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劇

湖南省傳統地方戲劇種

祁劇是湖南省傳統地方戲劇種之一,它又稱祁陽班子,民國初年稱“祁陽戲”,祁陽祁東民間稱“大(dai)戲”。因形成於祁陽而得名祁劇。清末又名“楚南戲”,新中國成立后,始稱祁劇。祁劇面臨的尷尬是一個普遍現象。

祁劇的流布區域較為廣泛,除湖南的衡陽、零陵、懷化、邵陽、郴州等地區擁有祁劇演出班社之外,不少祁劇班社還到外省演出,曾一度形成“祁陽弟子遍天下”的鼎盛局面。2008年,祁劇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溯源


祁劇《泗冰拿剛》薛剛
祁劇《泗冰拿剛》薛剛
祁劇源於弋陽腔,是明初傳入祁陽后與地方藝術相融合,長期演變而逐漸形成的。據說為明永樂年間(1403-1424),當時弋陽腔隨江西移民傳至祁陽,逐漸傳播,地方化,明朝成化年間(約公元1465年至1487年),弋陽諸腔與當地豐富的民間藝術相結合,逐漸地方化,形成了祁陽一帶的高腔;明朝萬曆年間,崑山腔風靡全國后,祁陽一帶的戲曲又吸收了崑腔和崑腔劇目;清康熙后,祁劇先後融匯徽調、漢調和秦腔而形成彈腔(南北路)。隨著聲腔的增多,祁劇劇目、表演藝術日益豐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以彈腔為主的多聲腔劇種。到了清朝康熙、乾隆年間,社會太平,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官場選伎征歌,民間酬神演戲,一時成為社會時尚。清末,江西、福建等地稱祁陽戲為“楚南戲”。民國年間,稱“祁陽戲”,以發生髮展於祁陽一帶而得名。新中國成立后,定名為“祁劇”,兼有高、昆、彈3種聲腔,分為永河、寶河兩大流派,藝術特點高亢、粗獷,帶有濃郁的山野氣息。但舞台語言,統一用經過規範化的祁陽官話。
祁劇《三搜索府》施自
祁劇《三搜索府》施自
弋陽腔最早的劇目是《目連傳》,其被稱為祁劇高腔之祖。祁劇在明代後期,已成為湖南流行較廣的劇種。據清代同治九年修纂的《祁陽縣誌·藝文志》記載,明朝末期,祁陽地方已經有了較為健全體制的戲班活動。
高腔是祁劇最早的聲腔,清朝康熙後期,祁劇在先後融合了徽調、漢調和西黃腔之後,逐漸形成了彈腔(南北路)。后彈劇在發展過程中,南路有受宜黃戲的交流影響。隨著其流行和劇目及表演藝術的變化,祁劇聲腔形式日益豐富。
清朝康熙、乾隆時期,祁劇社有較大的流傳和發展,向外遍及廣西、廣東、江西、福建等省。祁劇著名班社在清嘉慶年間有吉祥班、老四喜班等。咸豐同治(1851-1874)以後,祁劇有了全面的發展,眾多新劇社、劇目和名家不斷湧現。
當時的班社有科班、中班、江湖班三種:一、科班。一般的藝員入科三年才滿師,期間的活動都在科班內。早期的科班在白水、零陵、貴恙、祁陽等地活動。二、中班。一般在學徒出科后,還要再幫師三年。學徒在次期間仍然一邊唱戲,一邊學戲,有微波的收入,這段時間被稱為“中班”。三、江湖班。最早的江湖班是老春花班,在康熙年間就在武崗一帶進行演出活動。乾隆年間有諸如慶芳班、瑞華班、新喜堂班等光緒年間著名班社有榮慶班、老永和班等。清朝末年的四喜班、榮慶班、老永和班和天仙園,合起來被稱作“四大名班”。
祁劇起源於祁陽,但是風雲流轉的幾百年間,祁劇卻傳遍了半個中國。清朝康熙、乾隆年間,祁劇不僅在本省紅火,而且紛紛向鄰近地區和省份蔓延流傳,遍及桂、粵、贛、閩、滇、黔諸省,達到了鼎盛時期。
明代中葉,江西“弋陽腔”目蓮戲傳入祁陽,與祁陽地方語言、音樂、祭祀、風俗、民情相結合,逐步演變為祁劇高腔。以後昆、彈腔相繼傳入,成為祁劇三大聲腔。
嘉靖年間,祁劇已初具規模。此後,逐步流傳到湘南、湘西、湘中、粵北、贛南、閩西、廣西、黔東一帶,有“祁陽弟子遍天下”之稱。在長期流傳過程中,造成劇目、唱腔、臉譜、服飾、應工、表演風格的差異,形成兩大流派:以祁陽縣、永州市為中心的湘南各地祁劇叫永河派,以邵陽市為中心的湘中、湘西各地祁劇叫寶河派。廣泛流行於湖南省的祁陽、衡陽、邵陽、零陵、郴州、懷化等地區,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全州、桂林、平樂、柳州和贛南、粵北、閩西一帶。
清康熙后,祁劇先後融匯徽調、漢調和秦腔,形成了彈腔。隨著這不斷的融合與吸收,祁劇的聲腔、劇目、表演藝術日益豐富,逐步發展成為一個以彈腔為主體的多聲腔的湖南地方大戲劇種。
清朝同治年間,左宗棠帶兵打仗,曾經帶著祁陽班子跟隨軍隊,把祁劇帶領著一路唱到了新疆。民間有“祁陽子弟遍天下”之言,祁劇盛極一時。郭沫若看過祁劇演出后曾經說過:“祁劇是全國名列第二的優秀劇種”。
新中國建國后,劇團發展興盛。1956年時,湖南全省有祁劇社團29個,共有1972人參與從事。從1958年起,不斷創作現代劇作,如《送糧》《新坡將軍》等。在1960年,湖南省祁劇藝術團彙報演出了《鬧嚴府》;同年,還開始興建湖南省祁劇院。1963年在省戲曲學院設立祁劇科,開始招收專業學員。十年動亂,使祁劇藝術備受摧殘,1978年以來,才漸漸恢復起來,1980年底,湖南省文化局組織全省祁劇教學演出,組織評選出二十四個優秀劇目錄相、從而為祁劇保留了眾多的許多優秀劇目表演藝術材料,為祁劇的保存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分佈及流派


