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運動

新紀元運動

新紀元運動(New Age Movement),又稱新時代運動,是一種去中心化的社會現象,起源於1970-1980年西方的社會與宗教運動。新紀元運動所涉及的層面極廣,涵蓋了靈性、神秘學、替代療法,並吸收世界各個宗教的元素以及環境保護主義。

基本介紹


它對於培養精神層面的事物採取了較為折衷且個人化的途徑,排拒主流的的觀念。另外還有多種名詞指的就是新紀元運動,包括自我心靈(self-spirituality)、新心靈(New spirituality)以及身-心-靈(Mind-body-spirit)。
相關的詞還有“文化創造(Cultural Creative)”思維與“新典範(New Paradigm)”思維。
新紀元運動發端於十九世紀晚期至二十世紀早期,流行於1960-1970年代,鼎盛於1980年代晚期的協波匯聚運動。“新紀元”一詞指的是即將來臨的寶瓶座年代。在不同人身上都可看得到新紀元思想的影響力,例如一個人會將他的個人化信仰與傳統的宗教信仰融合在一起。
新紀元運動吸收東方與西方的古老的精神與宗教傳統,其中有許多已經同現代科學的觀念融合在一起了,特別是心理學與生態學。新紀元思想汲取世界各大宗教的靈感(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中國民間宗教以及佛教),特別是來自新思想、西洋神秘學、新異教主義、諾斯底主義、普世主義、東亞宗教以及印度宗教等思想的影響。
新紀元宗教(雖然在新紀元運動里大有去掉“宗教”一詞的趨勢)和哲學的派別眾多,有無神論、一神論、古典泛神論,也有自然泛神論或萬有神在論。
新紀元運動產生了各種文學,此外也產生了各種經濟商品,例如新紀元書籍、新紀元音樂及新紀元手工藝品──最常見於特定的商店、市集、節日與替代療法。

定義


新紀元運動並沒有正式的定義。一些人認為只要把主流與傳統的元素融入自己的個人化信念的都算是新紀元。
新紀元思想與行動涉及的範圍很廣,次文化的成員 自由選擇某一種思想加以認同。至於到底哪一種當代的文化元素能夠被稱作“新紀元”則是很有爭議的。
事實上,新紀元運動和各種心靈運動有諸多相同之處。許多心靈運動,例如新異教主義與超個人心理學就和新紀元運動有很大的重疊.
新紀元運動並沒有特定確實的發起人或是團體,不過都不約而同的提出共同的概念。主要的概念有:
萬物歸一(All is one);
一切都有神性(All is God);
人即是神(Humanity is God);
世界與人均會產生一種意識的大改變(A change in consciousness);
一切宗教最終會歸於一統(All religious are One);
相信宇宙的進化,包括意識人性的進化,進化使世界最終是樂觀的(Cosmic evolutionary optimism);
你創造你自己的實相(You are creating your own reality)。
其實其他宗教也有提到這些概念,只是改用現代人的用語來說。

起源與發展


概述資料

靈性的追求,是新紀元運動的一個重要元素。雖然西方文化主要以基督教文化為根基,但不少人其實只是挂名的基督徒──即使每個星期到教堂崇拜,也不過是例行公事,更遑論自發的靈修了。因此,1960年代的歐美人士在物質主義的薰陶下,普遍上都心靈空虛。有些人會透過濫交來填補內心的空虛,但亦有人選擇學習東方(主要是印度)的神秘學說,希望藉此來提升自我的靈性。
某些新紀元的要素似乎早在十九世紀的形而上學運動中就出現了:通靈術、神智學以及新思想運動;另外還有替代療法運動、脊椎按摩療法與自然療法。這些運動可追溯到超驗主義、梅斯梅爾催眠術、瑞典堡教會以及各種早期西方的神秘主義或神秘學傳統,例如占星學里的荷米斯主義;另外還有巫術、鍊金術與卡巴拉。二十世紀早期的某些作品也使得這些思潮大為流行,大衛·赫伯特·勞倫斯和葉慈都是這類作家。
就目前所知,首先採用“新紀元”一詞的是布拉瓦斯基夫人所寫的《奧秘的信條》,出版於1888年。
早在1894年,一份基督教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周刊《新紀元》問世。1907年,這份周刊被賣給了一群以歐雷吉與傑克森為首的社會主義作家。其他歷史名人也和此周刊有關:赫伯特·喬治·威爾士、蕭伯納以及葉慈;此周刊成為政治、文學和藝術的論壇。
1908年至1914年年間,研究前衛藝術對發掘英國的前衛思想很有幫助,研究對象從漩渦主義到意象主義都有。
1914年後,歐雷吉拜見古德也夫的追隨者奧斯本斯基。他越來越專註於神秘主義與其他和精神有關的事物,於是降低了對文學和藝術的興趣。《新紀元》周刊於1921年又被轉賣。根據布朗大學方面的說法,“‘新紀元’對1907到1921年期間的文學和人文學科里的現代主義起了很大的作用。”

國外記錄

In the early-mid 1900s, American mystic, theologian, and founder of the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and Enlightenment, Edgar Cayce, was a seminal influence on what later would become known as the New Age Movement; he was known in particular for the practice some refer to as "channeling".The British neo-Theosophist, Alice Bailey, published a book titled, Discipleship in the New Age, in 1944 and used the term, New Age, in reference to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Astrological Age of Pisces to the Astrological Age of Aquarius. Another early adopter of the term, was the American artist, mystic, and philosopher, Walter Russell, who spoke in an essay of "…this New Age philosophy of the spiritual re-awakening of man…", also published in 1944. The Findhorn Foundation, an early New Age intentional community in northern Scotland founded in 1962,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early growth period of the New Age Movement and is still active today. The movement in Russia has been heavily influenced by the legacy of Nicholas Roerich and Helena Roerich, who taught in the Theosophical tradition. Another former Theosophist, Rudolf Steiner and his anthroposophical movement, is a major influence, especially upon speakers of German. In Brazil, followers of Spiritist writer, Allan Kardec, blend with the Africanized folk traditions of Candomblé and Umbanda.

