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區

重慶市大都市轄區

渝中區,位於長江上游地區、重慶大都市區,屬重慶主城九區之一。地處在長江、嘉陵江交匯地帶,由於兩江環抱,形似半島,又名渝中半島。渝中區作為重慶市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商貿流通中心,別稱“山城”、“江城”,巴渝文化、抗戰文化以及紅岩精神在此發源。 

渝中區幅員面積23.24平方千米(陸地面積20.08平方千米),下轄11個街道。2019年末戶籍人口50.4萬人,2019年末常住人口66.2萬人。 

渝中區是全國文明城區,獲得過“中國愛心城市”、“市級環保模範區”、“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全國科普示範區”等榮譽稱號。2020年6月,經中央依法治國委入選為第一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地區和項目名單。10月20日,入選全國雙擁模範城(縣)名單。 

歷史沿革


渝中區城建
渝中區城建
渝中區是重慶市的母城和發源地,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滅殷,建立巴國,屬巴國江州地域,較長時間為巴國國都所在地。
公元前316年,秦滅巴國。兩年後,以巴國地置巴郡,屬巴郡江州縣地域,為巴郡和江州治所所在地。從漢代至清代,先後屬江州縣、墊江縣、巴縣地域。其中,從公元561~1929年,屬巴縣地域歷時1368年。歷為郡、州、路、府、省、縣治所所在地。其中,從公元1363~1371年,為大夏國國都所在地。
1929年,國民政府在巴縣城區正式設重慶市,區境屬重慶市地域。1935年,重慶市下設5個區,第一至第四區在今渝中區境。1939年,重慶市下設12個區,第一至第八區在今渝中區境。1942年,重慶市下設17個(陸上)區和1個水上區,第一至第八區和水上區的一部份在今渝中區境。1946年,重慶市下設18個區,第一至第八區在今渝中區境。在此期間,區境一直是市政府所在地。抗日戰爭時期,為中華民國戰時首都、陪都和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軍重慶辦事處所在地。
重慶市人民政府於1950年6月將原重慶市第一區至第七區命名為第一區。1955年11月,第一區改稱市中區。1995年3月,將沙坪壩區大坪和化龍橋街道划入市中區,市中區更名為渝中區。在此期間,區境曾為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政(行政)委員會、西南軍區所在地,並一直是重慶市黨、政、軍領導機關所在地。 
1995年3月,市中區更名渝中區。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渝中區位於重慶市西南部,處於北緯29°31′50″-29°34′20″、東經106°28′50″-106°35′10″之間,在長江、嘉陵江匯流處。渝中區東、南、北三面環水,西面通陸,為東西向狹長半島。渝中區東、南瀕臨長江,與南岸區水域相鄰;北面瀕臨嘉陵江,與江北區水域連界;西面與沙坪壩區、九龍坡區接壤。渝中區水陸域面積23.24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20.08平方公里。

地質構造

渝中區在重慶市主城區的位置
渝中區在重慶市主城區的位置
渝中區位於新華夏系重慶弧形構造帶,華鎣山帚狀褶皺束和重慶平行褶皺束過度帶的重慶復向斜部位,其構造骨架形成於燕山晚期褶皺運動。構造形跡從東向西依次為:東西兩側分別為南溫泉和觀音峽緊密背斜,中部為重慶復向斜。
重慶復向斜由一系列近於平行的北北東向的平緩褶皺組成,由西向東有金鰲寺(化龍橋)向斜、龍王洞背斜、沙坪壩-重慶(解放碑)向斜、除沙坪壩-重慶(解放碑)向斜呈NE-SW向外,其餘多呈NNE-SSW向展布,並向南轉為SN向。區內褶皺均為緩傾沒的平緩開闊式,軸部、翼部均由上沙溪廟組砂岩、泥岩組成,褶皺傾沒角2-8°,岩層產狀平緩,傾角3-6°。