祁劇,比京劇的歷史還早400年的地方劇種,舊稱祁陽戲、祁陽班子,是湖南省傳統地方戲曲中流行地域最廣、歷史最悠久的一個劇種。湖南省八個古老的地方大戲劇種中,只有祁劇佔據了永州、衡陽、郴州、邵陽、懷化、婁底等大半個湖南省的地盤。
祁劇
祁劇
祁陽人向愛歌舞,民歌小調極為豐富。祁陽之地信鬼好祀,多有百戲、雜技之藝。明代初年,弋陽等戲曲聲腔流入這肥沃的土地。弋陽腔與祁陽的民歌小調、祭祀歌舞相融合,形成了高腔系統。明萬曆年間,祁陽一帶的戲曲,又吸收了崑腔音樂和崑腔劇目。
祁劇的流布區域較為廣泛。不少地區祁劇班社還到外省演出,足跡流布桂、粵、贛、閩、滇、黔諸省。在演出過程中,祁劇與桂劇、粵劇、閩西漢劇廣東漢劇等地方戲曲劇種,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既擴大了祁劇的影響,又豐富了自己的藝術表現形式,推動了地方戲曲藝術的發展,曾一度形成“祁陽弟子遍天下”的鼎盛局面。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祁劇積累了不少優秀的劇目。雖因歷史變故、血風腥雨,加之口手相傳的學藝方式,使不少劇目埋在了歷史的煙塵之中,但經過挖掘整理,保留下來的劇目還有近千。
祁劇兼有高腔、崑腔、彈腔3種聲腔,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地形成永河、寶河兩大流派,其舞台語言均統一使用祁陽官話。演唱時永河派由鼓師幫腔,寶河派用嗩吶幫腔,聲調高揚、激越。祁劇劇目繁多,曲牌豐富,是彈腔為主的多聲腔的湖南大戲種。

