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碗窯村的結果 展開
碗窯村
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橋墩鎮下轄村
碗窯村舊稱蕉灘或蕉灘碗窯,位於溫州市蒼南縣橋墩鎮境內,玉龍湖河谷中上游,是清代浙南地區燒制民用青花瓷的主要基地。
清朝初年的吊腳樓
碗窯村
“一些先富起來的礦老闆感覺應該留住碗窯的歷史,就籌資建民間陶瓷文化博物館,”蒼南縣一政府部門官員表示。碗窯博物館於3年前開建,共投資130多萬元,面積近2000平方米,以與古村協調的木建築為主,陳列明初及清各時期民間陶瓷。
蒼南縣旅遊局人士表示,此前一年到碗窯旅遊的人數已達到3萬多。隨著民間陶瓷文化博物館的建成,在古村的老戲台、陶瓷老作坊等風貌映襯下,古村碗窯將會吸引更多遊人。
蒼南縣橋墩鎮碗窯村
碗窯村舊稱蕉灘或蕉灘碗窯,位於蒼南縣橋墩鎮境內,玉龍湖河谷中上游,是清代浙南地區燒制民用青花瓷的主要基地。始建於明洪武年間。融民居、古陶瓷生產線、古廟古戲台於一體,至今仍完整保留著商品經濟萌芽時期以手工業工場為中心的古老村落形態,是一活生生的歷史博物館,堪稱人文景觀之一絕。村落中至今仍保留著300多間清初樣式的古建築,碗窯依坡而築,每條窯有八九格,故名階級窯。古代工匠充分利用水力建成八級水碓,計有46個搗臼的半自動生產流水線。
每戶人家的房前屋后都有山泉繞過,恬淡秀美,宛如人間仙境。村子最北端有一棟類似明末閩南民居的建築,據說是碗窯年紀最大的房子。這老態龍鐘的木結構房屋,至今仍有人居住。碗窯村周邊有氣勢磅礴的三折瀑布,吊腳樓更具畲鄉風格,順坡拾級而築,宛如一座石朴的山城。
碗窯村
據史料記載,當時碗窯小小一個村落,竟吸引了40餘姓聚居,人口多達4000人。碗窯人秉傳祖業,埋頭做碗,除了三四家開小客棧的,另有十來個人懂一點“官話”,給不通當地方言的客商們做做“翻譯”,其餘的幾千號人口基本從事手工制陶。村裡客商雲集。雖然龍窯(階級窯)多達18條,但手工出品慢,要貨的人又多,商人們為了屯足貨,甚至一住半年。
歷史上,這個小小的村莊因為做碗而成為江南赫赫有名的鄉鎮。從前的碗窯村交通十分發達,旅館飯店林立,戲台上夜夜好戲不斷,來買碗的各地客商不絕。在本世紀初,這裡是江南一個較大的陶瓷基地。碗窯曾經使村民富甲一方,外地姑娘以能嫁到碗窯村為榮,本村的女孩子一般也不願外嫁。斗轉星移,世事變遷,碗窯村如今已不做碗了,只有老戲台、舊客店還在村中靜靜地矗立。制碗手藝僅存的一家,還保留著古老的制碗作坊,遊客花上十元錢,可以用泥胚做一回碗,那種與泥土親近的感覺確實令人陶醉。
碗窯村
在群山環抱中的村舍都有著幾百年的歷史。村子最北端有一棟類似明末閩南民居的建築,據說是碗窯年紀最大的房子。這老態龍鐘的木結構房屋,至今仍有人居住。村中的房子依地勢而建,一條蜿蜒曲折的山道將它們串聯起來,清朝初年的吊腳樓、二層的小木樓錯落有致、形態各異,彷彿一條樸實珠鏈上點綴的飾物,古拙而充滿韻味。幾百年的時光匆匆滑落,村道的石板被磨得光可鑒人,頭頂的層檐依然遮蔽著風雨。
村道很窄,僅容兩人並肩而過,常有眼神間帶著一點羞澀的村民迎面而來,他們會熱情地讓客人先過,外來的旅人總是在這種不經意間,找到一種歸家的感覺。每天背著包在碗窯村遊走,與靜謐相伴,與雞鴨為伍,在城市中變得蕪雜的心靈會得到清修與撫慰。
