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元新

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館長

吳元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研究員,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間美術研究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南通市文聯副主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現任南通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南通大學藍印花布藝術研究所所長,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館長。

四十年來竭盡全力保護和傳承藍印花布藝術,搶救保護藍印花布等傳統印染實物遺存兩萬餘件,創新設計近千件藍印花布紋樣及飾品,出版了國家重點圖書等十多部專著,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課題。創新的藍印花布作品三度獲“山花獎”,設計的藍印花布系列作品“鳳戲牡丹”檯布、“年年有餘”掛飾、“喜相逢桌旗系列被國家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

中國藝術研究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等十多所院校聘為兼職教授和客座研究員。被授予“全國旅遊系統勞動模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山花獎個人“成就獎”,被中宣部中國文聯授予“第三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榮譽稱號。

人物經歷


吳元新生於江蘇省啟東縣,他的祖先是清末從蘇州吳縣遷移來的,同時也把紡織和印染技藝帶了過來。祖輩們平時都靠自己紡織印染來滿足日常生活。母親每天都在紡紗織布,父親在農閑時漿紗染線,有時也會把紡織的布拿去賣掉一部分換些生活費。讓他記憶深刻的是,他80多歲的奶奶眼睛都瞎了,還在紡紗。
16歲那年,吳元新中學畢業后,因為父親身體不好,家庭生活日漸困難,他作為家裡唯一的男孩,想著該為家裡負擔一部分責任了。
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鄉鎮企業開始在農村興旺,正好有個藍印花布染廠招用人員,17歲的吳元新在自覺與不自覺中加入了這個行當。其實,那個時候招用人的地方很多,如電機廠、半導體廠、塑料廠等都是當時比較現代化的企業,他完全可以選擇更好的。而當時,在染廠的工作是很被人看不起的,被看作是很落後和古老的工作,甚至找對象都有困難。但是,骨子裡一種說不清的原因還是讓吳元新選擇了染廠。
他從染布、刮漿、刮白、整理等基本工藝技能學起,一年後,他被調到了刻版設計師,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師傅學習設計和刻版,這也是染廠中最好、最有技術含量的一個部門。其間,他經常跟著師傅們利用休息時間到民間收集各類藍印花布。這時候收集的許多明清時物件後來都成了他博物館里寶貝,而在當時卻僅僅是為搜集各類紋樣,以便設計出更好看的藍印花布。後來為了更快地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加強自身的藝術素養,他又經常利用業餘時間到當地的文化館學習美術。
1982年,在單位的支持下,吳元新考入宜興陶瓷學校美術專業。他人雖然離開了廠里,但心卻沒有離開。因為他和廠里有個“君子約定”——學習期間還要繼續為廠里搞設計。而這些也是十分樂意的。
那個年代染坊裡面考出去的人幾乎沒有。吳元新至今還記憶猶新的是,到宜興上學后,當時學校里的圖書館其實很小,但這對於從沒出過門的他來說已算是大開眼界,也大大打開了他的思路。在學習期間,他設計了許多藍印花布的新紋樣寄給廠里。客商看了他的設計后非常喜歡,當然,大批的訂貨給廠裡帶來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當時,按照他和廠里的約定,由他設計的圖案如果被採用,廠里每張付給他10元錢。但事實是他設計的全被用了,廠里覺得這樣付給他的費用太高了,於是就乾脆和他商量無論是否採用,只要他寄回來一張,就給他付7元錢。
在3年的陶瓷學校學習中,吳元新並沒有和陶瓷結緣,反而因為不斷琢磨藍印花布的圖案創新,而成為圖案畫最好的學生。因此,1985年畢業時學校把他留校,專門教學生畫圖案。說起來好笑,當了老師的吳元新按理說應該可以和廠里沒有關係了,但奇妙的是他反而跟廠里聯繫更緊密了——因為他把藍印花布的圖案設計作為一種美術基礎圖案運用在教學中,並帶動學生們共同設計藍印花布圖案。當然,學生們也會手到廠里的報酬,這或許就算是那時候的“半工半讀”吧。
1987年,全國第一家旅遊工藝品研究所在南通籌建,其中,又把藍印花布作為專門的一項研究內容。對藍印花布工藝設計十分熟知的吳元新自然成了最恰當的人選。從此,吳元新開始專門從事藍印花布藝術研究工作。他從學校有回到了南通。
在這個崗位上,吳元新一干就是10年。這10年對他來說非常關鍵,他走過了一個這樣的過程:從染坊學徒到學校搞設計實踐再到專門從事研究。他因此對藍印花布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在這10年裡,吳元新跑遍了南通地區的印染作坊,走訪了幾十位民間藝人和作坊師傅,廣交朋友,收集了一批流散在民間的優秀紋樣、實物及圖片資料。