表演風格

在表演藝術上,祁劇具有粗獷、誇張、樸實的特點,動作講究眼、鼻、胸、手指、腳尖的配合一致和勻稱協調,必須符合一定的規格,稱為“歸子午”。祁劇的表演有一套本劇種特有的嚴格程式:例如“亮相”就規定要在撩袖、抖袖、整冠或者整鬢之後再進行;“開衫子”則可以分為全衫子和半邊衫子;表現將校轅門侯差和武將出征前的戰鬥的準備,動作程序繁雜,規格嚴謹,難度很高。
祁劇的各行當腳色的指、眼、步和身段,都各自有一套技法:祁劇要求花臉過頭、鬚生平眉、小生平肩。例如花臉一般講究眼珠的滾動和臉部肌肉的顫動;旦行講究柔軟放鬆的“棉花身段”等。祁劇在表演工夫上特別重視腕子功,要求能做到倒掌(手掌向外,手指能碰到手臂),轉動靈活,耍出各種“腕子花”樣式,做到柔弱無骨、轉動靈活自如。眼神表情也有多種多樣,表現吃驚或者焦急時用“鬥眼”,表現發怒或者威脅時用“瞪眼”,表現沉思時用“梭眼”,表現氣憤時用“睜眼”,表現左右看人用“分眼”,表現人之將死用“陰眼”,表現人之喜愛多情用“俊眼”等。
祁劇的表演藝術多從生活出發,加以舞蹈化的發展。除此之外,祁劇尚有許多獨特的表演技巧,如跑馬的舞蹈,習慣上稱作“馬路”,就有幾十種不同的舞蹈動作,不但表演逼真,而且十分優美。同時又融合和吸收了拳擊、舞劍等民間武術,因而更具有鄉土特色。臉譜一般只用紅、黑、白三色,多注重眼、鼻、口的勾畫,線條剛勁有力。

行當


祁劇現行的角色行當可以分為生角、小生、花臉、丑角、正旦、小旦、老旦七行。除老旦在重頭戲中較少外,其他各行當又因扮演不同類型的角色分成若干戲路。其中正生包括白須、花須、青須;花臉包括整個凈行角色;丑角有文丑和武丑之別。每個戲班的正旦和和老旦只有一個,除此其他各行都有多人。

生角

或稱作正生,一般扮演掛青、白、花三種鬍鬚的角色,其中還包括
祁劇花臉臉譜
祁劇花臉臉譜
紅生。一般按穿著的不同袍服可分為官衣、水衣、解袍、靠馬、稻子、袍子、黃布擺等不同戲路;此外還有員外戲、背時皇帝戲(扮演被迫退位的帝王)、死戲、瘋戲等特殊做派。其中的靠馬戲指扎靠路馬的武將戲。掛白須者如楊滾、黃忠,掛青須者如岳飛、馬超。祁劇比較重視功架和馬路,並有多種趟馬動作,表演時演員上身為騎者,下部狀坐騎。例如《楊滾教槍》中的“馬踏五營”的一段,楊滾在表演跑馬時,一手持刀,一手提靠,上下有節奏地擺動,儼然一副策馬疾馳的樣子;在表演退馬時,雙膝微蹲,雙足踮起,採取碎步後退的姿勢,臀部有節奏地扭動,活像馬屁股。這路戲的表演相當具有特色,演出十分火爆。褶子戲和袍子戲則均比較注重身法的變化。特別是在袍子戲中,一般要求袍子、羅帽、鬍鬚和手腳都能緊密配合,如《賣馬當鐧》一劇當中,秦瓊耍的七十二路鐧法,身法就特別繁重。在黃布擺戲中扮演長者、鄉佬的一類角色時,大多為掛白須角色,要求唱、做、念並重,如《趕子雷打》中的張元秀。

小生

一般按照演員的冠戴來分戲路,在文戲中戴有紗帽、解元巾和一字巾戲,武戲則有二龍叉和包巾戲,紫金冠和羅帽戲則文武戲兼有。此外還有一路開臉戲,如《金水橋》中的秦英,《薛剛反唐》一劇中的薛葵,還有掛須戲如《楊滾教槍》中的高懷德等。紫金冠戲中扮演周瑜、呂布、羅成、子都等將帥,穿蟒或扎靠,都講究運用頸功挽翎,甩紫金冠,拋披髮等技法。解元巾戲扮書生,穿花褶子,講究運用褶子的風度,斯文中略帶有風流,如燒火中的倪俊;一字巾戲扮書生者則穿青褶子,著趿鞋,又稱趿鞋戲,表演者斯文儒雅,如梅良玉、許仙等角色。祁劇的小生羅帽戲也用軟羅帽,帽坨可作拋下、翻上或轉動等動作。文小生則講究腕子花、指法、袖筒功。

