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高州中學

1304年成立的全日制公辦中學

廣東高州中學,簡稱“廣高”,位於廣東省茂名市高州市,是一所由高州市教育局主管的全日制公辦高級中學,是廣東省一級學校、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

學校始於1304年創建的府學,1569年改為南嶽書院,1905年改名高郡中學堂,1926年更名廣東省省立第九中學,1950年定名廣東高州中學。

截至2020年8月,學校校園面積13萬多平方米;學校有教學班115個,在校學生5000多人;教職工511人,其中正高級教師6人,特級教師7人,高級教師192人;建有1個省名教師工作室、1個省名班主任工作室、1個省級心理健康教育中心、4個市級名教師工作室。

歷史沿革


府學時期

元代
根據高州府志卷十三記載,廣東高州中學的前身可以回溯到元代大德八年(1304年),當時稱府學。
明代
隆慶三年(1569年),高州知府吳國倫將府學改稱南嶽書院。萬曆四十年(1612年),知府曹志遇重修郡學,擴大規模,將南嶽書院改稱筆山書院。
清代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高州府知府吳柯,將筆山書院更名敷文書院。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高州府知府吳柯(江南徽州人),改建敷文書院。
雍正八年(1730年),高州府知府張兆鳳(浙江分水人),為書院添建講堂、問字亭,左右增建書舍。
乾隆十九年(1754年),巡道王概,清查舊項,捐添膏火,重修學舍,便將不能維持的15個書院(高明、朋來、茂山、四水、東津、拱極、墨池、筆山、參天、潘江、三至、安樂、敦仁觀瀾)的地租清查俱撥敷文書院。
嘉慶五-八年(1800-1803年),知府修繕敷文書院后又易名為高文書院
道光三年(1823年),學生、舉人林召棠(字芾南,廣東吳川人)獲癸未殿試狀元。
咸豐二年(1852年),伊霖(字雲岩,滿州正黃旗人,舉人出身)署高州,撥款重修高文書院。
咸豐五年(1855年),信宜縣梁巍(字恩煥,順天舉人,庚戌進士)改修書院的內堂、廳房、門戶。
咸豐六年(1856年),高州城遭特大洪災。書院樓舍,多圮於大水。
咸豐十年(1860年),邑人陳蘭彬楊頤提倡重建高文書院。
同治六年(1867年),巡道陸心源(浙江歸安人)為書院捐銀300兩及前籌防局為書院捐錢200千文。2項合共559千990文,交茂名縣發當生息,每年息59千90文。又將六屬公捐銀367兩撥給書院,交茂名縣發當生息,每年息銀36兩7錢。
同治十二年(1873年),高州府知府額哲克為書院捐銀500兩,並交茂名縣發當生息,每年息銀50兩。
同治十三年(1874年),高州知府樓震(浙江人,進士出身),審訊結束唐演勛等訴訟案,罰錢500千文。樓震將此罰款撥入書院,交茂名縣發當生息。每年息錢50千文。
光緒十五年(1889年),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翁同龢為書院題匾,曰:“敬業樂群”。題楹聯曰:“學有根基培養堅時乃擔得聖賢許多事業,士先器識源流貫後方做成民物莫大文章”;為內堂題匾,曰“高堂”。楹聯為清代書法家、文學家、金石學家翁方綱所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高雷廉巡道葉大遒,提倡學術,獎飭士風,為書院大門署聯,曰:“觀山鍾秀氣,學海助文瀾”。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採納張之洞的建議,將官辦書院改為學堂,書院之名遂廢。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高雷廉巡道吳永與邑紳士江慎中、周廷勱、梁宗矩、李維寅、李崧年等籌備建立學堂,將高文書院改製為高郡中學堂,逐漸接近近代的學府建制。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高郡中學堂於3月15日正式開學。這是清末“廢科舉,興學堂”運動中較早湧現出來的新學制學校。
宣統三年(1911年),當地政府奉命又將高郡中學堂更名為高州官立中學。高雷地區先進青年林雲陔、熊英、譚惠泉周瑛等均就讀於高郡中學堂。在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下,他們創立了先進組織“新高同志社”和“雄辯學會”,購閱《民報》、《革命軍》等進步刊物組織社員閱讀,並定期進行演講,傳播民主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前夕,學生周瑛變賣家產籌備革命活動經費,全力協助林雲陔、譚惠泉、梁宣誠等人在高州組織民軍,建立起義總指揮部。辛亥革命爆發后,高郡中學堂學子帶領高雷人民揭竿而起,響應武昌起義

