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鮮水餃
由麵粉、豬肉餡製成的東北菜
制材料
食材 | 用量 |
麵粉 | 適量 |
雞蛋 | 適量 |
韭菜 | 適量 |
乾貝 | 適量 |
黑木耳 | 適量 |
精鹽 | 適量 |
植物油 | 適量 |
花椒 | 適量 |
參考資料源
制步驟
三鮮水餃
2.雞蛋磕到乾淨小碗里,撒少許精鹽用力攪勻成鬆散雞蛋液。
3.鍋里倒入植物油,油熱後放入花椒爆香后,撈出花椒。
4.油鍋里倒入雞蛋液,小火翻炒。
5.至到雞蛋炒成金黃色的顆粒狀。
6.把擇洗好控凈水的韭菜,碼齊用刀切碎。
7.泡發好的黑木耳,用刀切碎。
8.把泡好的乾貝去筋膜,用刀壓成絲狀。
9.把韭菜、乾貝絲、黑木耳碎、雞蛋碎盛到乾淨的小盆里,倒入熟植物油。
10.充分攪拌后,灑入適量精鹽(精鹽分多次放入,方便掌握味道),拌勻。
11.把餳好的麵糰,用力揉勻至表面光滑。
12.取一小塊麵糰,揉搓好后切成面劑。
13.把面劑擀成餃子皮,裹入餃子餡。
14.捏成小褶,皮薄餡大的餃子。
15.把包好的餃子下到開水鍋里,煮開後點入涼水,再次開鍋且餃子鼓漲漂浮即可撈出。
炒鍋放旺火上,下熟清油燒二三成熱時,投入雞肉粒、蝦仁划散,約10秒鐘立即倒出瀝干油,待冷卻后,放入豬肉餡內拌和。韭菜芽洗凈切1厘米長的段,與蝦子、花椒粉一起拌入肉餡內,即成三鮮餡。
餡料調製
原料:鮮蝦仁200克,水發海參100克,冬筍150克,豬前夾肉200克,薑片10克,蔥節20克,薑末20克,蔥末50克,雞蛋清1個,精鹽10克,胡椒粉3克,料酒30克,味精10克,雞精10克,白糖10克,香油25克,高湯350克。
製法:
1.蝦仁洗凈剁成泥,加精鹽、雞蛋清攪勻;水發海參入鍋,加薑片、蔥節、料酒、雞精、高湯煨入味,撈起切成細粒;冬筍切成細粒后,入沸水鍋中氽一下撈出。
2.豬前夾肉去皮洗凈,絞成茸,加精鹽、胡椒粉、料酒、白糖、味精及適量清水攪打均勻,再加入蝦仁泥、水發海參粒、冬筍粒、薑末、蔥末、香油和勻,即成。
注意:
1、蝦仁須用新鮮的;水發海參須事先煨好,以防澀口;豬夾心肉的肥瘦比例為6∶4。
2、三鮮餡也可選用雞肉及其它海鮮來製作;如無冬筍可用香菇等代替;如餡中不放豬肉,也要加入豬肥膘肉或化豬油,以增加餡料的滋潤口感。
3、和面、揉面、搓條、切塊、擀皮、包餡、水煮。
4、肉餡不宜太咸。
5、蝦仁、雞肉粒滑油不宜滑熟,必須冷卻后,才能拌入肉餡內。
6、拌入餃子餡內的香菜(韭菜、韭芽、蒜苗等)都不須加熱,宜生拌。
1.黑木耳、乾貝提前泡發,乾貝要擇去筋膜雜質,用刀壓碎成絲狀。
2.攪拌蔬菜餡要先放油,攪拌均勻后再分次灑入精鹽,這樣可讓菜餡少出水。
水餃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唐代稱水餃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元代稱為“扁食”;清朝稱為“水餃”。水餃起源於東漢時期,為醫聖張仲景首創。當時水餃是藥用,張仲景用麵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用來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
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水餃已經成為一種食品,被稱為“月牙餛飩”。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水餃形狀基本類似。
南北朝
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水餃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水餃叫“餛飩”。這種吃法在中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水餃,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唐朝
大約到了唐代,水餃已經變得和如今的水餃幾乎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個吃。又稱“偃月形餛飩”。百餃園的229種水餃,分為十大系列,有素餡類、水產類、野菜類、保健類、海鮮類等。
宋代稱水餃為“角兒”,它是後世“水餃”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南宋時叫做“燥肉雙下角子”。
水餃在宋代的時候,傳入蒙古。水餃傳到了蒙古,也很快的收到了
蒙古同胞奔放的性格的影響。水餃在蒙古語中讀音類似於“匾食”。水餃的樣式也由原來餡小皮薄變成了餡大皮厚。隨著蒙古帝國的征伐,扁食也傳到了世界各地。出現了俄羅斯水餃、哈薩克水餃、朝鮮水餃等多個變種。蒙古帝國給中國水餃向全世界的傳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明代的書籍也證實了這點。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可見,明代北方地區過年吃扁食已經取代原來的過年吃圓子、年糕等食物。
清朝
清朝時,水餃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時以前(現晚上23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水餃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說:“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又說:“每年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說明新春佳節人們吃水餃,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近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說:“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和“其在正月,則元日至五日為破五,舊例食水水餃五日。”隨著商業化和人口流動,南方也正在學習北方的傳統文化。如過節不吃水餃的常州出現了“大娘水餃”品牌。在廣東,一些如珠海、東莞和深圳的移民城市過年也漸漸有了吃水餃的習俗。另外福建、客家地區原本有吃水餃的習俗,但不是過年或者過節的必備品。