花臉

按穿著可分為諸如蟒袍、靠馬、袍子、水衣、赤膊等不同種戲路。蟒袍戲還有文、武不同戲路之分。文戲者扮演諸如曹操、嚴嵩、潘洪、包公等角色,注重不同的位份和講唱手法;武戲如《司馬洗宮》中的司馬師,注重袍袖功夫,有大幅度的揮袖、甩袖等動作;袍子戲中有幾齣中軍戲(如《打彈鳴冤》中的中軍),穿袍子、馬褂,馬蹄袖,掛朝珠,常走點步,動袖的時候還帶有甩須,身法特多。赤膊戲則多扮演張飛、馬剛等角色,演員袒露上身,並常用滾肚的技法。祁劇花臉角色的表演風格豪邁、粗獷、火辣。不論演哪路戲,都會有大幅度的動臉轉眼的表演。如《泗水拿剛》中,當薛剛聽說可以為文母報仇雪恨時,突的一下站立起來,頭一揚就將軟羅帽坨拋向腦後,一腳就架在椅子上,並雙袖過頭揮舞,雙目圓睜,快速旋轉,面部的肌肉產生劇烈掣動,一線鬍鬚不斷吹起,突出薛剛粗豪的性格和急於報仇的心情。在戲劇《秦府抵命》中,秦燦在盛怒時,雙手猛然端起蟒袍前襟往桌上一蓋,全身橫撲在桌上,兩手伸向桌外抓向劉彥昌;而當被劉駁斥得理虧時,則一下子跌跪在桌后,下頜掛在桌沿邊,兩眼發獃;當毒打秋哥氣絕後,拋桌出位察看。這一連串的撲桌、跌桌、拋桌的大幅度動作,表現極為誇張、強烈。

丑角

扮演的角色類型繁雜,戲路甚多。按穿著來分有諸如解袍、官衣、褶子、爛派、水衣等戲路;若按人物類型分就有老臉、公子、和尚、娃娃、痞子、蠢子、殘疾人等不同的做派。蟒袍戲如《大進宮》當中的趙炳,官衣戲如《鬧嚴府》中的趙文華,比較注意講究位份,重在突出面部表情。公子戲與和尚戲則都屬褶子戲類,身法頗多。公子戲著花褶子,戴公於巾,耍風流扇,甩袖時講究縮腳矮身。和尚戲則穿和尚褶子,戴和尚帽,走矮步,基本功要求甚高。如劇目《樣梅寺》中的了空和尚的表演,常用曲膝的拗身法。《雙下山》中,本悟和尚有諸多象耍數珠、拋數珠和口銜一雙鞋子、張口時將鞋子同時拋向身子兩邊的特技表演。爛派戲則多以衣著檻樓而得名,扮演術士、家院、解差、化子、瞎子、蠢子、啞巴等各類人物,比較注重講白和表情的表現力。水衣戲可以分為文、武兩類:文戲大多扮善良、詼諧的鄉民,如《問樵開箱》中的格子,還包括穿水衣的老臉戲、娃娃戲、矮子戲等;武戲則多為扮演諸如江湖武士、賊盜等角色,如《水滸》中的鼓上蚤時遷;猴子戲的扮演亦屬此類。

正旦

一般扮演端莊溫柔賢惠淑女的婦女形象,如劇本《觀音》中的觀音,《岳傳》中的岳夫人,對表演者要求穩重、文靜。但並不是所有的形象都如此,在正旦扮演的有些角色中,表演也相當潑辣、粗邁,例如《目連傳·打三官堂》中的劉四娘扮演。

小旦

一般飾演年輕姑娘和性格潑辣或具有風騷的婦女形象,前者形象諸如嚴婉玉、孫玉姣、楊排風等,後者諸如閻惜姣、潘金蓮等。小旦的表演上做工較多,一般要求演員輕盈嬌俏,動作幅度較大。
祁劇
祁劇
正旦和小旦有一些共同的戲路,如閨閣戲、蟒袍戲、靠馬戲、背搭戲、悲淚戲等。閨閣戲又被稱作閨門旦戲,以小旦的扮演為主,例如《綉樓贈塔》中的陳翠娥形象;也有正且扮演的,如《三天香》中的謝天香。要求表演者文雅、柔緩。背褡戲則以穿背搭而得名,大多扮演丫環,亦以小旦飾演為主,人物性格則大都聰明活潑、調皮潑辣;也有少數幾齣穿背搭的戲由正旦扮演,如《趕春桃》中的雷氏。悲淚戲中多以唱功為主,正旦扮演者的有如秦香蓮、王春娥等;小旦扮演的如《叢台別》中的陳杏元,《叫街生祭》中的王金愛。此外還有一路小旦專工的笑耍戲,例如《桂枝寫狀》、《金蓮調叔》。《調叔》丫類戲,舊有“風流戲”之稱。

