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漢

中國歷史上繼新朝之後出現的政權

玄漢(公元23年2月~公元25年9月)是中國歷史上繼新朝之後出現的政權,又稱玄漢王朝,為西漢宗室劉玄所建立。

玄漢上承新朝下啟東漢。更始元年至二年間,名義上統一了西漢末年疆域的絕大部分地區。與西漢、東漢合稱漢朝,為區別西漢和東漢故稱玄漢。劉玄於公元23年2月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稱帝,後期先後遷都洛陽、長安國祚三年。

新朝末年,綠林赤眉起義。一時間,四方響應,天下大亂,身為漢室宗親的劉玄、劉盆子趁勢崛起。公元23年(地皇四年)二月綠林軍擁立劉玄為帝,恢復漢朝國號,建元更始。在淯水(今河南南陽白河城南淯水之濱)邊的沙灘上設立壇場,陳列軍隊、舉行大會。劉玄即皇帝位,南面而立,接受群臣朝拜。大赦天下,建年號為更始,史稱更始帝。更始元年(23年)五月,劉縯攻下宛城。六月,更始帝入都宛城,盡封宗室及諸將為列侯的達一百多人。赤眉軍擁劉盆子建元建世。25年(更始三年)九月赤眉軍攻入長安,劉玄投降,被封長沙王,隨後被殺,玄漢政權覆滅。

玄漢開創了中國中央集權制度歷史上前朝宗室通過武裝成功奪回政權的先河。

國號


重建劉氏政權的劉玄是漢高祖的九世孫,為漢室皇族,為表示政權的合法性和正統性,劉玄繼續沿用“漢”的國號。為區別西漢、東漢、蜀漢,故稱玄漢。

歷史


王莽篡漢

樂陵侯劉慶上書說,現皇帝年幼,應讓王莽“行天子事,如周公”。群臣都說應如此。這時平帝病,王莽作策,願以身代,藏策於金縢,置於前殿。這是詐依周公為武王請命而作金縢的故事。不久,平帝夭亡,要選繼位者。這時元帝世絕,便在玄孫中選了個最小的劉嬰,年僅二歲,“托以為卜相最吉”。
這時有人奏說武功長孟通浚井得到一白石,上圓下方,有丹書著石,文曰:“告安漢公莽為皇帝。”公卿上奏元后被呵斥說:“此誣罔天下,不可施行!”王舜從中斡旋,向元后解釋說,這事阻擋不了,王莽不敢有其他想法,“但欲稱攝以重其權,填服天下耳”。元后無可奈何,只好應許,詔令王莽“居攝踐祚,如周公故事”。於是群臣奏請王莽攝政“皆如天子之制”,並於次年改元“居攝”。不久,王莽便以劉嬰為皇太子,號曰“孺子”。
居攝元年(公元6年)四月,安眾侯劉崇鼓動劉氏宗室起而反對王莽,從者百餘人,進攻宛城,不得入而敗。天下反莽自此始。劉崇的族父劉嘉詣闕請罪,獲赦,乃奏頌王莽功德,罵劉崇為亂,而肯定王莽對劉崇鎮壓。王莽大為高興,封劉嘉為帥禮侯。這時群臣又說,劉崇謀逆是因為王莽“權輕”,應提高王莽的權位才能鎮服全國。於是元后命令王莽進見她時自稱“假皇帝”。
居攝二年(公元7年)九月,王莽鎮壓翟義后,自以為威德日盛,獲得天人之助,“遂謀即真之事矣”。這年廣饒侯劉京等人奏符命“攝皇帝當即真”等,說是天意所歸。於是王莽對元后說:我向您報告時,自稱“假皇帝”;而我號今天下,天下向我言事,就不必言“攝”了。十一月,改居攝三年為初始元年,以應天命。這時官民都知道王莽奉符命的旨意,都開始認真議論和建議,王莽“即真天子位”提到日程上來了。
公元8年臘月,王莽廢孺子嬰(劉嬰),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新”,史稱“新莽”,王莽即“新始祖”,也稱為“新朝建興帝”,簡稱新帝。西漢滅亡。
公元23年,新莽政權長沙王孺子苛攝政,新朝始祖王莽駕崩,孺子苛重用王世通、女飽、李彭、杜旦、張散、王元(王莽侄子),協新莽政權綠林軍1萬與玄漢劉玄、劉盆子5萬大軍在淮陽對持5年,后被玄漢政權皇帝劉玄支持的劉秀所部攻佔。新莽政權皇帝孺子苛退位。

