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站鎮

吉林松原前郭縣下轄鎮

王府站鎮位於吉林省前郭縣城南部35公里處。地理坐標東經124°54′,北緯44°58′。東與哈拉毛都接壤,隔松花江與扶余縣社裡鄉相望。西部與前郭縣大山鄉、洪泉鄉相鄰,南與農安縣哈拉海鎮交界,北與前郭縣吉拉吐鄉相連。鎮轄區總幅原面積為250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33個自然屯,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全鎮總人口33000人,其中少數民族1100人。1984年經省政府批准為建制鎮,享有松原市南大門之稱。

王府站鎮區位條件優越,交通便利。長白鐵路和圖烏公路一級路縱貫全鎮,鄉村道路網路全部形成,境內有3個火車站點,其中王府站為二級站。因此,王府站鎮目前已形成擁有國營個體16家糧庫的糧食集散地。

歷史沿革


王府站鎮
王府站鎮
舊為禁墾區。民國十八年(1929年),屬郭爾羅斯前旗公努圖克(區);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屬郭爾羅斯前旗第一努圖克(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屬王府努圖克。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3月,設王府區(九區)。
1956年3月,屬王府站鎮。
1958年10月,卡拉木鎮與王府站鎮合併為王府(東風)公社。
1961年4月,析置王府站公社。
1967年,更名東風公社。
1971年,更名東站公社。
1981年,更名王府站公社。
1983年,公社改鎮。
2007年7月,王府站鎮一部落村劃歸松原市寧江區社裡鄉管轄。

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6月,王府站鎮下轄2個社區、15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王府站村。
截至2020年6月王府站鎮行政區劃詳情
吉日嘎郎社區阿木古郎社區王府站村
三岔溝村阿拉嘎村哈瑪爾村
二部落村外五家村紅房子村
腰大窪村大榆樹村萬寶村
三棵樹村青龍山村小榆樹村
新立屯村二龍山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王府站鎮地處境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東南部,距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地35千米。東與哈拉毛都鎮、寧江區哈達山鎮接壤,南與長春市農安縣哈拉海鎮相連,西與大山鄉和洪泉鄉毗鄰,北與吉拉吐鄉等交界。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6千米,南北最大距離26千米,行政區域總面積31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王府站鎮地勢東北低、西南高。地形以台地和沙丘覆蓋的整狀崗地為主。

氣候

王府站鎮氣候屬溫帶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4.5℃。

水文

王府站鎮有松花江過境。

自然資源


王府站鎮境內礦藏資源主要有油母頁岩、膨潤土礦、紫砂陶礦等,其中油母頁岩儲量約2.5億立方米,膨潤土礦儲量達1000萬立方米,有豐富的砂土建材資源。
王府站鎮地表水資源缺乏,地下水資源充足,水質好;三岔溝村蘊藏豐富的天然礦泉水。
王府站鎮境內野生植物就有400多種。
野生動物有:狐狸、獾子貉子、野兔、山狸子、刺蝟黃鼬大眼賊、蝙蝠、大雁、燕子、野雞、水老鴟、沙半雞松雞、灰鷗、鷺鷥、水鸛、水雞、鵪鶉、貓頭鷹、山鷹、山鴿、百靈、叫天子、喜鵲、烏鴉、蛇等。
魚類主要是生長在松花江、境內人工水域。主要品種有:草魚、白魚鯉魚、鯽魚、青魚、鯰魚、黑魚、麻鰱魚、嘎魚、鰉魚、船丁子、白膘子、黃姑子葫蘆子、吉勾、沙鰍、泥鰍、毛蝦、米蝦、白蝦等。此外,還有鱉、蚌、海狸鼠及蛙等水生動物。

人口民族


2011年末,王府站鎮轄區總人口30713人,有流動人口2500人。總人口中,男性15479人,佔50.4%;女性15234人,佔49.6%。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30559人,佔95%;有蒙古、回、朝鮮、滿、壯等少數民族,共154人,佔0.5%。人口出生率8.45‰,人口死亡率4.46‰,人口自然增長率3.99‰。
截至2018年末,王府站鎮有戶籍人口28652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王府站鎮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1億元,比上年增長39.7%;全口徑財政收入達0.12億元,比上年增長20%;本級財政收入達900萬元,比上年增長18.4%;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0.22億元,比上年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750元,比上年增長10.7%。

