數據來考核,太不合理了。財務是否很無奈?
在月度業務彙報會上,面對一個個部門走馬燈似的展示彙報,一大堆原始數據讓總經理摸不著頭腦:這麼多的問題,我該從哪裡抓起?要是有人能幫我理出頭緒就好了!
在財務部對審閱的合同或流程提出異議時,常有業務部門如此抱怨:你們財務部就知道控制這控制那,再控制下去業務都被你們控制死了,有本事你們財務能提些建設性的建議!
或者,因為財務部門一貫的無所作為,業務部門在架構交易的過程中從未讓財務參與,財務只是在匯總結果時才發現公司蒙受了損失(比如多付了不必要的關稅等等),財務部也連帶受批。
類似的困惑和問題一定還有不少,它們都和財務部的定位與價值貢獻有直接關係。

主要內容


第一,科學的現代化財務管理方法。
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和市場需要,採取財務管理、信息管理等多種方法,注重企業經濟的預測、測算、平衡等,求得管理方法與企業需求的結合。
第二,明晰市場發展。
一切目標、方法要通過市場運作來實現,市場是競爭地,優勝劣汰的地方。企業財務管理體系的運作要有的放矢,適應和駕馭千變萬化的市場需求,以求得企業長足發展。
第三,會計核算資料。
企業的會計數據及資料是企業歷史的再現,這些數據和資料經過整理、計算、分析,具有相當的借鑒價值,因此,要務求會計資料所反映的內容要真實、完整、準確。
第四,社會誠信機制。
要求具體的操作和執行者在社會經濟運作中遵紀守法,嚴守慣例和規則,不斷樹立企業誠實、可靠的信譽,絕不允許有半點含糊,因為企業誡信度的高低預示著企業的發展與衰敗。

歷史演進


萌芽

企業財務管理大約起源於15世紀末16世紀初。當時西方社會正處於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地中海沿岸的許多商業城市出現了由公眾入股的商業組織,入股的股東有商人、王公、大臣和市民等。商業股份經濟的發展客觀上要求企業合理預測資本需要量,有效籌集資本。但由於這時企業對資本的需要量並不是很大,籌資渠道和籌資方式比較單一,企業的籌資活動僅僅附屬於商業經營管理,並沒有形成獨立的財務管理職業,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
19世紀末20世紀初,工業革命的成功促進了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生產技術的重大改進和工商活動的進一步發展,股份公司迅速發展起來,並逐漸成為佔主導地位的企業組織形式。股份公司的發展不僅引起了資本需求量的擴大,而且也使籌資的渠道和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企業籌資活動得到進一步強化,如何籌集資本擴大經營,成為大多數企業關注的焦點。於是,許多公司紛紛建立了一個新的管理部門—財務管理部門,財務管理開始從企業管理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獨立的管理職業。當時公司財務管理的職能主要是預計資金需要量和籌措公司所需資金,融資是當時公司財務管理理論研究的根本任務。因此,這一時期稱為融資財務管理時期或籌資財務管理時期。
這一時期的研究重點是籌資。主要財務研究成果有:1897年,美國財務學者格林(Green)出版了《公司財務》,詳細闡述了公司資本的籌集問題,該書被認為是最早的財務著作之一;1910年,米德(Meade)出版了《公司財務》,主要研究企業如何最有效地籌集資本,該書為現代財務理論奠定了基礎。

