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化學家的結果 展開
- 研究化學的人物群體
- [美] 斯蒂芬妮·梅爾所著書籍
- 黃姍姍演唱的歌曲
化學家
研究化學的人物群體
化學家一般是指從事於近現代化學研究的科學家,有專職和兼職之分,在英國亦可指藥劑師。化學,是在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而化學家,則是專修於這些物質及其性質研究的工作者。化學家們會對化學元素、原子、分子及它們如何互相作用作出研究。化學家們也研究並測試藥物、炸藥及之類其他的東西。化學是一門十分重要的科學,因為現在大多數的新藥物都是通過化學技術而研製出的。
一個化學家與其他人做事的不同之處是他們通常都會很小心地檢查身邊每一種物體的變化。他們的工作,大部分是研究怎樣可以大量生產各種昂貴的藥用或者工業用化學品,務求造福大眾或者牟利維生。
現代化學之父——拉瓦錫
大部份化學家都是在讀到大學畢業就出外工作,但是亦有些公司要僱用有博士學位的人。很多有關化學的工作或大學化學的課程對數學、物理和化學同樣重視,因為化學又稱為中心科學。
讀到碩士的時候,化學科學生就得專攻一個分支。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生物化學,有機化學或無機化學等等。
讀完書之後,化學畢業生成為化學家,就會出來工作。他們多數會加入化學工業或做藥劑師。在很多國家大學其實有一科藥劑學專科,不過亦會有人讀畢化學后做藥劑師。又有些化學家會選擇為政府工作,當政府的化驗所技術員。
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Dmitri Ivanovich Mendeleev)
約翰·道爾頓(John Dalton)
安托萬—洛朗·拉瓦錫(Antoine—Laurent Lavoisier)
皮埃爾·居里(Pierre Curie)
瑪麗·居里(Marie Curie)
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Frederic Joliot-Curie)
伊雷娜·約里奧—居里(Irène Joliot—Curie)
漢弗里·戴維(Humphry Davy)
邁克爾·法拉第Michael Faraday
羅伯特·玻意耳(Robert Boyle)
約瑟夫·路易·蓋呂薩克(Joseph Louis Gay—Lussac)
瓊斯·雅可比·貝采里烏斯(Jons Jakob Berzelius)
約翰·魯道夫·格勞伯(Johann Rudolf Glauber)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特霍夫(Jacobus Henricus van 't Hoff)
卡爾·威爾海姆·舍勒(Carl Wilhelm Scheele)
尤斯圖斯·馮·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
卡爾·肖萊馬(Carl Schorlemmer)
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
錢永健(Roger Yonchien Tsien)
下村修(Osamu Shimomura )
馬丁·查爾菲(Martin Chalfie)
萬卡特拉曼·拉瑪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托馬斯·斯泰茨(Thomas A.Steitz)
阿達·約納什(Ada E.Yonath)
勒夏特列(Henri Louis Le Chatelier)
邁克爾·格蘭澤爾(Michael Gratzel)
傑奎琳·巴頓(Jacqueline K. Barton)
貝恩德·吉斯(Bernd Giese)
加里·舒斯特(Gary B. Schuster)
本傑明·李斯特(Benjamin List)
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
傑弗里·伯德
蘭茂爾(Irving Langmuir)
林納斯·卡爾·鮑林(Linus Carl Pauling)
約瑟夫·普利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
海特勒(Walter Heinrich Heitler)
