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學院彝語言文化學院
西昌學院彝語言文化學院
西昌學院彝語言文化學院是西昌學院下設的二級學院,其前身是1989年原西昌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單獨成立的彝文系。2004年,四校合併升本時,西昌學院繼續單獨成立彝文系。2010年,彝文系正式更名為彝語言文化學院。
據西昌學院彝語言文化學院官網顯示,彝語言文化學院開設有11個本科專業,1個專科專業;有教職工56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5人,博士4人,碩士40人;在校生近400人。
西昌學院彝語言文化學院
西昌學院彝語言文化學院
省級特色專業。本專業培養具有彝、漢語言文學全面系統知識,能在民族地區文化教育、黨政管理部門及其它相關單位從事教學、科研、管理、文秘、翻譯、編輯和新聞出版及文學創作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行政管理(本科,管理學學士學位,彝文加試)
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行政學、管理學、政治法學等各方面知識,掌握有彝、漢語言文學系統知識和行政管理學基礎知識的,能在少數民族地區各級黨政管理部門、社會團體等公共領域從事管理以及教育、文秘、新聞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雙語高級專門人才。
數學與應用數學(本科,理學學士,彝文加試)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紮實的數學基礎知識和一定的彝族科技文化修養,掌握數學和教育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能夠運用現代教育手段解決實際問題,具備在民族中等學校從事彝漢雙語數學教育、教學,數學教學研究及管理工作的能力。鼓勵成績突出的學生可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
彝語言文化學院一貫堅持教學科研一起抓,以科研促教學,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近幾年來該系教師主持“新世紀四川彝族文學研究”、“大學彝語文課程建設研究”、“高校師範漢彝雙語素質教育基礎課程體系研究”等21項國家、省級和院級科研項目;參研聯合國“兒基會”項目1項,中英合作項目1項,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專任教師在全國各類刊物上發表論文424篇;出版《當代彝文文學研究》《中國彝族支格阿魯文化研究》《中國當代彝族文學創作論》《大學彝語文》《當代彝文文選教程》《古代彝文文選教程》《現代彝語教程》等25部專著和教材。
彝語言文化學院現有省級人文社科基地1個,省級特色專業1個,省級精品課程3門。教師教學科研成果獲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1項,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全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優秀評論獎1項,省級科研成果優秀專著獎1項,省彝族文化“支格阿龍獎”1項,巴蜀文藝獎1項,四川省文學獎1項,四川省優秀圖書獎2項。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化(英語) (專科,彝文加試)
本專業方向以培養學生具備彝、英、漢三語語言文化、文學藝術、文秘公關、師範教育等素質,強化三語聽、說、讀、寫、譯等能力培養。為民族地區中小學雙語教學、新聞宣傳、專業翻譯、黨政管理部門培養合格的三語複合型應用人才。
開設的主要課程:綜合英語、基礎英語、彝英漢翻譯學、英語視聽、大學彝語文、實用英語寫作、英語會話等課程。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化學)(專科,彝文加試)
本專業培養具備化學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合格的初級中學彝漢雙語師資,能在化學、製藥、環境、材料及化學相關學科領域,從事教學、科研和應用技術開發的新型雙語理科人才。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彝語文) (專科,彝文單獨考試)
本專業方向培養具備彝、漢雙語語言文化、文學藝術、行政管理學等素質的專門人才為目的,注重彝漢語言文學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彝族歷史文化知識,以及彝漢教育師範技能的培養,為民族地區中小學培養合格的彝漢雙語語文師資。
主要開設的課程有:雙語教學法、現代彝語、現代漢語、大學語文、現當代彝文選、漢語寫作、現當代文學、普通話理論與實踐等。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彝數學) (專科,彝文單獨考試)
該專業方向的培養具備彝漢雙語數學基礎知識和教學實踐能力為目的。強化數學理論和基本技能、彝語文基礎知識和教學技能等素質的培養,為民族地區中小學和其他部門培養合格的應用性彝漢雙語數學師資。
主要開設的課程有:大學彝語文、現代漢語、數學分析、初等代數、高等代數、解析幾何、專業翻譯、數據原理及應用、微分方程等。
出版教材
3 中國當代彝族文學創作論 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 2009年12月 阿牛木支著
4 涼山彝族社會傳統家庭教育研究 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8年10月 馬史火、阿牛木支著
5 大學彝語文 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0年12月 洛邊木果主編
6 當代彝文文選教程 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2年8月 張克蒂主編
