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唐十五誡因寄禮部賈侍郎

別唐十五誡因寄禮部賈侍郎

《別唐十五誡因寄禮部賈侍郎》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詩。

作品賞析


首敘惜別之情。上四另提,感聚散不常。中四承萬里復別,傷之也。下四承百年幾何、勉之也。
次記行路之難。唐往東都,故敘亂后荒涼。胡星,指史朝義。漢將,指僕固懷恩。人少,死於兵賦。虎多,余寇未平。畏虞羅,民飢捕獸也。天門,謂君門。東周,謂洛陽。唐孟庄曰:子負經濟四語,敘其淪落,為賈先容地。
未結寄賈之意。惟賈能好賢,故唐宜善事。歲寒守柯,勉其始終勿變。此章,前二段各十二句,末段八句收。

創作背景


杜甫所作詩篇,鶴曰:此廣德二年作。《舊書·賈至傳》:寶應二年為尚書右丞,廣德二年轉禮部侍郎。又云:廣德二年九月,尚書左丞楊綰東京選,禮部侍郎賈至知東京舉,兩都會舉選,自至始。【張遠注】時唐十五必往東都赴舉,公故寄詩為之先容也。

作者簡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