地形地貌

渝中區屬重慶平行嶺谷區,以剝蝕構造地貌為主。地貌類型受地層岩性、地質構造控制明顯,背斜一般隆起成山,向斜經長期剝蝕后形成丘陵。在長江、嘉陵江長期流經由上沙溪廟組砂岩、泥岩不等厚互層組成的平緩開闊褶皺地區,不斷沖刷、侵蝕河床,在地殼相對上升期,河水下切,岸坡升高。在地殼相對穩定期,河水迂迴側蝕,使沖刷(侵蝕)岸岸坡變陡,常在沖刷岸形成高陡岸坡,在堆積岸堆積大量沖積物質。同時,在風化作用和重力地質作用下以及人類工程活動的不斷發展,使產狀平緩、有厚大砂岩蓋層的軟質泥岩斜坡出現高陡軟基岸坡,如此交替進行,不斷改變河谷形態,岸坡變高變陡形成了渝中特有的谷間剝蝕台地斜坡地貌。
渝中區境內最高處的鵝嶺海拔394米,最低處朝天門兩江匯合處的沙嘴角為167米,相對高差227米。

氣候

渝中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冬暖、夏熱、秋長的氣候特點。據氣象資料顯示,年平均氣溫17.6°C,極端最高氣溫42.2°C,極端最低氣溫-1.8°C;年無霜期341.9天,霧日平均30天-40天;年平均降雨量為1088.8mm,最大1518.7mm(1916年),最小644.3mm(1939年),主要集中在4-10月,且多呈大雨或暴雨,占年總降雨的85%左右,由於降雨集中,常誘發滑坡等地質災害。

水文

渝中半島
渝中半島
渝中區河流屬嘉陵江、長江水系,長江由南而流經測區,嘉陵江由西而東入境並在朝天門與長江匯合。長江在黃沙溪入境,往北流經菜園壩、朝天門出境。嘉陵江在化龍橋滴水岩入境,往東經李子壩、牛角沱至朝天門匯入長江。

自然資源


渝中區位於長江上游地區、重慶大都市區,面積狹小,自然資源匱乏。主要礦產有鐵礦、煤礦、粘土礦石英砂岩等;植物資源以人工種植為主;動物資源以家畜為主。

行政區劃


區劃詳情

街道星崗街道解放碑街道兩路口街道上清寺街道菜園壩街道南紀門街道朝天門街道大溪溝街道大坪街道化龍橋街道石油路街道
截至2020年,渝中區下轄11個街道:七星崗街道、解放碑街道、兩路口街道、上清寺街道菜園壩街道南紀門街道、朝天門街道、大溪溝街道大坪街道、化龍橋街道、石油路街道。

區劃沿革

2006年,渝中區將13個街道調整為12個街道。其中,撤銷較場口街道、王家坡街道,設立石油路街道,調整6個街道行政區域範圍,保留5個街道行政區域和街道辦事處駐地不變。
2015年,渝中區部分街道行政區劃調整:撤銷望龍門街道,調整朝天門街道、解放碑街道、南紀門街道行政區域範圍。調整后,渝中區轄11個街道。

人口民族


人口

渝中區位置圖
渝中區位置圖
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渝中區常住人口為63.9萬人,占重慶市常住人口的2.18%。男性為31.24萬人,佔總人口的49.58%;女性為31.77萬人,佔總人口的50.42%。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98.33。0-14歲的人口為5.84萬人,佔總人口的9.27%;15-64歲的人口為50.98萬人,佔總人口的80.91%;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6.19萬人,佔總人口的9.82%。
2015年末,渝中區戶籍人口53.1萬人,比2014年減少1.2萬人,其中男性26.2萬人,女性26.9萬人;年末常住人口64.95萬人;城鎮化率100%。
2019年末戶籍人口50.4萬人,年末常住人口66.2萬人;城鎮化率100%。
根據重慶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2020年11月1日零時渝中區人口為588717人。

民族

至2009年,渝中區戶籍人口中,漢族人口為66.04萬人,佔總人口的99.28%;回族土家族、滿族、苗族、壯族、蒙族、彝族等37個少數民族人口為0.48萬人,佔0.72%。