農業

截至2011年末,王府站鎮有耕地面積11.1萬畝,林地面積2.8萬畝。
糧食作物以玉米、高粱、小米為主,主要經濟作物有花生、辣椒、瓜菜等。2011年,王府站鎮農業總產值2.8億生產糧食78219噸。花生種植面積20500畝,產量7175噸;辣椒種植面積1200畝,產量3270噸。
王府站鎮畜牧業以飼養牛、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王府站鎮牛飼養量1.55萬頭,出欄1.4萬頭;羊飼養量3.2萬隻,出欄2.8萬隻;生豬飼養量8萬頭,出欄7.5萬頭;家禽飼養量720萬羽,出欄300萬羽。
2011年,王府站鎮畜牧業總產值1.988億元。生產肉類10750噸,其中牛肉1050噸,羊肉700噸,豬肉9000噸。
截至2011年末,王府站鎮累計造林8600畝,其中防護林6217.5畝,經濟林2349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31萬株,林木覆蓋率24%。

工業

2011年,王府站鎮工業總產值1.911億元,工業增加值國內生產總值的30%。
截至2018年末,王府站鎮有工業企業8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家。

商業

2011年末,王府站鎮有商業網點1902個,職工7608人。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5.9億元,比上年增長15%;社會商品銷售總額14億元,比上年增長17%。
截至2018年末,王府站鎮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綜合商店或超市86家。
王府站鎮
王府站鎮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王府站鎮有幼兒所2所,在園幼兒75人,專任教師8人。小學10所,專任教師245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建築面積4670平方米,專任教師98人,其中市級骨幹教師21人,縣級骨幹教師47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王府站鎮
王府站鎮

文化事業

2011年末,王府站鎮有農家書屋8個,藏書近1萬冊;文化大院4個。
截至2011年末,王府站鎮15個村全部開通有線電視;閉路電視用戶7500多戶。

醫療衛生

2011年末,王府站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2個,病床20張;專業衛生人員82人,其中執業醫師35人,執業助理醫師16人,註冊護士21人。2011年,王府站鎮醫療機構完成診療1.1萬人次。
2011年,王府站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1.3/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8萬人,參合率84%;孕產婦死亡率為0,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0.3‰、0、0。

社會保障

2011年,王府站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12戶,人數164人;城市醫療救助10人次。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603戶,人數1206人,支出144.7萬元,比上年增長5%,月人均100元,比上年增長10%;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7人,支出14萬元,比上年增長20%;農村五保分散供養60人支出6萬元,比上年增長5%;農村醫療救助94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2人次,共支出4.85萬元,比上年增長5%;農村臨時救濟500人次,支出8萬元,比上年增長6%。
2011年,王府站鎮自然災害受災人口2000人,農作物受災面積3000畝,倒塌房屋12間,直接經濟損失60萬元,救災支出10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38人。社會福利費14萬元,比上年增長20%;社會福利中心1個,床位60張,收養50人;社區服務中心2個,社區服務站2個。
2011年,王府站鎮新增就業人員4200人,有448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217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全年共幫助231戶零就業家庭實現每戶至少一人就業。

基礎設施

2011年末,王府站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32千米,投遞點1個,鄉村通郁率100%;國內異地特快專遞信件完成21萬件,征訂期刊5萬冊。電信企業3家,服務網點11個;固定電話用戶7650戶,電話用戶普及率達到95%;行動電話用戶27138戶,行動電話普及率為85%;寬頻接入用戶1965戶。
2011年末,王府站鎮鋪設幹線水管30千米,居民自來水普及率100%;排水明渠2.2千米,地下排污管道1.2千米。有變電站1座,高壓輸電線路1條;年售電量累計完成150萬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100%,供電可靠率100%。供熱面積19萬平方米,供熱用戶510戶,供熱普及率5.9%。
2019年末,王府站鎮污水處理站一期工程開始施工,工程總投資1253.88萬元,佔地面積14627平方米,建設污水處理站1座、設備間1座、調節池1座、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1座,鋪設污水管網總長3302米。
2020年春季,王府站鎮國土綠化面積4100畝。
王府站鎮
王府站鎮

