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棺葬
船棺葬
古代以獨木舟形棺木為葬具的墓葬。分露天葬和山區的古越人中,為懸棺。文獻記載中國中南部也有類似墓葬。在東南亞、索羅門群島、薩摩阿群島,只有首領死後才能使用船棺,如不埋於近海處,則置入海中任其漂流沉沒。
船棺葬遺址
船棺葬
巴人船棺葬葬遺址,在銅罐驛鎮冬筍壩。1954年,重慶第一機制磚瓦廠建廠房挖地基時發現許多銅器。於是,西南博物館(今重慶博物館前身)來此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出土了大批戰國時期墓葬群。
特點
在這形形色色的墓葬中,唯有巴人船棺葬獨具特色。十七座排列相當整齊而密集的墓葬,頭部均正對長江。墓坑均為僅容一船大小的土坑豎穴,葬具長約5米,直徑約一米以上的楠木刳成舟形棺材。上部約成半圓型,底部稍削平,兩端底部斜削,使其翹起成船形,首尾兩端各鑿一大孔,以便繫繩下葬之用。
船形可分兩種,一種是較簡單的獨木舟,另一種則在內置一小棺,似內棺外槨,另一端形成腳廂。
巴人船棺的使用,說明巴族是一個生活在水邊,熟悉水性的民族,他們造船航行,駕舟捕魚,或進行水戰,死後用類似的船棺下葬。
陪葬
棺內隨葬品很多,有劍、鉞銅兵器、有釜、盤等銅容器,還有斧、矛等鐵器,說明巴國的工匠已具有較高的冶鍊技術。墓葬中除盆,罐等陶器外,還有引人注目的黑紅二色漆器;棺內有竹篾墊痕,以及麻布,絹的痕迹,說明古代巴人在制陶、造漆、紡織技術上已比較發達。
兵器
船棺葬
在船棺內出土的銅兵器和銅用具上,還有一種圖畫式的符號,有的單個,有的成組,多為具體實物形象,有虎、龍、鳥、獨角人、船、草木等,人不能識讀,可能為巫師使用的圖家符號。
出土的巴人船棺文物中,都以虎紋作為圖案。巴人認為,白虎是本民族的保護神,自己的始祖死後化為白虎,可以看出,巴人是以白虎作為圖騰信仰的。
冬筍壩巴人船棺葬的發掘出土為我們了解巴國歷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對進一步研究巴人文化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新發現
船棺葬
沉睡了3000多年的金沙遺址“一醒驚天下”,數以萬計的象牙,精美絕倫的金器、玉器、銅器令世人震驚。至今,金沙遺址還在源源不斷地出土各式器物,不斷地給人以驚喜。近日,本報曾報道過的黃忠村四組金沙遺址墓葬區內竟然出土了大量的船棺!據考古專家介紹,此次金沙船棺整體“顯露真容”,將蜀人船棺的“出生時間”整整提前了500年!這對研究當時成都乃至四川地區的生活、喪葬等習俗具有重要意義。
船棺葬最早存在西周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三峽和四川東部屢有船棺出土,這裡是古代巴國的疆域,船棺也一度被認為是巴人獨有的安葬方式。2000年成都商業街船棺的出土,說明蜀人也曾經使用船棺下葬。當時專家普遍認為蜀人使用船棺下葬的具體時間在戰國時期。“船棺在金沙遺址墓葬區出現,證明早在西周中期成都地區就使用船棺葬。這一重要發現將蜀人使用船棺作為葬具的時間提前了500年。”在現場的考古專家指著一團深色的泥土,介紹說,由於年代久遠,金沙遺址墓葬區內並沒有遺留下船棺的實物,但通過船形的木質遺跡,他們依然可以斷定,船棺在當時是普遍使用的喪葬器具。