1989年,上級又選送他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飾藝術系深造,接著他又考入中央美院,得到民間美術系主任楊先讓教授的指導。在北京的兩年中,吳元新完成了海內外暢銷不衰的魚壁掛系列畫稿,還完成了榮獲全國旅遊工藝品優秀獎的藍印花布壁掛系列。
在北京求學期間,吳元新還很有“生意”頭腦,把自己設計製作的一些小掛件拿到學校的小賣部里代銷,本是想試探一下人們對藍印花布的關注度,沒想到一銷而空。藍印花布意想不到地受到歡迎,這更堅定了他繼續深入研究藍印花布的決心。
北京的學習給吳元新打開了很好的基礎。他同時也意識到,如果沒有實踐一切都是空的,因此他回南通后很快在自己的研究所里開了一個染坊。如此一來,吳元新就可以直接把自己的設計通過染坊加工成產品,然後到周邊的旅遊城市試銷、評獎等。同時,他還為廠家開發了一系列適合當代人需求的服裝、鞋帽、檯布窗飾、壁掛、玩具等。
追夢“藍白世界”
1996年,南通旅遊工藝品研究所因經濟效益不好無法維持下去,被一家制帽廠兼并,要求從事藍印花布的人要全部改行。這意味著要吳元新放棄從事20年的藍印花布工作。怎麼辦呢?只有兩個選擇,要麼繼續在帽廠從事設計工作拿著那份令人羨慕的穩定收入,要們辭職“下海”另闖一番天地。
當時,人們對“下海”還有許多擔憂。吳元新的想法也一樣遭到周圍人的反對,但他實在割捨不下令他心痴神秘的藍印花布。
此前有日本客商因為對藍印花布的喜愛,因為看到了藍印花布這種民間工藝品的文化價值,曾借用吳元新收藏的物品在上海建立藍印花布陳列館;還曾帶著他收藏的藍印花布到日本等地進行展覽。這事情對吳元新觸動很大——連日本人都如此珍視藍印花布這門民間藝術,我有收藏、有設計,又從事了這麼多年的研究開發工作,自己為什麼不能為藍印花布營造一個陳列的殿堂?吳元新覺得自己有責任承擔建館的工作,他決心建造一個中國藍印花布藝術館。
經過深思熟慮吳元新毅然辭職,一心撲到籌建藝術館的工作中。想法總是容易的,但實際操作起來卻並不簡單。令人欣慰的是,他很快得到了南通是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民間文藝家協會及他父母的鼎力支持。父母親還把在啟東老家的房子租出去,用租金補貼他在南通建立藝術館的房子租金。
經過一年的準備后,1997年吳元新在文峰公園內一個偏僻的院落里掛上了“南通藍印花布藝術館”的牌子,把自己20年來收藏、開發、研究的成果和幾百件藍印花布精品布置成他夢寐以求的“藍白世界”。後來,又在藍印花布藝術館下面成立了染坊。為了成立這個藝術館,吳元新花光了所有積蓄。
起步的前兩年非常艱難,吳元新經過艱苦努力,設計了一批藍印花布工藝品投放市場。以文促商,集收集、研究、開發、生產為一體的私家藝術館的生存之道在實踐中不斷形成。白天,他在藝術館里接待一些客人,介紹藍印花布;晚上,他到藍印花布的作坊里製作設計藍印花布。這樣3年之後,藝術館終於漸漸實現了自給自足的局面。
隨著藍印花布對外交流越來越頻繁,來關參觀的賓客也日益增多,原來偏僻狹小的藍印花布館已不適應接待中外參觀者的需求,收藏的歷代精品也得不到更好的保護和展示。對於這一問題,市政府很重視,決定幫助吳元新建一座新的藍印花布藝術館。
座落在風景秀麗的南通濠河邊上的新藍印花布藝術館古樸雅緻,不僅陳列了上千種藍印花布製品、圖片,以及古舊紡紗機、織布機,還生產自己品牌的藍印花布產品,許多人慕名而來。而且,藍印花布藝術館還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藍印花布傳承基地”,成為南通的一個特色旅遊亮點。
1999年12月,吳元新藍印花布收藏、設計作品展——“中國南通藍印花布藝術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開幕。這是中國藍印花布第一次登上國家級展覽館。展覽吸引了大批中外賓客,首都40多家媒體對此盛況做了報道。
2004年5月,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先生應邀到南通,參觀了南通藍印花布藝術館。當看到《中國藍印花布紋樣大全》的樣稿時他十分高興,鼓勵吳元新要繼續走街串巷,挨家挨戶搜集。當談到吳元新為回復明清藍印花布染坊正在做準備時,他立即稱讚這個想法很好,並建議吳元新廣泛搜集藍印花布及染坊的相關舊物器具,每一個細節都不能忽視,如民間有遺存的原始染坊要整體搬移,或加以組合,恢復染坊要盡量用原物,儘可能反映原來的風貌,哪怕是一缸一碗都要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真正把事情做到極致。他風趣地說,人活在世上,要在地球上劃一道痕,留點對後人有用的東西。臨別時,馮驥才先生欣然為藍印花布館題詞:“靛藍人間布上美,青花世界館中看。”同年,吳元新的《中國藍印花布紋樣大全》藏品卷和紋樣卷的出版,填補了我國藍印花布紋樣專著的空白。
2007年在第二個文化遺產來臨之際,吳元新全家參加了在北京世紀壇由文化部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並且榮幸地為溫家寶總理演示了製作藍印花布及絞纈的工藝流程。總理鼓勵他們要傳承好藍印花布這個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7年吳元新的藍印花布工作室被擬認定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示範工作室。