老旦

多扮演老年婦女。重戲不多,有“三出半老旦戲”之說,即《判雙釘》、《造八珍湯》、《浪子收屍》三出,《望兒樓》算半出。此外還有象《太君辭朝》、《仁宗認母》、《牛陴山》等劇,都為唱功戲。

聲腔


祁劇音樂豐富,高、昆唱腔和伴奏、曲牌數以千計。一般可以分為高腔、彈腔、崑腔三種唱腔,高揚激昂的調門
高腔是祁劇演出中最古老和具有特色的聲腔,至今仍然保留著帽形噪鼓等古老的伴奏樂器。演唱的時候,用鼓來打擊出節拍,出腔則配合有鑼鼓、嗩吶來伴腔,用來渲染氣氛,具有弋陽腔的“其節以鼓,其調喧”的特點。它的曲牌可以分為南、北、正、雜等類別。南、北曲牌的區別主要在旋律和樂曲情緒上,一般南曲比較抒情,北曲的比較悲壯。
彈腔可分為南北兩路,其中南路相當於二簧,包括弋板、安春、陰皮等,在發展過程中曾經受到徽劇、宜黃腔等的影響。北路則相當於西皮,並有弋板(四平)、安春(吹腔)等調。南北路旋律相互糅合應用,被稱為“南轉北,北轉南”。
祁劇《孟麗君》梁鏗
祁劇《孟麗君》梁鏗
崑腔保留的曲牌較多,曲牌版式大體可以分為正板、青板、吊句子三種。其中正板為一板三眼的四拍子;青板則為一板一眼和有板無眼的樣式,多適用於節奏較快、情緒變化較大的場面;吊句子則多為自由節奏的板式,適合情緒激昂的場面。
祁劇的唱腔高揚激昂,傳統的唱法除了夫旦、丑角用真聲外,其他的行當均講究用“雨夾雪”(真假聲結合)的方式。演唱要求嚴格,咬字則要注重表現單、雙、空、實,出音則講究抑、揚、頓、挫,務求要做到字正、音清、腔圓。在表演藝術上,祁劇具有粗獷、誇張、樸實的特點,動作講究眼、鼻、胸、手指、腳尖的配合一致和勻稱協調,必須符合一定的規格,稱為“歸子午”。祁劇的表演有一套本劇種特有的嚴格程式:例如“亮相”就規定要在撩袖、抖袖、整冠或者整鬢之後再進行;“開衫子”則可以分為全衫子和半邊衫子;表現將校轅門侯差和武將出征前的戰鬥的準備,動作程序繁雜,規格嚴謹,難度很高。

套路


祁劇的各行當腳色的指、眼、步和身段,都各自有一套技法:要求花臉過頭、鬚生平眉、小生平肩。例如花臉一般講究眼珠的滾動和臉部肌肉的顫動;旦行講究柔軟放鬆的“棉花身段”等。祁劇在表演工夫上特別重視腕子功,要求能做到倒掌(手掌向外,手指能碰到手臂),轉動靈活,耍出各種“腕子花”樣式,做到柔弱無骨、轉動靈活自如。眼神表情也有多種多樣,表現吃驚或者焦急時用“鬥眼”,表現發怒或者威脅時用“瞪眼”,表現沉思時用“梭眼”,表現氣憤時用“睜眼”,表現左右看人用“分眼”,表現人之將死用“陰眼”,表現人之喜愛多情用“俊眼”等。
祁劇的表演藝術多從生活出發,加以舞蹈化的發展。除此之外,祁劇尚有許多獨特的表演技巧,如跑馬的舞蹈,習慣上稱作“馬路”,就有幾十種不同的舞蹈動作,不但表演逼真,而且十分優美。同時又融合和吸收了拳擊、舞劍等民間武術,因而更具有鄉土特色。臉譜一般只用紅、黑、白三色,多注重眼、鼻、口的勾畫,線條剛勁有力。
祁劇伴奏的樂器則主要為祁胡、月琴、三弦、板胡(瓜琴)4大件,祁胡伴奏用的琴筒一般用楠竹製做而成,一般小而長,筒口成喇叭形,琴柱內裝上鐵條,琴弓內藏鐵絲,其音階高揚嘹亮。在打擊樂器方面,有特製的高音戰鼓和帽形噪鼓以及寬邊的大鑼和大鈸等。