歐仁·舒萊爾
拉斯-貝克那登
Barry Martin Trost
理查德·施羅克
卡西來爾·芬克
特拉維斯·麥克林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
李遠哲
葛洪
盧嘉錫
侯德榜
黃鳴龍
張青蓮
袁翰青
李方訓
柳大綱
黃子卿
黃憲
傅鷹
曾昭掄
孟鴻
蔣明謙
楊承宗
王琎
高濟宇
戴安邦
邢其毅
周其鳳
游效曾
門捷列夫
人物生平
門捷列夫(Дмитрий Иванович Менделеев)1834年2月7日出生於西伯利亞托博爾斯克,1907年2月2日卒於彼得堡。
1848年入彼得堡專科學校,1850年入彼得堡師範學院學習化學,1855年取得教師資格,並獲金質獎章,畢業後任敖德薩中學教師。
1856年獲化學高等學位,1857年首次取得大學職位,任彼得堡大學副教授。1859年他到德國海德堡大學深造。
1860年參加了在卡爾斯魯厄召開的國際化學家代表大會。
1861年回彼得堡從事科學著述工作。1863年任工藝學院教授,1864年,門捷列夫任技術專科學校化學教授,1865年獲化學博士學位。
1866年任彼得堡大學普通化學教授,1867年任化學教研室主任。
1893年起,任度量衡局局長。1890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外國會員。
1907年2月2日,俄國著名化學家門捷列夫逝世,享年73歲。為紀念這位偉大的科學家,1955年,由美國的喬索(A.Gniorso)、哈維(B.G.Harvey)、肖邦(G.R.Choppin)等人,在加速器中用氦核轟擊鎄(253Es),鎄與氦核相結合,發射出一個中子,而獲得了新的元素,便以門捷列夫(Mendeleyev)的名字命名為鍆(Mendelevium,Md)。
重大成果
門捷列夫的最大貢獻是發現了化學元素周期律。今稱門捷列夫周期律。1869年2月,門捷列夫編製了一份包括當時已知的全部63種元素的周期表(表1)。同年3月,他委託N.A.緬舒特金在俄國化學會上宣讀了題為《元素的屬性與原子量的關係》的論文,闡述了元素周期律的要點:
①按照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來的元素,在性質上呈現明顯的周期性。
②原子量的大小決定元素的特徵。
③應該預料到許多未知單質的發現,例如,預料應有類似鋁和硅的,原子量位於65~75之間的元素。
④已知某些元素的同類元素后,有時可以修正該元素的原子量。
1871年門捷列夫又發表了《化學元素周期性的依賴關係》論文,對化學元素周期律作了進一步闡述。他還重新修訂了化學元素周期表(表2),把1869年豎排的表格改為橫列,突出了元素族和周期的規律性;劃分了主族和副族,使之基本上具備了現代元素周期表的形式。
門捷列夫在發現周期律及製作周期表的過程中,除了不顧當時公認的原子量而改排了某些元素(Os、Ir、Pt、Au;Te、I;Ni、Co)的位置外,並且考慮到周期表中合理的位置,修訂了其他一些元素(In、La、Y、Er、Ce、Th、U)的原子量,而且預言了一些元素的存在。在1869年的元素周期表中,門捷列夫為4種尚未被發現的元素留下空位。1871年他又發表論文《元素的自然體系和運用它指明某些元素的性質》,對一些元素,例如,類鋁、類硼和類硅的存在和性質以及它們的原子量做了詳盡的預言。這樣的空位共留下6個。門捷列夫的這些推斷為後來的化學實驗所證實。
元素周期律的發現激起了人們發現新元素和研究無機化學理論的熱潮。元素周期律的發現在化學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把幾百年來關於各種元素的大量知識系統化起來,形成一個有內在聯繫的統一體系,進而使之上升為理論。
門捷列夫還曾研究氣體和液體的體積與溫度和壓力的關係,於1860年發現氣體的臨界溫度並提出了液體熱膨脹的經驗式。1865年研究了溶液的性質,提出了溶液的水合物學說,為近代溶液學說奠定了基礎。1872~1882年,他和他的學生準確地測定了數種氣體的壓縮係數。
門捷列夫因發現周期律而獲得英國皇家學會戴維獎章。他還曾獲英國科普利獎章。1955年科學家們為了紀念元素周期律的發現者門捷列夫,將101號元素命名為鍆。門捷列夫運用元素性質周期性的觀點寫成《化學原理》一書,曾被譯成英、法等多種文字。
居里夫人
生平經歷