交通


王府站鎮已形成由鐵路、公路2種運輸方式構成的交通運輸網路。
2011年,王府站鎮有鐵路長白線過境,境內長23千米,設有3個站,分別是二營子站、王府站、哈瑪站,日客運量480人次。
王府站鎮有G302國道過境,總長26千米;琿烏高速公路G12過境,境內長21千米,雙向4車道,在王府站鎮南設1個出口。縣鄉(鎮)級公路2條,總長38千米;有橋樑1座,總長度15米。
2011年,王府站鎮有運輸企業擁有貨運汽車720輛,客運車22輛。
2017年8月8日,長白烏高鐵白城首發通車。
截至2019年5月,王府站鎮建制村已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車。開通15條客運班線。
王府站鎮
王府站鎮

文化


● 地名由來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修建長白鐵路經此,當時本旗王爺去偽新京(長春市)必須在此乘車,特設一車站,命名王府站。因鎮人民政府駐王府站村得名。

旅遊


景點

那拉街古城
古城位於王府站鎮東那拉街屯東北。北距哈瑪屯約3千米,東距第二松花江約5千米,西、南兩面與東那拉街屯緊連。南牆外約100米處隔一條泉水沖成的大溝,溝處是一條東西向的大土崗。東牆、北牆外皆是高低不平的耕地。古城就坐落在這第二松花江二級台地的向陽城上。
古城呈長方形,東、西牆長400米,南、北牆各長300米,周長為1.4米。城牆已遭部分破壞,當地群眾又在原牆上築起一道土牆,西、南、北三面是取外側牆基土,東面是在原牆外是牆基上挖溝取土。現城牆殘高平為2米,寬約5米,皆為夯土壘築。在北牆取土的斷面上,可見夯層,厚約10厘米。
城有東、西二門,各寬約15米,有瓮城。西門瓮城已被取土被壞,面目皆無。東門瓮城保存較完整,呈方形,長20米,寬15米,殘高2.5米,牆寬5米。城四角築有角樓,東南、西南已被破壞,東北、西北兩角樓雖被取土築牆,但尚可見角樓跡象。角樓呈圓形,直徑約5米,突出城外約0.8米。東牆外側可見有四個圓形凸起的土包,突出城牆約0.3米,寬約5—6米,高於城牆約0.4米,應為馬面,其相距約40—50米。其餘三面各有四個馬面痕迹。
城內現已為果樹園,地勢較平坦,由西向東漸高。城內由於多年種植,遺物較少。採集文物有灰色泥質陶片、灰色附加堆紋陶片、篦齒紋褐色陶片及灰色布紋瓦殘片。陶片均為細泥,輪制而成,質地堅硬,火候較高,與城西300米處的那拉街窯址所遺陶片相似。根據此城的形制及遺物,此城應為遼金古城。
古城東臨松花江,地處崗上台地。其西約17千米為大土城子古城,東南15千米是哈朋店古城。從地理形勢及地理位置看,三城以犄角之勢遙相互應,皆為塔虎城至農安古城之要道。因此,對研究前郭縣遼金時期的歷史、經濟、軍事、交通等,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那拉街窯址
在王府站鎮那拉街屯東約100米處有一西北東南向的大溝,一股清泉常年順溝而下,蜿延南流。由於山水的沖刷,溝兩岸坍落城陡壁,高約3米。在東岸岸上、岸下及陡壁斷面上,暴露出很多堆積的陶片,群眾稱這裡為“老窯坑”。