天下大亂

赤眉綠林起義
赤眉綠林起義
王莽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托古改制”的新政:他下令天下農田改稱“王田”,奴婢改稱“私屬”,禁止買賣;無田者按一夫百畝受田,一戶不滿八人而土地超過一井(900畝)者,分余田給九族或鄰里;設立五均,管理工商業,嚴格管制物價和加強稅收,實行經濟壟斷;屢次改變幣制,貨幣名目繁多,換算複雜,造成社會和經濟的極大混亂;更改官制名稱,濫加封賞;又發動對匈奴和對東北、西南邊境各族的戰爭。沉重的賦役徵發,殘酷的刑罰,使人民怨聲載道,加上連年災荒,物價騰貴,終於引起全國性的農民起義。
新末民眾起義首先發生在北方邊郡地區,接著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也爆發了農民暴動。
天鳳4至5年(公元17-18年),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在三個地區爆發:
• 在今湖北西北有王匡、王鳳領導的綠林軍(因以綠林山為基地而得名);新莽荊州軍被綠林軍擊敗后,王莽遣司命將軍孔仁守豫州,派納言將軍嚴尤、秩宗將軍陳茂進入荊州平亂。隔年綠林山瘟疫爆發,王常、成丹率兵轉入南郡,稱下江兵,王匡、王鳳率兵東進新市,稱新市兵,並北上攻打宛城。途中於平林(今湖北隨縣東北)獲得陳牧、廖湛率眾加入,即平林兵。下江兵被嚴尤擊敗后,也北上南陽會合新市兵。南陽當地豪強劉縯、劉秀也舉兵響應,稱舂陵兵。23年二月,綠林聯軍擊破新莽軍甄阜、梁丘賜等將,包圍宛城,佔領昆陽,史稱藍鄉之戰。綠林諸將擁護劉玄為更始將軍,最後稱帝,建元更始,史稱更始帝,即玄漢。王匡、王鳳、朱鮪、劉縯等人被封將相。
• 在今山東東部和江蘇北部有樊崇等領導的赤眉軍(因義軍均將眉毛塗紅而得名);亂軍由農民組成,大多不識字,組織包括地位最高的三老、其次有從事和卒史等名稱,大多延用漢朝鄉官的名稱。赤眉軍收編呂母部屬后,在泰山山區擴大勢力。21年王莽派太師犧仲景尚、更始將軍護軍王黨出兵討伐,但在隔年被赤眉軍擊潰而死。王莽再派太師王匡、更始將軍廉丹率十萬兵東征,所經之路都縱兵掠奪。關東人民都稱“寧逢赤眉,不逢太師!太師尚可,更始殺我!”。雙方爆發成昌之戰,最後王匡慘敗,廉丹被殺,赤眉軍擴張到青、徐、豫、兗等州(約今山東、河南與江蘇北部)。只有翼平連率田況率領百姓守衛青徐部分地區,一度阻擋赤眉軍入侵。
• 在今河北一帶則有大小數十支起義隊伍,其中最大一支稱為銅馬軍。

藍鄉之戰

新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十二月,在綠林農民起義戰爭中,綠林軍大破王莽官軍於藍鄉(今河南泌陽境)的一次襲擊戰。
是年十一月,綠林軍新市、平林、舂陵三部聯合攻克棘陽(今河南南陽市南)等地,后因劉縯率舂陵兵急欲攻宛,被南陽郡守甄阜、屬正梁丘賜軍擊敗,被迫退保棘陽。甄阜、梁丘賜留輜重於藍鄉,乘勝率精兵10萬南渡潢淳水(位於今河南唐河城西),臨近沘水(位於今河南泌陽境),在兩川間紮營,企圖一舉撲滅義軍武裝。是時,由王常等率領的下江兵5000餘人,已從南郡(郡治江陵,今屬湖北)轉戰到宜秋(今河南唐河東南)。十二月,新市、平林,下江、舂陵四部合兵,士氣大振,對甄阜、梁丘賜軍發動全面進攻。義軍兵分六部,乘夜襲擊藍鄉,一舉劫獲甄阜軍全部輜重,並堵住其退路,從東南、西南兩面夾擊其主力,甄阜軍敗逃。義軍追至潢淳水,殲滅2萬餘人,斬殺甄阜、梁丘賜。此戰,義軍大獲全勝,使綠林軍的反莽鬥爭進入了新階段。