法規

1929年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和30年代西方經濟整體的不景氣,造成眾多企業破產,投資者損失嚴重。為保護投資人利益,西方各國政府加強了證券市場的法制管理。如美國1933年和1934年出台了《聯邦證券法》和《證券交易法》,對公司證券融資作出嚴格的法律規定。此時財務管理面臨的突出問題是金融市場制度與相關法律規定等問題。財務管理首先研究和解釋各種法律法規,指導企業按照法律規定的要求,組建和合併公司,發行證券以籌集資本。因此,西方財務學家將這一時期稱為“守法財務管理時期”或“法規描述時期(Descriptive Legalistic Period)”。
這一時期的研究重點是法律法規和企業內部控制。主要財務研究成果有:美國洛弗(W.H.Lough)的《企業財務》,首先提出了企業財務除籌措資本外,還要對資本周轉進行有效的管理。英國羅斯(T.G.Rose)的《企業內部財務論》,特彆強調企業內部財務管理的重要性,認為資本的有效運用是財務研究的重心。30年代后,財務管理的重點開始從擴張性的外部融資,向防禦性的內部資金控制轉移,各種財務目標和預算的確定、債務重組、資產評估、保持償債能力等問題,開始成為這一時期財務管理研究的重要內容。
20世紀50年代以後,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買方市場趨勢的出現,財務經理普遍認識到,單純靠擴大融資規模、增加產品產量已無法適應新的形勢發展需要,財務經理的主要任務應是解決資金利用效率問題,公司內部的財務決策上升為最重要的問題,西方財務學家將這一時期稱為“內部決策時期(Internal Decision-Making Period)”。在此期間,資金的時間價值引起財務經理的普遍關注,以固定資產投資決策為研究對象的資本預算方法日益成熟,財務管理的重心由重視外部融資轉向注重資金在公司內部的合理配置,使公司財務管理髮生了質的飛躍。由於這一時期資產管理成為財務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稱之為資產財務管理時期。
50年代後期,對公司整體價值的重視和研究,是財務管理理論的另一顯著發展。實踐中,投資者和債權人往往根據公司的盈利能力、資本結構股利政策、經營風險等一系列因素來決定公司股票和債券的價值。由此,資本結構和股利政策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視。
這一時期主要財務研究成果有:1951年,美國財務學家迪安(Joel Dean)出版了最早研究投資財務理論的著作《資本預算》,對財務管理由融資財務管理向資產財務管理的飛躍發展發揮了決定性影響;1952年,哈里·馬克維茨(H.M.Markowitz)發表論文“資產組合選擇”,認為在若干合理的假設條件下,投資收益率的方差是衡量投資風險的有效方法。從這一基本觀點出發,1959年,馬科維茨出版了專著《組合選擇》,從收益與風險的計量入手,研究各種資產之間的組合問題。馬科維茨也被公認為資產組合理論流派的創始人; 1958年,弗蘭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和米勒(Merto H.Miller)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表《資本成本、公司財務和投資理論》,提出了著名的MM理論。莫迪格萊尼和米勒因為在研究資本結構理論上的突出成就,分別在1985年和1990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1964年,夏普(William Sharpe)、林特納(John Lintner)等在馬克維茨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系統闡述了資產組合中風險與收益的關係,區分了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明確提出了非系統性風險可以通過分散投資而減少等觀點。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使資產組合理論發生了革命性變革,夏普因此與馬克維茨一起共享第22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榮譽。總之,在這一時期,以研究財務決策為主要內容的“新財務論”已經形成,其實質是注重財務管理的事先控制,強調將公司與其所處的經濟環境密切聯繫,以資產管理決策為中心,將財務管理理論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投資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加快,國際市場迅速擴大,跨國公司增多,金融市場繁榮,市場環境更加複雜,投資風險日益增加,企業必須更加註重投資效益,規避投資風險,這對已有的財務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60年代中期以後,財務管理的重點轉移到投資問題上,因此稱為投資財務管理時期。
如前述,投資組合理論和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揭示了資產的風險與其預期報酬率之間的關係,受到投資界的歡迎。它不僅將證券定價建立在風險與報酬的相互作用基礎上,而且大大改變了公司的資產選擇策略和投資策略,被廣泛應用於公司的資本預算決策。其結果,導致財務學中原來比較獨立的兩個領域—投資學和公司財務管理的相互組合,使公司財務管理理論跨入了投資財務管理的新時期。前述資產財務管理時期的財務研究成果同時也是投資財務管理初期的主要財務成果。
70年代后,金融工具的推陳出新使公司與金融市場的聯繫日益加強。認股權證、金融期貨等廣泛應用於公司籌資與對外投資活動,推動財務管理理論日益發展和完善。70年代中期,布萊克(F.Black)等人創立了期權定價模型(Option Pricing Mode1,簡稱OPM);斯蒂芬·羅斯提出了套利定價理論(Arbitrage Pricing Theory)。在此時期,現代管理方法使投資管理理論日益成熟,主要表現在:建立了合理的投資決策程序;形成了完善的投資決策指標體系;建立了科學的風險投資決策方法。
一般認為,70年代是西方財務管理理論走向成熟的時期。由於吸收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豐富成果,財務管理進一步發展成為集財務預測、財務決策、財務計劃、財務控制和財務分析於一身,以籌資管理、投資管理、營運資金管理和利潤分配管理為主要內容的管理活動,並在企業管理中居於核心地位。1972年,法瑪(Fama)和米勒(Miller)出版了《財務管理》一書,這部集西方財務管理理論之大成的著作,標誌著西方財務管理理論已經發展成熟。

