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中國甘肅省蘭州市公立大學
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歷史悠久,溯其泉源,可以追溯到1946年。1946年3月26日民國政府行政院第73次會議決定成立國立蘭州大學。1946年8月22日民國甘肅省政府將萃英門內土地及設施劃撥給蘭州大學。國立蘭州大學設法學院、醫學院、理學院、獸醫學院、文學院5個學院。文學院設中文、歷史、邊疆語文、英文、俄文5個系,俄羅斯語言文學系成立於1946年秋,由沐允中教授擔任系主任;1947年秋英國語言文學系成立,由著名莎學專家、蘭州大學文學院院長水天同教授兼任系主任。從那時直至新中國成立,蘭州大學一直設有英文和俄文兩個外國語言文學系。
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1953年到1956年蘭州大學只保留蘭州大學俄語教研室,1956年俄語教研室改稱外語教研室,1961年蘭州大學開始開辦英語、俄語教師進修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71年為適應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蘭州大學成立外國語言文學系。
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制度,英語語言文學專業開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次年,俄語語言文學專業開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
1989年成立大學英語教學部。
1999年6月外語系與大學英語教學部合併,建立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2001年日語系成立,2002年開始招收四年制日語專業本科生,2007年開始招收四年制德語專業本科生。
2004年隨著蘭州醫學院併入蘭州大學,原蘭州醫學院外語教學部對口併入外國語學院。至此,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成為擁有英語、俄語、日語三個系,大學英語教學一部、二部,醫學校區英語教學部、研究生外語教學部,三個研究所,基本形成了以教學為主體,科研為重點的多學科、多語種的教學研究型外國語學院。
專業設置
院系名稱 | 專業名稱 |
外國語學院 | 英語專業 |
俄語專業 | |
日語專業 | |
德語專業 |
英語專業:英語專業現有教師3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2人,外籍教師3人。具有英語語言文學和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兩個碩士學位授予權。英語專業師資力量雄厚,課程設置科學實用,科研成果豐碩,尤其在文學翻譯方面,各項成果居全國一流地位,是全國高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單位和全國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單位。英語專業側重於現代英語的學習與研究,通過嚴格的基本功訓練,使學生在聽說讀寫譯諸方面有較好的實際能力。主要課程有:基礎英語、高級英語、英漢互譯、英語口語及聽力訓練、英美文學史、經貿英語、新聞英語、中國文化概論、西方文化概論等。
俄語專業:俄語專業擁有一支教學經驗豐富、治學嚴謹、教學質量優秀的中青年教師隊伍。現有教授1名,副教授2名,常年聘請外籍教師。俄語專業注重教學改革,旨在培養基礎寬厚、一專多能、具備較強社會競爭力的俄語人才。主要課程有:基礎俄語、高級俄語、俄語視聽說、俄語口語、俄羅斯文化、俄語國家概況、俄語報刊選讀、漢俄互譯、經貿俄語、俄語寫作等。
日語專業:日語專業是學校為配合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於1999年12月成立,2002年開始招生,現有教師8名,外籍教師2名,語言實驗室2個。側重於對日本語言文化以及學生實際應用語言能力的培養。通過嚴格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訓練,使學生在聽說讀寫譯等方面具備紮實的語言應用能力。主要課程有:日語精讀、日語泛讀、日語聽力、日語寫作、日語語法、高級日語、漢日互譯、高級口語、日本文學史、日本經濟等。
德語專業:德語專業是學院新成立專業,2007年開始招生,現有教師5人,其中副教授1人,聘請外籍教師1人。德語專業側重於培養系統掌握德語語言基礎與德語語言文化知識的專業人才。開設主要課程有:德語精讀、德語泛讀、德語聽力、德語寫作、德語口語、德語語法、高級德語、漢德互譯、德國文學史、德國歷史、德國概況、德語報刊選讀、德國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概論、德語童話等。
俄語語言文學研究所
俄語語言文學研究所是外國語學院下屬的教學科研基層組織。俄語是我校開設歷史較長的專業,始於1946年秋,1952年全國大學院系調整,俄文系劃歸西北俄文專科學校。1978年開始招收本科學生,2002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隨著學校的發展和戰略調整,於2004年設所。俄羅斯研究所現有教師7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講師3名、助教1名。
學科建設是衡量一個專業教學、科研實力和發展前景的重要標準。近年來,研究所一直遵循"做西部文章,培養複合型人才”的宗旨,轉變辦學觀念,積極改善教師的學歷結構和知識結構,在保持語言學和文學傳統學科優勢的同時,注重對俄語語言文化知識把握的整體性和全面性,同時突出實用性。在教學和科研中增加了俄語國家社會文化、中俄文化關係等方面的內容,尋求語言與其它人文社科專業的結合點,培養從學士到碩士的各類高級俄語人才。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俄羅斯研究所在人才培養、教學質量、教材建設、學術水平、科學研究以及整體實力上,均有比較明顯的提升,得到國內同行認可。
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所