歷史資料

採用“新紀元”一詞的次文化早在1970年代早期就已經存在了,繼承了1960年代的反文化思潮。雖然1960年代的搖滾樂比新紀元音樂還要流行,但1967年最流行的搖滾樂“頭髮”的第一首歌即是“寶瓶座”(Aquarius),其中最令人念念不忘的歌詞是“這是寶瓶座年代的黎明”(This is the dawning of the Age of Aquarius)。這個歌詞顯示了新紀元思想已經進入了主流思想。

新紀元書店

月刊《新紀元期刊》(New Age Journal)的標題體現了1970年代中期“新紀元”一詞的使用。數千家小型哲學書店與禮品店也襲用新紀元一詞,漸漸地將自己定位為“新紀元書店”。

精神次文化

一些新紀元的信徒相信水晶擁有神秘的功能
一些新紀元的信徒相信水晶擁有神秘的功能
1980年代中期的協波匯聚運動激起了許多大規模類似的 活動,新紀元一詞因而被美國大眾媒體廣為宣傳為一種精神次文化,包括了冥想、通靈、轉世、水晶療法、察覺感官以外的事物、整全健康、環境保護主義、相信超常現象,或“未知的奧秘”,例如不明飛行物、地球神秘學以及麥田圈。到了1980年代,市面上出現了大量有關這方面的出版物,包括雜誌《通靈入門》(Psychic Guide,后易名為《身、心與靈》)、《瑜珈期刊》(Yoga Journal)、《新紀元之聲》(New Age Voice,新紀元音樂的雜誌),另外還有商業取向的出版品,諸如《新紀元零售商》(New Age Retailer)、《新紀元出版暨零售協會》(NaPRA ReView )等等。
新紀元次文化有各式各樣的活動:參加讀書會、冥思團體、聽演講並在市集購物;購買圖書音樂或是不同的產品,例如水晶或焚燒用香;購買醫療或能量金字塔;光顧算命師、治療者與精神咨商師。

關鍵時刻

引起大眾對新紀元次文化注意的關鍵時刻有琳達·古德曼於1968年出版的最暢銷的占星學書籍《太陽符號》(Sun Signs)以及1978年出版的《愛的符號》(Love Signs)、1967年十月的專輯“頭髮”及其第一首歌“寶瓶座年代”(Age of Aquarius)、1987年由裘瑟·阿古勒斯(José Argüelles)發起而在亞利桑那州喜多納舉行的協波匯聚運動以及同年由莎莉·麥克琳主持的系列短片“超級女綁匪”(Out on a Limb)所帶動的風潮。這是關於她中年時探索精神世界的自傳性作品。
另外還有許多頗具影響力的靈媒,例如珍·羅勃茲(賽斯)與茱蒂·奈特(蘭莎)。作品方面有海倫·舒曼所著的《神跡的課程》(A Course In Miracles)、詹姆士·雷德菲爾德所著的《聖境預言書》(The Celestine Prophecy)以及尼爾·瓦爾許的《與上帝對話》(Conversations with God)。
約翰·高登·梅爾敦、伍特·漢格拉福與保羅·希勒斯強調個人的精神世界,而對其他人來說新紀元運動是價值觀之爭的社會政治運動。馬克·薩丁、希爾多·拉斯札克、瑪莉琳·弗古森與柯琳·麥克拉福林等都是這類人物。

信仰


基本介紹

最近的一項調查指出,美國成年人當中有大約20%的人多多少少都有新紀元的思想。
那些自認為是新紀元信徒的人事實上彼此之間的觀念差異極大,不同團體與不同地區也會有所差異;一個具有新紀元思想的人,可能只信仰某一種或某些新紀元的元素,也可能所有的元素都信仰。

哲學與宇宙論

有神論:相信泛神論的上帝。上帝的概念有很多種,包括女神或多神教的形式。
後世:人類的意識在死後仍然會以不同的方式存在著;後世透過精神的存在、輪迴或瀕死經驗等方式而存在著,使人的意識更能砥礪精進。新紀元的追隨者也許相信地獄,但一般而言不相信傳統基督教或伊斯蘭教地獄的那種萬劫不復的折磨。在新紀元思想里普世主義式的後世觀點非常普遍。
占星學:相信占星學、天宮圖與黃道對人的影響。
目的論:相信生命的存在是有目的的。相信共時性──事情的巧合都有精神上的意義,對於每個想提升自己靈性的人都是有用的。任何事物都透過上帝而環環相扣,以能量的形式運作著。所有的存在(不管它們是否知曉)都朝這同一個目標前進。
心靈能量:某些地理位置會釋放出心靈能量,有時會以能量線的形式出現。這些地方(例如巨石陣)一般認為是世界各地“異教”信仰的聖地。

宗教與科學

折衷式靈修:每個人應當照著適合個人的方式提升靈性,而不是依循死板的教條。世界上不同的宗教與哲學提供了不同的靈修方式,人們可以各取所需。
反對父權:女性主義式的靈修,包括對神聖的看法,例如諾斯底主義的永恆智慧,已被父權思想加以貶低。
科學:西方科學忽略了替代療法,像是超心理學、冥想與整全健康的觀念。不過新紀元認為科學與靈修的終極目標都是一樣的。科學新發現,例如演化與量子力學,都符合靈性的原理。

超自然信仰

寶瓶座年代:相信當今是地球和人類意識轉變最大的時代。某些特定日子所發生的事件意義重大,標誌著寶瓶座年代的到來。1987年的協波匯聚即為一例,2011年或2012年還有另一個代表寶瓶座年代的事件會發生。
靈體生物:相信靈體生物的存在,例如天使、高升大師、元素精靈、鬼魂、小仙子、導靈或外星生命。他們在精神上會給予我們指導,如果我們對他們敞開心胸的話。小仙子居住在大自然或花園中,外形似人且擁有法力。一些受到新紀元影響的威卡教徒利用仙子的魔力以喚起靈感以及進行疾病治療(參見:仙子威卡教)。
古文明:亞特蘭提斯與姆大陸等文明曾經存在過,且留下了像是水晶人頭骨、吉薩金字塔群或巨石陣等遺產。這些文明的真實面尚未被主流的歷史學者所發現。

其他認知

直覺:直覺對於生命是很重要的,它已經被現代世界的理性主義、科學懷疑論與科學方法所取代.
數學:數學已被數秘術、卡巴拉、神聖幾何學與諾斯底主義等所佐證,是大自然的語言,能夠用以理解上帝的本質。
人類潛能:人類的心智能力比一般認為的要強大許多,能夠超越肉體的局限;人類潛能的終極目標只有少數的精神導師能夠知曉。
人際關係互動是了解自己的好機會,而健全的人際關係則有一種固定的模式。
深藍孩童:與上一代比起來,今日的深藍孩童具有更高層次的心靈。
正向思考:正向思考有助於當事人一路順風。一群具有高度心靈層次的人會在人們之間帶來重大的改變。人類有義務參與正向的創意活動,並試著治療彼此與我們所居住的地球。
東方元素:冥想、瑜珈、太極拳、氣功、靈氣治療以及其他的東方元素都有助於了解自我的潛能。
信心治療:人類本身就具有“自療”的潛能(例如治療觸摸),能夠加以訓練而達到僅靠觸摸或不觸摸就能治癒他人的境界。
飲食:飲食習慣不僅會影響心靈,也會影響身體。許多人喜歡食用當季在地種植的新鮮有機蔬果。禁食有助於臻至更高的精神境界。

