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山

曾任越南人民軍總政治部副主任

李碧山(1912~1981年),越南人。1912年出生於越南隆安省芹德市。歷任中共韓江工委書記省委(又稱閩西南潮梅特委)委員、省委宣傳部長、兼任梅縣中心縣委書記和潮汕中心縣委書記、省委青年部長等職。

13歲在西貢上學時,參加越南人民的抗法活動。18歲時加入越南共產黨,后經陳潭秋、何叔衡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抗戰勝利后,向中共中央報告要求回國,得到批准。1946年7月下旬偕同夫人溫碧珍、長子李新華,取道香港返回越南。歷任越南中央華僑工作委員會主任、越南人民軍總政治部副主任、越南民主人民共和國工商部副部長、越南民主人民共和國外貿部第一副部長兼黨組書記,先後10多次出使中國,為中越友誼、為越南祖國解放作出了突出貢獻。1960年當選為越共中央候補委員。

1981年9月30日逝世,享年69歲。

人物經歷


從軍經歷

少年時期參加越南人民抗法鬥爭。
13歲在西貢上學時,參加越南人民的抗法活動。
18歲時加入越南共產黨。
李碧山照片
李碧山照片
1927年加入越南革命同志會。
1931年加入印度支那共產黨。
1933年到廣東省汕頭市工作。
1934年到達中央蘇區瑞金,在中華全國總工會工作,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央紅軍長征后,留在蘇區,后輾轉至汕頭市參加抗日救亡活動。
1936年任中共韓江工委書記。抗日戰爭時期,先後任中共閩粵贛省委委員、宣傳部長,中共梅縣區中心區委書記、中共潮汕中心縣委書記、中共閩西南潮州、梅州特委青年部長、中共閩南特委組織部長、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聯絡員。
1945年春奉命組建抗日游擊隊韓江縱隊,任負責人。同年任中共閩粵贛邊特派員。次年任中共閩粵贛中心縣委書記。同年7月經中共中央批准,回越南工作。曾任越南政府外貿部長等職。

個人生活


健康狀況

1981年9月30日病逝於胡志明市

人物軼事


李碧山是抗日戰爭時期梅州黨和武裝的領導者,他從1937年2月到1946年7月,在興梅地區工作了十個年頭,恢復和發展了興梅地區黨組織,領導興梅人民進行抗日救亡運動和各種革命鬥爭,作出了重要貢獻。
李碧山是越南人,1912年6月10日出生於越南南方隆安省芹德市隆和鄉。1925年13歲便開始參加了當時越南人民的抗法鬥爭,並於1930年1月加入了印度支那共產黨。1932年底,輾轉來到中國,進入中央蘇區瑞金,在中央黨校工作,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36年11月,李碧山被任命為中共韓江工委書記等職,委派到汕頭揭陽梅縣等地,負責恢復和重建各地黨的組織,對抗日戰爭前後潮梅地區黨組織的恢復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1937年11月至1939年上半年,李碧山先後兩次擔任梅縣中心縣委書記和一次擔任潮汕中心縣委書記。在此期間,他正確貫徹執行黨的全面抗戰路線,卓有成效地領導開展黨的建設、統一戰線等工作,不僅壯大了黨的組織和力量,加強黨的整頓和建設,而且密切了黨和人民群眾的關係,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國群眾運動。
1939年6月潮汕淪陷后,李碧山奉命調閩西南潮梅特委擔任青年部長。接著又負責籌建特委電台,到大埔縣巡視和協助大埔縣委開展工作。1940年冬中共中央決定在大埔縣成立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李碧山參加了南委機關的籌建,並於次年6月正式調入南委機關。1942年6月,南委事件發生,南委被敵破壞,在危難之際,李碧山臨危不懼,在敵軍進駐百侯、特務橫行、到處搜捕方方等領導人的緊急情況下,他仍然堅持住在百侯,根據南方局和方方同志的指示,採取了緊急的應變措施。1943年夏,方方同志北上延安。李碧山奉令擔任南委聯絡員的工作,負責與閩西南、潮梅各地黨的聯絡工作。
1944年秋,日軍大舉向粵漢線進攻。11月間,日軍又佔領了潮梅腹地,打到豐順縣湯坑石角壩,在這種危急形勢下,李碧山通過信函和約見,與閩粵邊、潮梅黨的領導人朱曼平、魏金水林美南等,經商議決定潮梅應立即恢復黨的活動,建立武裝,開展抗日游擊戰爭,並儘快取得與黨中央的聯繫。在李碧山領導下,1945年1至5月,成立了梅州抗日游擊隊韓江縱隊,先後組成六個支隊,發展武裝300多人,在梅埔、埔豐、梅蕉杭武邊數百平方公里的山區農村,開展了近二年的戰鬥活動。與此同時,李碧山亦進行電台的籌建工作,並通過東江縱隊電台與中共中央取得了聯繫,使閩粵贛邊黨組織及時得到黨中央的指示,很快恢複發展起來,使黨的活動由地下隱蔽迅速走上了地下鬥爭和武裝鬥爭相結合的新階段。1945年5月,李碧山將黨的領導機關從大麻蓮塘秘密轉移到梅縣三鄉黃泥坑。10月,在那裡建立了中共閩粵贛中心縣委,並報黨中央得到批准。李碧山十分重視並在許多地方健全了黨組織,發展了黨員,發動了群眾,培養鍛煉了大批幹部,開闢了許多革命的邊區和基點村,為後來解放戰爭時期從粵東梅州到閩粵贛邊區全面開展游擊戰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46年7月,經向中共中央報告批准,李碧山取道香港回到越南,參加越南的解放鬥爭。