科班


祁劇科班眾多,名伶輩出。清咸豐、同治以後,祁劇科班到處湧現。祁劇著名班社在清嘉慶年間有吉祥班、老四喜;光緒年間有榮慶、老永和;辛亥革命以後有大舞台、發舞台、品舞台、紫雲台、大吉祥、太和園、開明、用中、國華等班。祁劇藝人歷來重視培養新人,據現有資料,自咸、同到抗日戰爭前,祁陽縣辦有:鴻、元、如、永、祥、方、香、梅、玉、翠、文、三、喜、榮、國、麗、巧、春、超等四十二個科班。其中玉字科的李玉亮,翠字科的何翠福,三字科的唐三雄,喜字科的劉喜艮,稱祁劇三個半聰明子弟,他們都是名重一時的藝術家。培植人才最多的,當推“榮”字科班,如名丑李榮富(藝名李泥巴),名生李榮禎,名旦蘇榮蘭,他們都是馳名湘桂的大老師傅,在祁劇中享有很高的聲譽。
1933年在祁陽洪橋辦的麗華班,為祁劇第一個女子科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邵陽、武崗、零陵、衡陽又培養了大批演員,大多成為各劇團的骨幹,著名演員有李榮禎、桂松茂、郭品文、鄧漢葵、李泥巴、筱玉梅、謝美仙等。

劇目


祁劇
祁劇
祁劇現有傳統劇目總數上千,有一兩百劇目已失傳。據1982年統計有941個,其中整本272個,散折669個。祁劇音樂高亢激越,曲牌十分豐富,據邵陽統計,有1079首之多。其中被祁劇藝人視為高腔之祖的《目連戲》,可以連演七天,從不重複。現存的傳統演出本《目連正傳》有124折。
根據聲腔的不同,祁劇的劇目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其一,高腔劇目。祁劇高腔最早的劇目是《目連傳》,現存的傳統演出本《目連正傳》有124折。其餘的高腔演齣劇目還有《琵琶記》、《荊釵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其二,崑腔劇目。主要有《天官賜福》、《八仙慶壽》、《卸甲封王》、《六國封相》等。
其三,彈腔劇目。彈腔分南、北路,劇目題材大都來自歷史小說。主要是春秋列國、秦漢三國、薛家將、楊家將、岳家將、水滸故事及包公戲、按院戲。如《黃飛虎反關》、《湘江會》、《吳漢殺妻》等。表現堅貞愛情和美麗神話的劇目也有不少,如《拾玉鐲》、《白蛇傳》等。
祁劇劇目中,有不少做工戲,如《烤火下山》、《劉高搶親》等。這些戲道白、唱詞很少,主要是靠表演動作來介紹劇情,展開故事,表現人物。這樣一來,也就形成了祁劇重表演、重做工的特點。另外,祁劇表演還特別重視眼功,眼神表情多種多樣:表現吃驚或焦急用鬥眼,表現沉思用梭眼,表現威武英俊用顫眼,表現人之喜悅、愛慕用俊眼等。
祁劇先後創造出了《封神榜》、《孟麗君》等傳統戲,《孔繁森》、《鄭培民》等現代戲。現代祁劇《走廊寬,走廊窄》曾獲省田漢戲劇一等獎;《孟麗君》歷時20多年,演出5000多場;《目連傳》則得到了歐美人的高度評價。
祁劇現有傳統劇目總數上千,有一兩百劇目已失傳,后在1956-1961年期間發掘出來的。祁劇中的彈腔劇目約佔百分之八十,高、崑劇目約佔百分之二十。
祁劇傳統劇目據統計有大小戲893本,其中百分之八十為彈腔劇目。高、昆整本戲《目連傳》、《精忠傳》、《觀音戲》、《夫子戲》四大部,稱為祁劇“正高”、“正昆”代表劇目,其他屬於明清傳奇的高腔、崑腔戲,則被稱為“耍高”、“耍昆”。“耍高”劇目有《琵琶記》、《金印記》、《投筆記》、《一品忠》等;“耍昆”劇目有《鹿台飲宴》、《卸甲封王》、《別母亂箭》、《藏舟刺梁》、《勸農賞花》等。彈腔戲大多搬演《三國》、《水滸》、《楊家將》等歷史故事,以及部分神話傳說和公案戲。經過整理較有影響的傳統劇目有《昭君出塞》、《牛皋毀旨》、《鬧嚴府》、《泗水拿剛》;創作的現代戲有《黃公略》和已攝製成影片的《送糧》等。