外國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研究所成立於1999年。現有成員69人。成員分佈在大學英語教學一部、二部、研究生英語教學部及專業外語(包括英語專業、日語專業和德語專業)教學部。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5人,講師27人,助教15人。博士學位獲得者3人,在讀博士5人。近四分之一的成員具有國外進修的背景。四十歲以下的青年教師佔百分之八十。該所有應用語言學,翻譯學,大學英語教學,及專門用途英語等若干研究方向,。建所以來,完成教育部大學英語改革研究項目2項,橫向科研項目二十餘項,累計科研經費達百萬餘元。發表科研論文300餘篇,編寫出版各類著作,教材及翻譯作品達50餘部。該所承擔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碩士點的教學及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工作,每年共有不同方向的在讀研究生60餘人。此外,還面向社會招收,培養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的研究生。該所還承擔蘭州大學本科、碩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公共英語、日語、法語、德語課程。
英語語言文學研究所
英語語言文學研究所是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的一個教學、科研與學術交流三位一體的教學與學術研究機構。英語語言文學研究所的主要研究範圍是各英語國家的文學及其嬗變發展,作家作品,作家群體和文學流派,西方文學理論與文化批評、比較文學、比較文化研究等。
英語語言文學研究所學術梯隊合理、專業功底紮實、具有嚴謹求實的學風。師資力量以中青年教師為主,所內教師全部獲得本專業碩士學位或相關專業的博士學位,始終堅守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為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研究所邀請國內外本學科知名專家學者來院講座或積極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開展廣泛的學術交流活動和合作研究。
現有碩士生導師1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0人。
翻譯研究所
翻譯研究所現有研究人員18位,他們秉承外國語學院教師從事文學翻譯的傳統,每年均有譯著(文)發表,如《英國社會政策論文集》(霍華德·格倫納斯特著,苗正民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南北極地》(傅善明著,毛剛譯,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年),等等。研究人員亦注意理論與實踐並重、開拓新領域,如口譯和同聲傳譯方向。他們培養的研究生實際工作能力強,受到社會各界歡迎。
蘭州大學是我國首批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首批設置文、理科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的高校之一,2000年經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現有30個學院,86個本科專業,建立了新型教學科研基層組織139個,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地理學、歷史學6個國家級培養基地,大氣科學、信息科學與技術、草業科學、理論與應用力學、核科學與技術5個部省級培養基地,數學、經濟學2個校級基礎理論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有數學與應用數學、有機化學等1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有碩士學位授權點235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16個,博士授權一級學科達1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達44個,有化學、物理學、力學、生物學、數學、地理學、大氣科學、應用經濟學、歷史學、民族學、地質學、臨床醫學14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有工商管理碩士、法律碩士、公共管理碩士、工程碩士、農業推廣碩士、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等16個專業學位授權點;有生態學、植物學、有機化學、粒子物理與原子物理、自然地理學、區域經濟學、民族學、工程力學8個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學科培育學科,27個省級重點學科;功能有機分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草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西部環境、磁學與磁性材料、乾旱與草地生態和西部災害與環境等5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草地農業生態系統農業部重點實驗室,甘肅省乾旱氣候變化與減災重點實驗室;有敦煌學研究所和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2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個(中子應用技術等),教育部網上合作研究中心3個(西部資源環境、現代農業、核科學與核技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德研究中心1個(中德乾旱環境聯合研究中心)。學科涵蓋理學、工學、農學、文學、歷史學、經濟學、哲學、法學、教育學、管理學、醫學等十一個學科門類。學校現有本科生19213人,研究生11827人,留學生423人。
20世紀80年代,在全國重點大學參加的物理、化學專業出國研究生選拔考試中,蘭州大學先後5次獲得團體及個人總分第一名。九十年代以來,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CCTV杯全國大學生英語演講競賽等比賽中,該校學生多次獲得特等獎、一等獎。在2004年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中,又獲佳績(特等獎、一等獎各一名,二等獎、三等獎若干名)。1986年獲得中國科學院青年獎勵基金的100名青年學者中,有6名是該校培養的研究生。1991年受到國家表彰的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碩士學位獲得者695人中,該校培養的有10人。全國首批“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中,該校校友有4名。1999年,在首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中,該校有2篇論文入選。2001年和2004年,該校分別有一名在讀博士生獲得建昊杯中國大學生五四獎學金和首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1995年,美國《科學》周刊評出了中國13所最傑出的大學,蘭州大學位居第六。