遺址東西約70米,南北約50米。地表耕土層厚20—40厘米,其下30—50厘米為陶片堆積層,再下是黃褐土、黃粘土。陶片皆為泥質輪制,火候較高,多是青灰色,口沿、器壁、器底等各部都有。從殘片看,篦齒划紋居多,另有附加壓紋、素麵等。能分辨出器形的有圓唇侈口瓶、圓唇大口瓮、折唇高領罐、圓唇鼓腹罐,亦有大卷沿、方唇、雙唇罐等,皆平底,應為金代遺物。在這些遺物中,有很多變形的殘陶片,口沿歪扭,器壁凸凹不平,有很多氣泡、鼓包和裂紋,皆當時燒造的殘品碎片。
在遺址東側群眾取土坑的斷面上,暴露出兩個直徑約1.5米、深約2—2.5米的凹坑,四周的紅褐色燒土,內填夾有陶片、海石、燒土塊、炭塊的五花土。在坑的底部,有約40厘米厚的炭層,皆樹枝炭條。坑下部皆為黃色細粘土。
在此遺址沿溝南、北各約300米處,還有兩個與此同樣的遺址,亦是臨溝壁,陶片隨地皆是。此地土質適宜陶器燒造,近泉以水方便,從所留遺物看,此窯應為金代陶器窯址。
那拉街地處第二松花江左岸,距江僅4千米,周圍地勢起伏,泉水較多,土地肥沃。窯址東約300米即那拉街古城,是遼金時期前郭縣境內重要城堡之一。此窯址的發現,對研究此地金時期經濟及手工業的發展,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崇化禧寧寺
崇化禧寧寺,位於王府站鎮阿拉街屯中,俗稱“阿拉街廟”。此寺建於康熙年間(約1647—1655年),由理潘院撥巨款修建,建築面積大約六萬至七萬平方米。修佛堂八十一間,寺院中心又建造一座高達十五米的三層大佛殿。開始僅有喇嘛三十名,隨著宗教的廣泛傳播,最多時達三百三十餘名。加上過往的喇嘛,每天都有六百餘人以上。
崇化禧寧寺每年都要舉辦兩次廟會(其它寺廟都是一次),每年的陰曆六月十五是全旗的廟會。崇化禧寧寺的廟會由王爺親自主辦。廟會所用經費由王府下設各地租子櫃支付,按人頭收款。廟會的主要活動內容是念經、“跳鬼”。每次廟會都十分熱鬧,人山人海。廟會不僅是統治階級向各族人民傳播封建迷信的重要場所,也是王公貴族掠奪民財的一種手段。寺廟的經濟來源,主要靠地租收入。廟營地上自己雇長工或廟奴耕種,並養大量的牲畜。
三岔溝遺址
遺址位於王府站鎮三岔溝后溝子屯內。屯南緊鄰一條東西向的大溝,泉水順溝自西向東流過,溝南是一道大溝大土崗。東距那拉待古城約3.5千米。在後溝子屯內溝北側的向陽坡面上,散布有很多遼金遺物。
遺址呈長方形,東西長約750米,南北寬約250米,遺址內已全部建為民宅。地表遺物較少,只在村中小巷、社員房前屋后見有少量的陶、瓷殘片等。採集有青灰色泥質口沿陶片、刻劃紋陶片及缸胎醬釉瓷片、缸胎白釉瓷片。
1981年,當地社員在屯內挖土打牆時,曾出土一個四耳大銅鍋,口徑54、腹徑58、通高43.5厘米。距口沿下14厘米處有四個對稱的梯形板狀耳,耳上有凹弦紋,鍋底部有長期使用過的黑灰痕迹。從鍋內取出十一件器物,一件三彩盤,釉色為黃、綠、白三色,是較典型的遼三彩器物,此盤工藝略顯粗糙,釉色不甚均勻。如此完整的遼三彩器物,在前郭縣還頗為少見。另有一件黑釉大碗,碗內壁飾多條豎道放射狀紅褐色紋飾,圖案新穎,古樸渾厚,是金代流行的一種瓷器。還有黑釉瓷盤一件,白釉黑花碗一件,龍泉窯大碗一件。其它器物均已破碎。同年,當地群眾在屯前溝內撈河卵石時,又發現一件玉石斧,為墨綠色玉石磨製則成,呈窄長梯菜,表面光滑,斧刃鋒利,未見使用痕迹。長7.2、寬3、厚1.2厘米。以上在物均在吉林省博物館收藏。
此遺址地處松花江二級台地,根據地表現存遺物和出土器物分析,此遺址應是遼金時期較大的居住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