7 現代彝語教程 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6年12月 何剛主編
8 大學彝語文(修訂本)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7年10月 曲木伍各、洛邊木果主編
9 支格阿龍 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8年10月 沙馬打各、阿牛木支主編
10 支格阿龍故事選編 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9年8月 楊正勇、沙馬打各主編
11 古代彝文文選教程 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2年8月 孫子呷呷、羅洪瓦達、何剛副主編
12 自主創新教育研究 北京新華出版社 2006年12月 肖雪副主編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彝語言文學)本科專業於2004年經教育部批准正式招生。其前身是1989年設置的彝語言文學專科專業,已培養本、專科生1500餘人,現有本科在校生288人。2005年取得副教授(副研究員)職稱學科評議權,2007年取得學士學位授予權並被評為校級重點專業,2008年被評為四川省特色專業,2010年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
教師25人,其中正副教授17人,博士碩士23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人,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全國優秀教師、四川省學術帶頭人各1人,省學術帶頭人後備人選3人,省突出貢獻專家、省勞動模範各2人,省教學名師、省師德標兵、高校十佳青年教師、優秀教師各1人。
專業建設以學科融合、注重應用、彝漢並舉為宗旨,突出師範教育、民族文化資源管理與開發利用的教育、跨文化多語種同步教育和跨學科實踐教育。已經形成專業建設的民族性、人才培養的複合性、民族文化的傳承性特色。
建有語言實驗室1個、同聲傳譯室1個、多媒體教室9間,共享實驗室6個,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7個,特色文獻資源庫1個,省級精品課7門、省級教學團隊1個。先後承擔省級以上研究項目三十多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50餘篇,出版著作(教材)40餘部,獲國家、省級各類科研成果獎16項。
西昌學院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自創辦之日起就確立了“一立足兩拓展”的辦學目標定位,即立足民族教育,拓展民族文化研究與開發利用能力和為地方社會事業建設提供人才培養。多年來,始終重視教學改革,對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等進行了綜合性、多角度、全方位的改革,在師資隊伍、學科建設、教材建設、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形成了獨特的專業優勢和辦學特色。現有專業教師(包括具有彝英漢雙語或三語教學能力教師)22名,年齡超過50歲的2人,40-50歲的8人,30-40歲的8人,30歲以下的6人;博士2人,碩士8人,博、碩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45%以上;正教授7人,副教授7人,高級職稱占專任教師總數的63%以上。教師中有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專家2名,全國優秀教師、省學術帶頭人後備人選、省勞動模範、省教育系統優秀教師、省十佳青年教師各1名,西昌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學術帶頭人各2名。專業教師發表學術論文426篇,出版專著(教材)21部,建成省級精品課程2門,建有語言實驗室2個(試驗設備總價值達89元),校外彝漢雙語教學實踐基地3個、彝族文化實踐基地3個。2005年11月,經四川省教育廳批准,西昌學院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彝語)學科取得副教授、副研究員職稱資格評議權,使今後該專業的建設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符合社會發展和地區發展需要,專業帶頭人具有較強的教學科研能力和較好的學術知名度,師資隊伍有濃厚的科研氛圍和強勁的專業技術背景。並具有很強的學科支撐,良好的專業發展前景,較強的綜合實力和人才市場需求。
彝/漢/英同聲傳譯技術實驗室建設
除了省級特色專業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本科和行政管理本科外,固定招收彝英雙語班和“一類模式”彝漢雙語班,在校生共7個專業821名。所有班級人數基本上都在45人以上,最多班級人數達68人。教學上需要完成所有班級的彝語方言辨析、彝語語音學、彝語語法學、英語聽力、彝英語法比較、彝英口語互譯實踐、彝漢口語互譯實踐、彝族文獻資料視聽、彝漢現代教育技術、彝漢多媒體製作等理論及實踐教學課程。開設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彝英雙語教育、彝漢雙語教育等全國民族院校為了教學和加強學生實踐能力早已建有形成規模的彝/漢/英同聲傳譯技術實驗室。近幾年來,根據學校學分制建設與改革要求和專業實際需要,大大加強了實踐教學,專業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但我院實驗室建設相對滯后,全院師生反映強烈且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
為了我院獨具特色的專業建設和提高學生彝、英、漢三語教學與讀、寫、聽、說、譯的實踐能力,學校為我院2009年投入15萬進行彝/漢/英同聲傳譯技術實驗室前期建設,投入35萬建設。在彝/漢/英同聲傳譯技術實驗室建成后,我院學生的實踐、實訓將會上一個新的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