政治


現任領導(截至2021年8月)
中國共產黨渝中區委員會書記趙世慶
副書記左永祥、李衛東
區委常委何積光、張煥倫、章琳(女)、王勇、張剛(土家族)、王志宏、張遠洪(苗族)、嚴培
渝中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何積光
副主任譚彬奇(土家族)、呂椿、戴啟常、楊竹(女)、孔新軍(女)、王國華
渝中區人民政府區長左永祥 
常務副區長王勇
副區長黃孝明、鄧光懷、魯榮鋒、蔚傳忠喬宏、鄒曉宇(女)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渝中區委員會主席陳大奎
副主席戴伶(女)、彭洪森、趙元政、盧朝康(朝鮮族)、李虹、譚小兵、張健、劉恩梅(女)

經濟


綜述

2017年,渝中區地區生產總值(GDP)1122.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6年增長5.1%。地均GDP產出55.9億元/平方公里;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為170528元。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32.4億元、1089.9億元,分別增長1.0%、5.2%。二、三產業比例為2.9∶97.1,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為99.4%。 
2019年,渝中區地區生產總值(GDP)1301.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地均GDP產出64.8億元/平方公里,位列全市第一;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為196875.7元,位列全市第一。
2019年,渝中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22.2億元、1179.1億元,分別增長2.6%、5.2%。二、三產業比例為9.4∶90.6,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為95.2%。
2019年,渝中區區域稅收收入205.7億元,下降1.2%,佔GDP的比重為15.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1.9億元,下降9.7%,其中稅收收入34.2億元,下降9.5%,稅收收入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81.6%;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4.3億元,增長4.2%。
2019年,渝中區高端商貿業增加值283.2億元,增長4.3%;專業服務業增加值242.5億元,增長6.3%;文化旅遊業增加值135.0億元,增長5.3%;網際網路服務業增加值96.8億元,增長7.5%;健康醫療服務業增加值100.9億元,增長2.3%。
2019年,渝中區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209元,增長9.2%,其中工資性收入26555元,增長9.9%;轉移凈收入10038元,增長4.9%。人均消費性支出31093元,增長6.8%,其中食品類支出9242元,增長5.6%;教育文化娛樂類支出3821元,增長2.0%。 
第一產業
渝中區,屬重慶主城九區之一,是一個經濟以第三產業為主的地區,基本沒有農業。
第二產業
房地產業
2019年,渝中區商品房施工面積611.0萬平方米,其中住宅214.3萬平方米、辦公樓84.9萬平方米、商業營業用房139.2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面積66.8萬平方米,其中住宅48.0萬平方米、辦公樓7.9萬平方米、商業營業用房6.0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額123.0億元,其中住宅93.6億元。 
第三產業
金融業務
解放碑
2017年,渝中區銀行存款餘額5224.6億元,增長11.6%,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為705.0億元,增長4.6%;銀行貸款餘額為3893.2億元,下降0.6%。股票成交額、基金成交額、期貨成交額、要素市場成交額分別為6379.8億元、216.9億元、14974.2億元、22040.2億元。
2019年,渝中區現代金融業增加值299.9億元,增長7.9%;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餘額10152億元,增長12.5%,其中存款餘額5432.0億元、增長13.1%,貸款餘額為4720.0億元,增長11.7%;保費收入194.4億元,增長5.9%;證券交易額5796億元,增長23.1%。 
商貿服務
2017年,渝中區商品銷售總額3355.7億元,增長12.1%;住宿和餐飲業營業額143.0億元,增長15.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53.6億元,增長9.0%。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法人企業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類增長3.3%、中西藥品類增長15.5%、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16.1%、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2.1%。
旅遊收入
2017年,渝中區旅遊業總收入318.8億元,增長17.1%,其中國內旅遊收入268.6億元,增長18.4%,旅遊外匯收入7.8億美元,增長18.2%。接待旅遊者人數5486萬人次,增長15.2%,其中國內旅遊者5343萬人次,增長15.3%,入境旅遊者143萬人次,增長12.9%。旅行社181家,其中國際旅行社34家;4A、3A、2A景區分別為8個、3個、2個,遊船10艘。 
2019年,渝中區旅遊業總收入463.5億元,增長20.9%,其中國內旅遊收入392.9億元,增長19.8%,旅遊外匯收入10.1億美元,增長24.7%。接待旅遊者人數6744.2萬人次,增長5.8%,其中國內旅遊者6579.7萬人次,增長5.8%,入境旅遊者164.5萬人次,增長6.0%。旅行社196家,其中國際旅行社40家;4A、3A、2A景區分別為9個、2個、2個,兩江遊船8艘。