名家


祁劇《花子留桐》王子能
祁劇《花子留桐》王子能
1961年9月16日晚,贛南地區祁劇團在南昌江西賓館向周恩來演出了祁劇《拾玉鐲》,洪玉玲飾孫玉姣,張少庭飾傅朋,鍾玉蘭飾劉婆婆。演出后,周總理熱情地鼓掌,祝賀演出成功。次日,周總理又在江西賓館接見演職員。當他知道祁劇起源於主席家鄉時,格外高興,立即揚起右手,爽朗地說:“好,要發展祁劇,要發展祁劇”。
祁劇名旦筱玉梅在北京參加全國戲劇會演,飾《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獲全場觀眾稱讚。在首都戲劇評議會上,郭沫若說:“祁劇是全國名列第二的優秀劇”。
湖南各地祁劇團,曾多次赴北京參加全國性戲劇會演,梅蘭芳曾對祁劇演員鄧漢葵等優秀演員說:“祁陽子弟滿天下”。

傳承


在祁劇界,藝人們有“三去贛南”之說,第一批在乾隆時期;第二批是仁和班在同治末年;第三批是福興班在清朝末期民國初年。道光帝時期,藝人龍明信帶領的新福祥班在江西寧化著名一時。民國時期,祁劇第一個女子科班麗華班於1933年在祁陽洪橋創辦。
新中國建國后,劇團發展興盛。1956年時,湖南全省有祁劇社團29個,共有1972人參與從事。從1958年起,不斷創作現代劇作,如《送糧》、《新坡將軍》等。在1960年,湖南省祁劇藝術團彙報演出了《鬧嚴府》;同年,還開始興建湖南省祁劇院。1963年在省戲曲學院設立祁劇科,開始招收專業學員。十年動亂,使祁劇藝術備受摧殘,1978年以來,才漸漸恢復起來,1980年底,湖南省文化局組織全省祁劇教學演出,組織評選出二十四個優秀劇目錄相、從而為祁劇保留了眾多的許多優秀劇目表演藝術材料,為祁劇的保存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祁劇的輝煌開始慢慢褪色,城市觀眾迅速喪失,農村觀眾也陸續減少,經營狀況直線下滑。條件落後,人才流失,演員青黃不接,理論研究領域少人問津。
歲月悠悠曾繁盛
祁劇又名祁陽戲、楚南戲、漢劇,因發源於500多年前的祁陽而得名,廣泛流行於湖南省的祁陽、衡陽、邵陽、零陵、郴州、懷化等地區,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全州、桂林、平樂、柳州以及贛南、粵北、閩西一帶,是湖南省八大古老戲劇中影響最為深遠、輻射最為廣闊、歷史最為悠久的劇種。
祁劇音樂豐富,傳統劇目達940多個,音樂曲牌1079支。祁劇唱腔分高腔、彈腔、崑腔3種,聲腔高揚激昂,伴奏樂器以祁胡、月琴、三弦、板胡(瓜琴)、笛為主。祁劇臉譜有92種之多,一般只用紅、黑、白三色,多注重眼、鼻、口的勾畫,線條剛勁有力。祁劇中現有的行當可以分為生、小生、花臉、丑、正旦、小旦、老旦七行。祁劇表演粗獷樸實、技巧獨特,表演藝術多從生活出發而向舞蹈化發展,同時又融合了拳擊、舞劍等民間武術,動作優美,也頗具鄉土特色。
然而,曾令梅蘭芳發出“祁陽弟子滿天下”之嘆、被郭沫若稱為“全國第二的優秀劇種”的祁劇,如今卻少有人知。
隨著時代變遷,人們的情感表達方式改變,祁劇也跟中國其他戲劇一樣,逐步淡出廣大群眾特別是城市居民的生活。
祁劇目前近乎衰落,傳統劇目流失嚴重,新劇創作又舉步維艱,過去的上千個曲牌,已有近200個失傳。祁劇的編劇、作曲、導演、演員等人才更是嚴重缺乏,加上老藝人相繼離去,傳統藝術無法傳承,高腔、崑腔劇目也已失傳,很多絕技現已無人能演。據調查,湖南現有的祁劇演出團體中,大多已名存實亡,尚能正常演出的僅剩兩三個。
同心共築祁劇夢
讓具有500年悠久歷史的祁劇再現輝煌,是當代湖湘人民的祁劇夢。