成昌之戰

新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冬,在赤眉農民起義中,赤眉軍在成昌(今山東東平西)擊敗王莽太師王匡部10餘萬人的作戰。
是年,樊崇義軍已發展至l0餘萬人,直接危及王莽的統治,王莽不得不籌集兵力加緊鎮壓並把重點指向東方。四月,王莽遣太師王匡、更始將軍廉丹率精兵10萬進剿樊崇義軍。王莽大軍東進,沿途燒殺擄掠,民眾義憤非常。當時流傳的歌謠“寧逢赤眉,不逢太師,太師尚可,更始(指更始將軍廉丹)殺我”,真實地反映了群眾對赤眉軍的支持和對莽軍的仇恨。十月,王匡率軍進抵無鹽(今山東東平東),擊敗據城舉兵響應赤眉軍的索盧恢部萬餘人。是時,赤眉別校董憲部正活動在無鹽西南的梁地(今河南東北部)。王匡恃強急戰,率大軍南下,欲一舉擊破董憲部。恰在此時,樊崇所率赤眉軍主力已進至無鹽附近的成昌。莽軍出無鹽不久,即與赤眉大軍相遇於成昌。首次交兵,王匡、廉丹被殲萬餘人,慘敗而逃。赤眉軍乘勝追擊至無鹽。王匡倉皇逃奔洛陽,廉丹拚死頑抗。赤眉軍斬殺廉丹及其部下校尉20餘人,大獲全勝。

劉玄稱帝

綠林軍於公元23年擁立漢宗室劉玄為帝,恢復漢朝國號,建元更始,史稱更始帝。
綠林、赤眉起義圖
綠林、赤眉起義圖
劉玄是漢高祖劉邦九世孫,蒼梧太守劉利之孫、劉子張與何氏之子、漢光武 帝劉秀的族兄,南陽人,字聖公。
劉玄本是劉氏皇室中一個平庸的成員,毫無雄才大略和帝王資質,只因是漢室一員,才被當時的歷史潮流捲入到反新中來。據說劉玄年輕時也有些俠義好友的習氣。其弟被別人殺害,他廣宴朋友,要為弟報仇,並把地方治安官也請來陪酒。不料他的朋友酒醉犯法,劉玄大仇未報,卻先惹了禍。為了避禍,劉玄被迫從舂陵逃到平林(今湖北隨縣東北)。
傳說劉玄登基時,竟羞愧流汗,雙手發抖,緊張得說不出一句話來。許多義軍將領目睹此狀,都心存不服。
公元23年(更始元年)二月,劉玄令劉縯進攻南陽,派王鳳、劉秀等北攻昆陽(今河南葉縣)。

新朝滅亡

昆陽之戰
昆陽之戰
公元23年,新朝皇帝王莽的大 軍與漢朝宗室、以及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在昆陽(今河南葉縣)爆發了一次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決定著未來歷史進程的戰役——昆陽大戰
更始政權所造更始五銖錢
更始政權所造更始五銖錢
王莽以司徒王尋、司空王邑為大將,徵集大軍四十多萬,號稱百萬。同時徵召通曉兵法的六十三家為軍吏.以身長一丈、腰大十圍 的巨人巨毋霸為壘尉,又驅使諸多猛獸虎、豹、犀、象等助威,其餘旌旗、輜重千里不絕。 “自秦、漢出師之盛,未嘗有之。”真是傾全國之力,試圖一鼓而平天下。而劉秀方面,守昆陽城者八九千人,加上所調援軍不過一兩萬人,二者軍力懸殊。但是戰役中,劉秀利用王尋、王邑輕敵懈怠的弱點,以精兵三千直接突破王莽軍隊的中堅,乘銳猛擊,大破敵軍,王尋被殺,王邑僅與數千人逃回長安。於是關中震恐,海內響應,旬月之間遍於天下。綠林軍在昆陽(今河南葉縣)以少勝多,殲滅了王莽軍隊主力;九月,更始帝派遣王匡攻洛陽,申屠建、李松攻武關,三輔震動。王莽在南郊舉行“哭天大典”,以求天救。秋天,更始軍攻入長安,王莽在混亂中為商人杜吳殺死於未央宮的漸台,從而結束了新莽政權的統治。