如果只看簡歷,很容易使人覺得瑪麗亞·居里只是一帆風順的成功科學家。她於1867年11月在波蘭華沙出生。有一兄三姊,父母親都是教師。她15歲時以第一名的成績中學畢業。其後當了幾年家庭教師,於1891年到法團巴黎大學索邦分校(Sorbonne)接受大學教育,1894年畢業,獲得數學和物理兩張證書。1895年,她與任教於巴黎市工業物理和化學學院的皮埃爾·居里(PierreCurie)結婚,1897年秋長女伊倫(Irène)出生。此前。她跟索邦的李普曼(GabrielLippman)做磁學研究,並發表了第一篇論文;此時,為了博士學位論文作準備,她開始在皮埃爾的實驗室進行新課題,皮埃爾也很快便加入了妻子的工作。他們的實驗筆記從1897年12月6日開始,到1898年2月17日記錄了第一次觀察到新的放射性元素釙(polonium)為止。經過幾個月追蹤和分析,他們在7月18日正式提交法國科學院宣讀的報告中提出兩個重要發現:一是元素釙、二是r放射性」(radioactivity)這個概念。釙的純化和另一新元素鐳的分離等現象的發現,對化學研究有很大刺激;而放射性研究,則是物質本質研究的突破性發現。1903年6月,居里夫人通過論文答辯,獲頒物理科學博士。11月初居里夫婦獲頒英國皇家學會的戴維獎章(HumphreyDavyMedal);11月中旬更獲悉與貝克勒爾(HenriBecquerel)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最高榮譽,以表彰他們對放射性現象的研究。1905年他們得次女伊芙(Eve)。1906年皮埃爾去世。1911年居里夫人獲諾貝爾化學獎。表彰她發現釙和鐳。1934年居里夫人去世。1935年她的長女伊倫和女婿的里奧·居里(FrédéricJoliot-Curie)獲諾貝爾化學獎(他們的科學發現,居里夫人在世時就知道了)。1937年次女出版的《居里夫人》,成為風靡全球的一本傳記。
重大成果
居里夫人在實驗研究中,設計了一種測量儀器,不僅能測出某種物質是否存在射線,而且能測量出射線的強弱。她經過反覆實驗發現:鈾射線的強度與物質中的含鈾量成一定比例,而與鈾存在的狀態以及外界條件無關。
居里夫人對已知的化學元素和所有的化合物進行了全面的檢查,獲得了重要的發現在:一種叫做釷的元素也能自動發出看不見的射線來,這說明元素能發出射線的現象決不僅僅是鈾的特性,而是有些元素的共同特性。她把這種現象稱為放射性,把有這種性質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它們放出的射線就叫“放射線”。
1902年年底,居里夫人提煉出了十分之一克極純凈的氯化鐳,並準確地測定了它的原子量。從此鐳的存在得到了證實。鐳是一種極難得到的天然放射性物質,它的形體是有光澤的、像細鹽一樣的白色結晶,鐳具有略帶藍色的熒光,而就是這點美麗的淡藍色的熒光,融入了一個女子美麗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在光譜分析中,它與任何已知的元素的譜線都不相同。鐳雖然不是人類第一個發現的放射性元素,但卻是放射性最強的元素。利用它的強大放射性,能進一步查明放射線的許多新性質。以使許多元素得到進一步的實際應用。醫學研究發現,鐳射線對於各種不同的細胞和組織,作用大不相同,那些繁殖快的細胞,一經鐳的照射很快都被破壞了。這個發現使鐳成為治療癌症的有力手段。癌瘤是由繁殖異常迅速的細胞組成的,鐳射線對於它的破壞遠比周圍健康組織的破壞作用大的多。這種新的治療方法很快在世界各國發展起來。在法蘭西共和國,鐳療術被稱為居里療法。鐳的發現從根本上改變了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對於促進科學理論的發展和在實際中的應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巴斯德
重大成果
巴斯德並不是提出疾病細菌學說的第一個人,類似的假說以前就由吉羅拉摩·費拉卡斯托羅、弗里德里克·亨利及其他人提出過。但是巴斯德通過大量的實驗和論證有力地支持了細菌學說,這種支持是使科學界相信該學說正確的主要因素。
如果疾病是由細菌引起的,那麼通過防止有害細菌進入人體就可以避免疫病,這看來是合乎邏輯的。因此巴斯德強調防菌方法對內科臨床的重要性,他對把防菌方法引入外科臨床的約瑟夫·李斯特有著重大的影響。
有害細菌可以通過食品和飲料進入人體。巴斯德發明了一種消滅飲料中的微生物的方法(叫做巴斯德氏消毒法),這種方法在使用之處幾乎把受污染的牛奶傳染源徹底消除了。