近十幾年來,先後獲得國家、部委和省級科技成果獎500多項,編輯出版各種專著、教材、譯著700多部,平均每年發表學術論文1000多篇,承擔了大量國家高級別項目。據《SCI》統計,蘭州大學是中國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最多、引用率最高的大學之一。從1998年到2002年,SCI收錄論文累積被引用次數排名全國高校第13位。特別是1992、1993年連續2年發表論文數名列第三,被引用次數名列第六,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據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統計,2003年蘭州大學國際論文被引排名全國高校第13位。2009年蘭州大學躋身首批十所上海合作組織大學項目院校之一,這將進一步加強我校與中亞地區高校在相關學科領域的合作與交流。
蘭州大學的科學研究素以基礎研究見長。在有機化學、細胞生物學、理論物理、原子核物理及技術、磁學、植物生理學、生態學、基礎數學、力學、自然地理學、天氣動力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等傳統優勢學科的研究中,成績顯著,有的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有的達到國際水平。現在高寒乾旱、地理地質、現代物理、有機化學、乾旱農業生態、大氣科學、草地科學、區域經濟、敦煌學、西北少數民族、生態環境建設、西北可持續發展等學科的研究保持著較大的優勢。與此同時,學校還著眼於探索新的科研領域,大力扶植新的學科增長點,現在風沙動力、材料學、當地藥材、草業科技已成為學校新的科研重點領域,已經形成了幾個有特色的高水平創新研究群體。如“化學合成與化學生物學”群體和“西部環境變化”群體先後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團隊計劃的資助,“多場耦合跨尺度複雜力學系統”團隊得到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培育計劃資助。學校堅持貼近國家目標開展科學研究,注重團隊作戰,協同攻關,承擔國家重大項目的能力大幅提高。
蘭州大學在保持和發展基礎研究優勢的同時,還廣泛開展了包括化學化工、生物技術、新型材料、核物理與技術、乾旱農業生態、草業科學、藥材開發、生態保護、環境評價、地質工程、礦產開發、冰川、高原大氣、敦煌學、中亞問題、城市規劃、以及西北經濟、社會、文化等在內的多方面的應用科學研究。例如,針對乾旱、半乾旱生態環境,開展集水節水農業研究;積極開展草地農業科技研究和開發,促進草業經濟發展和農業結構調整;加強校企聯合,開發西部礦產資源(納米鎳粉材料,中子在線測水儀等);發揮傳統科研優勢,開發具有蘭大特色的核儀器儀錶(中子治療機等);積極開展政府績效評價、環境治理與環境影響評價、城市規劃、水土保持、沙塵暴機理等方面的研究,為政府部門提高管理績效、加強環境治理、制定城市規劃等提供了科學的依據。這些應用研究,立足西北,獨具特色,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增強了學校為地方服務的能力,為自然和人文資源的發掘和利用、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重點研究所及科研中心
1.功能有機分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功能有機分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原應用有機化學)是國家計委1985年首批籌建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一。該實驗室是我國有機化學人才培養和進行有機化學基礎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實驗室歷屆主任是劉有成院士、劉中立教授,現任主任是塗永強院士,學術委員會主任是張禮和院士。實驗室現有固定研究人員43人(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26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8人,具有博士學位者29人)。以塗永強和李衛東教授領導的“有機化學創新研究群體”正在成為本實驗室的學術骨幹力量。
實驗室已成為我國培養青年化學家的搖籃之一,已有大批年輕有為的有機化學家從這裡脫穎而出,走進了世界著名有機化學研究機構(如:哈佛大學、 Scripps研究所等),有數人在世界級有機合成大師E. J. Corey,K. C. Nicolaou,D. H. R. Barton 等研究小組工作。有十餘人獲得了洪堡基金。有大批青年學者成為國內有機化學研究的學科骨幹和中堅力量,其中有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和百人計劃入選者 20 餘人。
實驗室作為國內外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的平台,與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港台地區等開展了廣泛的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與此同時,實驗室研究和技術人員也有數十人次到發達國家和地區開展合作科研與學術交流。實驗室先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課題、重點課題、自由申請和青年基金課題及省部級科研項目百餘項。年平均發表學術論文 140 余篇,其中 80% 發表在被科學引文索引(SCI-CD)收錄的國際著名學術刊物上。
實驗室擁有50餘台技術先進的貴重儀器設備,具代表性的有:INOVA 600、MERCURY-PLUS 400 和300、AVANCE DRX-200核磁共振波譜儀、APEX II FT-ICR質譜儀、HP 5988 和 Trace DSQ 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等。可協作使用的蘭州大學分析測試中心的重要儀器有:VG ZAB HS 高分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Bruker ER 200D 順磁共振波譜儀、Nicolet 170 SX 氣相色譜/紅外光譜聯用儀等。
2. 草地農業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十二五”開局之年甘肅省獲批的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也是我省第七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由草地農業科技學院院長南志標院士組織實施。