苟延殘喘

公元24年(更始二年)二月,劉玄遷都長安,完全恢復劉氏漢家天下。
劉玄入都長安之後,以為天下已定,可高枕無憂了,生活上很快就腐敗起來。
據史載,劉玄在長安不理朝政,沉湎女色,終日與眾多婦人在後宮中奢宴淫樂。他常喝得爛醉如泥,不能上朝,便讓侍中冒充自己坐在帷帳內與文武大臣議事。將士大臣聽出非劉玄聲音,對劉玄更加不滿。劉玄又殘殺賢良,不納忠言直諫,還濫授官爵,所用非人。結果,勝利后的綠林軍很快便上下離心,四方怨叛。劉玄在長安又縱容綠林軍燒殺搶劫,很快便大失民心。
當劉玄更始政權危機四伏之際,另一支起自山東的農民起義大軍——赤眉軍又潮水般地向西湧來,並很快摧毀了更始政權
劉玄才智平庸,性格懦弱。他一朝為帝,便沉湎於宮廷生活,即位后將政事都委託於自己的岳父趙萌,放任其專權。赤眉軍進逼長安時,劉玄殺害申屠建、陳牧、成丹等起義軍重要將領。

劉秀稱帝

漢更始帝的繼任為漢光武帝劉秀,是中國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廟號漢世祖,字文叔,南陽蔡陽人。
他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長沙王劉發的直系後代,父親劉欽曾任南頓令。公元25~57年在位。
赤眉、綠林起義爆發后,公元22年(地皇三年),劉秀與其兄劉縯為恢復劉姓統治,起事於舂陵(今湖北棗陽南),組成舂陵軍。公元23年(地皇四年),劉秀在昆陽之戰中建立大功。更始帝劉玄北都洛陽后,劉秀被派往河北地區鎮撫州郡。
河北地區的豪強地主率宗族、賓客、子弟先後歸附劉秀,成為他的有力支柱。此後,劉秀拒絕聽從更始政權的調動。同年秋,又破降和收編了河北地區的農民起義軍,擴充了實力,因此,關西稱劉秀為銅馬帝。不久,與更始政權徹底決裂。更始二年(公元24),劉玄立劉秀為蕭王,派使者召他去長安。
劉秀稱帝后,授建威大將軍、封好疇侯,率部擊敗鄧奉延岑等割據勢力。
昆陽之戰要圖
昆陽之戰要圖
公元25年(建武五年),耿弇奉命討伐齊地的張步。以劇縣(今 山東昌樂西)為都城的張步命其將費邑率軍駐歷下(今山東濟南),分部駐祝阿(今濟南西),在泰山至鍾城(今泰山北)一線列營數十,準備迎擊耿弇。耿弇避開張步的泰山防線,渡過黃河,進攻祝阿,破城前網開一面,讓守軍逃向鍾城。鍾城守軍也跟著潰逃,費邑命其弟費敢退守巨里(今屬濟南)。耿弇兵臨巨里城下,命令加緊準備攻城器械,揚言三日後攻下巨里。又在從歷下至巨里的道路旁坡地設伏,準備圍城打援。三日後,費邑果然來援。耿弇聞訊大喜,率部居高臨下襲擊援軍,陣斬費邑,取其首級向巨里城內示威。費敢及部屬棄城逃歸劇縣。耿弇將守軍四十餘營壘全部攻佔。張步令其弟張藍率精兵兩萬守西安(今山東淄博東北),另派萬餘人守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耿弇進軍西安和臨淄之間的畫中。
公元26年(建武二年),耿弇向光武帝請求攻齊,並保證平齊。
西安城小而堅,臨淄大而難守。耿弇揚言五日後攻西安,到時卻突然襲擊臨淄,半日而下。張藍棄西安而撤回劇縣。張步見臨淄已失,劇縣難守,便鳩集20萬伍以行反攻,欲乘耿弇立足未穩,收復臨淄。耿弇聞訊後上書已到達魯(今山東曲阜)的劉秀說:”臣據臨淄,深溝高壘。張步從劇縣來攻,疲勞饑渴。欲進,誘而攻之,欲去,隨而擊之。臣依營而戰,精銳百倍,以逸待勞,以實擊虛,旬日之間,步首可獲。”隨即派一支部隊到淄河引誘張步來攻。張步追至臨淄東門外,耿弇乘其與守軍激戰時,自率精兵側擊張步營壘,重創之。戰中,流矢中耿大腿,耿揮刀斷矢,繼續督戰。次日,耿弇得知張步要撤,事先設伏於張步的退路,掩殺張步軍,一直追到鉅洋水(今山東壽光西)。此時,劉秀來到前線慰勞,大會群臣說:”過去韓信破歷下,現在耿將軍攻祝阿,這都是齊地的西面,功勞相當。但韓信襲擊已降,耿將軍獨拔勁敵,其功又難於韓信。三年前耿將軍就下此決心,可謂有志者事竟成。”會後,耿弇繼續追擊張步,張窮途末路,率10萬人降伏。耿弇戰功卓著,先後攻克46郡300餘城。

