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返照的結果 展開
- 漢語辭彙
- 唐代杜甫詩作
返照
唐代杜甫詩作
《返照》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這首詩首聯寫夔州(今重慶奉節)雨後的景象;頷聯寫江上斜陽返照,層雲遮蔽樹林的情景;頸聯寫作者年邁多病的境況,感傷時事的心情;尾聯寫擔心時局不穩,想回北方而未能成行。在結構上,此詩前兩聯寫景,后兩聯抒情;前三聯都對仗,尾聯不對,揭示意旨。
返照
楚王宮北正黃昏,白帝城西過雨痕。
返照入江翻石壁,歸雲擁樹失山村。
衰年肺病惟高枕,絕塞愁時早閉門。
不可久留豺虎亂,南方實有未招魂。
⑴楚王宮:楚王之宮。在重慶市巫山縣西陽台古城內。相傳襄王所游之地。唐皇甫冉《巫山峽》詩:“巫峽見 巴東,迢迢出半空。雲藏神女館,雨到楚王宮。”
⑷歸云:猶行雲。《漢書·禮樂志》:“流星隕,感惟風,籋歸雲,撫懷心。”擁樹:抱樹;環樹。《太平御覽》卷三五〇引《韓非子》:“楚人有白猿,王自射之,則搏矢而熙。使養由基射之,始調弓矯矢,未發,而猿擁樹號矣。”
⑸衰年:衰老之年。杜甫《泛舟送魏倉曹還京因寄岑參范季明》詩:“若逢岑與范,為報各衰年。”高枕:枕著高枕頭。
⑺豺(chái)虎亂:語出王粲《七哀詩》詩“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豺虎喻兇狠殘暴的寇盜、異族入侵者。
楚王宮北面,正是黃昏時候;白帝城西邊,還可見下過雨的痕迹。
夕陽照到江面上,好像石壁翻到江中,雲霧遮蔽了樹林,看不見山下的村莊。
我已衰老,加上肺病,只有高枕而卧,況且身在邊塞,感傷時事,也就早早閉門。
夔州時局不穩,即將有豺虎作亂,這個地方不可久留,一心想回北方去而未能成行。
這首詩大致是在大曆元、二年(766、767年)旅居夔州(今重慶奉節)時所作。這個時期杜甫他還寫了《登高》《諸將五首》《秋興八首》《詠懷古迹五首》等極有名的七言律詩。當時杜甫已經感受到了夔州時局的不穩定,對蜀地的動亂也已有所預感,想回北方卻不能實現,心裡鬱悶而作此詩。
這首詩第一聯是把一個景色分兩句寫。楚王宮和白帝城。都是夔州的古迹,詩人用來代表夔州。兩句詩只是說夔州雨後斜陽的時候。第二聯說斜陽返照到江水上,好像山壁都翻倒在江中,從四面八方聚攏來的雲遮蔽了樹林,使山下的村莊都看不見了。第三聯寫自己年邁病肺,只有高枕而卧,因身在這遙遠的邊塞,感傷時事的心情,也只好早早閉門。其言外之意是說:沒有觀賞晚景的心情。夔州是川東的門戶,故稱絕塞。“愁時”和“肺病”作對,應講作“哀時”,哀傷時世,不能講作憂愁的時候。最後一聯是說自己想回北方卻未能成行。“豺虎亂”是用王粲的《七哀詩》詩句。杜甫有《夔府書懷四十韻》長詩一首,其中敘述了當時夔州人民的困苦和軍人的跋扈。到大曆三年(768年),果然不出詩人所料,發生了楊子琳殺死夔州別駕張忠,據城奪權的亂事。末句意義比較隱晦,舊注以為此句“言在此屢遭寇亂,旅魂已將驚散也”(見《杜詩詳註》)。這是臆解,沒有扣上原句字面。“未招魂”不能講作“旅魂驚散”。而且,“南方”二字也沒有著落。“實”字是杜甫的特殊字法,有幾處用得出人意外。《秋興八首》第二首有一句“聽猿實下三聲淚”,和這裡的“實有未招魂”,從來都是含糊讀過,沒有人講出作者本意。