(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
3.乾旱與草地生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1991年啟動建設,1995年進入國家重點實驗室行列,2003年降格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歷經成功與挫折,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教訓,也奠定了厚實的研究基礎。實驗室成立近10年以來,始終堅持主要研究方向不動搖,形成特色,在國內外影響日漸突出,業已成為國家西北生態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的最主要核心基地。
生態學科於1987年和2001年兩次以優異成績進入全國重點學科行列,植物學2001年也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已成為本實驗室的核心力量。
蘭州大學乾旱與草地農業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2011年年初已經被批准,現已經建成。
4.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蘭州大學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於2000年8月批准立項建設,2001 年9 月通過教育部驗收,並正式對國內外開放,2004年順利通過教育部的首次評估。第一屆實驗室主任為馮兆東教授、方小敏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為李吉均院士。現任實驗室主任為陳發虎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為李吉均院士。
實驗室現有研究人員58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名、國家傑出人才基金獲得者3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6人、教育部教學科研獎勵計劃獲得者3人,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劃”獲得者7人;博士生導師14人,教授、副教授50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教師43人,佔總人數的74 %。實驗室現有客座研究人員35人,均為國內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知名專家。實驗室現有面積3000多平方米,擁有3200多萬元世界一流的儀器設備,其中40萬元以上的大型儀器價值2000餘萬元。
實驗室擁有博士點6個,碩士點11個,博士后流動站1個,其中自然地理學2001年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擁有3個部級研究中心,即教育部中國第四紀冰川與環境研究中心、教育部西部資源與環境網上合作研究中心和中德乾旱環境聯合研究中心。實驗室設立了實驗測試中心,包括:年代學實驗室、古地磁與環境磁學實驗室、穩定同位素實驗室、有機地球化學實驗室和環境化學實驗室等5個分支實驗室;按照固定研究方向,實驗室下設青藏高原與環境效應研究中心、乾旱環境與全球變化研究中心、氣候變化與模擬研究中心、環境遙感與GIS研究中心、水文水資源研究中心、乾旱生態過程研究中心、西部環境污染及其修復研究中心等7個研究中心。
5.磁學與磁性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蘭州大學磁學與磁性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於2000年8月17日被教育部正式確認。其前身原國家教委應用磁學開放實驗室是1993年12月28日被批准建設的,1996年6月正式對外開放運行。
實驗室所在的蘭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設有國家物理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國家物理學科基礎科學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實驗室現在具有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物理與化學兩個學科的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並建有博士后流動站。1996年實驗室被確定為蘭州大學“211”工程建設重點學科,現已形成了凝聚態物理、核物理與核技術、材料物理與化學等學科的有機結合。
實驗室現有教授17人,副教授11人,講師3人,工程師2人,其中1人成為了教育部跨世紀人才;1 人獲得了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2人成為了甘肅省高校跨世紀人才,9人成為了蘭州大學骨幹教師,流動人員30人,多數為國外專家。與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家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實驗室現擁有相對完善的物理和化學制樣條件,並新購置了用於薄膜、多層膜、自旋閥和磁電阻存儲器的研究的濺射台3台。除了常規的樣品處理和性質測試外,實驗室還擁有用於結構測量的X-射線衍射儀;用於宏觀磁性測量的振動樣品磁強計和基於SQUID的磁性測試系統;用於微觀磁性測量的穆斯堡爾譜儀和核磁共振波譜儀;用於磁化率和磁導率測量的阻抗分析儀實驗室自2002年以來,先後承擔了國家973、國際合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科研重點基金和企業科研開發項目60餘項。在磁記錄材料物理與技術、材料的微觀電磁特性、磁性納米材料,薄膜和多層膜,以及磁電子學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該校建設了一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微觀磁性研究實驗室,先後培養了一批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和博士后。他們遍布世界各地,多人成為國內外大學的教授、跨世紀人才和百人計劃成員。更多的人成為國內外與磁性材料有關的各大公司(如IBM,TDK,Pulse)的科研中堅。
