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從帖

諸從帖

《諸從帖》字形多呈方形,結體含蓄內斂,但於單字內部增加點畫欹側變化,所以仍顯得虛活靈動。字與字的大小對比不大,也不似《喪亂帖》、《得示帖》等帖那樣強調“縱引”之勢,一瀉千里。字多突出點的特性,顧盼生姿,映帶照應。

法帖簡介


【稱】諸帖
【】王羲之
【】東晉
【書體】草書
【字數】6行,53字
《諸從帖》為《十七帖》第二十二通尺牘。
《右軍書記》著錄,入刻《十七帖》。《淳化閣帖》、《二王帖》、《澄清堂帖》、《戲鴻堂帖》、《鼎帖》、《快雪堂帖》均收刻。

法帖內容


釋文
諸從並數有問,粗平安。唯修載在遠,音問不數,懸情。司州疾篤,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云,皆盡事勢,吾無間然。諸問想足下別具,不復具。
大意
王羲之在信中首先向周撫全家人表示問候。然後說我家人基本上還算平安。只是堂弟王耆之(修載)在很遠的江西鄱陽縣任職,音信極少,讓我很牽掛。司州刺史王胡之本來應該到洛陽去擔重任,但他突然病重,不能西去,這於公於私都是令人痛恨惋惜的事情。閣下你來信所談到的一些看法,很符合當前形勢,我與你的意見很接近。家中上下,同僚左右各自問候,估計你會這樣關照的,不一一提及了。
註解
《諸從帖》的“諸從”,古代同一宗族次於至親者稱“從”,如從父、從兄、從子等。在《諸從帖》里是指王羲之的各位從兄弟,即羲之從父王廙、王彬諸子,非指父輩或子輩。
“修載”即王耆之,羲之伯父王廙第三子,歷中書郎、鄱陽太守、給事中。帖文既雲其“在遠”,當指耆之在鄱陽太守任上,當時他與王羲之訊問稀疏,羲之所謂“懸情”,即惦念的意思。“音問不數,懸情”指音信不多,令人牽掛。音問:音訊,書信。
“司州”是王胡之(修齡)的別稱,他弱冠有聲譽,歷郡守、侍中、丹陽尹。356年永和十二年代謝尚為司州都督,未行而卒。帖中言及王胡之病重,不能西往司州赴任,於公於私都是一件遺憾的事情,《司州帖》中亦有這樣的記載。這與史籍所載相符。可以確定帖文寫於356年。
“皆盡事勢,吾無間然”一句,指王羲之與周撫對於時事的看法一致。間:間隙、隔閡。

書法賞析


字形結體
《諸從帖》局部
《諸從帖》局部
用筆方圓兼備,方折和圓轉的豐富變化,如第四行的“皆盡事勢”四字,“皆”與“事”二字,轉折近似三角形,而“盡”和“勢”二字凸現圓勢,使得作品含蓄而又凌厲。王羲之所論述的“分均點畫,遠近相須;播布研精,調和筆墨。鋒纖往來,疏密相附,鐵點銀鉤,方圓周整”理論在《諸從帖》等得到了體現。
停勻散淡
《諸從帖》整體風格與《十七帖》第五帖《積雪凝寒帖》類似,同為六行,行間節奏都較散淡,不緩不急。兩帖都以單字為主,只是最後兩行上部加快書寫速度,稍縱即收。《諸從帖》單字點畫開合都較大,加之字距遠近相近,因此通篇來看,分佈停勻。由於刻帖的原因,在書寫力度上看,輕重變化不太大,不似《積雪凝寒帖》忽頓忽提,時潛時躍。
筆意連屬
《諸從帖》筆意精到,點畫方圓並用,結字平中寓奇。泯沒了章草中的波磔,雖字字獨立,上下行勢已有連屬之意,樸厚靈和之氣溢於紙墨之外。

作者簡介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東晉著名書法家。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初任秘書郎,後任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等,世稱王右軍。后因與揚州刺史王述不和,辭官定居會稽山陰(今紹興)。王羲之出身於建康烏衣巷顯赫的王家,是王導之侄。曾與謝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從衛夫人學書法,後來改變初學,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鍾繇。博採眾長,備精諸體,一變漢魏以來質樸的書風,獨創妍美流便的新體。王羲之的正書、行書為古今之冠,人贊其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王羲之為歷代學書法者所崇尚,被奉為“書聖”。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後人摹本。行書以《蘭亭序》為代表作,草書以《初月帖》、《十七帖》,正書以《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相關閱讀


《十七帖》中的多封信札,是王羲之寫給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周撫的。因為第一封信開頭是“十七”二字,於是統稱為《十七帖》。《十七帖》叢帖共二十九帖,目錄如下:
01、郗司馬帖;02、逸民帖;03、龍保帖;04、絲布衣帖;05、積雪凝寒帖;06、服食帖;07、知足下帖;08、瞻近帖;09、天鼠膏帖;10、朱處仁帖;11、七十帖;12、邛竹杖帖;13、蜀都帖(游目帖);14、鹽井帖;15、遠宦帖(省別帖);16、都邑帖(旦夕帖);17、嚴君平帖;18、胡母帖;19、兒女帖;20、譙周帖;21、漢時講堂帖;22、諸從帖;23、成都城池帖;24、旃罽胡桃帖;25、藥草帖;26、來禽帖;27、胡桃帖;28、清晏帖;29、虞安吉帖。
《十七帖》目錄主要依據收藏於香港中文大學的孔氏岳雪樓本《十七帖》,孔氏岳雪樓本為“僧權”全本,摹刻於南朝梁內府所藏原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