金沙船棺的象徵
記者在現場看到,船棺遺跡雖然形狀與成都商業街船棺相近,但要小得多,一般長1米多,大的有2米多。在船棺遺跡中央橫躺的屍骨,其腳踝處通常都會有陶罐等隨葬物。有意思的是,在遺跡的外圍,還散落著不少陶制器具。這些也是隨葬物嗎?“我們推斷,由於船棺體積並不大,容不下太多的隨葬品,所以墓主只有將隨葬品放置在船棺外。”專家解釋說,與成都商業街船棺只在蜀國王公貴族之間流行不同,金沙船棺有可能只是一般蜀人的葬具。當時成都平原河流縱橫,很多人以河為生,在船上生活,船就像家一樣,因而形成使用船棺葬具的習俗。
金沙宮殿的布局
金沙這個古蜀都邑,豪華宏大,從其祭祀區的出土物便可見一斑。金沙的宮殿會是什麼樣子呢?在這個墓葬區內,專家驚喜地發現了一處“同”字布局的建築遺存,它們長度達到50多米,其中還有不少房屋的隔斷。專家推斷,這有可能就是金沙的宮殿。
墓葬區為何會有宮殿存在?工作人員介紹,在該墓葬區域中一共發現了700多個墓葬,這些都是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的墓葬,是當時一個比較大型的墓地。然而,根據土層和灰坑判斷,這個墓地並非一開始就存在,而是由早期居住區廢棄后演變而成。在發掘過程中,專家發現該區域既有單獨的房屋遺存,又有建築群,“建築群的分佈形成一個罕見的‘同’字,形成一個圍合,規模龐大,也許這種建築就是現在四合院的雛形。”
金沙遺址考古現場
船棺葬
簡介
烏雲河源頭紅石壁洞鄂倫春族“船棺葬”遺址發現於1985年7月。是年7月16日,湯旺河林業局蓊翠林場戶籍員董樹江打獵至此,發現了石壁洞中一棺木。同年8月,伊春市文物站考察組專程考察勘測,並將“船形棺”運回,該棺現存於市文化站。他們在考察時還發現在距洞口不遠處有鄂族昔日居住的木屋——“撮羅子”。此後,市文物站的老人莫西力嘎說,他20多歲的時候到過那個地方,曾發現有銅鍋,銅碗等,當時稱為“鬼難達”。鄂倫春“船棺葬”遺址位於嘉蔭縣烏雲河源頭,數十年人跡罕至,俗稱“鬼難達”。其山紅石壁立,姿彩斑斕,如切如刻,如雕如塑,其狀或如老翁宴坐,或如巨人站立,或如猛虎欲躍,或如馴鹿覓食。石縫中古松斜出,絕壁直插雲天。
出土品
石壁洞內有“船形棺”。棺內無頭屍體一具。陪葬物有佩刀兩把,箭桿、箭簇(鐵制)、樺皮筐蘿、樺皮筒、樺皮碗各一件,還有鳴鏑葫蘆、皮帶、魚具、家織布衣與狍皮殘片。頭盔、兜鍪均無,似曾被盜。洞口有過火樹懸立。
史料記載
據秋濤《朔方備乘》記載,道光年間(公元17世紀中葉),原“夾精奇里江以居”的鄂倫春人,遷到小興安嶺遊獵。又據當代學者考證,當初有瑪拉庫爾(莫姓)錢(畢姓)、杜能肯(杜姓)、瑪哈依爾(孟姓)、恰克其爾(陳姓)、卡日基爾(韓姓)等六個民族經貿部千餘人,遊獵於上起遜畢拉河,下至嘉蔭河流域的原始森林裡,他們後來被稱為“畢拉爾路鄂倫春”。五代以前鄂倫春的民族為單位聚族而居,冬棲山之陽,夏居水之濱,“鬼難達”背山面水,群峰環繞,漁獵甚易,自然是鄂族聚族而居的“天府之國”。