與基督教


人觀比較

一股源於東方,再經西方反文化浪潮衝擊下,而重新包裝的思潮-新紀元運動,在西方世界正方興未艾,如今又傳回東方人社會,並以許多的方式滲入不同的生活層面。這個「運動」實質是一個龐大的混合物,當中雖繫於幾個基本原則,但一切都能與之共存,甚至有基本矛盾的信仰和思想,都能在它的解釋下兼收並蓄,予以「洗禮」及「凈化」后,都成為了此運動中與其它思想「和諧相處」的一份子。其中包括幾個東方古宗教,如印度教、佛教、禪的復甦,並且混雜了通神論、靈魂學、靈智主義等觀念,又加上著重實用層面的超覺靜坐和占星術等。或許,西方社會厭倦了傳統基督教的信念,對過於灰色的宇宙觀和現存生活方式產生了反動意識,配合如環保,反物質主義等觀念,新紀元運動成了一個多元化,且積極樂觀的現代思潮。
從新紀元內一個占星的角度看來,人類巳由基督教掌權的紀元(以雙魚為其星宮),轉入另一個星宮-寶瓶座。這個全新紀元的世界將要展開,並且它仍兼收著一些基督教的原素在其中,因為它視兩個紀元是一個「延續」,而並非彼此對立,故此,基督教仍是兼容於此新紀元中。而本文討論的目的,也正在於對基督教與新紀元在「人觀」的理解,作一個在兩者觀念上的比較。
為了能帶出新紀元運動中人觀的理論基礎,因此,以下會先簡載新紀元的幾個基本信念;而第二部份,會分別對新紀元運動與基督教的人觀,以及與人觀有密切關係的救贖觀念作一個闡釋;在最後的部份,會嘗試對兩者在觀念上作一些比較。
I.新紀元基本信念
一、萬物皆為一體
二、一切皆是神
三、人性即神性
四、意識上的改變
五、樂觀的宇宙觀
II.基督教與新紀元的人觀
一、人之本質
二、拯救之道
一、人的本質
A。基督教的人之本質
1.理論基礎-聖經 基督教的人觀是建立在新舊約聖經及傳統的神學理解上,而人是在一個與神的關係下來理解。
2.具神的形像的被造者
從基督教的理解角度,「人」是被造的,這也是聖經對人一個最根本的了解,並且,人是按著神的形像而被造。基於人被造的性質,所以,人只為一個有限的個體,活於受規限的時間與空間中,而所身處的這個時空,亦為神在人以外的其它被造物。另一方面,人是按著神的形像而被造,人除了具備物質的一面外,亦具有屬靈的層面。在物質的層面上,人是會朽壞的;在屬靈的層面上,人具有永恆不朽的特性。
3.人的犯罪與墜落 人的犯罪及墜落是聖經對人的一個重要描述。當中指出了人原先倚賴著創造者的生存狀態,但人僭越了這個附屬的關係,而不順服上帝及嘗試超越自己的限制,破壞了神人間的關係,而始袓的犯罪,成了人類罪性的基礎。在一方面,人在始袓的犯罪下成為了罪人的身份;而另一方面,人在這個破裂的關係下,也同樣地行出違背上帝法則的行為。
4.永恆的歸宿 在基督教神學的理解下,「死」是人犯罪與墜落後的必然結果。人的死亡具有兩個層次的解釋,當中包括肉身的死亡及靈性的死亡。所謂靈性的死是指人在犯罪后,與上帝隔絕的生存狀態。而肉身上的死,正是表明了人在肉身層面上的朽壞及完結,在物質生命上的結束。在基督教的觀念下,人的永恆歸宿,所指的正是一個永遠延續的生命,這個生命的存在方式,即是否與上帝能有永遠的關係,亦即是所謂的「永生」與「永死」的永恆分野。
B。新紀元的人之本質
1.理解上的限制 新紀元運動作為一個思潮及運動,本身並不如基督教般,具有清晰及系統化的教義,或一個概括性及傳統的神學觀念架構。因此,若然要對整個「運動」作一些在人觀的理解,本身存在著一定的限制及難處。並且,整個思潮在各個信念及理論背後都存在著很強的緊扣關係,而當中所牽涉的範圍也相當廣泛。故此,要對「新紀元」有關人之本質作討論,本身只能基於有限的資料下,嘗試作一個在理解上的歸納,以帶出在人觀理解下的重點和特式。
2.理論基礎 新紀元運動當中的思想觀念,主要都是吸納自不同的東方宗教及文化思想,而再披上了西方其具理性和科學色彩的外衣。而當中的觀念,主要是建基在幾個科學及物理的理論基礎上。其中包括: a)愛恩斯坦的「相對論」:E=mc。基於這個理論,新紀元運動者選取了當中提到有關「能量」與「物質」的互換關係,而引申出「能量」與「物質」雖然是截然二分的東西(如「時」、「空」),亦能彼此存在著關係。 b)量子物理學c)Teilhard (1881-1955) 的集體(綜合性)意識理論(complexity-consciousness)。而新紀元的科學家 Fritjof Capra 就借用了量子物理學中的一個理論-「不定定論」 (uncertainly principle)當中所反映出宇宙的神秘性,而結合了 Teilhard 的「集體意識理論」,成了對「神秘主義」和「宇宙一體論」 (Universal One) 的理論基礎。 d)超弦理論 (Superstring theory)。這個理論指出,宇宙原本是具有十個「次元」(dimension)的,但經過宇宙大爆炸后,其中六個次元經巳收縮,只餘下四個。新紀元運動者 K. C. Cole 就引用了這個觀念,以成為支持「宇宙的任何一部份都擁有或含有其它任何部份」這個說法。事實上,這些都成了新紀元運動中有關人之本質的重要「科學」理論支持,而再並把它們結合於東方的神秘文化和宗教,即 萬物本一的「道」和佛教的「涅盤」 ,更突顯出其「一元」的宇宙觀。
3.「一元」的觀念「萬物本一」(all is one) 是新紀元運動中,一個重要的觀念。從這個觀念,可以推出一個對「人的本質」的理解。在這個觀點下,「人」-並不是如基督教中所說的,是一個被上帝所創造的「被造者」(creature),而在本質上,是宇宙的一部份。而對於「人」的本身而言,亦沒有所謂靈魂及身體(無論一元、二元、甚至三元論)在本質上的界分。他們看「人」在「物質」的一面,實質上是「靈」的居所。無可否認,這是站在一個以「輪迴」為背後觀念,所作的一個理解角度,而再基於在上面提及的理論基礎,新紀元運動對「人之本質」的理解,只看為是一個「能量」的顯現,「人」只是一個「形態」(aspect),並且,人的「靈」(spirit),若以他們的角度為根據,也即等同於「能量」(或許只是一種「意識」)。
4.神的形像 對於了解新紀元運動在「人觀」上的理解時,相信不能忽略與「神觀」的關係。「人就是神」(humanity is God) 是另一個重要的觀念。按他們的理解,「神」並不具有所謂的「位格」(person),而本身只為一個宇宙總體的「能量或意識」 ;在這個觀念下,「人」也並沒有所謂的「神的形像」,當然,這個結論是建基於「人就是神」這個理本假設上。從而,他們相信「人」只要能透過適當的訓練,讓人的意識覺醒他們的「自己」(self),就能讓「人」本身無限的潛能再次發揮出來,而正因人現在受著「無知」所蒙敝,所以,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其「神性的真相」,故此人要重新醒覺「成為神」 。基於在他們這個理解下,所以實質上並沒有所蕅「創造者」與「被造者」的關係及界分。
5.「輪迴」與「因果」 「輪迴」(reincarnation)所指的就是在人死後,人的靈魂會轉生到另一個身體中,而且是一個「循環不息」的轉生過程。所謂「因果」(karma)所指的,是人會受著前生的行為的好壞,來決定他們的來世。對於新紀元運動而言,「輪迴」取替了有關死亡、復活及永生等觀念,而「輪迴」與「因果」才是合理的理解。因為他們理解「人生」為一個「超越之路」,人的發展與成長過程,並不會在今生中便能達成,而他們更認為,人世間中的不完美,亦只為提供額外的時間,給靈在其中成長。 「輪迴」及「因果」的觀念,在整個新紀元運動中,亦沒有統一的解說,或許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並非把東方傳統對「輪迴」及「因果」的思想及理解完全接受過來。而基本上「輪迴」(reincarnation)這字眼是由 H. P. Blavatsley 所建立的,用來統稱及取替數個英語中有關「轉生」的字眼,如 "Metempsychosis", "Tranomigration" 及"Reimbodiment"。「輪迴」與「因果」在東方的宗教中,是不能分割的兩個信念,但在新紀元運動的詮釋下,這兩個觀念往往可以變得無須並存及依賴,甚至有些人更認為這兩個觀念彼此排拒。
6.息息相關的「前世」、「今生」與「來世」觀念 有一點對於新紀元運動來說,總是一致的觀念,就是他們同樣相信「人」在輪迴之中,人的「靈」至終是會達致完全的地步。他們同樣認為,人的靈在「輪迴」的過程中,是不會反回到「低等的生命形式」中(如石頭、樹木等) 。換句話說,他們相信人的靈是由最低等的形式中,進化至現在的形式-「人」,故此這個「進化」過程,是只會單單向上的不斷改進。跟據新紀元運動中的 Lanny Buettner 提出,人透過「通靈」能接觸到一組的「靈」,這些「靈」是較高層次的。這些靈的工作是在計劃一段一段的「生活」,而人透過「通靈」便能與他們有所接觸,並且可以從中選擇自己來生的生活形式。當然,對於相信「輪迴」再生的人而言,他們同樣認為「人」的今生是帶著「前生」的思想、性格及某些過去的特徵。他們從這個觀念引申出,只要人能醫治「前生」的難阻,就能達至有更好的「今生」和「來世」。基於對輪迴觀念的接受,他們同樣相信靈魂的永存性。
7.樂觀的「靈魂不滅」觀念 他們認為「靈魂」在某時間開始了,就不再毀滅。「靈魂」在輪迴中可能會脫離輪迴,而達致另一境界而存在;卻又可能永遠在輪迴之中,至於在這方面的理解,整個新紀元運動並沒有統一的看法。但是,縱然人可能永遠在輪迴之中,但對於他們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受苦」的過程。他們指出這個「悲觀」的理解只是東方人的看法。由於新紀元中積極的思想,他們看「永遠的輪迴」實質是一個向上且邁向完美的過程,仍然維繫著與宇宙「同一」的關係,那麼,每一次的生命都仍是「樂觀」和「美好」的,在乎人努力地的發揮他們無限的潛能-即他們本身的「神性」。基於他們對「輪迴」觀念的肯定,所以「人的死亡」對於他們而言,就不再有值得懼怕的神秘色彩,況且更沒有所謂「末世」的威脅。而「永生」對於他們而言,本身就是「靈的本質」,因而亦沒所謂有的「復活」。「人」只會再生於不同的身體之中,而這也是一個不斷向上及樂觀的過程,不斷邁向「完美」之路。