民國時期

民國2年(1913年),奉命改校名為“廣東省立高州中學”。
民國8年(1919年),確定以“誠愛勤儉”為校訓;6月1日,省立高州中學、茂名縣中學、省立高州農校校友會(學生會)幹事代表在高州城南皋學舍召開會議,組成高州中學學生聯合會。
民國14年(1925年),“五卅”慘案消息傳至高州,高州中學等學校學生會聯合起來,恢復“五四”運動時期的學生聯合會,通電抗日,舉行示威遊行,組成國民外交後援會,要求取消不平等條約
民國15年(1926年),歐鍾瑞任校長時,是年7月奉令將廣東省立高州中學改稱廣東省立第九中學,體現“省立”性質。5月,學校率先成立共青團組織
民國20年(1931年),高州中學學生在抗日救亡會的領導下積極參加抗日救國義勇軍。自備軍械軍裝,聘請車駕龍為教軍,早晚操練。
民國24年(1935年)4月,學校奉省教育廳第935號訓令,又將廣東省立第九中學更名為廣東省省立高州中學。
民國25年(1936年),高中畢業升入中山大學8人,襄勤大學10多人,其他大學及學院各10多人。初中畢業升入本校高中28人,入高州農校、茂名師範各7人。
民國26年(1937年)秋,新生一入學,即又組織進步同學,成立“抗日救國星期六下鄉宣傳隊”。全級分成5隊,每隊20—50人不等,到縣內東南西北中5個區宣傳。同時又組織“抗日救亡劇社”、“新書合作社”等進步團體。
民國27年(1938年),學生周瑞騰、梁巨漢等10多人到廣州買回100多本馬列主義書籍,在高州城“成蹊書室”成立真理讀書會,定期學習討論,宣傳馬列主義真理。在校內組織大型讀書會。廖蓋降、楊優德和楊琳熙(楊毅)、卓樹基、程均昌、楊進琳、劉叔祥(女)、余榮中和李淑珠(女)等9人奔赴延安。9月,中共高州中學支部成立(此為中共高州中學第一個支部)。
民國28年(1939年),高州城遭日本侵略者的飛機狂轟濫炸,學校被逼遷往城東鎮頭嶺,建茅棚上課。高州中學很多學生參加學生軍。專員公署舉行學生抗戰智能比賽,高州中學演出的《戰時家庭》(區毓栽老師導演),獲戲劇匯演2等獎。
民國29年(1940年),為避免日寇空襲,高州中學奉命遷址黃塘鄉雙花村、大坡垌村(今高州水庫庫區),借用土地廟、黎家祠等4處為學生宿舍,新建部分瓦房和葵蓬柵作辦公室、課室和單身教師宿舍。
民國30年(1941年),學校聘請了在高州基督教會工作的美國人裴XX(其時,全校師生尊稱其為裴姑娘)擔任英文課。
民國31年(1942年),廣州培正中學、廣雅中學、香港文化中學、新會縣國民中學、協和中學等學校的學生數十人轉學來高州中學就讀。
民國37年(1948年),地下黨員黃泮光吸收蘇朝興、江潘茂(江超)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這是高州中學第一批新青團員。
民國38年(1949年),全校師生為紀念梁同寅校長掌校10周年,捐資建築“同寅堂”。
1939年9月至1949年10月解放,該校一直有中共支部。

建國初期

1950年,廣東省教育廳行文將高州中學命名為廣東高州中學。
1953年,高州中學校友、教育部副部長林勵儒以副部長名義撥給學校一套完整的數、理、化、生四科教學儀器。
1951年和1957年,縣人民政府撥款先後新建兩棟磚木結構的標準教學樓“五一”樓和“五四”樓,於1954年將喜元學舍、藍田學舍撥給高州中學,改善高州中學的辦學條件。
1958年,國家頒布了“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為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縣政府撥鎮頭嶺南、引鑒河北十多畝土地和東風坡幾十畝荒地給高州中學辦農場,農場所收穫的青菜供給學生飯堂。
1958年底至1959年,高州中學與縣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合併為高州縣第一中學,后又改稱高州中學,1959年下半年解體又恢復各校建制。
1960年,縣政府撥款興建鋼筋水泥的藍田樓。
1963年,撥款將“五四”樓改建為鋼筋水泥結構。
1964年,撥款興建鋼筋水泥結構的實驗樓。
1965年,撥款興建鋼筋水泥結構的喜元樓,連續將縣教工招待所(今教工宿舍舊三十套處)、儒宗學舍(今中山路南側教工宿舍處)和荔雲學舍(今中山路北側教工宿舍)和珠光閣、盧家館、文學館、協中館四間學舍(今新建學生飯堂和第一、二、三幢學生宿舍處)撥給高州中學。
1966年,開始“文化大革命”,學生停課鬧革命和外出大串連,學校領導和許多教師被批鬥,學校處於癱渙狀態。從校長到教師三十多人被誣為“特務集團”,覃恩漢副校長被迫自殺身亡。
1968年秋,66、67、68三屆高初中學生畢業。全體教師赴南塘公社,參加全縣中學教師清理階級隊伍學習班。
1969年,縣革委下令解散高州中學。

改革開放

1978年,高州中學復辦。
1978-1989年,達到省重點中學的水準。規模上每年初中4個班,高中4個班,基本上恢復到60年代的規模。
1987年,美籍華人楊懿熙和楊球熙兩姐妹捐資12萬元,設立“楊氏獎學基金”。後來,校友、香港同胞江可伯捐資25萬元,設立“江氏獎學基金”,校友、美籍華人許國樞設助學金,校友、北京大學沈叔平教授的學生設立沈叔平獎學金等。
2002年,學校搬至新校區(高州市城南茂嶺)。
2016年,設立金中獎,對被清華北大錄取的茂名考生予以10萬元的獎勵。
2020年,增設“金中特別獎”,對被國防科技大學空軍航空大學錄取的高州考生予以10萬元的特別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