任免信息


2016年6月15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連任中國民協第九屆副主席。

藝術貢獻


吳元新長期以來從事於民間工藝的搶救、保護、傳承工作。1976年開始從事藍印花布的製作與研究,1996年創辦全國第一家集收藏、展示、研究、傳承為一體的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為保護傳統印染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打好堅實基礎。該館成立以來堅持以宣傳民間藝術,繼承傳統工藝為宗旨,共赴海內外展覽三十多次,接待了中外賓客五十多萬人次。並堅持以商養文,以文促商,在繼承傳統民間藝術的基礎上不斷開發新產品,以搶救、保護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重點,以研究傳承民間工藝為己任,把所得的效益全部投入到藍印花布的搜集、挖掘、開發、外向宣傳之中。
三十多年來,吳元新竭盡全力弘揚和傳承民間傳統藍印花布藝術,后與女兒吳靈姝走遍全國的所有藍印花布主要產區,搶救、保護、明清以來大量的藍印花布實物資料,整理出版《中國藍印花布紋樣大全》藏品卷、紋樣卷,該書由大美術家張仃先生題寫書名並作序,馮驥才、韓美林題辭,該書的出版填補了我國藍印花布紋樣專著的空缺,書中43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創新了近千件藍印花布紋樣和系列作品被外商訂貨,為生產性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設計的作品連續三屆榮獲中國民間文藝國家級“山花獎”。其代表作“年年有餘”飾品、“鳳戲牡丹”檯布、“喜相逢”桌旗系列被國家博物館收藏。先後在國內外舉辦個展30多次,為傳播弘揚我國民族民間藝術作出貢獻。為此《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社》等四十多家新聞媒體對吳元新傳承、弘揚民間藝術先進事迹進行了報道。
由吳元新負責的“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項目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他的展覽和博物館接待了溫家寶等一批黨和國家領導人,並接待了故宮博物院等專家和學者。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先生應邀來通,考察了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並在館內與南通市文聯領導和吳元新一起對藍印花布的保護、挖掘、創新等進行了研討,提出了重要的指導性意見。當看到《中國藍印花布紋樣大全》的樣稿時,馮主席認真閱讀,十分高興,並鼓勵他要繼續走街串巷,挨家挨戶搜集。臨別時,馮主席欣然為藍印花布館題詞:“靛藍人間布上美,青花世界館中看。”
吳元新長期以來保護、搶救、挖掘、繼承、創新藍印花布傳統藝術,2004年作品《藍印花布系列》被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評選為第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
2005年6月在中國文聯、中國民協主辦的第二屆民間工藝品博覽會上吳元新設計的“藍印花布工藝系列”,突破了傳統的藍白兩色局限,開發了兩次上漿,三次刻版,兩次染色的複色布系列,並榮獲金獎。同年10月 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在杭州舉辦,吳元新設計的“檯布四件套”在保護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創新設計了適合現代家庭生活需求的工藝飾品,又一次榮獲金獎。
2006年,鑒於吳元新在藍印花布傳承中所作出的貢獻,中國文聯、民協授予吳元新第七屆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個人成就獎。
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邀請, 2006年吳元新在天津大學創辦了藍印花布博物館分館,其目的是在大學中傳播民族民間藝術為弘揚傳統文化,宣傳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同年12月舉行了隆重的開館儀式。
2006年6月 由吳元新負責申報的“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文化部的專家李綿璐朱培初這樣評價的:南通藍印花布有今天的成果,這是吳元新帶領印染技藝一班人30年來堅持不懈的收藏、研究、傳承、創新的努力結果。同年8月吳元新參加了中國文聯、中國民協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作品《桌旗、靠墊系列》榮獲第八屆“山花獎”。這是吳元新第三次榮獲“山花獎”。
2006年10月參加了由中國文聯、中國民協主辦的天津第三屆中華民間藝術精品博覽會,吳元新設計的作品《獅子滾繡球藍印花布檯布》造型優美,線條流暢,形象生動,作品展現了民間藝術現代魅力,榮獲組委會頒發的金獎。同月在中國家紡協會主辦的中國民族家紡設計大賽上藍印花布“喜相逢”桌旗系列榮獲“金獎”。鑒於吳元新在民間工藝美術的保護、創新、傳承中做出了傑出的成績,被聯合國教科文國際民間組織授予“國際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2006年11月“吳元新藍印花布收藏設計藝術作品展”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開展,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清華美院歷任院長出席開幕式。吳元新作為第一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藍印花布傳承人,被邀請走進清華講堂講授藍印花布圖案藝術,傳授藍印花布傳統技藝,
鑒於吳元新在染織藝術上的成就,2007年元月經國務院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審領導小組批准,在人民大會堂授予吳元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吳元新成為中國民間傳統印染行業中建國以來的第一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為大師們頒發榮譽證書。吳元新代表作品“年年有餘”飾品、“鳳戲牡丹”檯布、“喜相逢”桌旗系列應邀參加在國家博物館舉行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其代表作品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2008年,吳元新申報的《中國傳統民間印染技藝》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列為“國家十一五重點圖書出版項目”。同年被蘇州大學聘為藝術碩士生導師,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服系、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聘為兼職教授。
2009年3月成功申報清華大學科學與藝術中心“柒牌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與保護基金”《中國藍印花布傳承人的調研》課題項目。吳元新作為項目負責人深入全國藍印花布主產區進行傳承人的調研活動。
2009年5月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同南通大學合作成立南通大學藍印花布研究所。吳元新被任命為研究所所長,成為了該校國家級“非遺”傳統印染技藝的學術帶頭人。同年被聘為南通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生導師。
2010年8月在煙台舉辦的第五屆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上,吳元新帶領和培養了一批年輕的藍印花布傳承人,共同設計製作的作品《真絲夾纈系列》榮獲博覽會金獎。
2011年4月27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閉幕。江蘇省民協副主席、南通大學藍印花布藝術研究所所長、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吳元新當選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他是新當選的12名副主席中唯一一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2011年6月被中宣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文聯聯合授予“第三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榮譽稱號。
吳元新三十年來在民間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中作出了特殊成績,在對藍印花布的搶救、傳承中,已走在全國前列,保護了一大批瀕臨消失的古舊藍印花布作品共計一萬兩千六百餘件,十萬多個紋樣,收集了古舊藍印花布花版一千五百多張,創建了第一個藍印花布博物館,受到領導和專家的充分肯定。