天下統一

王莽后再一次統一天下的漢光武帝
王莽后再一次統一天下的漢光武帝
新朝亡后,劉玄進據洛陽,派劉秀巡視黃河以北,劉秀始得脫離險境。劉秀遂在河 北積蓄力量,日益壯大,被劉玄封為蕭王。劉秀率吳漢鄧禹等手下大將,繼續在北方大破銅馬等割據勢力,被關西人號為銅馬帝。由於劉秀與劉玄心生二意,自此劉秀手下便不斷勸進。更始三年(25年)六月,赤眉軍立劉盆子為傀儡皇帝,建元”建世“,史稱”建世帝“。
公元25年(更始三年)九月,赤眉軍攻入長安,劉玄單騎逃走。十月,投降赤眉,將璽綬送給赤眉首領樊崇立的皇帝(建世帝)劉盆子,自己被封為畏威侯,不久改封為長沙王,赤眉將張卬(áng)為絕後患,十二月,派人將其縊死。劉秀即位后,封其為淮陽王,將其葬於霸陵(今陝西長安縣東)。光武帝乘機南下洛陽,並定都之(改稱雒陽)。赤眉漢政治混亂,諸將跋扈,劉盆子與其兄練習投降的詞說。27年關中缺糧,赤眉軍引兵東歸。光武帝率軍與東歸途中的赤眉會戰於華陰,赤眉軍大敗,劉盆子與樊崇投降。
公元25年六月二十二己未日(25年8月5日),劉秀在鄗城稱帝,改元建武,國號仍為漢,史稱東漢。九月,赤眉軍擊敗劉玄,劉玄投降,同年十二月被殺。
次年劉秀遷都洛陽,改洛陽為“雒陽”。劉秀先後蕩平赤眉、張步、隗囂公孫述等割據勢力,於建武十二年十一月十九己卯日(36年12月25日)吳漢攻克成都,東漢統一天下。

疆域


領土範圍

更始元年至二年之間所控地區相當於故西漢之冀、袞、青、徐、豫、幽、並、涼、荊、司隸、朔方、交趾等刺史部所轄之全部郡國及益州刺史部之武都、漢中,揚州刺史部之六安、九江、豫章、丹陽、會稽等郡,佔據了西漢末年疆域的絕大部分地區,其聲勢之浩大,已基本上具備了一個統一王朝的規模,遠非偏居一隅的公孫述、李憲等割據政權之可比。
然而,更始政權對其勢力範圍的控制並不像真正一統王朝那樣行之有效。其間接控制地區自不待言,即使是在其直接控制地區之內,其統治也較為鬆散。更始元年末冀州王朗起兵,自稱天子,即為一例。這恰好說明了地域性政權之勢力範圍缺乏穩定性的特點,與封建統一王朝的疆域政區形成鮮明的對照。
更始二年以後,“長安政亂,四方皆叛”(<光武紀>),大大小小的地域性政權相繼出現,彼此紛爭抗衡,其各自之勢力範圍亦隨之不斷盈縮。

