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山百合的結果 展開

山百合

山百合

山百合為百合科植物卷丹、百合細葉百合的乾燥肉質鱗葉。主治肺費久嗽,咳唾痰血;熱病后餘熱來清,虛煩驚悸,神志恍惚;腳氣浮腫。

基本資料


山百合的其它名稱:百合、野百合、喇叭筒、葯百合、家百合、炙百合、蜜百合、番韭、強瞿、中庭、中逢花、蒜腦藷。

來源

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卷丹Lilium lancifolium Thunb. 、百合Lilium brownii F. E. Brown var. viridulum Baker 或細葉百合Lilium pumilum DC. 的乾燥肉質鱗葉。秋季採挖,洗凈,剝取鱗葉,置沸水中略燙,乾燥。

性狀

山百合
山百合
乾燥的鱗葉,呈長橢圓形,披針形或長三角形,長約2~4厘米,寬約0.5~1.5厘米,肉質肥厚,中心較厚,邊緣薄而成波狀,或向內捲曲,表面乳白色或淡黃棕色,光滑細膩,略有光澤,瓣內有數條平行縱走的白色維管束。質堅硬而稍脆,折斷面較平整,黃白色似蠟樣。氣微,味微苦。
以瓣勻肉厚、色黃白、質堅、筋少者為佳。
藥用百合有家種與野生之分,家種的鱗片闊而薄,味不甚苦;野生的鱗片小而厚,味較苦。

炮製

1.百合:揀去雜質、黑瓣,簸除灰屑。
2.蜜百合:取凈百合,加煉熟的蜂蜜(百合100斤用煉蜜6斤4兩)與開水適量,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黃色不沾手為度,取出,放涼。
3.《品彙精要》:百合,蒸熟用。

性味

甘;微苦;微寒

歸經

心經;肺經

功能主治

潤肺止咳,清心安神。治肺費久嗽,咳唾痰血;熱病後餘熱來清,虛煩驚悸,神志恍惚;腳氣浮腫。
(1)潤肺止咳:用於肺燥或陰虛之咳嗽、咯血,常配川貝
(2)清心安神:用於熱性病後餘熱不清、虛煩不眠、神志恍惚,常配地黃
①《本經》:主邪氣腹脹、心痛。利大小便,補中益氣。
②《別錄》:除浮腫臚脹,痞滿,寒熱,通身疼痛,及乳難。喉痹,止涕淚。’
③《藥性論》:除心下急、滿、痛,治腳氣,熱咳逆。
④《食療本草》:主心急黃。
⑤《日華子本草》:安心,定膽,益志,養五臟。治癲邪啼泣、狂叫,驚悸,殺蠱毒氣,熁乳癰、發背及諸瘡腫,並治產後血狂運。
⑥《本草衍義》:治傷寒壞后百合病。
⑦《本草蒙筌》:除時疫咳逆。
⑧《醫學入門》:治肺痿,肺癰。
⑨《綱目拾遺》:清痰火,補虛損。
⑩《上海常用中草藥》:治肺熱咳嗽,乾咳久咳,熱病後虛熱,煩躁不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亦可蒸食、煮粥。
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