拯救之道

A。基督教的拯救之道
1.目標:因著人悖逆神,成為罪人,拯救是為了修復兩件事,第一,神人之間合宜地位的回復。第二,因錯誤的關係所衍生違反本性的罪行,要得到補償。
2.方法: a)三位一體中的聖父計劃,聖子自願執行,取了聖父透過聖靈所預備的身體,成為新人類的代表,死在十字架上,成為滿足神公義要求的祭品,代表不義的人接受罪的刑罰,使神人關係復和,以及滿足補償。
b)而有罪的人,在聖靈光照之下,明白自己的景況和救贖,以致可運用自由選擇接受或拒絕,並承擔其責任。
3.後果:人被聖靈光照後生兩個響應。消極方面,人放棄以往那種朝向罪行的心思和行徑;積極方面,人轉而朝向一個新的方面-基督。此響應以致人重生得救,被神稱義。
B。新紀元的「拯救」之道
1.目標:透過自信和心智訓練的啟蒙方法,讓人醒覺自己是神,從而一步步漸進入與「神」聯合的狀態- a)透過自信和心智的訓練的啟蒙方法-這些方法包括通靈活動(channelling),冥想(meditation) 和瑜珈(Yoga)等等。 b)讓人覺醒自己是神-我們的世界巳被現代的文化,尤其西方文化改變,由此帶來人類自我限制的假像,令我們意識了我們真正的身份。實際上我們都是披上人形的神。 c)從而一步步漸進入與「神」聯合的狀態-按新紀元為萬物皆為一體,彼此互相連屬,互相滲透,所有東西都是整個主體中的部份,彼此同為有界限。所謂神只是一種非具位格形態的能力,它造成宇宙並使之和諧穩定,實際上宇宙就是神。既然萬物皆無分別,就更無分所謂創造主與被造物,人之所以相信人與神分離,純綷是出於自己的意識。而人可回歸與這位由萬物組成的「神」聯合。
2.方法:
a)前設-既然萬物就是神,人也就是神,所謂「惡」只不過是人缺乏此意識,人的拯救就是在錯誤的觀念中醒覺過來,掃除個人獨存的虛妄的想法,借著直覺回到萬物皆為一體,因凡物均無界別的突破,而自身既為萬物的一部份,人也就回歸與「神」聯合,如此人就回復成為神。
b)步驟
1)新紀元認為知識分為低級和高級。一般的邏緝推理、語言、五官的觀察等是獲得知識的初步,這種知識是以間接的方法獲得客觀經驗,也就是低級知識。這低級知識要順應一種基於實時、直接和直覺的經驗,也就是高級的知識。此等高級的知識用以啟發我們與「神」聯合的意識,並把我們由因著無知而引來錯誤的痛苦經驗中「拯救」出來。並沒有所謂惡,只有「無知」,這無知就是我們忘記了自己是萬物的一部份,我們是擁有神性的人。
2)醒覺將帶來超自然的能力與靈性上的平靜,當真實的自我一旦回復,超自然能力即在內中活動。所有的事,包括未來,都是可以觸及的,人的實體在此時才完全實現。
3)醒覺是要透過靈性指引才能得的啟發。而耶穌就是其中一位擁有整全心智和完美知識的典範者,他向世人展示靈性的發現和進化的屬靈提升楷模。所以耶穌不是一位拯救者,他只是一位得著知識所啟示的人。
3.後果:
透過覺醒,人內在的神性(又或稱為 Higher- Self)復甦,我們生命的質素得到改善,人的潛能得以發揮,最後整個世界會達到最高的境界,就是一切會合一,世界終極是樂境的。 III。基督教與新紀元人觀的比較 一、本質的比較:神與人之間 無可否認的是,「人觀」的思索是一個人作為主體與客體並存的探究。「人」作為一個主體的探究者,在把自身客體化下自我認識、整合、創造、實現及超越。這個思索是一個在現實下的思索,人的自我認識往往被放於整個宇宙,甚或是建基在超越於宇宙的上帝中來理解。或許,上帝成了人自我追尋的最後或最基本的參照。「上帝與人」的微妙關係常是人嘗試僭越與終極追尋的期望與認同。或許,上帝與人在關係徹底的疏割、以及無法擺脫的密切關聯之間的悖謬性,正是人在自我尋索時所存在的矛盾處。
新紀元中的「萬物本一」與「人就是神」,基本是人嘗試在宇宙觀下作自我認識,無疑新紀元的宇宙觀念正是取替著上帝在定義上的終極意義,所以,不同的天體物理及量力物理學的觀念便引申地成了整個觀念的理論倚據。並且,科學的意味及宗教的神秘精神也因著這個「取替」而同樣連結於「人」這個主體與客體的追尋者身上,「人」被放在一個與神同等、卻又為浩翰宇宙中的一部份。人具備了一個安身立命、卻又極為樂觀的自我認識,基於這個樂觀的精神,人更存有勇氣去探索在物質世界背後其不可知的領域,在神與人之間,人能有自信地再次理解自己的存在及所存在的生活環境,人無需再追尋「以外」的協助,因為整個宇宙再沒有所謂「以外」的世界,就是當中的一份,也就是這個整體的本身。人存在的形態加添一份神秘色彩,並且增添了人存在可能性上的幻想空間,人能發現更多生存的引發點,因為人具備神一般的創生力,並且擁有實現的能力。
基督教對人的理解在起始點上並不是這樣。上帝是人自我追尋的起點,也是唯一合法的發問對象,而不是等同於宇宙的最後參照。上帝作為創造者與受造界有完全本質上的界分,上帝從「無」創造了一切 (creatio ex nihilo),但卻又遍在及貫乎在整個受造界中,從這個理解,悖謬正存在著上帝與受造界中「超越」與「臨在」的矛盾上。「人」與「上帝」之間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人至終放在一個受造者的地位,這是人存在的「本位」,人借著具備上帝形像的特質,在本位中參予在上帝自身的神性,人從這個相對及相互關係下,人自作我整合,創造及超越。人能安身立命於上帝賦予的本位中,在認識上帝下認識自我。並且,人要成為神是一種存在的僭越,也是人對人的本位的自我否定。