發展

20世紀70年代末,企業財務管理進入深化發展的新時期,並朝著國際化、精確化、電算化、網路化方向發展。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西方世界普遍遭遇了曠日持久的通貨膨脹。大規模的持續通貨膨脹導致資金佔用迅速上升,籌資成本隨利率上漲,有價證券貶值,企業籌資更加困難,公司利潤虛增,資金流失嚴重。嚴重的通貨膨脹給財務管理帶來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問題,因此這一時期財務管理的任務主要是對付通貨膨脹。通貨膨脹財務管理一度成為熱點問題。
80年代中後期以來,進出口貿易籌資、外匯風險管理、國際轉移價格問題、國際投資分析、跨國公司財務業績評估等,成為財務管理研究的熱點,並由此產生了一門新的財務學分支—國際財務管理。國際財務管理成為現代財務學的分支。
80年代中後期,拉美、非洲和東南亞發展中國家陷入沉重的債務危機,前蘇聯和東歐國家政局動蕩、經濟瀕臨崩潰,美國經歷了貿易逆差和財政赤字,貿易保護主義一度盛行。這一系列事件導致國際金融市場動蕩不安,使企業面臨的投融資環境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因此,企業在其財務決策中日益重視財務風險的評估和規避,其結果,效用理論、線性規劃、對策論概率分佈、模擬技術等數量方法在財務管理工作中的應用與日俱增。財務風險問題與財務預測、決策數量化受到高度重視。
隨著數學方法、應用統計、優化理論與電子計算機等先進方法和手段在財務管理中的應用,公司財務管理理論發生了一場“革命”。財務分析向精確方向飛速發展。 80年代誕生了財務管理信息系統。
90年代中期以來,計算機技術、電子通訊技術和網路技術發展迅猛。財務管理的一場偉大革命—網路財務管理,已經悄然到來。

管理目標


1、產值最大化
2、利潤最大化
3、股東財富最大化
4、企業價值最大化

管理內容


1、籌資管理
2、投資管理
3、營運資金管理
4、利潤分配管理

基本理論


(1)資本結構理論(Capital Structure)資本結構理論是研究公司籌資方式及結構與公司市場價值關係的理論.1958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的研究結論是:在完善和有效率的金融市場上,企業價值與資本結構和股利政策無關——MM理論。米勒因MM理論獲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莫迪利尼亞1985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2)現代資產組合理論與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現代資產組合理論是關於最佳投資組合的理論.1952年馬科維茨(Harry Markowitz)提出了該理論,他的研究結論是:只要不同資產之間的收益變化不完全正相關,就可以通過資產組合方式來降低投資風險。馬科維茨為此獲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是研究風險與收益關係的理論。夏普等人的研究結論是:單項資產的風險收益率取決於無風險收益率,市場組合的風險收益率和該風險資產的風險。夏普因此獲得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紀念獎。
(3)期權定價理論(Option Pricing Model)期權定價理論是有關期權(股票期權,外匯期權,股票指數期權,可轉換債券,可轉換優先股,認股權證等)的價值或理論價格確定的理論.1973年斯科爾斯提出了期權定價模型,又稱B—S模型.90年代以來期權交易已成為世界金融領域的主旋律。斯科爾斯和莫頓因此獲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4)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EMH)有效市場假說是研究資本市場上證券價格對信息反映程度的理論。若資本市場在證券價格中充分反映了全部相關信息,則稱資本市場為有效率的。在這種市場上,證券交易不可能取得經濟利益。理論主要貢獻者是法瑪。
(5)代理理論(Agency Theory)代理理論是研究不同籌資方式和不同資本結構下代理成本的高低,以及如何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價值。理論主要貢獻者有詹森和麥科林。
(6)信息不對稱理論(Asymmetric Information)信息不對稱理論是指公司內外部人員對公司實際經營狀況了解的程度不同,即在公司有關人員中存在著信息不對稱,這種信息不對稱會造成對公司價值的不同判斷。

