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望梅止渴的結果 展開
- 漢語成語
- 黎升銘演唱歌曲
望梅止渴
漢語成語
望梅止渴,漢語成語,拼音是wàng méi zhǐ kě,原意是梅子酸,當說到梅子的時候,就會想到梅子酸而產生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故事】:東漢末年,曹操帶兵攻打張綉,行軍途中沒有水,帶的水也早已喝完,士兵們渴得要命,紛紛停下乘涼,派出去找水的人也沒發現水源,曹操急中生智,傳令下去說前邊有一梅林,時下正是產梅子的季節可以用梅子解渴,士氣大振而快速前進。
《三國志·魏書·武帝傳》載建安十九年(214年),“秋七月,公征孫權。冬十月,公自合肥還”。曹操第三次越巢湖伐吳,七月天氣炎熱,行軍途經安徽省含山縣梅山村,士兵口渴難熬,曹操站在山道上指著前面遙遠的地方說:“前有大梅林”,士兵爭先恐後地前進,其實此山過去十幾里是濡須河中游,很快有了充足的水源,士兵們雖然被騙依然很高興,這就是大家耳熟能祥的“望梅止渴”成語來源。《三國志·吳書·徐盛傳》記載:曹操到達橫江(今和縣馬鞍山採石對岸),與吳將徐盛有一戰。
《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九記載:“梅山,(含山)縣東南五里。山多梅樹,俗傳曹操行軍,指梅林以止軍士渴處也。”《御定駢字類編》卷一百八十九記載:“《明一統志》(卷十七),(梅山)在和州含山縣東南五里,唐天寳中改曰樓隱山,山多梅樹,昔曹操行師至此,軍士皆渴,因指山上梅林,軍士渴遂止”。清代胡士鈺的《竇存》也記:“望梅止渴:曹操行軍至含山,軍士皆渴,因指山上梅林,渴遂止。《康熙含山縣誌》卷五記載:“梅山縣東南五里,唐天寶中(742年)改曰樓隱山,相傳曹圖東吳,舉兵臨江,軍士道渴,操曰:前山有梅,士曰皆口酢,山上至今尚多梅樹。【一統志】載王荊公(王安石)詩有:‘將軍馬上設良謀,遙望青山指梅樹’之句。
關於曹操望梅止渴歷史上對其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這是一種智慧,也有人說這是曹操奸詐之處。許多文人因探尋“望梅止渴”的歷史來到含山縣梅山村,留下了不同看法的詩篇。明代詩人戴重的《梅山梅花》寫道:“千里吳江春水深,許君飲馬望江潯,空山花樹無人跡,枉被曹瞞指到今”。清康熙趙燦(含山縣志修撰者)有《懷梅山古迹》詩云:“人望影婆娑,扶筇嘆未過。睛雲穿斗漢,蕭寺結煙蘿,色泛金尊滿,分光綠野多。當年消渴處,到此渴消么”。清和州太守揚繼芳《梅山》:“鳥啼帶雨㲹煙樹,雲是曹阿瞞止渴處。白草黃梅成古今,青山碧水自朝暮”。清知府許暢《登樓望梅山》:“此地曾經魏武過,雄風彷彿寄層巒”。
據《康熙含山縣誌》記載:梅山上原建有“止渴”亭,梅山塔(文昌塔),梅山庵(梅山寺)。明和州同知胡永成有《止渴亭記》,州人戴重有《梅山亭》,梅山庵位於梅山腳下約2公里處,后改名梅山寺。寺廟坐北朝南,由天王殿、大雄寶殿、寮房和齋堂等組成,共40餘間。離梅山寺不遠的烏龜坡南側有一處石壁,平整光潔,上刻有“曹操行師至此望梅止渴”。梅山塔有11層,高30餘米,青磚砌成,塔頂門楣上書“貫月參天”四字,后毀於侵華日軍的炮火。
多年以來含山縣文化研究會,含山縣民間文藝家協會,對本縣望梅止渴遺址進行實地考察與歷史研究,整理出一篇《含山縣三國文化遺址調查》論文,2017年提交給“全國三國文化研究中心”,經專家反覆對史料驗證核實,論文編入由“全國三國文化研究中心、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成都諸葛亮研究會”編著的論文集中,《諸葛亮與三國文化(九)》第150頁,2018年《科學出版社》出版。
①無名氏《桃花女》第二折:“你休言語,怎成合,可正是。”
③賈仲名《對玉梳》:“你要我便是~。”
④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五:“卻那裡得這銀子來!只好~,畫餅充饑。”
⑤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一卷:“三巧兒叫買辦的,把三分銀子打發他去,歡天喜地上樓去了。真所謂~,畫餅充饑。”
⑥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四:“鸞拆書看了,雖然不曾定個來期,也當畫餅充饑,~。”
⑦茅盾《路》七:“騙誰呀?你是在那裡~。”
⑧馬南邨《燕山夜話·有書趕快讀》:“如果現在丟開這些基本的書籍不認真苦讀,一心想找秘本,只恐~,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