正因為中國文化豐富多彩,才會形成各地過年過節習俗文化的多元化。應該學會承認差異,尊重差異,促進中國文化的和諧統一發展,使地球的文化更具獨特性,多樣性。
三鮮水餃的餡料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地三鮮即蠶豆、莧菜、黃瓜(一說是莧菜、元麥,蠶豆,也有說是莧菜、蠶豆、蒜苗);樹三鮮即櫻桃、枇杷、杏子(一說是梅子、杏子、櫻桃,也有說是梅子、櫻桃、香椿頭);水三鮮即海螄、河魨、鰣魚(一說是鰣魚、鯧魚、黃魚,也有說是鰣魚、銀魚、子鱭魚)。這類三鮮四季都可以在市場上買到,但應節氣享受這些美食或許更多一些樂趣。
有些消費者選擇從市場購買速凍三鮮水餃回家煮食,選購時需注意包裝完整、生產日期廠家等三標齊全。個別超市將大包裝拆散后零售,可能造成食品“二次污染”的隱患。
春節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中國民間吃食,吃餃子也是國人在春節時特有的民俗傳統。因為取“更歲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佳肴。在許多漢族地區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餃子起源於張仲景的時代,“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否則,上蒼會在陰陽界中除去名字,亡後會變成不在冊的孤魂野鬼。表明祖先對此的重視度。無論怎樣,為除掉一年的晦氣您也要在除夕吃一頓“餃子”。遠方的人們都會跋山涉水回鄉和家人過冬節吃餃子,以示有個圓滿的歸宿。
俗話說:“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過年,是中國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為了過好年,舊時農家一進臘月的門檻,就開始忙著過年。從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的時候起,就進入了過年的倒計時,張彩燈、貼對聯、打掃庭院,準備迎接遠方的親人,過個團圓年。在中國北部,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全家老小一起包餃子。
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求願望的特有方式。餃子與交子同音,即舊年與新年相交之時。過春節吃餃子意味著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
據文獻記載,春節時候吃餃子這種習俗至遲在明代已經出現。這種習俗和中國古代的計時法有關係,中國古代用十二地支來記錄每一天的時間。就把每一天分為十二個時段,那麼每天開始呢是子時,子時就相當於今天半夜二十三點到一點這個時間,那麼到了每年的年底,年三十的時候,那麼這就不僅是新舊兩天的更替,而是新舊歲的更替,中國人管它叫“交子”。中國人非常注意界限,尤其是辭舊迎新這個界限,那麼在這個時候,應該有一些儀式來祈求來年的吉祥如意,那麼在這個時候吃餃子,餃子和這個“交子”正好是諧音,而且餃子還有那麼豐富的寓意吉祥的文化涵義,所以才慢慢形成,在春節、在大年初一、在交子這個時刻,吃餃子這麼個習俗。對崇尚親情的中國人來說,在除夕夜裡,窗外雪落無聲,屋內燈光暖人,鍋里熱氣騰騰。把所有的思念與祝福,都包進那薄薄的餃子皮。紅紅的火苗滾開的水,越煮越覺得有滋味,伴隨著辭舊迎新的鞭炮,盛上餃子,也盛出了對來年美好的期望。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同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出門吃餃子是盼團圓的意思,取平安團圓之意,也含有希望早日歸來之意。中國北部有一種習俗,逢年過節,迎親待友,總要包頓餃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罷年,便圍坐在一起,邊包餃子邊聊天,山南海北,無所不談,不時引來歡聲笑語,大有其樂無窮之意。“水餃人人都愛吃,年飯尤數餃子香”。
除夕
按照民俗的解釋,“除夕”這一天是人、鬼、神交戰之日,因此,必須要人人參與,才能獲得來年的吉祥平安。
鬼乃“夕”也,它是人間一年的晦氣所孕育而生成的厲鬼。“夕”在臘月三十日,新舊交替的子時時分,便會出來遺害人間。此時,要人神齊力才能把它除之。
每年臘月三十的這一天,上天會派通力天神“年”來人間降魔除鬼,而“年”在除夕的時候只有九成的功力,證明“夕”這個厲鬼很厲害,必須要由人來協助才能把“夕”除之。因此,人要在“除夕”的子時時分共燃爆竹,來協助“年”把貽害人間的厲鬼“夕”除掉。
在除夕的交子時分,人吃了餃子會通身添力,然後,男女老幼齊鳴鞭炮,幫助天神除掉厲鬼,再虔誠的貼上新的灶王爺畫像,並在財神爺和灶王爺的畫像前供奉上以餃子為主的美食,取意來年平安吉祥財源滾滾之意。這就是“爆竹聲聲除舊歲(祟)”這一習俗的由來。
冬至
中國北部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部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