基本原則


原則一:風險收益的權衡——對額外的風險需要有額外的收益進行補償
原則二:貨幣的時間價值——今天的一元錢比未來的一元錢更值錢
原則三:價值的衡量要考慮的是現金而不是利潤
原則四:增量現金流——只有增量是相關的
原則五:在競爭市場上沒有利潤特別高的項目
原則六:有效的資本市場——市場是靈敏的,價格是合理的
原則七:代理問題——管理人員與所有者的利益不一致
原則八:納稅影響業務決策
原則九:風險分為不同的類別——有些可以通過分散化消除,有些則否
原則十:道德行為就是要做正確的事情,而在金融業中處處存在著道德困惑

收益


全面了解財務自身未被發現的價值創造點
掌握以資本市場預測目標為導向的前瞻性財務控制手段
讓您領導的財務團隊成為總經理信賴的決策智囊
仿效他人成功的價值創造經驗,全面提升財務部在公司的影響力
全方位改善財務部與橫向部門的工作關係

現狀


我國的企業財務管理體系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符合企業經營機制的轉變,逐步建立起來的,而且還具有具體的表現形式。
第一,在成本控制方面,實行製造成本法進行核算,結合企業經濟責任制,逐步建立了製造成本法與目標責任制相結合的成本控制制度。
第二,在財務分析方面,在與國際慣例接軌同時,建立了規範的財務報表體系,初步形成了符合我國國情的財務分析體系。
第三,在資金管理制度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資本金制度,實行資本保值增值、資本保全原則。同時,取消傳統的專用基金專款專用、專戶存儲制度,企業資金由企業統籌運用、統一管理。
第四,在籌資方面,依法建立了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當前金融市場需求的籌資機制,採用了包括發行股票、債券等各種證券在內的各種籌資方式,擴大了企業資金來源渠道。

目標


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是企業組織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係所要達到的根本目的,它決定著企業財務管理的基本方向,是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出發點。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從它的演進過程來看,均直接反映著財務管理環境的變化,反映著企業利益集團利益關係的均衡,是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綜合體現。

主要觀點

我國財務管理目標經歷了1978年以前的產值最大化階段和改革初期的利潤最大化階段。實踐告訴我們,這兩種目標都不是財務管理的最終目標。關於財務管理目標,如今學術界主要存在以下5種觀點。
(1)股東財富最大化
是指通過財務上的合理經營,為股東帶來最多的財富。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股東創辦企業的目的是擴大財富。他們是企業的所有者,其投資的價值在於它能給所有者帶來未來報酬,包括獲得股利和出售股權換取現金。
是指通過企業財務上的合理經營,採取最優的財務政策,充分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和風險與報酬的關係,在保證企業長期穩定發展基礎上使企業總價值達到最大。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財務管理目標應與企業多個利益集團有關,可以說,財務管理目標是這些利益集團共同作用和相互妥協的結果。
(3)企業經濟增加值率最大化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應當具有系統性、相關性、操作性和效率性,同時提出了滿足以上四個財務管理目標特徵的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最優選擇——企業經濟增加值最大化。
(4)企業資本可持續有效增值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企業資本可持續有效增值是企業理財目標的理性選擇,企業資本可持續有效增值可通過上述財務指標體系來體現。然後,通過這一系列的指標分析,評價企業的經營狀況,從而判斷企業是否達到了財務管理目標或財務管理的水平如何。
(5)資本配置最優化。
有的學者提出,新經濟的出現對企業財務產生了巨大的衝擊,經濟體制、企業組織形式、理財觀念的變化對企業財務目標能產生極大的影響,同時指出新經濟條件下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應定位為資本配置最優化。

