簕古龍
傳統藝術
簕古龍是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文章灣村特有的傳統舞龍藝術。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2009年7月20日被廣東省列入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中。
湛江市赤坎區文章灣村特有的簕古龍
向電視台記者講述文章灣村舞簕古龍的歷史
為紀念萬古英靈的媽祖,全村信眾一致推舉陳水祿,帶領大家集資重建媽祖廟。陳水祿帶頭捐贈重金,此後他又不辭艱辛千里迢迢找尋媽祖聖地,於1999年重建天后宮,從湄洲媽祖祖廟引回聖火,從此,天后宮重見靈光。
文章灣300年歷史的簕古龍呈現在元宵節
歷史悠遠:簕古龍產生緣於一段傳奇的歷史。宋末抗元名將陳文龍及家人,相繼為國捐軀。次子陳夢雷為逃避元兵追咎,從福建遷徙雷州仙夢村(今沈塘鎮大陳村)隱居。清朝初期,陳夢雷後裔一分支遷居赤坎文章灣村,鄉民承襲崇尚媽祖,建廟敬奉,每年年例敬祭天后聖母眾神時都習慣舞草龍、舞布龍慶祝昇平。
舞動的簕古龍.
文章灣生態雙龍(稻草龍&amp
有一年,文章灣村發生瘟疫,50多人相繼死亡,在缺醫少葯的年代,村民認為是邪魔作祟,十分驚慌。於是依據茅山道教“簕古可避邪”的記載,用道教避邪的簕古、柚子等植物為主體材料,製作成簕古龍,沿著村巷巡舞,驅邪鎮魔,禳災祓難,巡舞結束,簕古龍身上的簕古葉,每家每戶派發一片放在家中作辟邪物,保佑平安。後來村裡每年年例正月十九日都製作簕古龍巡舞。
獨具特色:簕古龍是赤坎區文章灣村祖傳特有的傳統舞龍藝術,特定於農曆正月十九日年例敬祭天后聖母眾神活動時表演,始於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距今已300多年的歷史。
簕古龍繼承傳統崇龍意念,取材於自然,具有獨特的地方色彩。由於簕古龍用料為原生態植物,龍體較重,要求舞龍者體魄強健。舞步以穩健、氣勢、造型為突出,也是該舞龍藝術的獨有特點。簕古龍是生威、勇猛、堅韌和旺盛生命力的象徵。是文章灣村人祈求風調雨順、消災避邪、人宅平安、物阜年豐的民俗,世代傳承,演繹成傳統的特色文化。
自然環保:值得一提的是,簕古龍用生態植物製作,就地取材,工藝獨特,回歸自然,原始質樸。用原生態植物鮮簕古葉片組成龍身,鮮菠蘿皮鋪成龍鱗,榕樹氣根作龍鬚,簕古果嵌成龍牙,活靈活現。既體現中華民族以龍為吉祥象徵的傳統,又融進道教避邪的簕古、柚子諸物為材料,原始質樸,加之工藝精緻,造型美觀,是獨具特色的驅邪吉祥的生態龍,是舞龍系列藝術的珍品。
每年正月十三日,族頭集中村委開會布置採取材料製作簕古龍。正月十五日前,所需製作的材料簕古葉、簕古子、榕樹氣根、劍麻片,扁柏葉等全部到位,集中在坪場等候加工製作。正月十六日至十八日,為製作時間,龍頭部分由師傅主要負責,龍身的4000多片簕古葉,由婦女自願參加,用手工針線縫製在綠色條布上。正月十九日子時全部完工。
爭睹簕古龍芳容
60米巨龍現南國熱帶花園
橙子作龍眼,柚子皮作龍鼻,菠蘿皮作龍額,菠蘿葉作龍眉毛,劍麻片作龍舌,榕樹氣根作龍鬚,簕古果嵌成龍牙。用原生態植物鮮簕古葉片組成龍身,鮮菠蘿皮鋪成龍鱗。
筆者在現場看到,兩條巨龍勇猛威武,大氣磅礴、古樸逼真、綠色環保、活靈活現。據傳承人介紹,他已經為此忙了半個多月了,光是龍頭就扎了近一個星期,今天晚上還要通宵進行安裝。
經過60位村民3天緊張製作的長60米的省級非遺項目赤坎區文章灣村“簕古龍”。 |
據了解,這二條“簕古龍”國慶期間將在南國熱帶花園進行展示,供市民欣賞觀看的同時,宣傳傳統民間文化藝術,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知識,為國慶60周年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