6.西部災害與環境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西部災害與環境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以西部代表性自然災害為研究對象,以西部災害發展演化過程中的力學機理為核心,研究並解決西部防災減災工程中遇到的重大環境力學問題。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沙漠化過程及其風沙環境力學、西部地質災害防治及其力學機理、西部古遺址保護與加固的力學特性、複雜力學系統的定量研究及模擬等。
實驗室實行“開放、流動、競爭、聯合”的運行機制。通過加強國際、國內學術聯繫,建立穩定的合作渠道,實現科技資源互補共享。現有固定人員46人,其中博士生導師9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其中1人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教授13人、副教授14人;客座人員25人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國際學者5人,等等。實驗室已承擔了包括國家“973”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的大量相關研究課題,為西部地區的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做出了突出貢獻,推動了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特別在力學研究進入風沙重大環境課題研究后,有力地提升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研究的國際學術水平,使其進入國際學術前沿。
7.農業部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學重點開放實驗室
1996年第三輪農業部重點開放實驗室評估時通過並命名,2002年又通過第四輪評估。依託單位甘肅省草原生態研究所(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
院長南志標院士。
學術委員會主任任繼周院士,副主任胡自治教授。
實驗室主任張自和研究員,副主任王鎖民、沈禹穎副研究員。
現有固定研究人員18名,其中工程院院士2名、博導14名(兼職2人)、碩導43人(兼職13人)。現有總價值878萬元的各種儀器,可保證土-草-畜系統中能量和元素分析、農業資源調查與動態監測、3S技術應用諸領域的研究。實驗室實行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管理原則,以保證學術思想和學術集體的生機與活力,促進多成果、出人才、出效益。
8.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
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創建於1979年,與敦煌研究院聯合共建之後,在1999年成為首批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下設敦煌文獻研究室、敦煌石窟藝術研究室、宗教學研究室、佛教藝術與文化研究中心、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蘭州大學資料中心和《敦煌學輯刊》編輯部等機構。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發展,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敦煌學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資料信息的中心。敦煌學研究所現有研究人員20人,其中教授10人(博士生導師6人),副教授5人,講師編輯5人。
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於1984年獲得歷史文獻學碩士學位授權點,1998年獲得歷史文獻學(含:敦煌學、古文字學)博士學位授權點,並接收國外留學生,擁有較為完善的學科培養體系。開設有敦煌學概論、吐魯番學概論、國際敦煌學、敦煌文獻學、敦煌文獻專題、石窟寺藝術概論、敦煌佛教藝術專題、敦煌壁畫研究、敦煌佛教圖像學、魏晉隋唐史專題、河西史研究、河西佛教史、西北歷史地理概論、敦煌西域出土美術品研究等課程。截止2002年,敦煌學研究所共培養出博士生2名,碩士生35人;現有在讀博士生19名,碩士生18人;培養日本、韓國、美國留學生達16人,為國內外敦煌學研究培養了高層次人才。
9.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
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成立於1995年7月,重新組建於2000年1月。現任中心主任高永久教授。下設西北少數民族研究所、民族社會學研究所、中國少數民族史研究所、西北少數民族影視人類學研究所、《中國民族學》編輯部、資料中心等。中心現有專職人員20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3人,16人獲博士學位;兼職人員15人。主要學術帶頭人有:楊建新教授、馬曼麗教授、高永久教授、王希隆教授、徐黎麗教授、王建新教授、崔明德教授、陳文江教授、趙利生教授、洲塔教授、宗喀·漾正岡布教授、切排教授、閆麗娟教授、李靜教授、楊文炯教授、周傳斌教授、武沐教授、王力副教授、王海飛副教授、李潔副教授等。
10.中亞研究所
蘭州大學中亞研究所成立於1994年,是國內較早建立的專門從事中亞研究的學術機構。該所以維護國家西北邊疆和促進與中亞國家之間的友好關係為宗旨,以為國家相關部門提供決策建議和培養相關研究人員為主要目標。簡單地說,目前中亞所的研究領域包括:中亞問題,新疆穩定,以及國家反恐。由於新疆和中亞的密切關係,研究所在建所初期就把新疆列入了研究領域。經過多年來的努力,中亞所已經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為主、有水平的學術梯隊,承擔或正在進行的中亞、反分裂、反恐等方面的課題等。中亞所在中亞、反恐、反分裂問題上的研究成功贏得了學術界的承認和尊重。
自2002年開始,政治與行政學院(中亞研究所)就開始招收國際政治、國際關係、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三個方向的碩士生,現已培養100多名碩士生。此外,中亞研究所的主要研究人員還在政治與行政學院招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博士研究生,研究方面主要為中國改革開放史(包括中國外交實踐),這為中亞研究所培養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定的支撐。蘭州大學中亞研究所雖然地處西北邊陲,但秉承蘭州大學“自強不息、獨樹一幟”的蘭大校訓,致力於推進對內創新與對外合作。