成就榮譽


2004年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吳元新第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成為本次評選中江蘇省唯一獲獎的民間藝術家。2004年度榮獲了全國優秀文藝獎項一等獎。2005年6月設計的“藍印花布工藝系列”榮獲金獎。2005年中國文聯、民協授予吳元新第七屆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成就獎(獲此獎全國只有5位民間文藝家)。2006年作品《桌旗、靠墊系列》榮獲第八屆“山花獎”。
2002年4月參加首屆中國旅遊紀念品設計大賽,榮獲金獎。
2004年6月參加北京首屆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創作的“藍印花布工藝品系列”榮獲第五屆中國民間工藝“山花獎”金獎。
2005年6月在北京參加第二屆民間工藝品博覽會上吳元新設計的“藍印花布四件套”,榮獲金獎。
2005年10月 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在杭州舉辦,設計的榮獲金獎。
2006年10月在天津參加“第三屆中華民間藝術精品博覽會”,設計的作品《獅子滾繡球藍印花布檯布》榮獲金獎。
2006年在北京被授予第七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個人成就獎
2007年11月在蘇州吳元新作品榮獲第八屆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
2008年11月作品《百子狀元圖》榮獲“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大展”銀獎。
2010年作品《夾纈真絲系列》榮獲第五屆民間工藝品博覽會金獎。
2010年作品《真絲夾纈》榮獲江蘇省民間工藝“迎春花”榮譽獎。
2011年10月藍染作品《喜鵲登梅》獲得第六屆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金獎。
2011年12月,作品《夾纈系列》榮獲第十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
2012年6月,榮獲“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薪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