旅遊收入

重慶長江大橋
重慶長江大橋
2017年末,渝中區旅遊業總收入318.8億元,增長17.1%,其中國內旅遊收入268.6億元,增長18.4%,旅遊外匯收入7.8億美元,增長18.2%。接待旅遊者人數5486萬人次,增長15.2%,其中國內旅遊者5343萬人次,增長15.3%,入境旅遊者143萬人次,增長12.9%。旅行社181家,其中國際旅行社34家;4A、3A、2A景區分別為8個、3個、2個,遊船10艘。
2019年,渝中區旅遊業總收入463.5億元,增長20.9%,其中國內旅遊收入392.9億元,增長19.8%,旅遊外匯收入10.1億美元,增長24.7%。接待旅遊者人數6744.2萬人次,增長5.8%,其中國內旅遊者6579.7萬人次,增長5.8%,入境旅遊者164.5萬人次,增長6.0%。旅行社196家,其中國際旅行社40家;4A、3A、2A景區分別為9個、2個、2個,兩江遊船8艘。

交通


渝中區是重慶直轄市的水陸客運交通樞紐。鐵路重慶站是渝蓉、渝黔、襄渝3條鐵路幹線的交匯點;朝天門港口是長江上游最大的客運港口。跨江大橋有東水門大橋千廝門大橋、黃花園大橋、重慶長江大橋及複線橋、菜園壩長江大橋、牛角沱大橋、渝澳大橋、嘉華大橋等,有向陽隧道、八一隧道、石黃隧道等。重慶軌道交通1號線、2號線、3號線、6號線等線路經過渝中區。

社會


科學技術

截至2017年,渝中區舉辦科普講座逾744場次,參加人數達到2.2萬人次,科普展覽次數達到3次,參觀人數達到2.7萬人次。 
2019年,渝中區舉辦科普講座939場次,參加人數達到28170人次,科普展覽次數達到2次,參觀人數達到8000人次。

文體

2017年,渝中區有藝術表演團體11個,全年演出850場次;藝術表演場館6個,全年演出574場,觀眾30.0萬人次。年末非物質文化遺產為46項,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210個,其中國家級18個。體育彩票銷售收入17300萬元。全民健身路徑400處,登山步道2條。體育場地面積55.2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平方米,社會體育指導員1694名。 
2019年,渝中區藝術表演18個,全年演出1301場次,觀眾56.4萬人次;藝術表演場館10個,全年演出895場,觀眾32.5萬人次。2019年末非物質文化遺產為49項,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8個,其中國家級19個。
2019年,渝中區體育系統主辦體育活動46次。全民健身路徑400處。體育場地面積60.1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0.91平方米,社會體育指導員1841名。 

衛生

截至2017年,渝中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64家(不含診所),擁有9396張床位和14552名衛生機構人員;其中三級甲等大型醫院7家、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23家。2017年診療人次1168萬人次,出院39.7萬人次,實際佔用總床日數369.0萬日。 
2019年,渝中區診療人次1341.6萬人次,出院48.8萬人次,實際佔用總床日數422.2萬日。 

