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始建於1958年,是我省唯一的地理學科專業研究機構,原隸屬中國科學院,是建國后我省成立較早的科研機構之一,也是當時我國設立的七家專業地理研究機構之一, 1980年河南省科學院成立后劃歸河南省地方領導,1987年經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審議批准由省科學院和省計劃委員會雙重領導,1995年經上級批准對外同時稱河南省軟科學研究所、河南省科學院硅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996年經河南省人民政府同意負責籌建河南省硅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該中心1999年11月經專家驗收后,已經正式對外開展工作。
建所 50 年來,我所廣大科技人員銳意進取,勇於創新,在豐富我國地理學研究、為河南資源綜合利用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等實踐方面進行了大量具有開創性的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到目前為止,共完成各類科研成果 400 余項,有120 余項獲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公開發表論文(著) 1200 余篇(部),部分領域已形成較高的知名度,成為我國地
理科學與區域發展研究和實踐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長期的科研積累,已形成了三大學科優勢。一是區域發展研究,重點包括區域資源綜合利用開發與可持續利用、區域規劃、國土整治、土地利用規劃、城市規劃、旅遊發展規劃、農村經濟發展、工業生產力布局、區域可持續發展等重大決策研究等。二是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開發應用,主要包括航空攝影、遙感圖像判讀、遙感考古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測繪、專題地圖編製、電子地圖等。三是地理學應用技術研發,如造紙黑液治理技術、土壤肥料技術、植物營養技術、農業生態種植技術和養殖技術、園林花卉種植技術等。通過科技體制改革,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里,我所將以充滿活力的科技隊伍為依託,努力開拓創新,為地理科學事業發展,為河南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做出新貢獻。
全所職工共201人。其中高級研究人員81人(研究員26人),中級研究人員82人。高級研究人員中,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委員1人,省人民政府參事 2 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2 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3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6人,省管優秀專家7人,省跨世紀學術帶頭人5 人,博士生導師 2 人,碩士研究生導師 3 人。
團結高效,開拓務實,三老四嚴,愛所敬業。
第一部分 地理所創建的背景
一、新中國建立初期河南科技事業的恢復
河南是中華民族科學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在華夏文明史上,有著輝煌燦爛的篇章。特別是新中國的建立,為河南科技事業的發展開闢嶄新的道路。新中國成立后,中共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中共河南省委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對科學技術事業的恢復和發展給予高度重視,及時地把建立全省科技管理和研究機構、發展文化教育、培養建設人才等問題列入議事日程,迅速於 1951年籌建了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河南分會(簡稱河南省科聯)和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河南分會(簡稱河南省科普協會)。與此同時,積極恢復和創建科研與開發機構,調動知識分子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工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的積極性。 1952年河南省恢復了中華醫學會河南分會的活動。河南省化學學會在化學家李俊甫、馬傑的倡導下,也得到恢復和重建。此外,還正式成立了由許逸超任理事長的河南省地理學會,由何均任理事長的河南省昆蟲學會等 3個省級自然科學專門學會。到 1956年底,河南省科聯下屬有 14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這些學會利用年會、學術討論會、專題報告會、座談會、展覽會等多種形式開展了大量的學術活動,增進了科技工作者之間的了解和學術上的交流與合作,提高了學術水平。