11.分析測試中心
蘭州大學分析測試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是教育部直屬院校中首批利用世行貸款於一九八二年建立的,是集教學、科研、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測試機構。
中心擁有價值250多萬美元的進口大、中型精密儀器和價值80多萬元人民幣的國產分析儀器共31台。實驗大樓建築面積3400M2,有各類工作室70餘間,基礎配套設施齊全,有良好的工作條件。工作人員百分九十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其中研究生、博士生和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人員佔一半以上。中心第一任主任為著名有機化學家、中科院院士陳耀祖教授,現任主任盛芬玲高級工程師。
中心在對外服務的領域內享有自主權,可承接有機物、無機物的結構測定、成份分析及產品質量評價和科研成果鑒定等項目的服務。為了使對外服務提供的檢測數據科學、準確、公正,且在作為公證數據時具有法律效力,中心積極申請進行國家計量認證,不斷完善內部質量管理體系。1990年12月首次通過甘肅省商檢局的認證,成為具有第三方公正地位的化工、礦產品認可實驗室,並於1995年12月順利通過甘肅省商檢局的複查評審。1993年1月通過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的計量認證,成為獲得國家認證資格的開放實驗室,1999年9月通過計量認證複審,2000年取得計量認證合格證書。中心還積極參加社會團體,接受社會監督。目前,中心是國家分析測試協會、甘肅省質檢協會、甘肅省商檢協會和甘肅省環保協會團體會員。
中心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大型精密儀器“集中管理、開放使用”的方針,為學校的教學、科研水平提高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據不完全統計,蘭州大學發表的學術論文一半以上使用了本中心提供的數據。中心工作人員發表論文520多篇,其中國際刊物近90多篇,完成各類科研項目30餘項,獲獎14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一項,國家教委及高校科技進步獎3項。此外還為化學、生物、物理和現代物理等系的本科生開設了《近代分析儀器實驗》、《晶體結構》、《波譜分析》、《結構化學》、《色譜分析》和《有機結構分析綜論》等十多門課程。
12.教育部西部資源與環境網上合作研究中心
13.教育部中子應用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14.甘肅省西部草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15.甘肅省乾旱氣候變化與減災重點實驗室
1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德乾旱環境聯合研究中心
20世紀50年代,蘭州大學地理系參與了國家防沙治沙研究,但國際水準的研究工作始於80年代中期,當時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與蘭州大學合作開展巴丹吉林沙漠形成演化研究,研究工作受到德國基金會和我國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這一合作研究一直延續至今。期間,正是由於這一活躍的合作研究,促成了蘭州大學與柏林自由大學正式校際合作的建立。1999年,德國基金會(DFG)又批准了8項中德合作研究項目,開展巴丹吉林沙漠及其古居延海演化研究。2000年,“中德乾旱環境聯合研究中心”(簡稱中德中心)正式向北京“中德科學中心”申報,2001年獲批准並資助中心活動,蘭州大學也正式下文成立該中心。中德中心的核心研究人員由蘭州大學乾旱環境和古氣候中心(CAEP)和柏林自由大學中亞生態與多學科中心(EDCA)研究人員組成,吸收國際上從事亞洲中部乾旱環境和古氣候研究的知名科學家參加。
17.農業部牧草與草坪種子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
18.蘭州大學社區發展中心
沙漠化是我國西北地區廣泛面臨的最主要環境問題。沙漠化往往與貧困現象相伴生,形成生態退化與貧困化的惡性循環。社區要改變貧困面貌,獲得持續發展,必須首先防治沙漠化。然而,我國沙漠化發生的成因複雜多樣,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因素。因此,我國的沙漠化防治一方面必須對沙漠化發生過程和形成機制要有深入認識,對症下藥;另一方面,也必須依靠當地社區的努力,與解決社區的生計問題相結合,以期取得長期穩定的效果。如何依靠當地社區力量,打破生態退化與貧困的惡性循環,是西北乾旱地區生態環境建設與社會發展面臨的迫切任務。
本項目的目的是探索一條以社區為本的西北乾旱沙漠化地區社會、經濟、生態協調發展的新路。其基本思路是,在甘肅省河西地區沙漠化最嚴重、生態問題最突出的民勤縣,選擇沙漠化過程強烈、貧困問題比較突出的典型社區,通過研究近50年來沙漠化發生的歷史過程和原因,分析沙漠化發生髮展的機制,制定切實可行的沙漠化防治政策;通過開展退耕還草(林)、種草養畜、封沙育林等參與性社區生態扶貧活動,調整產業結構,促成社區生產方式的轉變,建立節水型農業生產體系;通過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水平,培育社區自我發展與管理能力;將沙漠化防治與社區發展行動相結合,鼓勵公眾參與沙漠化防治和生態環境建設,減少對生態系統的干擾和破壞。
19.蘭州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2000年10月25日,由蘭州大學批准正式成立蘭州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所,由學校與資源環境學院共同管理,同年獲得省建設廳頒發城市規劃丙級資質。
2003年12月經蘭州大學批准蘭州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所更名為蘭州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同年獲城市規劃乙級證書。
規劃院本著資源共享的優勢,依靠資源環境學院雄厚的科研勢力,容納多學科的資源優勢,已成為蘭州大學發展獨具潛力的研究院之一,立足甘肅,服務於西部大開發事業。
研究院秉承蘭州大學“作西部文章,創一流大學”的辦學宗旨,發揮高校優勢,在保持和加強理論基礎研究優勢的同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教學促科研,以科研帶學科,注重應用研究,在土地利用規劃與城鎮體系規劃、城市規劃、小城鎮規劃、工業園區規劃、旅遊規劃和諮詢等方面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獻計獻策、作出貢獻。