人物生平


李碧山(1912~1981年),越南人。1912年出生在越南隆安省芹德市。李碧山從小生活在法國殖民統治下。13歲在西貢上學時,參加越南人民的抗法活動。18歲時加入越南共產黨。那時南方的黨組織受到嚴重破壞,黨員多被捕殺或被迫撤離,失去與組織的聯繫。民國22年(1933)初,他通過華僑的幫助。隻身到汕頭,由歸僑黃近坦介紹到太原醫務所當雜工。年末,李碧山認識來醫務所看病的梅縣松源六甲中學(今松源中學)教員共產黨員王建良並成為知心朋友。次年,由汕頭到梅縣與中共聯繫上,他要求去中央蘇區,中央同意他到江西瑞金蘇區,被安排在中央黨校學習併兼法語教員。此時。李碧山因身份特殊,不久就結識許多中共領導,后經陳潭秋、何叔衡介紹,李碧山恢復了越南共產黨黨籍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後來調到中華總工會工作。
長征開始后,李碧山奉命離開江西去閩西作留守工作,途中留守人員受到國民黨襲擊,隊伍被衝散,他隻身沿途乞食回到梅縣,歷盡坎坷,面黃飢瘦。不久被國民黨警察抓去押在汕頭牢房。後來,在黃近垣等人幫助下,被保釋出獄,回到醫務所做工。時全國已掀起抗日救亡運動,他白天工作,晚上參加汕頭許多抗日宣傳活動。他與奉命來汕工作的中共黨員李平認識。經考察,中共南方工委批准李碧山恢復中國共產黨黨籍,不久被任命為中共韓江工委書記。他積極為潮、汕、梅、揭等地黨的重建工作。抗戰初期,他到梅縣鬆口等地,建立中共鬆口、丙村、梅城支部,擴大松源支部、武平象洞支部,並以各支部為紐帶,建立各地抗日群團組織。后又成立中共梅縣工委,建立松源、鬆口、丙村、梅城、梅屏等區委。此時,梅縣各級組織在李碧山領導下恢復和建立起來。抗戰開始(1937),李碧山代表潮梅黨組織到福建龍岩參加中共閩贛邊省黨的代表大會,併當選為邊省委(又稱閩西南潮梅特委)委員。
次年2月邊省委調整時,他出任邊省委宣傳部長。還先後兼任梅縣中心縣委書記和潮汕中心縣委書記,卓有成效地開展建黨和抗日宣傳工作。潮汕淪陷后,他還兼任邊省委青年部長,部署潮梅一帶武裝抗日的工作。民國29年(1940)冬,黨中央決定成立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簡稱“南委”),縣機關設在大埔縣,李碧山參加了籌備工作,使南委順利地於同年12月成立。次年6月,南委機關由於叛徒出賣,被國民黨破獲。在國民黨派兵進行大搜捕中,李碧山臨危不懼,根據中央南方局指示,將南委機關實行緊急疏散;對無法疏散的黨員,組織隱蔽起來,一面開荒種地,一面開展鬥爭。
民國32年(1943),南方局書記方方要去延安彙報工作,李碧山受方方之委託,負責南委與閩西南、潮梅各地黨委的聯絡工作,並具體指導抗日鬥爭。次年秋,日軍大舉向粵漢線進攻。11月間,日軍佔領了潮汕,並向北進犯至豐順湯坑,梅州形勢危急。在這種形勢下,李碧山在鬆口等地通過信函和約見,與閩粵邊、潮梅黨的領導人朱曼平、魏金水、林美南等認真交換了意見,經商議決定潮梅敵占區立即恢復黨的活動,建立武裝,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儘快取得與黨中央的聯繫。並決定潮汕區由林美南負責,興梅區由李碧山負責開展工作。經過充分準備,在李碧山的領導下抗日游擊隊韓江縱隊於民國34年(1945)2月成立,隨後到潮梅地區分成若干片(以縣為單位聯合)如梅埔豐、梅興豐華、埔永梅、梅蕉杭武等,用武工隊形式,建立許多游擊基點村,並將潮梅與閩西南的鬥爭聯合起來開展鬥爭。這對潮梅抗日的最後勝利和以後的解放戰爭都發揮重要作用。
當時,梅州各縣鬥爭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黨的活動範圍擴大到閩粵贛邊廣大游擊根據地乃至白區城鎮。為有利於領導和指揮閩粵贛邊的革命鬥爭,李碧山將黨的領導機關從大埔的大麻蓮塘秘密轉遷到梅縣三鄉黃泥坑,在那裡建立了中共閩粵贛中心縣委,上報中央后得到批准。民國35年(1946)2月,李碧山在銅鼓嶂沙窩裡召開了中共閩粵贛中心縣委成立大會,並按黨中央的要求布置了今後各項工作。
抗日勝利后不久,李碧山向中共中央報告要求回國,很快得到批准。民國35年(1946)7月下旬李碧山偕同夫人溫碧珍、長子李新華,取道香港返回越南。同年9月,李碧山回到越南,即被安排在越共中央書記處翻譯工作。后又改任越南中央華僑工作委員會主任,又改任越南人民軍總政治部副主任。越南進入和平恢復時期后,李碧山曾負責越南國家進出口貿易工作和海關工作。
1960年,在越南黨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李碧山被選為越共中央候補委員。李碧山由於勞累過度,長期患有心臟病。1981年9月30日,因心臟病突發,來不及搶救,不幸逝世,享年6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