1950 年 8月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在北京成立時,明確提出了協會的宗旨:普及自然科學知識,提高人民科學技術水平。 1951年河南省科普協會成立后,河南省委對科普協會工作非常重視和支持,號召全省科技工作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為提高人民的科學技術水平服務。全省各地市、縣相繼成立了科普分會,舉辦各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培養了一大批科技工作積極分子,促進了群眾性的科學活動。到 1956年底,河南全省共有鄭州大學、開封師範學院、河南醫學院、河南農學院、新鄉師範學院、鄭州師範專科學校、開封師範專科學校等 7所高等院校,為培養新一代科技人才打下基礎。以上這些舉措,促進了建國后河南科技事業的發展,也為在國民經濟恢復和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科研和開發機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二、河南省科研機構的建立
在國民經濟恢復和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為適應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根據本省的基礎條件,河南省開始著手建立科研機構。建國初期,河南省在農業、林業、水利、氣象、建築和部分工業方面還是有一些科研試驗設計機構,有一定的科技基礎。如:河南省農業試驗廠,一方面開展試驗研究,一方面也負有全省農業科研管理的職責。又如:黃河水利委員會水利科學研究所、河南省水利勘測設計院、建築設計研究院、冶金規劃設計院、紡織科學研究所、化工設計院、計量測試研究所以及遍布全省的不同類型的氣象站等科研設計單位,都是 50年代初期建成的。這些研究機構在 1958年之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初具規模,在河南省初步形成了一個基本上適應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的科研體系。雖然受到 1957年出現的反右派鬥爭擴大化的影響,給河南科技工作帶來一定的阻力,但從全局來看,河南的科技事業是在不斷的前進著。
早在 1956年 9月,中共中央第八次代表大會明確指出:要努力培養建設人才,加強科研工作,以適應社會主義建設和文化發展的需要。中共河南省委、省人委認真貫徹執行中央的指示,堅決響應向科學進軍的號召,為發展河南科技事業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同時,為加強對科學技術工作的領導,河南省人民委員會於 1958年 9月 20日發出《關於我省建立科學組織機構開展科學工作的通知》,要求“我省自上而下地建立科學領導和研究機構。建立河南省科學工作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河南省分院”。 1958年之前,河南省本身除了幾個帶有試驗研究性質的農、林、水等方面的場站、所外,其它方面的自然科學研究機構幾乎是空白。根據河南省人民委員會的決定,於 1958年 9月成立了中國科學院河南分院,編製 20人,下設物理、化學、數學、氣象、地質等 5個自然科學研究所,編製 135人。另有一個社會科學研究所,編製 10人。從此,中國科學院河南分院作為河南省在自然科學方面的研究機構雛形已經形成。並繼續籌建其它自然科學研究機構。
第二部分 地理所創建的過程
一、河南地理研究所為“中國科學院河南分院第 11研究所”
為了擴大中國科學院河南分院的建制,充實河南省在自然科學研究方面的技術研究力量, 1958年 9月中國科學院河南分院成立后,從全國各有關高等院校陸續分配一批大學畢業生來中國科學院河南分院工作。除原來設置的中國科學院河南分院下屬物理、化學、數學、氣象、地質等 5個自然科學研究所外,又籌建了原子能、電子、自動化、動力、生物、地理研究所,以及本底調查站、人造衛星觀測站和自然區域研究室等 9個研究單位。河南地理研究所即為籌建的自然科學研究機構之一。至此,中國科學院河南分院下設的自然科學研究機構共有 14個研究所(站、室)編製 555人。河南地理研究所當時排序為“中國科學院河南分院第 11研究所”。
二、“系所合一”的組建形式
限於河南省科學技術力量和科學研究基礎比較薄弱, 1958年秋中國科學院河南分院籌建的許多研究所,都是依託本省的高等院校或有關專業單位,如:鄭州大學、開封師範學院、新鄉師範學院、省氣象局、省地質局等,實行諸如“系所合一”等各種組建形式,開展研究工作。如物理、數學、原子能等研究所與鄭州大學合作;化學、生物等研究所與新鄉師範學院合作。河南地理研究所就是在開封師範學院地理系原地理所基礎上籌建的。建所伊始,即實行“系所合一”,共同進行研究工作。所址設在開封師範學院東八齋。所長由開封師範學院地理系主任尚世英教授兼任。