巴斯德年過半百又開始潛心研究炭疽──一種侵襲牛和許多其他動物包括人在內的嚴重傳染病。巴斯德證明有一種特殊的細菌是這種病的致病因素。但是遠比這更為重要的是他發明一種弱株炭疽桿菌,用這種弱株給牛注射,會使這種病發作輕微,而無致命危險,並且還會使牛對此病的正常狀況產生免疫力。巴斯德公開演示證明了他的方法會使牛產生免疫力,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人們很快就認識到他的一般方法可用於許多其他傳染病的預防。
巴斯德本人在他那舉世無雙的著名成就基礎之上發明了一種人體免疫法,此法使人接種后對可怕的狂犬病具有免疫能力。從那時起,其他科學家也發明了防治許多嚴重疾病如流行性斑疹傷寒和脊髓灰質炎的疫苗。
巴斯德是一位格外勤奮的科學工作者。在他的功勞簿上有許多仍有價值的小成果。就是他的而不是任何他人的實驗,令人信服地證明了微生物並不是自然產生的。巴斯德還發現了厭氧生活現象,即某些微生物能在無空氣或無氧的條件下生存。巴斯德對蠶病的研究成果有巨大的商業價值。他的其他成就之一就是發明了雞霍亂──家禽的霍亂疫苗。巴斯德於1895年在巴黎附近去世。
人們常把巴斯德和發明天花疫苗的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相比較。雖然詹納的工作比巴斯德早八十年,但是我認為詹納遠不如巴斯德重要,因為他的免疫方法只對一種疾病有效,而巴斯德的方法可以而且已經用於許多種疾病的預防。
自從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世界許多地區的人口估計壽命大體上增長了一倍。在整個人類史上,人類壽命的這種巨大增長對個人生活來說可能比任何其他發明都具有更大的影響。實際上現代科學和醫學真正把第二次生命賜給了我們生活著的每一個人。假如這種壽命的延長可以完全歸功於巴斯德的工作的話,我就會毫不猶豫地把他列在本書之首。巴斯德的貢獻是如此重要以致於上個世紀死亡率下降的最大成就應當毫無疑問地歸功於他。因此他在本冊中得以名列前茅。巴斯德一生進行了多項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紀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之一。他用一生的精力證明了三個科學問題:(1)每一種發酵作用都是由於一種微菌的發展,這位法國化學家發現用加熱的方法可以殺滅那些讓啤酒變苦的惱人的微生物。很快,“巴氏殺菌法”便應用在各種食物和飲料上。(2)每一種傳染病都是一種微菌在生物體內的發展:由於發現並根除了一種侵害蠶卵的細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國的絲綢工業。(3)傳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養之下可以減輕毒力,使他們從病菌變成防病的葯苗。他意識到許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於是建立起了細菌理論。
由賽諾菲巴斯德開發上市的主要疫苗
1934:破傷風疫苗1941:白喉、破傷風、百日咳疫苗1947:流感疫苗1950:黃熱病疫苗1955:薩賓研製的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1958: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和脊髓灰質炎疫苗1960:結核菌素多糖疫苗1960:麻疹疫苗1962:薩賓口服脊髓灰質炎疫苗1970:風疹疫苗1973:薩賓口服脊髓灰質炎疫苗(Vero細胞)1974:甲型腦膜炎疫苗1975:甲型+丙型腦膜炎疫苗狂犬病疫苗(人二倍體細胞)1979:索爾克注射脊髓灰質炎疫苗(Vero細胞)1980:狂犬病疫苗(Vero細胞)1981:乙肝疫苗1985:麻疹、腮腺炎、風疹三聯疫苗1987:乙肝疫苗(使用基因技術)1987:白喉、破傷風、百日咳、脊髓灰質炎和b型流感嗜血桿菌五聯苗1988:傷寒疫苗(多糖純化)1992:b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1992:破傷風、白喉和非細胞百日咳三聯苗1996:甲肝疫苗 1997:白喉、破傷風、百日咳、脊髓灰質炎和b型流感嗜血桿菌五聯苗
2001:甲肝和傷寒聯合疫苗
萊納斯·卡爾·鮑林
重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