20.蘭州大學生物技術開發研究室
蘭州大學校企共建“生物技術開發實驗室”現有1名教授,2名副教授,2名講師,3名助教和30名研究生,科研人員總計38人。主要從事生物技術的應用研究,其科研成果將直接服務於社會。“生物技術開發實驗室”共有6個研究小組,涉及 諸多生物技術領域:
植物分子病理學理論研究小組
工業生物技術研究小組
醫藥生物技術研究小組
保健食品生物技術研究小組
農業生物技術研究小組
環境污染治理生物技術研究小組
21.甘肅省新葯臨床前研究重點實驗室
甘肅省新葯臨床前研究重點實驗室是在甘肅省科技廳領導下、依託蘭州大學,聯合多學科、多專業組建的甘肅省首批省級重點實驗室之一。1999年5月籌建,2002年10月通過甘肅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驗收,並正式對外開放,最初的名稱為甘肅省中藥新葯臨床前研究重點實驗室,后根據實驗室建設和發展需要, 2005年8月更名為甘肅省新葯臨床前研究重點實驗室,按照“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機制運行。
該實驗室位於蘭州大學醫學校區。現有科研人員32人,其中高級職稱19人,有博士學位者8人。
22.醫學實驗中心
醫學實驗中心現有各類人員39人(不含兼職人員),高級4人、中級18人,其中博士1人,碩士10人。學科隊伍中既有經驗豐富的老專家,也有中青年專家和極具發展潛力的青年學術骨幹,在醫學實驗中心的服務、科研和教學工作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專業技術隊伍中,入選甘肅省“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2人、甘肅省“555創新人才工程”第一層次和第二層次各1人;獲甘肅省高校青年教師成才獎2人,甘肅青年科技獎1人,甘肅省實驗動物科技工作先進個人2人,學校“三育人”先進個人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人。
醫學實驗中心現有實驗室建築面積12000餘m2,大型、精密科研實驗儀器100多台(件)、總值3500萬元。現設有細胞分子生物學中心、電鏡室、實驗動物中心、動物實驗中心(GLP實驗室)、實驗動物質量檢測中心和醫學實驗動物學教研室等6個服務、科研和教學機構,並依託建有甘肅省新葯臨床前研究重點實驗室和甘肅省實驗動物質量檢測實驗室兩個省級實驗室。
23.蘭州大學半乾旱氣候與環境觀測站(SACOL)
蘭州大學半乾旱氣候與環境觀測站(SACOL)自2005年開始籌建,2006年4月12日正式建成,2007年1月1日併網使用。SACOL位於蘭州大學榆中校區海拔1961米的萃英山頂(35.946N,104.137E),佔地約120畝,擁有國際上最先進、西北地區最齊全的精密氣候觀測儀器,包括:激光雷達、微波輻射儀、全天空成像儀、邊界層氣象要素、地表輻射、太陽寬頻輻射、太陽窄帶輻射、太陽多波段光譜輻射、三維超聲速風速通量儀、大孔徑閃爍儀、土壤溫度、濕度、降水量、大氣質量成分監測系統、多波段太陽光度計、黑碳儀、積分濁度儀、空氣動力學直徑粒子譜儀及風雲氣象衛星、 EOS/MODIS數據數字視頻廣播接收系統等,總價值1000多萬元。
SACOL是國內第一個在高校建立的研究型氣候觀測平台,目前承擔國家973項目“北方乾旱與人類適應”第一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海外或港澳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研究涵蓋氣候、生態、水文、遙感和社會學等領域,在氣候變化、土地利用、水資源利用、工業及城市污染、區域能量和水分循環及沙塵暴等方面開展研究,為我國西北乾旱化趨勢預測、評估和對策研究提供觀測依據,同時也為“有序人類”活動的開展及生態效益評估提供實驗平台。SACOL已被批准加入了CEOP項目、AERONET(Aerosol Robotic Network)和MPLNET(Micro-Pulse Lidar Network)等國際觀測網。
姓名 | 職務 | 工作分工 |
進宏科 | 書 記 | 學院黨委全面工作,分管人才隊伍。 |
李發元 | 院 長 | 行政全面工作、發展規劃、學科建設、研究生教育 |
呂偉東 | 副書記 | 學生工作 |
丁淑琴 | 副院長 | 本科生教學 |
李宗宏 | 副院長 | 科學研究、圖書 |
師彥靈 | 副院長 | 外語教學、外籍教師、對外交流 |
花蕊 | 副院長 | 日常行政、財務、工會、離退休和校友工作 |
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於1999年6月由原蘭州大學外語系和蘭州大學大學英語教學部合併建立。有英語語言文學系、俄羅斯語言文學系、日本語言文學系、公共外語教學部{大學英語教學一部、大學英語教學二部、醫學校區英語教學部、研究生外語教學部}及英美文學研究所、應用語言學研究所、俄羅斯研究所三個研究機構。開設英語、俄語、日語、德語和法語五個語種。擁有英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俄語語言文學、翻譯碩士(MTI)碩士學位授予權。英語語言文學招收英國文學、美國文學、加拿大文學、翻譯學、語言學、教學法研究六個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招收應用語言學、翻譯理論與實踐、口譯與同聲傳譯、新聞英語、德語語言學與德漢互譯方向的研究生;俄語語言文學專業招收現代俄語、俄語國家文化研究兩個方向。學院現有教授12人,副教授35人,講師38人,助教20人;有外籍教師10人;黨政工作人員16人。外國語學院在完成專業本科生、研究生教育的同時還承擔全校本科生大學英語、俄語、日語、法語、德語和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第一外語和第二外語課的教學工作。
蘭州大學外語學院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天水南路222號
葛墨林中科院院士,物理系畢業 | 李淑芬寧夏自治區政協黨組副書記、常務副主席經濟系畢業 | 張知彬生物系畢業,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局長 | 周定文成都信息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地理系畢業 | 鄺宇平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 |
秦大河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原中國氣象局局長,中國徒步跨越南極第一人 | 江亦曼中國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化學系畢業 | 蘇榮輝 化學系畢業,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副局長 | 黃慶西南交通大學副校長物理系畢業 | 呂忠恕植物學家 |