1958 年 12月,國家科委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地方科技工作會議,聶榮臻副總理在大會上就科技工作任務、方針、道路以及思想作風等問題,作了重要講話。提出地方科技工作要為當前當地工農業生產服務的“兩當”方針,“地方的科學技術工作任務,首先是為本地區的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結合本地區的特點,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來發展本地區的科學技術”。經河南省人委批准,中國科學院河南分院下屬各研究所從 1959年起,根據國家科委關於科技工作的方針,結合河南省的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和存在的實際問題,投入到科研實際工作中來,其研究經費由科學院事業費中列支。河南地理所與生物研究所等單位的科技人員和開封師範學院地理系師生約 570餘人參加了河南分院組織的豫南大別山區野生植物資源綜合考察。此外,還根據河南分院的安排,結合河南省農業上存在的問題,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一些區域地理、自然區劃、土壤普查、地圖編製以及縣、市地理志的編纂等方面的科研活動。河南地理研究所成為建國后在河南建立最早的自然科學地理專業研究機構之一,從此開始了正規的地理科學研究工作。
1959 年中國科學院河南分院為河南地理研究所配備了幹部。與此同時,從 1959 1961年間,陸續有開封師範學院地理系、北京地質學院和長春地質學院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系等高等院校的大學畢業生,以及有關專業的中等專業學校的畢業生,分配到河南地理研究所工作。相繼有李居信、張天楨、孫憲章、黃玲、韓淑芬、李學仁、席榮珖、閆占元、李樹田、呂修啟、劉福洲、趙明霓、王樹棟、姜清華、張繼欽等人,組成了河南地理研究所建所初期的基本研究力量。所內根據學科設置了氣候、水文、土壤、地質地貌、經濟、製圖等研究室(組)。由地理系教師作為研究室(組)的負責人或科研業務指導老師、或參與研究所的課題研究工作。如:李克煌、司錫明、李景琨、蘇文才、張光業、全石琳、李潤田、李長傅、黃以柱、王建堂、石韞璋、史玉琴老師等。建所初期的行政事務和科研管理、圖書情 報資料工作均由戴淑芳老師承擔。
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地圖與GIS研究中心
城市與旅遊規劃研究中心
區域發展研究中心
土地科學研究中心
農業與農村發展研究中心
行政辦公室
黨總支辦公室
業務辦公室
企業管理辦公室
人事科
中國硅鉀肥集團有限公司
河南省科佳GIS工程有限公司
所長 馮德顯
1964 年 1月 20日 生,漢族,河南鎮平縣人。
至今。 2000年 9月至 2003年 7月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攻讀人文地理專業可持續發展 方向博士研究生,獲博士 學位。
中國地理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地理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地理學會農業與農村專業委員為副主任,城市專業委員會、旅遊專業 委員會委員、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理事,河南省地理學會副理事長,河南省軟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河南省城市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地域研究與開發》主編。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工業大學、河南理工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華東師範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書 記 董建國 同志
1957 年 1月 6日 出生,河南新密市人。中共黨員,中央黨校經濟管理專業,本科學歷。曾作為知青下鄉務農;后在空軍服役,從事航空機械專業維護工作,政治工作;轉業后曾從事核儀錶研製工作、 GIS與航空攝影工作,區域發展研究等。
曾研製成功多通道伽瑪射線料位計,並獲國家專利;組織實施多項航空攝影工程,如:鄭州市真彩、彩紅外、黑白攝影;組織實施鄭州市數字化管理工程數據部分工作;市縣旅遊發展規劃研究;循環生態養殖工程研究等。
副所長 閻官法 同志
1963 年 12月生,漢族,河南省武陟縣人。 1985年畢業於中國人民計劃統計學院生產布局專業。同年到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工作至今。現任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副所長。
參加工作以來,主持或參與完成科研成果 30餘項。其中“河南省黃河兩岸地區經濟發展戰略”、“河南省黃河兩岸地區開發治理綜合研究”、“鄭州市工業用水定額編製研究”均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河南省黃淮海平原農業開發總體規劃及實施”、“安陽縣旅遊發展研究”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缺水縣域協調發展及可持續發展研究”、“上街工業衛星城的發展目標與建設途徑”分別獲河南省實用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黃河下游水沙資源的農業利用研究”、“平原農業大縣跨世紀發展模式與途徑研究”分別獲河南省實用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發表論文 20餘篇,參編專著 3部。