影響因素

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在不同時期,不同理財環境,不同國度等因素影響,歸納起來這些目標都受到以下共同因素的影響。
1.財務管理主體
財務管理主體是指企業的財務管理活動應限制在一定的組織內,明確了財務管理的空間範圍。由於自主理財的確立,使得財務管理活動成為企業總體目標的具體體現,這為正確確立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奠定了理論基礎。
2.財務管理環境
財務管理環境包括經濟環境、法律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等財務管理的宏觀環境,以及企業類型、市場環境、採購環境、生產環境等財務管理的微觀環境,同樣也是影響財務管理目標的主要因素之一。
3.企業利益集團利益關係
企業利益集團是指與企業產生利益關係的群體。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的利益集團已不是單純的企業所有者,影響財務管理目標的利益集團包括企業所有者、企業債權人、政府和企業職工等方面,不能將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僅僅歸結為某一集團的目標,而應該是各利益集團利益的綜合體現。
4.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獲取正常收益的同時,應當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和社會責任客觀上存在矛盾: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會造成利潤和股東財富的減少;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和社會責任也有一致性:首先,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大多是法律所規定的,如消除環境污染、保護消費者權益等,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完成,必須以承擔社會責任為前提。其次,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為社會多做貢獻,有利於企業樹立良好形象,也有利於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

創新對策


面向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財務管理是新形勢下企業理財的重大理論與實踐課題,在此提幾點想法。
1.轉變企業理財觀念
知識經濟的興起使創造企業財富的主要要素由物質資本轉向知識資本,企業理財就不能只盯住物質資產和金融資本,必須轉變觀念:
要認識知識資本,即了解知識資本的來源、特徵、構成要素和表現形式;
要承認知識資本,即認可知識資本是企業總資本的一部分,認可知識資本與企業市場價值和企業發展的密切關係以及知識資本應分享的企業財富;
要重視和利用知識資本,企業既要為知識創造及其商品化提供相應的經營資產以發展知識資本,又要充分利用知識資本為企業提供持續的利潤增長。
2.加強培訓、提高財務人員的素質和創新能力
對包括知識資本在內的企業總資本進行市場化運作管理具有很強的專業性、技術性、綜合性和超前性,用管理有形資產的傳統手段是難以適應的,必須提高財務人員的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
是財務人員要有寬廣的經濟和財會理論基礎,又有良好的現代數學、法學和網路技術基礎,面對知識快速更新和經濟、金融活動的廣闊、靈活和多變,能從經濟、社會、法律、技術等多角度進行分析並制訂相應的理財策略;
能不斷吸取新的知識,開發企業信息並根據變化的理財環境,對企業的運行狀況和不斷擴大的業務範圍進行評估和風險分析;
要能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的要求,根據國際金融的創新趨勢和資本的形態特點,運用金融工程開發融資工具和管理投融資風險等。
3.積極開展對知識資本的理論研究和個案研究
從我國如今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和企業產品結構看,儘管短期內不會有大量企業直接成為知識型企業,但企業知識資本所佔比重的上升將是一個明顯的趨勢。如何成功地對知識資本進行運作是現代企業理財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國際上沒有成熟的理論,對我國的企業更是一種全新的東西,因此企業必須開展理論研究和個案分析,
要研究知識資本的構成要素和市場化形式,尋求知識資本的有效運作管理方法;
要研究知識資本的計量方法,確定知識資本價值,研究知識資本的證券化形式和估價方法;
要對知識資本運作的個案進行分析,總結企業知識資本運作的具體操作方案。
4.重視知識產權法在企業理財中的運用
在傳統的企業財務管理中,有形資產的運作較少涉及知識產權法問題,隨著知識資本逐漸成為企業資本形態的主要形式,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是知識資本保值增值的基本前提。因此,實施知識資本及其與有形資本組合的運營管理,必須結合知識產權法進行操作,以保證企業財務目標的實現。

發展趨勢


長期以來,企業財務管理的進化,無論是在規則、內容還是組織形式上,一直都是非常緩慢的。但隨著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財務管理無論在空間、時間和效率上都發生了變化,特別是財務管理的職能得到了極大的拓展。
我國“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把“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戰略目標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各個環節,迫切需要財務發揮其應有功能的內在要求。以華為公司為例,過去財務部門主要從事傳統的財務核算管理,企業規模小的時候,還可以人為控制風險,但隨著公司轉型發展,規模越來越大,業務越來越複雜、供應鏈越來越長,客戶差異越來越多,如果沒有一個在全球範圍內提供支持的財務管理,財務風險將很難控制。
可見,不論是外部環境,還是企業自身發展,都對財務信息的及時性、準確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企業管理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加強財務籌劃,保障資金獲取、優化配置、高效運用;要防範投資風險,加強投資和經營的全過程監管;要控制風險,實施精細化管理,有效控制經營成本,確保經營收益;降低決策風險,提高決策信息的有用性,提升企業的績效管理水平。因此,財務管理轉型勢在必行。