超越的追尋

複位與超越
人渴望自我超越,基於人經歷著限制。限制本身是一個覺醒,對約束、力有不逮、無能、無法返回(時間上).....等的一個體會,限制可以理解為人自身存在的一個現實(reality)的本位,同樣,可理解為存在形態上的「錯置」,亦即是說,「現況」並不是人原先應存在的境況。或許,這兩個同樣是人對限制的「正常」響應及態度。即或超越是人所需要的,那麼人仍疲於回答:人的超越是尋索本位,還是向外無止境的作自我突破。新紀元強調人要「覺醒」自己為神這個身份,從而追求一個在現世更理想的生活,而進入邁向完美的「超越之路」。這「路」穿越於「前世」、「今生」及「來世」,人愈發覺在因果律下的規限,人愈要發現超越規限的重要。新紀元無疑地指出這至終是人的本位,回歸與上帝聯合的境地,也與萬物聯合。相信這人要回歸或超越至終的樂境,人至終要擺脫由「無知」所建造的世界。新紀元於這?再一次以一個具宇宙觀的人觀重新揭露人生存的理想,又或者,再將人之至極關懷,放於一個神秘無邊的宇宙,讓人發現一個新的支取領域及實現空間,一份和諧的渴望及追求,成了在一個不和諧世界中的安慰,也成了人能共同努力的新方向。
複位與超越無疑是人在現世的一種渴求,並且人要具自信地實現及自我滿足這些渴求,新紀元的人觀無疑提供了一個超越與複位的可能基礎。
基督教所較強調的「罪感」意識,無疑窒息了不少人渴望徹底實現理想於現世的可能,人變得無能於改變自身的存在景況,人在存樂境的失落是人無法挽回的,人原先是這個樂境的破壞者,今日仍在延續破壞。基督教的神學毫不忌諱地展露人在理想與超越的追尋之另外一面,一個無法自救的光境。人沒有扭轉自我本質的能力,人本身在本質上的界分,在基督教的理解而言,是與上帝復和的關係。超越與複位的核心,是一個以上帝為中心的追尋。其目的不在叫人發現自己是神,而是發現一個相互位格的關係,在關係中能存著樂觀(生命主的賦予)與悲觀(自身的罪性)間的審慎態度,人複位及超越而歸於「本位」。

超越的途徑

自力與他力
人在確立理想的樂境之餘,還要追問人的實現能力。這是一個人在自我整合、創造及超越的關鍵所在,人要成為自我自身以外的幫助者,當中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限制,人在通往超越之途,所需要追問的是實踐力的問題。無可否認的是,如上文所指出,在於新紀元的宇宙觀與神觀、及人觀在本質上的結合,在他們看來,一切都是自身潛存的力量,亦即是說,人超越的力量是可以開放於任何一個在宇宙間存在的能力,因為,這一切最終是「己」的力量。故此,人的超越是在「自力」或「己力」下的超越。無論這個超越是只限於現世,還是超越前世來生,「自力」仍是一個合法的能力溯源。因著這份能力中的神秘成份,人難以質疑當中的實效性,至終,人相信「人」至終能自足及完滿於這個宇宙系統之內。
在基督教的觀念下,人自足的能力在創造時巳提出了質疑甚至否定。人沒有扭轉自我本質的能力,因為這個本質的關鍵在一個與上帝的關係上。所以,這個複位或超越不是人自我能完滿的事。基督教是一個強調完全「他力」的救贖宗教,在救贖的工作上,人處於一個被動及接受的角色,人在創造者的工作下合法地在生命本質上有所改變,得以重建一個與上帝復和的關係,並且,人在這個關中能以安身立命,直至越過今生之境,而進入永生之途。