教育

截至2017年,渝中區共有普通中學13所,職業中學2所,小學30所。全年學校招收學生普通中學7102人,職業中學915人,小學4950人;在校學生普通中學20562人,職業中學3054人,小學28713人;畢業生普通中學7633人,職業中學994人,小學5269人。幼兒園教師984人,在園幼兒14063人。 
截至2019年,渝中區共有普通中學13所,職業高中2所,小學30所。全年學校招收學生普通中學7561人,職業高中1158人,小學5681人;在校學生普通中學21671人,職業高中2985人,小學30351人;畢業生普通中學6731人,職業高中1032人,小學4567人。幼兒園專任教師(含民辦等幼兒園)1034人,在園幼兒14135人。 
普通中學主要有:重慶市求精中學校重慶復旦中學、重慶市巴蜀中學校、重慶市第二十五中學校、重慶市第二十九中學校、重慶杏林中學校等;
小學主要有:渝中區中山小學、渝中區解放東路第一小學、重慶市大同實驗學校等;
職業學校主要有:渝中高級職業學校等。

居民生活

2017年,渝中區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175元,增長8.5%,其中工資性收入21938.8元,增長6.7%;轉移凈收入9277.5元,增長16.2%。人均消費性支出26073.2元,增長8.8%,其中食品類支出8299.6元,增長3.2%;教育文化娛樂類支出3236.2元,增長23.1%;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6498元,增長10.5%。 

社會保障

2017年,渝中區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67.8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為54.9萬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69.6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為50.7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為45.4萬人。年末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為11424人,下降3.6%,全年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7120萬元,增長7.9%。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6097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55%。“人生關懷”工程投入1.8億元,受益居民53萬人次。 
2019年,渝中區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98.6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為61.9萬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78.0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為59.4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為52.8萬人。年末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為10380人,下降5.7%,全年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7605萬元,下降0.6%。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5160人;調查失業率為4.39%。“人生關懷”工程投入1.9億元,受益居民51.6萬人次。

城市建設

2017年,渝中區改造車行道和人行道2.5萬平方米;年末排水管道總長度為248.7公里;新建4G基站81個,4G室分183套,專線203條,FTTH(光纖到戶)改造51個樓宇或小區,駐地網FTTH建設8124戶;新建、改造公廁8座,年末公共廁所總數為163個;建設和改造燈飾項目101個;停車場總數為588個,其中室內停車場數346個;停車泊位數78024個。年末市容環衛專用設備252台。全年清掃保潔道路總面積774.9萬平方米。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垃圾清運率均為100%。整治背街小巷暴露垃圾1306噸,拆除違法建築面積7.9萬平方米,整治攤群攤點37361個,拆除戶外廣告9332塊,整治門楣店招1341塊。年末公園數量為21個,公園面積127.5公頃;園林綠地面積655.7公頃,其中公園綠地面積382.7公頃;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分別為40.2%、37.7%,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6.9平方米。 
2019年,渝中區排水管道總長度為339.6公里;在全市率先布局5G網路、建成站點594個,新建改建停車場3個、新增停車位700個,新增充電樁473個,十八梯110千伏變電站等工程啟動建設。
2019年,渝中區市容環衛專用設備189台。精掃細保990萬平方米環衛作業面積,精心管護365萬平方米市政道路。拆除違法建築面積5.4萬平方米,整治攤群攤點7215個,拆除戶外廣告950塊,整治門楣店招1029塊。
2019年,新標準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為315天。PM2.5年日均值、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二氧化氮年日均值、臭氧年日均值、一氧化碳年日均值、PM10年日均值分別為0.036毫克/立方米、0.008毫克/立方米、0.049毫克/立方米、0.140毫克/立方米、0.0015毫克/立方米、0.061毫克/立方米。區域環境雜訊平均值、道路交通雜訊平均值分別為52.9分貝、65.7分貝。
2019年,渝中區公園數量為21個,公園面積127.9公頃;園林綠地面積661.4公頃,其中公園綠地面積385.8公頃;綠化覆蓋率為40.5%,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7.7平方米。