理解這兩個“實”字的前提是弄清楚作者的思想基礎。屈原被放逐在江南,形容憔悴。他的學生宋玉寫了一篇《招魂》以振作他老師的精神。其中有一句“魂兮歸來,南方不可以止些”。杜甫想到了這一句,用來比喻自己,所以說南方確實還有一個未招歸的旅魂,用以表達自己想回北方去的意志。杜甫此句必須聯想宋玉的《招魂》,就才能體會這個“實”字的來歷。杜甫還有一首《歸夢》詩云:“夢魂歸未得,不用楚辭招”,可以作為此句的鑒證。吳昌祺釋此句云:“南方非久居之地,何無人招我魂而去此土也。”(《刪訂唐詩解》)沈德潛注云:“己之驚魂,不能招之北歸。”(《唐詩別裁》)這兩個注都是僅僅闡發詩意,而沒有聯繫《楚辭·招魂》,因而沒有接觸到“實有”二字的作用。
《水經注》在描寫長江巫峽風景的一段中記錄了兩句漁民的歌謠:“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杜甫思想上湧現這個歌謠,所以說:聽了巫峽的猿啼,真要掉下眼淚。“三聲淚”是摘用原句中三個字。其實“三聲”是猿啼三聲,“淚”是行人旅客聽了猿啼而下淚。如果杜甫思想上沒有這兩句歌謠為依據,“三聲淚”本來不能成為一個詞語。杜甫詩集中已註明了這首漁民歌謠,故這個“實”字容易理解。但是,除了《唐詩解》以外,都沒有注出《招魂》二句,故“南方”與“實有”都使人不易了解。
宋代呂本中《童蒙詩訓》:潘邠老言:“七言詩第五字要響,如“返照入江翻石壁,歸雲擁樹失山村”,“翻”字、“失”字是響字也。……所謂響者,致力處也。予竊以為字字當活,活則字字自響。
明代胡應麟《詩藪》:盛唐句法渾涵,如兩漢之詩,不可以一字求。至老杜而後,句中有奇字為眼,才有此,句法更不渾涵。昔人謂石之有眼為硯之一病,余亦謂句中有眼為詩之一病。……如“返照入江翻石壁,歸雲擁樹失山村”,故不如“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也。此最詩家三昧,具眼自能辨之。
明代李攀龍、葉羲昂《唐詩直解》:“返照”一聯,字字著意,以“翻”字寫返照,以“失”意寫歸雲,一聯用六虛眼,工練無痕,景復如畫。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景盡情至,鞭石成梁,不復世人行徑。蔣一葵曰:“惟高枕”形容“病肺”,“早閉門”形容“愁時”,“招魂”應“楚”。
明末王嗣奭《杜臆》:此詩作於西閣者。……閣臨城西,無所障蔽,故云開日漏,猶風雨痕,亦映於返照而見之。乃返照人江,至翻動石壁;而歸雲擁樹,遂失山村,此宮北所以先暗也。此固一時晚雨初晴變幻光景,然亦比夫蜀中兵亂勝敗無常如此。
清代劉邦彥《唐詩歸折衷》:吳敬夫云:刻劃如畫,而畫所不能到(“歸雲擁樹”句下)。唐云:“翻”字峭,“失”字幺。不若今人纖巧。吳敬夫云:每用起二聯,繪寫景物;后二聯,訴出愁懷:調苦聲沉,如呻所痛。
清代黃生《杜詩說》:前半寫景,可作詩中圖畫;後半言情,能濕紙上淚痕。此為七律正宗,較《白帝城》詩更勝。
清代張謙宜《繭齋詩談》:頸聯“返照入江翻石壁,歸雲擁樹失山村”:日射水,水滉石壁;雲歸樹,樹遮山村。一句三層意,非精於觀物者說不出。
清代盧麰、王溥《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陳德公云:三、四“翻”、“失”二字,法老。五,六情相稱,而琢造老成,復有骨致為勝。頷、頸、結語,蒼摯沉痛,尤足黯然。評:“翻”、“失”二字,固雲法老,但非“入”不“翻”,惟“擁”乃“失”,句法相生。且“返”、“歸”二字,尤下得不率易也。
清代施補華《峴佣說詩》:“返照入江翻石壁,歸雲擁樹失山村。”一句中煉兩字關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