結語

「人」-一個未完的探究者?無可否認的是,新紀元再次揭露人對自我的探究,一個自我完成及超越的探究。同樣,整個人類在渴望著和諧、以及能樂觀及自信地實現人間的樂境。或許在他們看來基督教信仰巳失去了扭轉人類命運的說服力,也往往把人類的前境塑造得過於悲觀,但相信在人觀上的探究在人類的社會中仍會延續,人仍在發問、人仍在質疑,若然基督教的聲音巳不再,那麼,「人」-只能作為一個未完的探究者......
參考書目
期刊
王金石。,宇宙光,1994,10月,頁74-75。
陳葳研。,時代論壇周報,1993-11-21,第325期,頁1。
陳韻琳。,宇宙光,1994,10月,頁70-73。
倫志文譯,Norman L. Geisier &J. Yutaka Amano。,今 日華人教會,88,5月,頁28-30。
劉潔玲。,時代論壇周報,92- 12-27,第278期,頁1。
羅慧貞。,突破,88,8-9月,166 期,頁10-11。
顧修斯,李達人譯。,校園,87,2月,頁4-11。
書藉
David k. Clark. Norman. L. Geisier. Apologetics in the New Age- A ChristianCritique of Pantheism. Michigen: Baker, 1991. Douglas.
R. Groothuis. Unmaskingthe New Age. IVP, 1986.
Gordon Melton. Jerome Clark & Aidan. A. Kelly. NewAge Almanac. Visible Ink, 1991.
James W. Sine. The Universe Next Door. IVP,1988. 2nd ed.
Keith. A. Gerberding. How to respond to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Concordia, 1977.
Ralph Rath. The New Age- A Christian Critique. South Bend:Greenlawn, 1992.
Russell Chandler. Understanding the New Age. New York: Word,1988.
Shirley Maclaine. Out on a limb.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83.
Walter Martin. The New Age Cult. Minnesota: BoHanry House. 1989.
黃國梁編著。。香港:影音使團,1994。
專文
Daniel LawMan Fai. "An examination of the Concept of God in the New Age Movement". 1993.
蘇慈安。,1982。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日脫稿於台北市

與基督教差異

其實我們(基督徒)的心態上應當尊重任何一種影響人心的思想,因為一種思想的產生,一定是有它的特點,也就是說,它一定滿足人心的某種需要,有一種近似真理的可能。
奇怪的是,基督教信仰一樣承諾了新時代思想中的美好,譬如說,基督教信仰中就有提及人是按神的形象而造,有從神而來的美好生命,這與新時代運動中所提的人即是神相當近似。此外,基督教信仰也提及合一,如聖經以弗所書一章十節說:『要造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下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於一。』關於世界宇宙,基督教信仰也提及,一切受造之物,都在表彰神的榮美,因此宇宙世界自有其從神而來的榮美。至於與萬物渾然一體,聖經並沒說人可與萬物渾然一體,卻也說了人若與神的生命連結,如葡萄樹枝連結於葡萄樹,人即可透過神聖靈的工作,產生一種改變生命 的動能,使生命愈來愈呈現出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
可見新時代思想所嚮往的境界有某種近似真理的可能,它提出人類歷史與人性中某種共通的渴求。
但是新時代思想與基督教信仰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最大的差別是:
1.基督教認為宇宙中有神存在,這神不是泛靈或一種能量,而是無限大有位格,可愛可溝通的, 並且有過殺嬰這樣確切行為的存有。世界非進化而來,而是這位神的創造。而新時代的神則較為抽象, 人也是其中部分, 人成為神即是神性的彰顯.
2.基督教認為人雖是按神形象而造,但人就是人,他不可能是神,他與萬物也是有別的,不可能與萬物同一。他是獨立的一個生命體, 人的榮美是因按神的形象而造,有其尊貴的地位,而非因他是神。而新時代認為人並非是像基督教那樣用具體的形象而造, 人的進化本身就是宇宙神性的創造, 甚至人類的創造(思想文化科技)也是神性創造的一部分. 從人類也在創造這個角度講, 人本身就是神的部分.
3.基督教認為人離開了他的榮美,原因是人有了想要作神的念頭,因此背棄了神,從此人的生命與神的生命不再能連結,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意義歸屬。而新時代認為的人成為神, 卻是生命的進步, 而生命的進步, 則體現在善良睿智仁慈等美好的品質的呈現(開始接近神). 這兩者的差別, 根源在於基督教的神是人格的, 而且是獨一的, 因而不可能容忍有第二個, 而新時代的神則是全局的, 個體神和全局的神並不相違。
4.人類的歷史就是透過各種哲思,想要尋回人生命的本質與意義,但總是極其接近卻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以至於人從疲憊中,有放棄尋找真理的想法。
5.基督教認為上帝知道有限的人不可能找到神,不可能找到意義與生命的歸屬,因此上帝也尋找人。他用的方法是自己承擔罪的責罰,使愛與公義都得成全,於是相信上帝救贖的人,都可以重回與上帝連結的生命。重回神面前的人仍然是人不是神,但他會因此找到生命的意義與源頭。而新時代則認為人類心中本身就有神性, 人類社會很多善良的行為的存在就是神性的明證, 因而人類需要努力改過向善, 這本身就是接近神的過程.
6.基督教認為與神生命重新連結的人,開始經歷『和好』,與神和好,與人和好,與萬物和好。這和好絕不是指成為『同類沒有差別』,而是在相異中尋求真愛的可能,這種和好的能力,也是因連結於神而從神而有的能力。
7.基督教信仰也告訴人烏托邦的境界,這是一種新天新地的承諾,但它發生於神的徹底干預現世,使人完全改變以後。對於現世的理想,基督教信仰強調『現世與永恆之間的張力』,也就是說,人透過與神生命的連結,可以有美好品質的道德呈現,但人內在仍隨時有背叛上帝的可能,因此墮落也是仍有可能再度發生。人需要的絕不是相信一切必將完美的自信,而是謙卑,懺悔,感恩,並與神同行的心。新時代則認為, 謙卑仁慈愛本身就是神性的呈現, 成為神並不是完美的自信或傲慢, 恰恰是神性的真正呈現 -- 愛謙卑
所以我們會發現,基督教信仰與新時代思想雖有近似的渴望,卻有一基礎性的差別:人不是神,人是有限並有罪的存在,人需要從創造者得到救贖。
然而到底哪個才是真?
『想成為神』或『想尋找神』是西方現代宗教思想的交響曲,一些西方人想知道找到這個答案,一切希望便因此源生,新時代思想告訴我們要尋找神,就是尋找自己,基督教信仰卻說,人不可能識得神,要神來尋找人,只有人回到神的創造,回到與神應有的正確關係里,才能源生一切希望。
那個是真的?我們還是來重新想想:
1.你所經驗的世界與人生,是合一的還是分裂的居多?
2.你對人性的體會,是人性太有限制,還是人性太近似神性?
3.你觀察人類歷史,是認識到自己內在邪惡的人易帶出邪惡的歷史,還是想作神的人比如耶穌,帶出邪惡的歷史?
4.關於精神與文明的進化,除了期待它產生,有沒有任何已看見的可能?過去人類歷史曾提昌的烏托邦境界,[最明顯的是就在這世紀發生的馬克斯主義],是怎樣的結果?
5.關於靈異的追求,除了預知模糊的未來,感受到一種『能力』,有沒有改變自己的現狀的動能?比如耶穌的靈異事迹.
6.人類歷史上有沒有有良知的人類, 他們做的慈善和舊約殺嬰的上帝真的有關么?
承認人有罪,實在是不容易,承認人也有善良, 更不容易, 而承認善良和罪其實和一個舊約記載殺嬰的上帝並無關係, 只是人類自身的道德教化問題, 通過教育, 壞人也可以轉變, 這也是人心中最大的抗拒。但這是key。