風寒咳嗽及中寒便溏者忌服。

附方


1.治咳嗽不巳,或痰中有血:款冬花、百合(焙,蒸)等分。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龍眼大。每服-丸,食后臨卧細嚼,薑湯咽下,噙化尤佳。(《濟生方》百花膏)
2.治支氣管擴張、咯血:百合二兩,白及四兩,蛤粉二兩,百部一兩。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重二錢,每次一丸,日三次。(《新疆中草藥手冊》)
3.治肺病吐血:新百合搗汁,和水坎之,亦可煮食。(《衛生易簡方》)
4.治背心前胸肺慕間熱,咳嗽咽痛,咯血,惡寒,手大拇指循白肉際間上肩背至胸前如火烙:熟地黃生地黃、當歸身各三錢,白芍、甘草各一錢,桔梗、元參(玄參)備八分,貝母(川貝母)、麥冬、百合各錢半。如咳嗽,初一、二服,加五味子二十粒。(《慎齋遺書》百合固金湯
5.治肺臟壅熱煩悶:新百合四兩,用蜜半疊,拌和百合,蒸令軟,時時含如棗大,咽津。(《聖惠方》)
6.治百合病發汗後者:百合七枚(擘),知母三兩(切)。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渣;別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渣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百合知母湯)
7.治百合病吐之後者:百合七枚(擘),雞子黃一枚。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升,去渣,內雞子黃,攪勻,煎五分,溫服。(百合雞子湯)
8.治百合病下之後者:百合七枚(擘),滑石三兩(碎,綿裹),代赭石如彈丸大一枚(碎,綿裹)。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升,去渣;別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升,去渣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溫服。(滑石代赭湯)
9.治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病形如初者:百合七枚(擘),生地黃汁一升。上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升,去渣,內地黃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當如漆。(百合地黃湯)
10. 治百合病變發熱者:百合一兩(炙),滑石三兩。上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當微利者止服,熱則除。(百合滑石散。⑥方以下出《金匱要略》)
11.治神經衰弱,心煩失眠,百合五錢,酸棗仁五錢,遠志三錢。水煎服。(《新疆中草藥手冊》)
12.治肺癰:白花百合,或煮或蒸,頻食。拌蜜蒸更好。(《經驗廣集》百合煎)
13.治瘡腫不穿:野百合同鹽搗泥敷之良。(《包會應驗方》)
14.治天皰濕瘡:生百合搗塗,一、二日即安。(《瀕湖集簡方》)
15.治耳聾、耳痛:干百合為末,溫水服二錢,日二服。(《千金方》)
16.鮮百合汁:鮮百合三個,取汁用溫開水沖服,早晚各一次,可治肺結核之咯血,慢性支氣管炎伴有肺氣腫。
17.百花煎:百合30克,冬花(款冬花)15克,水煎服,可治肺熱咳嗽,咽干口渴。
18.百合知母湯:百合30克,知母15克,水煎服,可用熱性病後期的各種癥狀。
19.百合湯:百合30克,烏葯10克,水煎服,可治日久不愈的胃痛。
20.百合50克,北沙參15克,冰糖15克,水煎服。可治乾咳,口乾咽燥。
21.百合、蓮藕節各20克,水煎,湯水沖入白芨粉(白及)10克服下,可治肺陰虛有熱引起的咳血。
22.百合15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冬蟲夏草10克,川貝母6克,水煎服,每日一劑,可治咳喘,痰少,咽干,氣短乏力等症。
23.百合30克,北沙參15克(亦可加款冬花10克),冰糖15克,水煎服,每日一劑,可治乾咳痰少,口乾咽燥。
24.百合蜜:百合100克,蜂蜜50克拌勻蒸熟,於睡前食用。適用於神經衰弱,睡眠欠佳,久咳,口乾等症。
25.清蒸百合:鮮百合洗凈,蒸熟食用,可連續服用,對肝炎,胃病,貧血,體虛,有良好的療效。
26.百合糖水:百合100克,白糖適量,煮湯食用。適用於肺結核和熱性病後期患者以及失眠,心悸,精神不安,肺痿肺癰,痰火咳血等症。
27.百合燉肉:百合100克,瘦豬肉(亦可用雞肉、羊肉)500克,共燉熟佐餐食用。適用於身體虛弱者及慢性支氣管炎、浮腫患者作調補之用。
28.百合粥:百合50克、粳米100克,同煮粥,加冰糖調味食用。有潤肺止咳,養心安神作用。適用於慢性支氣管炎,肺熱或肺燥所致的乾咳,以及肺結核,久咳不愈,睡眠不好,煩躁不安,肺氣腫,咯血,婦女更年期綜合症,神經衰弱等症。脾胃虛弱風寒感冒咳嗽者不宜食用。
29.百合粥:百合、蓮子、薏米(薏苡仁)各適量,同煮粥,加冰糖或白糖調味食用。有滋補、安神、益胃、潤肺作用。適用於各種虛弱,心悸,大便溏稀,腳氣病等症。
30.面合病(傷寒病之後坐卧不安,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如已發汗用百合枚,水泡一夜,次日清晨以泉水煮取一升;另用知母三兩,加水二程式煮取一升。百合汁、知母汁合在一起煮成一升半,分次服。此方名百合知母湯。如已吐過,則用百全七枚,水泡一夜,次日清晨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加雞蛋白一個,分兩次服。此方名 百合雞子湯。如已瀉過,則用百合七枚,水泡一夜,次日清晨以泉水二繁榮昌盛煮取一升;另用代赭石一兩、滑石三兩,加水二繁榮昌盛煮取一升,是百合汁一起再 煮成一升半,分兩次服。此方名百合代赭湯。如未經汗、吞、下,則用百合枚,水泡一領先,次日清晨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另以生地黃汁一升,令兩汁合煮成一升半,分兩次服。此方名百合地黃湯。如病已變成消渴,則用百合一升在水一半中泡一夜,取汗溫洗病人,洗畢,令病人吃白湯餅。如病已變成熱症,則用百合一兩、滑石三兩,共研為末,水沖一匙,微瀉即見藥效。如病已變成腹滿作痛,則用百合炒為末,每服一匙,水送下。一天服二次。
31.肺臟壅熱,煩悶咳嗽:用新百合四兩,加蜜蒸軟,時時含一片吞津。
32.肺病吐血:用新百合搗汁,水送服。煮百合吃亦可。
33.風疹流走:用鹽泥二兩、百合半兩、黃丹(鉛丹)二錢、醋一分、唾液四分,搗和敷貼。
34.瘡腫不穿:用野百合同鹽搗泥敷塗。
35.天泡瘡:用生百合搗塗,二、二日即安。或用百合花曬乾為末,調菜油塗搽亦有效。
36.腸風下血:有百合子,酒炒微赤,研為末,開水沖服。