七大職能


每一家企業對財務管理都很重視,企業規模不同,企業性質各有差異,財務機構的設置、人員配備、機構內部崗位設置也不盡相同,但從企業財務應具備的職能上看,無論企業財務機構、崗位如何設置,人員如何配備,作為企業管理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財務,應具備以下七個方面的職能,做好七件事,儘管這些職能在不同的企業強弱顯現不同。
企業財務算好賬
會計核算是企業財務管理的技撐,是企業財務最基礎最重要職能之一。會計的基本職能無論是二職能論(反映與監督)、三職能論(反映、監督及參與決策)還是五職能論(反映、監督、預算、控制與決策),其第一項職能都是反映,反映職能通過什麼來實現,那就是會計核算。
會計核算作為一門管理科學,而且是一門硬科學,它有一套嚴格的確認、記量、記錄與報告程序與方法,會計是用價值的方式來記錄企業經營過程、反映經營得失、報告經營成果,會計的審核和計算只有在業務發生后才能進行,因此會計核算都是事後反映,其依據國家的統一會計制度,會計政策、會計估計也則大家所熟知的“會計法”、“會計準則”、“財務通則”等進行分類整理。作為管理科學一個分支,他有一整套的國際通行的方法和制度,包括記賬方法、會計科目、會計假設及國家制定的會計準則、制度、法規、條例等,這些東西為整個會計核算提供了較多的規範,目的是要得出一本“真賬”,結論具有合法性、公允性,一貫性,相對來講結論是“死的”,不同的人對相同的會計業務進行核算,在所有重大方面不應存在大的出入。在財務的七件事中,此職能最能得到大家的認可,也是如今企業財務中運用較好的職能之一,當然除有意做假賬外。
企業財務管好錢
除會計核算外,會計最重要的職能就是監督了,會計監督是全方位的,包含企業各個方面,其中對企業資金的監督是每家企業都非常重視的事。對任何企業來說,資金的運用與管理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資金於企業而言優如人們身上血液,沒有、多了、少了、流動快了、流動慢了、不動了、帶病了,都有可能使企業完蛋,作為企業的價值管理的財務部門,其重要職能包含資金的籌集、調度與監管,簡單地說就是把企業的“錢”管好。
資金的運用與管理有別於會計核算,沒有一套嚴格的管理方法,企業間差別較大,資金計劃、籌融資、各項結算與控制,都屬於資金運用與管理範圍,企業性質、資金量、會計政策、信用政策、行業特點、主要決策者偏好、甚至資金調度人員的經驗都可能給企業資金運用與管理帶來偏差,通過建立企業資金管理制度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資金的使用不當,但要提高企業資金效用,單靠制度很難實現,除應建立一套適合企業的資金審批、監控系統外,更需要選擇有一定經驗的人員進行此項工作。
企業財務理好關係
企業經營過程中所涉及到的財務關係很多,既有內部各部門之間的,也有企業與外部各供應商、客戶、銀行、稅務、工商、政府部門等,財務部門應系調好這此關係。企業都說重視財務管理,但真正能理解什麼是財務管理的企業其實不多,更多的將會計理解為財務。財務離不開會計,很多財務決策都得依賴會計核算,會計核算的許多方法也直接被財務利用,然而這畢竟是兩門學科,不能混為一談,財務管理屬軟科學,更多地需要有經驗的人員進行管理,財務管理管理效用也往往高於會計核算。
企業財務監控資產
財務部的第一職能是會計核算,核算的目的當然不是為了幾個阿拉伯數字,會計核算是用價值手段全面反映企業實物運動的過程,實物從這個車間到那個車間,從這道工序到那道工序,無不在會計核算的反映之內,因此除了要求賬賬相符、賬證相符外,賬實是否相符,也是財務部的職能之一,也是財務履行其監督職能的一個重要方面。財務部門可通過定期與不定期進行資產的抽查與盤點,將企業資產實物與財務記錄數據是否相符進行對比,從資產監管的角度來參與企業資產管理,以保證財務記錄的真實性及企業資產的安全與完整性。
企業財務管好信用
信用管理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的內容之一,本不應單獨列為財務職能,但由於其重要程度,及信用管理的複雜性,促使企業將其從財務管理職能中分離出來單獨形成職能。過剩經濟時代,企業經營少不了與客戶之間發生一些往來款項,其中不泛賒銷,隨著賒銷業務的增加,企業呆壞可能性也加大,在毛利率不高的情況下,一筆呆壞賬往往超過企業全年利潤,為控制呆壞賬的發生,企業間的信用管理與控制也越來越被企業重視。
企業的信用政策往往與銷售業績直接聯繫在一起,採用什麼樣的信用政策,客戶的信用記錄又如何?直接關係到企業銷售量和呆壞賬數量,因此企業進行信用管理不但是需要,也是十分必須的。各客戶的購貨量、貨款支付的及時性、業務務程中是否容易合作等等,市場部門和財務部門掌握都較全面,根據企業管理中的相互制約原則,企業信用管理工作一般落實在財務部門進行管理,信用管理成為財務工作的重要職責之一,管好客戶信用也就控制了企業呆壞賬的發生率。
企業財務做好參謀
管理會計主要從管理的角度,根據決策者的需要重新將企業以往發生的財務事項進行重新組合,分解,利用趨勢預測等方法,為決策者提供一些決策數據,雖然管理會計的重要來源是財務會計,但不象財務會計那樣有嚴格的方法、政策限制,不受財務會計“公認會計原則”的限制和約束,得出的結論往往帶有一些假設成份,由於其與企業會計核算不可分割,成為財務管理重要內容之一。
企業財務應在會計核算與分析的基礎上,結合管理會計,對企業生產經營、融資、投資方案等提供好決策數據,做好參謀。
企業財務計好績效
談到績效考核,少不了各項完成指標的計量與比較,這些計量與比較當然少不了會計方面價值計量,而且大多是價值計量,生產過程中的增值、費用控制、產值等,這些都是財務會計的計量範圍,在價值計量上企業還沒有那一個部門能比財務部門更專業和全面,因此企業績效考核工作少不了財務部門的參與,績效考核中的大部分計算工作成為財務職責工作之一,分解、計算各部門績效是財務部須做的七件之一。
總之,作為企業管理中心的財務,無論企業規模大小,企業財務都少不了以上七個方面的職能,儘管僅少數大型企業對這幾個方面的職能有明確分工,絕大多數企業,由於財務機構、人員的限制沒有對這些職能進行明確分工,而把其中的較多職能賦予在財務經理等少數人身上,但無論如何分工,七件事一件也少不了。