與靈異熱

台灣十分明顯的,自80年代後期出現了一股十分興盛的靈異熱。台灣一向就有偶像崇拜與追求靈異的現象,而這一波興盛的現象,與過往最大的不同,就是出現於知識分子之間,有非常多的官員,文藝界人士,教育界人士參與打坐,參禪,冥想,氣功或算命,通靈的活動,生命潛能訓練與吃素戴念珠也十分的流行,出版界更是打鐵趁熱的出版各種與此有關的書籍。這對十分重視知識分子的台灣來說,立即的影響就是促使靈異勢力更深更廣的普及於整個社會。
總括而言,促使靈異現象普及於知識分子之間有如下的幾個因素:1.知識分子對現在社會的亂象出現一種不滿足之後的反省與自覺,這種亂象包括過度的經濟發展與消費文化,都市化產生出來的與大自然的疏離,專業分工科層組織由生的人與人的疏離,信息爆炸傳媒主導使人無法自主思考,科技過度發展產生的危機意識,理性主導與個人主義等。這一切現象都是隨現代化過程而逐步進展激化,當其發展已扼殺人性與自然界,便產生一種想與之抗衡的文化體系了。
2.這種抗衡現代化的文化體系,一定具有與現代化著重點相反的性質,譬如重心靈重內在,重精神靈界神秘主義,與大自然認同渾然一體,反理性重直覺,重價值意義,懷舊溯古人本人道的,自由心證主觀的。因為所抗衡的現代化文化乃由西方傳來,因而這種抗衡的文化體系兼有發揚中國文化的性質,所以知識分子會刻意的沉浸於佛家思想體系裡,以本土文化為傲。
3.80年代後期因著解嚴,與開放進大陸,整個外在環境促使知識分子開始思考台灣的未來何去何從?因此也有更加落實本土關懷的需要,而儒家思想顯然還未轉型更新到適宜民主社會,佛家思想便成為本土關懷的文化根據地,加之若干知識分子型態的佛家大師大力提倡,更使佛家思想在知識分子間搶得機先了。
4.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新時代思想的引入。新時代思想原本就是由東方傳到西方的思想,在西方近三十年,有了一些結合西方思想的內涵,又再傳回東方,因此本身就有易與東方思想結合,並加增東方人的文化優越感的內在性質。新時代思想比佛家思想更進步的是它加進了與科技結合併與進化觀點結合的內容,著重在人生當中學習,揮除佛家過度悲觀避世的想法,更易吸引知識分子,因此與佛家本土文化一拍即合。
5.不管是佛家思想或新時代思想,其萬物歸一,人即是神,一切皆神的觀點都會促使人去追求通靈,因而在知識分子間也開始有不僅不排斥靈異,甚至追求靈異的現象了。
面對這種思想與靈異的興盛,基督徒應有一些角度的反省:
1.要去肯定這種現象反映出來的人內心的需要,與對社會扼殺人性與自然的批判。譬如說,這種現象反映出人在尋找生命的答案,對人生為人的肯定,並想得知苦難與死亡的答案,他們還想呼喚出公義,平等,博愛,自由,和平的世界。
2.要肯定他們為世界嘗試做出的努力,譬如和平運動,反戰反核,環境保護運動,平等平權運動,保護少數族群等。不要不分好壞的一律劃清界限。
3.對思想核心的異端內容,要竭力辨明。這包括視人與萬物為神,將神貶低為無位格的能量,人靠己之努力即可成聖,輪迴的死亡觀,不處理罪但求喚起人之神性即得救贖,靜坐冥想中與邪靈相通,主動與靈界觸碰等。這皆是表象非常吸引人實則與真理相距太遠的危險核心,而透過與邪靈相通得著能力,更使基督徒面臨強大的靈界爭戰。
最後則是特別要反省我們的信仰中是否有因福音觀的偏俠,導致我們反智,與社會疏離,不嘗試關心或影響社會,以至於當知識分子在反省並嘗試挽救社會時,看不出基督教信仰的寶貝資源?或者是我們的信仰只重靈恩不能平衡,以至於徒讓現階段的知識分子在尋求信仰時,看不出基督教信仰與其它信仰間的差別?更要反省的是是否我們的信仰不能道成肉身深入基層鄉間少數族群中,以至於當本土浪潮席捲台灣,基督教便被視為外來而被排斥?
當新時代運動並佛教興盛在台灣如火如荼擴大影響力,以至於通靈現象在知識分子間普及,求神憐憫台灣,興起真正關心台灣的基督徒,能打思想戰的基督徒,能在道德上分別為聖的基督徒,並真正謙卑願靠聖靈大能爭戰的基督徒。

批評與懷疑


介紹

對新紀元的批評主要有兩個方面:缺乏適當的科學根基與檢驗;違背或濫用傳統宗教、哲學與文化的權威。
批評者起初避談素食主義和替代食品,因為現在這些食品不僅在醫學期刊中被大力推廣,同時也被證明具有防制癌症與心臟病的功效。

心靈批評

某些傳統宗教的信徒認為新紀元思潮是異端、不道德而且沒有任何神聖經典或傳教傳統,無法提供明確的人生指引。
一些擁有數世紀傳統文化的傳人不接受西方人所貼的“新紀元”標籤,認為那是對這些文化一知半解或有意地零碎化,或者根本就是曲解。這些文化有印度、中國等,還有主流的瑜珈派別、怛特羅、氣功、中醫、阿育吠陀以及武術(例如傳統的太極拳)。
薩滿教巫師,攝於1988年
薩滿教巫師,攝於1988年
許多對摺衷派新紀元思想最猛烈的批判來自於美洲原住民的作家與社群。《對拉科塔精神文明濫用者的抗戰宣言》(Declaration of War Against Exploiters of Lakota Spirituality)一書是傳統部落宗教領袖所發出的對新紀元最嚴厲的批判。
有些批評者發現新紀元運動的早期流派神智派具有種族偏見的思想,特別是愛莉斯·貝莉的著作對猶太人的詆毀以及魯道夫·斯坦納對黑人等種族的偏見評論,雖然他也強調人智學與人類進步的中心思想──種族平等。任何種族主義的元素並未成為後來神智派的一部份,還被現代的新紀元追隨者加以譴責。
新紀元宗教思想強調跨宗教的融合,特別是加入東方(特別是印度)的修行方式。然而,有基督教團體認為新紀元宗教思想盲目引入東方的秘術訓練,以至在念咒或冥想時引來了邪靈的入侵,而對新紀元思想大加鞭撻,認為是一種交鬼的行為。