副所長 邱士可 同志
現任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副所長。
主要從事區域發展、科技創新研究,主持或參與完成科研成果 10 余項。獲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5 項三等獎 3 項,省科學院科技成果一等獎 8 項。發表論文 10 余篇,參編專著 2 部。
研究員
副研究員 高級工程師、高級實驗師
全所科研工作以地理信息系統研究與應用、軟科學研究和地理學應用技術三大支柱為重點, 1996年完成科研成果31項,1997年完成科研成果24項,1998完成科研成果26項,1999年完成成果22項,初步具備在三大優勢領域面向市場批量承擔研究任務的能力。開發工作以硅肥技術開發、硅鉀肥工業化生產技術開發、大中型造紙廠鹼法草漿造紙污水綜合治理技術開發、新材料產品開發、地理信息系統(GIS)工程開發、花崗岩藝術拼花製品工業化生產技術開發等為主。
1、河南地圖學研究 7、河南工業地理研究
2、河南自然地理學研究 8、河南城市地理研究
3、河南經濟地理學研究 9、河南旅遊規劃研究
4、河南平原治理研究 10、河南遙感與GIS研究
6、河南區域規劃研究 12、河南生物生態工程研究
GIS研究與應用
我們開通了擁有52台終端的計算機區域網,建有獨立的國際網際網路網站,現在共擁有586、686以上的計算機100餘台,完成的主要項目有河南省資源信息庫――土地資源資料庫系統,淮北地區農作物病蟲害微機測報專家系統,網路模擬法在鄭州市北郊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評價中的應用,新疆昌吉市農田灌溉系統,鄭州市土地利 用現狀圖,鄭州市土地利用規劃圖及大量縣級土地規劃電子地圖,河南省情信息系統(每年都在做升級版)等。
研討會現場
應用技術研究
已初步在硅肥應用技術研究與推廣,硅鉀肥工業化生產技術研究與應用,鱔魚生態工程技術研究與應用,減法草槳造紙污水治理技術,超硬材料製品生產技術,天然石材藝術拼花製品工業化生產技術等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中原城市群半城市化地區發展研究 河南省科學院科技成果二等獎
數字城市總體框架體系設計與建設模式研究 河南省科學院科技成果二等獎
縣級旅遊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研究 河南省科學院科技成果三等獎
河南省衛輝市旅遊業發展研究 河南省科學院科技成果三等獎
黃鱔攝食生態與管理技術研究 河南省科學院科技成果二等獎
基於 GIS的大型遺址信息系統研究——以鄭韓故城為例 河南省科學院科技成果三等獎
河南省城區循環經濟發展研究 河南省科學院科技成果三等獎
濟源生態市建設研究 河南省科學院科技成果三等獎
河南省生態環境保護研究 河南省科學院科技成果一等獎
河南省農用地生態安全評價研究 河南省科學院科技成果二等獎
鄭州市地下水功能區劃研究 河南省科學院科技成果二等獎
基於 WebGIS的新農村社區管理信息系統研究 河南省科學院科技成果二等獎
中部發達縣域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研究 河南省科學院科技成果二等獎
大型水利工程環境影響監測與預警信息系統建立與應用 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河南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戰略與實施對策研究 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加入WTO對河南科技發展的影響與對策 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區域創新體系理論與河南省的實證研究 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鄭州市土地價格及動態監測研究 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鄭州市工業用水定額編製研究 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河南太行山旅遊區發展研究 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安陽縣旅遊發展研究 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組件式三維地理信息系統軟體的研製 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區域研究與開發》 本刊是由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主辦的地理學綜合性學術刊物。本刊1982年創刊,主要刊載地域研究與開發方面的理論、方法與實踐性的最新研究成果。讀者對象主要是地理學研究、可持續發展研究、區域研究等方面的科研工作者及大中專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