行政區劃

一級政區:郡國
新朝滅亡后,天下復有承襲西漢末年一百零六郡國之局面。
二級政區:縣(侯國、邑、道)
邑是皇太后、公主所封的食邑;道是設在少數民族地區的縣級政區。萬戶以上的縣稱縣令,萬戶以下的縣稱縣長。
行部(又稱刺史部):13行部,每個行部管轄若干郡(國)。但此時的行部是監察區,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區。

西域都護

更始元年(23)王莽被殺,李崇與內地失去聯繫。匈奴乘虛而入,“略有西域”,“斂稅重刻,諸國不堪命”(《後漢書·西域傳》)。南道上的莎車組織力量抗拒匈奴,保護著居留在西域的“故都護吏士妻子千餘口”。不久,漢光武帝立莎車王為漢“西域大都尉”,五十餘國都屬於莎車統領。

政治


三公九卿

除了丞相制度外,太尉、御史大夫,分別掌管軍事、政務和監察,與丞相統稱為“三公”。“三公”之下,設有掌管國家軍政和宮廷事務的“九卿”。地方行政機構,除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外,漢初還分封諸侯王,形成郡國交錯的局面。郡縣官制承襲秦代,封國官職仿照中央。縣以下的基層組織仍為鄉、里。這樣就恢復了從中央到地方的一套統治機構。

法律

劉邦在入關之初的時候就約法三章,但只是臨時措施。西漢建立后,劉邦令蕭何根據《秦律》制定《漢律》。除去秦律夷三族及連坐法,在秦律的基礎上,又增加三章,合為九章,故稱《九章律》。劉玄稱帝後繼續沿用《九章律》。

異姓王

李松與棘陽人趙萌向更始帝建議,所有功臣都應當封王。朱鮪爭辯,認為漢高祖劉邦有約,不是劉氏宗室不能封王。更始帝就先封宗室,太常將軍劉祉為定陶王,劉賜為宛王,劉慶為燕王,劉歙為元氏王,大將軍劉嘉為漢中王,劉信為汝陰王;然後就立王匡為比陽王,王鳳為宜城王,朱鮪為膠東王,衛尉大將軍張卬為淮陽王,廷尉大將軍王常為鄧王,執金吾大將軍廖湛為穰王,申屠建為平氏王,尚書胡殷為隨王,柱天大將軍李通為西平王,五威中郎將李軼為舞陰王,水衡大將軍成丹為襄邑王,大司空陳牧為陰平王,驃騎大將軍宋佻為潁陰王,尹尊為郾王。只有朱鮪推辭說:“臣不是劉氏宗室,不敢違犯王制。”推讓不肯接受。於是改任朱鮪為左大司馬,劉賜為前大司馬,使他們與李軼、李通、王常等鎮撫關東。又任命李松為丞相,趙萌為右大司馬,共同主持內政。

軍事


綠林軍

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的荊州牧發兵進攻綠林軍,綠林軍出山迎擊獲勝,部眾增至數萬人,戰鬥意志高漲起來。地皇三年(公元22年),綠林山中疾疫流行,綠林軍出山,一支由王常、成丹等率領,西入南郡(治今湖北江陵),稱下江兵;另一支由王匡、王鳳、馬武等率領,北上南陽,稱新市兵。新市兵攻隨縣時,平林人陳牧、廖湛率眾響應,於是綠林軍中又增添了一支平林兵。南陽的劉演、劉秀兄弟為西漢宗室,見天下大亂,他們亦打著“復興漢室”的旗號,聯絡附近各縣地主豪強,並且把宗族、賓客組成一支七、八千人的軍隊,起兵反莽,稱為舂陵軍。不久,為了壯大各自的勢力,綠林軍與舂陵軍進行了聯合,實力大增。

帝王世系


廟號謚號史稱名諱生卒及在位年月年號
-淮陽武順王更始帝劉玄?-23年-25年9月-11月更始
---劉永?-25年11月-27年-
---劉紆?-27-2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