碗窯地處偏僻,生活簡單寂寞,為了留住客人,村裡集資興建戲台。村民們財大氣粗,一次性在半嶺、下窯各蓋一座戲台。第二年,又按當時習俗,在戲台對面蓋三官殿(意謂演戲是為了祭祖娛神,以避嫌傷風化)。碗窯的三官殿和戲台工藝十分精良。三官殿里大大小小的藻井多達13個,形狀各異,無一類似。藻井層層描繪人物、詩詞、花草———據南戲專家們考證,至少繪有12支當時盛行的戲文。經過鼎盛期,碗窯漸漸走上下坡路。1936年,全國到處鬧飢荒,誰買碗?碗窯人只好將碗壘在家裡,最後終於停產。解放后,碗窯曾有過幾次起色,先後辦過生產合作社等,村民們的戶口也遷為“居民”。生產設備有所改觀,但傳統的制瓷設施仍保留沿用。1958年,該地興修水利,建造橋墩水庫,根據用地規劃,水淹下窯。
三宮殿
最基本的特點是正屋建在實地上,廂房除一邊靠在實地和正房相連,其餘三邊皆懸空,靠柱子支撐。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乾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吊樓還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優雅的“絲檐”和寬綽的“走欄”使吊腳樓自成一格。這類吊腳樓比“欄干”較成功地擺脫了原始性,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人還在屋前屋后栽花種草,各種果樹,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種桃,因與“喪”“逃”諧音,不吉利。
三折瀑
又名天燈宮,建於明末清初,位於村中心的山脊上。宮殿共三大間左右二間為偏殿,雕梁畫柱。前面豎匾中浮雕“三宮大帝”四個貼金大字,大殿上有龍頭圖案由大到小,旋形而上,最大直徑約4米,高約三米,像個大銅鐘罩,俗稱“田螺鑽”,旋型由16根龍角形木柱彎旋而上,每根木柱用硬木雕成“4字”,共265塊,連成龍角型,旋邊四個角雕有四條大蝴蝶,翩翩起舞。上有精巧的斗拱,旁邊有螺旋式的藻井,這在傳統建築中較為少見,後者顯示出非凡的皇家氣派。
古戲台
碗窯水碓為木質結構,用於當時制碗時利用水力粉碎泥土之用,在碗窯有多處此建築。有碓桿、碓頭、碓輪大桿、碓拔、監、小槽、閘門組成,這些水碓建於明代。
制碗
被文物專家們認定為古村落的碗窯村,地處蒼南縣玉龍湖河谷的中上游,形成於明洪武年間。這裡的人們以閩南話為方言,尋根溯源,他們的先民是從福建那邊遷徙過來的。根據當地族譜記載,這個古村落里的居民原是福建連城縣一帶的人。為避戰亂,流落到浙南玉蒼山麓南坡蕉灘時,被當地的資源條件所吸引,定居下來。因為這裡雖四面環山,但交通便捷,一條長年流水充盈的大溪從村前經過,一直通向橫陽支江,進入鰲江。古村落聚居的以巫姓為最早,朱姓為多,他們的祖先有燒制陶瓷器皿的手藝,尤以燒青花陶瓷見長,因此代代相傳。在清乾隆年間這裡陶瓷生產達到極盛,生產期一直延續到解放以後。
產業盛,才會人丁旺。當時碗窯一個小小村落,竟吸引了4000多人聚居。碗窯出產的碗,花色品種很多,很適宜百姓的生活需求,有大圈碗、小圈碗、點心碗、酒盞醋碟、調羹湯盆等。我印象很深的有一種點心碗,特別大,中間畫有青花“鵝頭”,當地人叫“五奎”,常用來盛稀飯。