目的


與財務管理目的相關的-財務管理各種目標的基本觀點以及優缺點評價
1.利潤最大化
基本觀點:利潤代表了企業新創造的財富,利潤越多則說明企業的財富增加得越多,越接近企業的目標
缺點:第一是沒有考慮利潤取得的時間價值因素,如2013年的100萬和2014年的100萬顯然不在一個時間點上難以做出正確的判 斷,第二是沒有考慮所獲得利潤和投入資本的關係,用5000萬元投入資本賺取的100萬元利潤與用6000萬元投入資本賺取的100萬元利潤相比,如果單單看利潤的話這兩個對企業的貢獻是一樣的,但是如果考慮了投入就顯然不太一樣了,第三是沒有考慮所獲取的利潤和所承擔風險的關係,比如,同樣投入100萬元,2013年獲利10萬元,一個企業是全部轉化為現金,另一個企業則全部是應收賬款,並可能發生壞賬損失收不回的情況,這兩個的風險顯然不相同
2.每股盈餘最大化
基本觀點:應當把企業的利潤和股東投入的資本聯繫起來考慮,用每股盈餘來概括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從而來避免“利潤最大化”目標的其中一個缺陷
缺點:本目標仍然沒有考慮每股盈餘取得的時間價值因素,另外,仍然沒有考慮風險
優點:解決了“利潤最大化目標”中所獲取利潤和資本投入的缺陷
3.企業財富(價值)最大化
基本觀點:增加股東財富是財務管理的目標
優點:本目標解決了“利潤最大化”目標中的所有三個缺陷
缺點:難以計量
4.相關利益最大化
基本觀點:不僅考慮債權人、股東等相關方的利益,也考慮企業員工、顧客以及企業社會責任等因素,力求使各方利益達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