近年來,祁陽縣委、縣政府為搶救、傳承、發展祁劇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立了祁劇發展基金,縣財政撥款大幅增加,還啟動了祁劇人才培養工程;此外,還積極組織國內外戲劇藝術專家、學者和創作人員對祁劇進行總結,出版了32萬字的《中國祁劇》和近25萬字的《祁劇研究文集》。政府還加強了劇團、劇場建設力度,為演出提供場所。
為適應廣大農村群眾的口味,祁劇主推小舞台、小分隊、小型摺子戲,每年送戲下鄉200場以上,既豐富了基層文化生活,又實現了劇團的經濟效益。同時,資源整合也讓祁劇日漸重返城市舞台。
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2008年,祁劇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祁劇的復甦,但如何讓祁劇煥發出新的活力,仍任重而道遠。
不管什麼戲劇,最終要群眾喜歡才有生命力。祁劇要發展,關鍵要改革——改變一些老舊的觀念,適應現代觀眾的審美觀、價值觀。
在表演形式上,要大膽融入現代元素:一是在保持祁劇特有風格的前提下,注入新的時代內容,傳統戲、新編歷史劇、現代戲“三並舉”;二是改革演員發聲,除小旦、正旦採用真假嗓相結合的方法外,其他行當演出現代戲均採用本嗓,而對祁劇傳統戲,唱腔方面則全面繼承;三是在音樂設計及伴奏形式上融入現代元素,努力進行祁劇藝術新的審美探索。
在文化傳承上,要力保祁劇傳承有人。一方面,教育系統要向青少年普及祁劇知識;另一方面,對專業人才的培養要形成長效機制,激勵年輕演員投身祁劇事業。
在政策扶持上,要加強宣傳,拓寬市場。有關部門要繼續扶持戲劇創作工作室,為劇團提供新劇本、生產新劇目,既要保留祁劇的原汁原味,又要有新時代的氣息。另一方面,劇團本身也要與企業及其他部門掛鉤,實行戲企“聯姻”,活躍演出市場,通過祁劇電影的拍攝和放映,讓祁劇走向大眾。
地方特色不能丟
在四川隨處能看到川劇臉譜做成的文化創意產品,時刻被強調的文化意象對於宣傳推廣地方文化起到了很大作用。
我們可參考四川等地的做法,將祁劇作為旅遊資源來開發。舜帝勤政愛民、退位讓賢的大愛,娥皇、女英生死相隨的堅貞,“摩崖三絕”的奇文、奇字、奇石……將祁劇的宣傳演出與這些人文景觀有機結合,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2016年,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祁劇《目連救母》在全國進行交流推廣演出。
2018年8月24至25日,湖南省祁劇保護傳承中心參加了“中國目連戲展演”活動,展示祁劇《花園罰誓》。
2018年12月8日至9日,“讓世界聽見——2018湖南永州首屆祁劇文化藝術節暨冬季鄉村旅遊節”在湖南省永州市祁陽縣舉行,來自各地的祁劇團體展演了《金鎖奇緣》《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等優秀經典劇目和摺子戲。
2019年1月15日晚,由祁陽縣祁劇團排練、演出的傳統祁劇《金鎖奇緣》,在北京市中華世紀壇大舞台上演。
榮譽表彰
2006年,祁劇《目連救母》獲得湖南省第一個“保護非物質文化貢獻獎”。
2018年10月29日,祁劇《向陽書記》獲第六屆湖南藝術節田漢新劇目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