旅遊


解放碑
解放碑
解放碑
解放碑位於重慶渝中區民權路、民族路和鄒容路交匯處,原名“抗戰勝利紀功碑”,是中國唯一一座紀念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勝利的國家紀念碑。
洪崖洞
洪崖洞位於重慶渝中區滄白路旁,面積4.6萬平方米,以“吊腳樓”風貌為主體,依山就勢,沿崖而建,體現了“山城”獨有特色。
湖廣會館
湖廣會館位於重慶渝中區東水門正街,建於乾隆二十四年。佔地面積8561平方米,有廣東會館、江南會館、兩湖會館、江西會館及四個戲樓,是中國明清時期南方建築藝術的代表,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會館建築群。
重慶人民大禮堂位於人民路學田灣,是一座仿古民族建築群,也是重慶獨具特色的標誌建築物之一。
中山四路
中山四路位於上清寺,包括特園(民盟創始人鮮英的公館)、桂園(簽訂雙十協定的地點)、周公館、戴公館(戴笠的公館)、張驤公館、國民政府總統府舊址。
紅岩村
紅岩村位於化龍橋街道。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駐渝辦事處設於紅岩村。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博古吳玉章、王若飛、鄧穎超等中國共產黨著名領導人曾在此生活、工作,歷時8年,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通遠門
通遠門位於渝中區七星崗中山一路段,古代重慶城與外界聯繫的唯一陸路通道,是重慶城唯一一段保存較為完整的城牆遺址,也是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漢寺
羅漢寺位於渝中區民族路,始建於北宋治平年間(1064-1067年),是全國漢族地區重點佛教寺廟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慶市佛教協會駐地。
李子壩公園
李子壩公園又名李子壩抗戰遺址公園,位於李子壩輕軌車站旁,包含高公館、李根固舊居、劉湘公館、國民參議院舊址、交通銀行學校、金庫舊址。
若瑟堂
若瑟堂位於渝中區若瑟堂巷1號,仿哥特式磚木結構建築,重慶及川東一帶最大的教堂,重慶教區的主教座堂,始建於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是重慶市(省)級保護單位。

名優特產

重慶涼糍粑
重慶涼糍粑為特色小吃,做法為:糯米溫水浸泡后在飯甑內用旺火蒸熟,將熟米飯放入石礁窩內,再用舂茸成糍粑。糍粑涼后,一半在撒有黃豆粉的案板上,攤開壓平成片;另一半蓋在上面,切成塊就可以了。
山城小湯圓
山城小湯圓主要食材有吊漿湯圓粉、川白糖、豬油等,是一種甜點。

代表人物


徐文彬
徐文彬(1920-),史學家、書法家。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文博研究館員,曾任重慶市《文物志》主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明朝蘭
明朝蘭,民間麵塑藝人,常住渝中區。鑒於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上作出的貢獻,渝中區檔案局將其列為第二批建檔名人名單。
陳有傑
陳有傑(1951- )重慶江津區人,常住渝中區。一級美術師,軍旅書畫家。任重慶巴渝書畫院院長。

獲得榮譽


2010年11月,渝中區創建市級環保模範區已通過重慶市政府組織檢查驗收。
重慶人民大禮堂
重慶人民大禮堂
2011年12月,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開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表彰大會,渝中區榮獲第三屆全國文明城區稱號,渝北區通過複查繼續保持全國文明城區稱號。
2012年2月,重慶直轄市政府表彰授予15個單位首屆重慶科普工作先進集體獎,渝中區成為重慶區縣科協系統唯一殊榮的單位。這是自中國科協1999年啟動創建以來,渝中區連續11年保持全國科普示範區稱號。
2012年12月,“第二屆中國愛心城市大會”在福建省晉江市落下帷幕,渝中區榮獲2012年度“中國愛心城市(區)”榮譽稱號。
2013年1月,國家衛生部組織專家組結合材料預審、現場考評和綜合評審后,認定渝中區達到了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考核方案要求,授予渝中區“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稱號。
2020年4月6日,入選重慶市階段性減免企業社會保險費參保單位減免類型名單(第一批)。
2020年7月,入選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範區名單。 
2020年7月31日,被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命名為第一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地區。 
2020年10月20日,入選全國雙擁模範城(縣)名單;同年11月,被中共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重慶警備區命名為“重慶市第七屆雙擁模範城(縣)”。
2020年11月17日,榮獲2020中國樓宇經濟領軍發展城區獎。 
2020年12月,入選“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名單。 
2020年12月25日,被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評為第一批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