劉人懷中國工程院院士,教育部科技委員會管理科學部主任,原暨南大學校長 | 侯雲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經濟系畢業 | 紀宗安暨南大學副校長歷史系畢 | 林西平原江蘇工業學院院長化學系畢業 | 王德基地理學家 |
詹文龍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現物系畢業 | 王隴德 衛生部原黨組副書記、副部長蘭州醫學院(蘭州大學醫學院)畢業 | 劉向兵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生物系 | 郭振璽中央電視台廣告經濟中心主任兼經濟頻道總監管理系畢業 | 王景尊 水文地質學家 |
吳雲東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教授,北京大學理論與計算化學研究所所長 | 邵克文甘肅省政協副主席、發展改革委員會主任歷史系畢業 | 王志剛中國著名策劃人經濟系畢業 | 王同業央視新聞評論部焦點訪談三個製片人之一管理系畢業 | 劉有成有機化學家、中科院院士 |
姚檀棟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長,地理系畢業 | 劉鴻庥貴州省政協副主席,原貴州省副省長中文系畢業 | 沈偉國華東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化學系畢業 | 效存德參加“中國首次遠征北極點科學考察”的蘭大學子 | 朱子清有機化學家 |
王隴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等職 | 蘇志希 甘肅省人大原副主任物理系畢業 | 李廉合肥工業大學黨委書記,數學系畢業 | 馬巍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副所長 | 黃文魁有機化學家 |
鄭曉靜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原蘭州大學副校長,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 | 王銳甘肅天水市長歷史系畢業 | 甘暉陝西師範大學黨委書記,中文系畢業 | 孟自芳中科院蘭州地質研究所所長 | 陳耀祖分析化學家,中科院院士 |
塗永強中科院院士,蘭州大學功能有機分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化學系畢業 | 孫兆林遼寧省葫蘆島市委書記化學系畢業 | 王水汀南京財經大學副校長,數學系畢業 | 馬海州中科院青海鹽湖研究所所長 | 段一士理論物理學家 |
周其林中科院院士,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化學系畢業 | 肖慶平甘肅白銀市委書記蘭州大學中文系畢業 | 鄧友全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所綠色化學中心主任 | 葉開沅力學家 | |
舒紅兵中科院院士,武漢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生物系畢業 | 余斌原四川省眉山市委書記蘭州大學、金屬物理專業畢業 | 沈愉北京工商大學校長數學系畢業 | 周述實甘肅省社會科學院院長 | 錢伯初量子力學專家 |
周緒紅中國工程院院士,蘭州大學校長 | 吳岩峻中共三亞市委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市政府黨組副書記 | 董文傑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地理系畢業 | 孫祁祥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 黃伯榮當代語言學家 |
陸浩原甘肅省委書記,化學系畢業,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水均益全國十大傑出青年 | 張人禾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院長地理系畢業 | 石毓智中文系畢業,新加坡國立大學 | 陳慶益中國著名的數學家 |
張學忠原四川省委書記,中文系畢業,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封新城新周刊主編中文系畢業 | 任建新中國化工集團總經理,經濟系畢業 | 翟亞軍深圳市質量協會秘書長 | 陳文源中國著名的數學家 |
秦大河 中國氣象局原局長 | 胡亞權《讀者》雜誌社前主編地質地理系畢業 | 侯雲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經濟系畢業 | 顧頡剛著名學者 | 郭聿琦中國著名的半群專家 [3] |
楊利民原內蒙古黨委副書記,中央紀委駐交通部紀檢組組長,交通部黨組成員 | 秦暉清華大學教師著名知識分子 歷史系畢業 | 烏力吉全國十大傑出青年化學系畢業 | 徐躬耦核物理學家 | |
姜建初最高檢察院副檢察長法律系畢業 | 黨國英著名農村問題專家,著名知識分子經濟系畢業 | 屠國華原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物理系畢業 | 趙儷生史學家 | |
貟小蘇國土資源部副部長經濟系畢業 | 李曉西著名經濟學家經濟系畢業,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 | 謝玉傑西北第二民族學院院長歷史系畢業 | 楊伯峻著名語言學家 | |
郜風濤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副主任、黨組成員中文系畢業 | 楊繼鋼化學系畢業,中國石油大慶石化公司總經理 | 薛勇彪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所長生物系畢業 | 史念海著名歷史學家 | |
劉立軍甘肅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部長,歷史系畢業 | 祝晏君 歷史系畢業中國航空器材進出口集團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 | 姜標化學系畢業,中科院上海有機所所長 | 馮繩武地理學家 | |
鄭國錩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 | ||||
丑紀范大氣科學家、中科院院士 | ||||
李吉均自然地理與地貌學家、中科院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