批評

科學懷疑論者批評新紀元思想,認為每個人都應當質疑所有事物的真實性,特別是有關超常或特異的事物,除非它們能夠被科學證實。有些研究者未能找到超常事物的強力證據,或未能發現新紀元信仰的合理依據,因此就濫用科學術語,也就是偽科學的形式,以便宣揚精神信仰。
一些新紀元書籍的作者,像是柯普拉(Deepak Chopra)、卡普拉(Fritjof Capra)、沃夫(Fritjof Capra)以及祖卡夫(Gary Zukav)等都結合量子力學與新紀元思想,創造了稱為量子神秘主義的新文類。電影“我們懂個X”就是這種文類。此外,量子神秘主義還與新思想運動的吸引力法則相關聯。2006年的電影“秘密”就和吸引力法則有關。它們為我們解析了不確定性原理、量子纏結、波函數塌縮或多世界詮釋的奧秘,而告訴我們宇宙的本質乃是一元的(一元論),存在著無限的可能性,而實體世界只是人的主觀意識而存在的。
有些科學家對於新紀元廣泛論述量子的主張持懷疑態度,認為他們所信的就量子科學而言太過含糊。瑪格麗特·沃森、海茲·帕各斯、默里·蓋爾曼和維克特·斯鄧葛等研究人員都表示他們不認為有任何證據能支持新紀元的量子力學觀點。
美國作家肯恩·威爾柏認為新紀元陷入了一種迷思,他稱之為個人/超個人謬誤。根據他的說法,一個人的心理發展是從“前個人”(pre-personal)階段開始的,然後再發展至“個人”(personal)階段,最後則是“超個人”(transpersonal)的境界──最後階段是高度發展的心靈或蒙受啟發后所馳騁的地方。這個階段的特點是狂想式思考的進行,同“后理性”(post-rational)階段(既包含理性但也超越理性)相比是正好相反的。后理性階段的思維乃專註於真實世界的意識。

生活方式


擁抱“新紀元”生活方式或信念的人可被歸類為“樂活族”(LOHAS),目前呈現增長趨勢。樂活生活和永續生活有關,也就是所謂的“綠色”生態行動。樂活族多半是生活較富裕且受過良好教育的人。2006年的樂活市場產值估計有3000億美元,大約佔了美國消費市場的30%。根據紐約時報的報道,美國自然行銷研究所(Natural Marketing Institute)的研究指出,2001年共有6800萬美國人屬於樂活一族。美國社會學者雷伊(Paul H. Ray)創造了“文化創造族”(Cultural Creatives)這個詞,和他所寫的書同名。他解釋道,“你所尋求的是兼具實用與美德的產品”。

醫療理論


新紀元的支持者可能會採用替代療法,結合或取代講求實征的正規醫學。
某些新紀元的醫學派別特別關注病患的整全健康,而不是像傳統的西醫那樣只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有些醫師多少都已經接受了整全醫療的理論。
某些科學家質疑替代療法或輔助療法的效用,而有些專著作家認為這些療法只不過是庸醫的療法(Norcross et al 2006;Singer and Lalich 1996)。越來越多人運用雙盲法來檢驗替代療法,但很少得到有力的證據。然而,有些替代療法難以用雙盲法檢證,因為許多替代療法的許多功能屬於醫療過程的一部份,實際上無法在雙盲法里進行“盲”的動作。此部份請參見替代療法,以進行更深入的討論。
懷疑新紀元醫療理論的人士指出,針灸可能會對身體造成直接傷害,設計拙劣的草藥處方或未經專業訓練的個人所開的草藥處方也可能會導致直接傷害。當病患捨棄已獲科學實證的療法,轉而尋求未經證實的療法則會導致間接傷害,反而失去了從主流療法所能獲得的好處。
批評者指出,新紀元醫療並未經過科學檢驗,我們不可能確知,何種療法、草藥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能促進健康,我們也無法確知何種療法是無效的或危險的。2005年,位於馬里蘭州貝塞斯達的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進行一項研究計劃,以證明何種替代療法有助於傳統的醫療。

音樂


新紀元音樂是較為平靜的音樂,種類繁多,以便讓人聽了心神安寧。新紀元音樂首次出現於1970年代早期,音樂內容大部分都是樂器的純粹演奏,有原音和電子音樂兩種。多年以來,越來越多的新紀元音樂採用了較廉價的樂器;新紀元音樂有太空電子音樂,有西洋樂器演奏的原音音樂,也有取自其他文化的精神讚歌,像是用梵文吟唱的印度教讚歌,或者是美洲印第安人的笛子和鼓所演奏的音樂。
新紀元音樂可追溯自1970年代突破傳統限制的爵士樂團,包括與ECM唱片公司合作的奧立岡樂團(Oregon)、保羅·溫特古典樂團(Paul Winter Consort)以及其他在環境音樂興起前的樂團;新紀元音樂也可追溯到環境音樂,布萊恩·伊諾以及古典前衛音樂家丹尼爾·柯比阿爾卡等人都是這個樂派的。新紀元音樂的“超級巨星”之一的希臘音樂家雅尼乃結合電子合成樂和原音樂器演奏的“世界音樂”。至於恩雅,雖然她自稱不屬於新紀元樂派,但她仍贏得了葛萊美新紀元音樂大獎。她用好幾種語言進行創作,包括了拉丁語
新紀元音樂試圖提供更美好的遠景,表達對良善與美的欣賞,甚至期待好事的發生。新紀元音樂很少涉及世界以及世人所遭遇到的問題;它僅僅提出了更美好的世界的和平遠景。如果音樂的標題和星星或浩瀚宇宙的探索有關,那麼該音樂就有如天籟。有些新紀元音樂專輯的外層護套上面印有文字,鼓勵聽眾隨著音樂冥想。許多專輯即為了冥想的目的而特別錄製相關內容。研究指出,新紀元音樂在壓力管理課程里是很有效的工具。

新紀元用語


力(Forces):某種力確實存在著,不依賴任何靈體或媒介,異於科學所定義的力(例如重力、電磁場)。這些力是自然界的基礎,並井然有序地運作者(例如,促使種子發芽、生長與開花的力)。
力量(Power):“力”以及其他相似的力都被神秘的力量所充滿,在不同事物間顯現的強度各異。力量能夠藉由接觸、感官或近距離的方式互相轉換。力量能夠透過各種機制在人或物里持續累積或耗弱,這包括了命運以及神秘的儀式。力量能夠被感官察覺到,像是“氣場”和“能量”;力量若是過度集中,可能會有危險性。
能量(Energy):在某些信仰體系裡,力(Forces)和力量(Power)是沒有分別的,例如,就活力論而言,許多傳統宗教就傾向於等同這兩者。這種觀念在新紀元里也有,也就是接觸治療或靈氣治療所說的“能量”。新紀元也相信能量是地球上的能量流,例如英國和歐陸的“能量線”(leylines),以及中國的風水學說。
精神(Spirit):所有的存在物(特別是有意識的存在)都蘊含著某種特定的能量,和意識相互作用著。但是能量在某種程度上是獨立於實體存在之外的。這種典型的能量比實體的存在還要重要,在實體消逝之後仍然以某種形式存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