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燕生

常燕生

常燕生(1898-1947)是中國青年黨首領之一,他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社會活動家、歷史學家和哲學家等。

個人簡介


常燕生(1898-1947)是中國青年黨首領之一,他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社會活動家、歷史學 家和哲學家等。山西榆次人。1920年畢業於北方高等師範。1925年加入青年黨。歷任青年黨中央執行委員兼宣傳部部長、青年黨中央常務委員兼文化運動委員會主任委員、國民政府行政院政務委員、國民政府委員等。1947年7月26日在四川病逝。著有《常燕生詩詞集》。

詩人常燕生


常燕生,名乃徳,因出生於燕京,字燕生,以字行。榆次常家為山右望族,著名晉商,優秀文人很多。常燕生自幼受其家族文化淵源之影響,而為其家特傑出之文人。先後在燕京、河南、山西、齊魯、四川等大學任過教,著述極多。據雲榆次常家莊園的聽雨樓藏有一部《常燕生全集》,不知何時刊刻,抑或為稿本,總歸未傳之於世。1967年台灣文海出版社出版了《常燕生先生遺集》,精裝八大冊,收有其《嶺上白雲齋詩存》,並附有與其前妻趙嫻清女士唱和詩《影鸞剩草》和與第二個妻子蕭碧梧女士唱和詩《淚眼看雲集》。
關於常燕生的詩,著名詩人吳宓曾有高度評價,抄如下:
按常燕生君,實今世中國舊詩作者之翹楚。以吾所知,自吳芳吉君(四川)歿后,其詩材料精湛,技術工熟,而特具愛國之熱誠,足能發揚民族志氣者,唯有(一)常乃 君(燕生山西),(二)王越君(士略廣東),其次則(三)王蔭南君(亦堂遼寧,較以上二君稍遜)而已。三君之略歷,及其所作詩篇,並錄入《吳宓詩集》之《空軒詩話》,讀者務祈取觀。常君曾為《翁將軍歌》及《論新詩》二篇,又有《故都賦》,皆與《山西少年歌》異曲而同工。此歌內容及辭句,實熔鑄群經全史及諸多詩文集學案。凡熟讀故籍,而念念不忘中華民族光榮璀璨之歷史文化者,讀此類詩,幾於每字每句,如逢故人,如溫好夢,如記前游,如觀舊友,有左右逢源之樂。其句包融鑄造之功實可稱,而氣勢雄渾,風格遒上,尤常君詩之特質也。
常燕生的詩,雖是學人之詩,但因其人又為深沉的愛國者和極富感情者,所以同時又為詩人之詩。詩句工穩雅健,筆調從容深沉,尤其是詩中所表露的憂國情懷,足見一個大詩人氣象。
常燕生律詩精到,而歌行最見功力。所以吳宓給《山西少年歌》等歌行以很高評價。如《翁將軍歌》,系“九一八”事變第二年,常燕生感於抗日將領翁照垣事而作。這首詩深沉慷慨,極有氣勢,至今讀來仍非常感人,吳宓當年讀後認為“氣格高古,旨意正大,深厚而沉雄,通體精鍊,無懈可擊”,並說:“統觀九一八后兩年中南北各地敘記國難之佳篇,應以常君此歌為首選。”如此之詩,誰能相信出自三十四歲的年輕詩人之手。常燕生是一個堅決的抗戰者,集中抗戰之作極多。他對抗戰一直抱有必勝的信心,1942年即撰《戰後國策研究序論》,考慮勝利后的國家建設和大政方針
常燕生曾說:“一個人,尤其搞政治的人,假如沒有一點淡泊的精神,就不會有偉大的胸懷,更夢想不到什麼叫做民胞物與;一朝攬得政權,就只認得官位,利祿,權勢,等而下之,就只知爭權奪利而已。”又曾說過:“豪華不僅容易使人墮落,也容易束縛著人的自由。”於此可見其志趣與立身的準則。他雖出身名門,又為名人,且為國府委員,但生活一直很艱苦,甚至不免窮困。1938年夏,第一屆參政會於漢口首次集會,鄭振文因出席中國青年黨第九次全代會蒞漢,與常燕生同寓一室。時當酷暑,常燕生老穿一件舊紡綢長衫出席會議,汗流浹背,衫上已汗跡斑斑。鄭振文勸他更衣,他回答說“僅此一襲而已”!鄭乃解衣衣之,常燕生欣然接受,並借鄭的扇子一用。鄭戲為叮嚀道:此扇書畫俱佳,千萬不要遺失!誰知晚上回來,扇子果真給丟了。鄭要他以詩做償,常燕生因有《鄭子索扇歌》歌行一首。參加中央政府會議,不但沒有衣冠楚楚,而且只有一身舊衣服,可見他是何等清貧。難怪妻子不免饑寒,去世后須靠有關方面撥款才得安葬。吳宓《悼詩人常乃 先生》:“常氏平日生活儉約,毫無積蓄,身後極為蕭條(按此在常君實真確而非門面語)。鄧主席立撥治喪費3000萬元(舊幣)云云。”於此可見常燕生的詩人氣質。清正守德,方為真正的詩人。
一代最優秀的詩人,後來卻一直不為人知,主要因為歷史原因。常燕生作為中國青年黨的代表,入閣為政務委員,以至任國府委員。但他是一位國家主義者,在當年的文壇,他又是親胡適而疏魯迅的。其次因為他的詩集當年未得行世,所以只在詩界極有名而不為一般讀者所知。當時與常燕生交往的,多為著名詩人。在他辭世20年後,《常燕生先生遺集》才得於台灣出版。一代文化名人,生前為國為民積勞而悲愴,身後亦何其寂寞。
常燕生的最後一段時光,是在成都度過的。他1938年就聘於四川大學,在歷史系教歷史哲學。1947年參加國民政府有關會議,由上海返成都,遇水災而染疾,日益轉劇,舊曆七月廿六日晨逝世。
常燕生逝世之次日,作為國民政府主席的蔣介石即致電唁其家屬。鄭凌蒼《常燕生先生逝世經過》說:“一顆彗星隕落了!一代的巨人——我們底大思想家、哲學家、史學家、文學家、政治家的常燕生先生逝世了!當這個最不幸的噩耗傳出后,真使人要不相信如此一個為群倫所宗仰的哲人竟是如此飄忽地就結束了他智慧而光華燦爛的生命……”成都有關方面為常燕生舉行追悼會。隨後國民政府又於南京召開大型追悼會。主祭人曾琦該日日記記曰:“民國三十六年八月十七日上午九時,赴華僑所,為常燕生追悼會主祭,到同志及來賓數百人。蔣主席派文官長吳達銓致祭,政府中人到者有張群于右任白崇禧、徐傅霖、邵力子吳鐵城陳立夫王世傑、張歷生、謝冠生、吳忠信、洪瀾友……等,予致詞略謂:‘燕生學問淵博,確為中國一大思想家。其所發表者,尚不及所蘊蓄十分之一,故其逝世,不獨一黨之損失,實為全國之損失。’”黃欣周《敬悼常老師》之文雲:“常老師的學識,淵深賅博,系統整然,與一般所謂專家學者,迥不相同。他治學的範圍,遍及歷史學、社會學、哲學、文藝及自然科學各部門,就是諸子百家,詩詞歌賦,他亦無不精通。他是史學家、社會學家、哲學家,也是政治家、革命家、大詩人。太史公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只有常老師可以當之無愧。在今天的中國,能夠融匯古今中外各種學說之長,另創思想體系,並且又站在堂堂祖國陣線上獨立作戰的文化鬥士,似乎還只有常老師一人。”李滿康《常燕生先生言行之一斑》也說:“常先生之學德,不獨為本黨同志不易多覿,即求之今日中國之朝野,亦難見其儔。”
如此詩人,享年還不到50歲,是詩壇之不幸。世人知者不多,是詩人之不幸。但這無礙其為大詩人。真正的詩人,詩壇和歷史是不會遺忘的。半個世紀后,常燕生如今逐漸受到詩詞界和文化界的關注,應是歷史的必然。