食療方


百合桂圓紅棗粥

【用料】:百合六錢、桂圓(龍眼肉)一兩、紅棗15個、白米1杯。
【做法】:百合洗凈泡軟,紅棗洗凈拍裂去子,桂圓肉掰散。白米淘凈瀝干,晾約20分鐘。白米入鍋,加水約6碗熬粥,約待四分熟時即加入百合、紅棗、桂圓,滾沸1分鐘加入冰糖調味再續煮2至3分鐘即可。
【功效】:適宜夜睡不穩、精神不寧、意志不集中、多汗等,可調和經絡循環、和顏潤色並適合更年期婦女所患之精神焦慮症。

百合紅棗銀杏羹

【用料】:百合50克,紅棗10枚,白果50克,牛肉300克,生薑兩片,鹽少許。
【做法】:將新鮮牛肉用滾水洗乾淨之後,切薄片,備用。白果去殼,用水浸去外層薄膜,再用清水洗凈,備用。百合、紅棗和生薑分別用清水洗乾淨。紅棗去核;生薑去皮,切兩片,備用。瓦煲內加入適量清水,先用猛火煲至水滾,放入百合、紅棗、白果和生薑片,改用中火煲百合至將熟,加入牛肉,繼續煲至牛肉熟,即可放入鹽少許,盛出即食。
【功效】:補血養陰,滋潤養顏,潤肺益氣,止喘,澀精。

百合粥

【用料】:鮮百合30~50克,粳米50克,冰糖適量。
【做法】:將粳米洗凈,入鍋內,加水適量,置武火上澆沸后改文火煮40分鐘,放入百合煮熟即可。食時加入冰糖。早晚各服1次。
【功效】:補肺益脾,定喘止咳。主治肺陰不足、脾氣虛弱引起的咳嗽、少痰、氣喘、乏力、食慾不佳而時有虛熱煩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