每天有大量的碗出產,古村落里商業氣息也非常濃。幾千號人口從事手工制陶,村裡客商雲集,生產線多達18條。這裡的窯當地人叫它是“階級窯”,是拾級而上建造的,每條窯有八九級。村子里水資源豐富,當地工匠充分利用水力建成八級水碓,計有46個以流水為動力的搗臼。那是真正的“流水線”。
由於手工出品慢,要貨的人又多,為了應付春節前的生意旺季,有些商家就囤積貨源,在這裡一住就是半年。所以,村子里還開了三四家小客棧,如今木結構的三層樓還保持著古老客棧的遺風,這種木結構的老屋,在浙南山區很少見到。為了留得住商客,也為了節日里舉辦社戲的需要,村子里建了一個古戲台,至今還保留著。一個小村寨有非常精緻的古戲台,其造型和工藝與平原鄉鎮上的戲台相比還要高檔和大氣,更有客棧配套,可見這個村落早在清朝中葉,商品經濟已經進入萌芽時期,成為以手工業工場為中心的帶動商業活動的古老村落。可以說,這裡比起其他可以觀光的古村落,更多了商品經濟的現場“教案”。當時這裡的運輸水路、旱路直通南北兩港,大溪邊的埠頭有好幾個,枕頭石的台階路已經被磨得又光又亮,那也是商氣帶動物流和人流的見證。
如今這裡不再生產粗碗了,村民們根據當地具有豐富耐火泥的資源,生產高檔的耐火磚。可這裡還保存碗窯的作坊,每當旅遊旺季到來時,老農民就會為遊客演繹古老的制碗手藝。
小貼士
出發:背上行囊,搭上任何一趟開往溫州或經過溫州的火車。從溫開往蒼南的中巴。蒼南縣城包計程車到碗窯只需40元———這是最快而且比較合算的出行方式,並且只需不到一小時的車程。如果堅持搭汽車的話,恐怕要花去你半天時間,光等車就足以讓你等到心煩,更別說還得不斷換車。停頓:
碗窯沒有可供住宿的酒家賓館。背包客可以住在農家,每人約30元,既可領略農家風情,又可近距離與山林相伴。碗窯村的村口有一家小餐館,不要奢望有更多的選擇———全村僅此一家餐館,只有一張桌子三把椅子,但是這裡可以提供城市裡遍尋不到的便宜而新鮮的飯菜。如若人多,就捧著碗蹲在水庫邊對著青山綠水吃飯,也是一種愜意的事情。玩吧:
碗窯村
一定要到做碗的舊作坊玩泥巴,還可以像我一樣半夜爬起來看天燈。村子后的小山頭是爬山的好去處———那是真正的爬山,又滑又陡的山路會讓你連滾帶爬,嬉笑不禁。
玩點:除了在該村看古屋、看階窯、看制窯外,半夜爬起來看天燈,三官廟前那盞“天燈”已經點了三百年了,在濃霧中會讓你顯得格外溫暖。。。(不作本站內容);村子后的小山頭是爬山的好去處——那是真正的爬山,又滑又陡的山路會讓你連滾帶爬,嬉笑不禁。
路線引導:到碗窯村首先到溫州,從溫州坐巴士到蒼南縣,車程一個半小時,快客25元,慢車15元;從蒼南縣到碗窯村可以在橋墩鎮轉車抵達碗窯村(蒼南至橋墩3元,橋墩至碗窯2元),也可以直接打車,大約40元——這是最快而且比較合算的出行方式,並且只需不到一小時的車程。
碗窯吃住:碗窯沒有可供住宿的酒家賓館。背包客可以住在農家,每人約30元,碗窯村的村口有一家小餐館,不要奢望有更多的選擇——全村僅此一家餐館,只有一張桌子三把椅子,但是這裡可以提供城市裡遍尋不到的便宜而新鮮的飯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