翁將軍歌


翁將軍歌 壬申(近現代·常燕生)序:上海一二八之役,國人識與不識,皆知有旅長翁照垣者。翁守閘北,率先應戰。守吳淞,憑廢壘與敵死拒,屹然不為下。及師解,又殿軍整旅而退。十九路軍之輝譽於世界,翁之力蓋多焉。聞其人沉默寡言,嘗旅學歐日,于軍事無所不窺。近以勛名為僚輩所擠,解職游海外。余惜其去,又為國家傷將材也,因作為歌詩以追送之。余與翁非素識,所言蓋天下之公言,非以為私,故但寄知者,不復示翁。
李公昔駐春帆樓,旌旗破碎魚龍愁。小兒弄舟嬉東海,欲斷鰲足覆神州。
修羅伸臂自天外,始遏貪吻完金甌。當時經營頗慘澹,豈謂時會非人謀。
榱崩棟折三十載,坐見滄海生狂流。高牙大纛裂疆土,赤眉銅馬皆通侯。
玄黃龍戰日盈野,氣盛亞美淩非歐。豈知卧榻有乳虎,磨厲漸欲吞全牛。
潛師一夜入下蔡,萬里膏腴森戈矛。三軍稟令令曰遁,暮渡遼水朝灤州
此時元戎尚鎮靜,羅列絲管評清謳。中朝大官亦解事,卧閱陵谷百不憂。
弭兵惟恃向戌舌,捐地未覺珠厓羞。扶余渤海吾故土,漢唐餘烈垂千秋。
爾來流民歲百萬,斬伐蒿艾松楸盧龍塞斷蠮螉絕,太息烈士無田疇。
將軍奮身起南紀,志挽日月回山邱。男兒報國自有道,毛錐棄去著兜牟。
東窮扶桑西碧海,上研飛鳥深潛虯。歸來風雨漫祖國,巫祁正待庚辰收。
吳淞江頭夜一彈,杳杳天際遮飛舟。滬人噤立色慾死,朝命仍擬和夷酋。
將軍長嘯指鬚髮,劍氣噴薄如龍浮。乾坤一擲箭脫手,眼底勢欲無仇讎。
雲蒸霧郁頃刻變,迅流轉石雷鞭幽。袒懷白刃向前去,以血還血頭還頭。
長江萬里鎖廢壘,將軍立馬寒颼颼。兼旬環擊不得下,伏屍百步驚沙鷗
滬人咋舌忭且舞,奔走僵汗吟啾啾。挈壺持襦供前線,后歸中繼無停留。
兵殘彈盡援不至,猶以殿退庇同仇。嗚呼!君不見廉頗李牧趙良將,生為逋客身羈囚。
又不見長城自壞檀道濟,時人悔唱白符鳩。騎驢湖上豈得已,乘風聊作扶搖游。
豺狼在邑狐在室,雖有奇志安能酬。天凝地閟萬物死,窮寒野哭多鵂鶹
義軍十萬解甲去①,白山黑水余荒陬。請君為我回轍跡,再整壯士成貔貅,為君勒石刻琉球
按:①時蘇炳文部甫自滿洲里撤退,馬占山馮占海唐聚五等部先後潰退,東北義軍垂垂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