據《清史稿》記載,畢拉爾路鄂倫春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參加過觀音山剿匪,得克金等五人有功,保作“防禦”,因該部落尚無其缺,遂擬清照察為左領序頭。庚子前後(1900年),畢拉爾路鄂族曾多次徵調參戰,死於戰事者不在少數。從“船形棺”陪葬物及殯葬規模推斷,死者是“馬上”鄂倫春族首領。
船棺葬簡介
這座船棺葬位於蒲江縣鶴山鎮飛龍村的一處小區工地上,當工人用挖掘機開挖地基挖至1.5米深時,發現了一段黑色的巨木,隨即又在巨木旁發現兩件破損的銅器,隨即停工並報告了蒲江縣文物管理所。一座距今2000多年的戰國船棺葬日前在四川省蒲江縣的一處工地上被發現。船棺用一根長約7米、直徑約1.6米的巨大楠木製成,楠木被平均剖成兩半,中間鑿空,裡面為死者遺體和隨葬品。
出土文物
有楚文化特色的銅壺和銅敦各兩件,並發現了許多已經破損的銅器。從外觀上看,這幾件文物具有明顯的楚文化特徵,很可能是從湖北、湖南等地傳入四川盆地的。這些器具在2000多年前不是普通百姓家裡所能擁有的,推測墓主可能是蜀王轄下的一個小貴族。”
疑惑
民間相傳屈原自沉汨羅江的說法,源於屈原採用的是巴人的船棺水葬(此外還有船棺土葬、船棺懸葬)。內容如下:“關於屈 原自投汨羅江,許多人都想當然以為是屈原抱著石頭自己跳入汨羅江里自盡。筆者則相信,這是楚人對屈原採用船棺葬的誤傳(古代巫教認為自殺者屬於凶死,變成孤魂野鬼,不吉通常不會這樣做)。眾所周知,船棺葬是巴人的文化特點,當初是將船棺放入江河任其漂流而去(船棺水葬,類似埃及人的太陽船,寓意死者升天),以後才改為埋入地下(船棺土葬)或放到山崖(船棺懸葬)。至於划龍舟競渡,原本也是在追船棺,而不是追溺水人。”
也就是說,該文首次指出:屈原有可能不是自溺身亡,而是正常壽終。不過,由於當時重點是在論述屈原出身於楚國的少數民族巴族,因此沒有進一步深入展開“屈原是否投水自盡”問題的探討。眾所周知,屈原生平有許多謎,其中之一是“生之謎”,其中之二是“死之謎”。既然筆者已經重新解讀了屈原的“生之謎”,現在就該重新解讀屈原的“死之謎”了。
背景
屈原在作品中雖然多處提及“赴江湘之流”,但並不一定意味著就要自溺,更多的是表示決心的文學修辭。
儘管屈原曾經有過自溺的念頭,但是並不意味著他一定就實施了自盡行為。
屈原在《惜往日》中寫有“臨沅湘之玄淵兮,遂自忍而沉流。卒沒身而絕名兮,惜壅君之不昭”、“焉舒情而抽信兮,恬死亡而不聊。獨障壅而蔽隱兮,使貞臣為無由”、“寧溘死而流亡兮,恐禍殃之有再。不畢辭而赴淵兮,惜壅君之不識”。
對此,論者多認為這是屈原最後的作品,創作時間離他自沉汨羅江不會太久(參閱《楚辭全譯》,黃壽祺、梅桐生著)。問題是,此文創作地點是在沅水、湘江之間某地的“玄淵”(黑水潭),位於今日湖南省的中西部;而相傳屈原投水自盡的地點是在汨羅江,位於湖南省的東北,兩者並非一處,而且屈原所到時間亦有前後之別。
據此可知,《惜往日》應寫於屈原流放(或流浪,或旅遊)在沅湘一 帶時,當時屈原情緒非常低落,因而萌生了投水自盡的念頭,甚至準備“不畢辭而赴淵”。但是,屈原不僅創作完成流傳下來了《惜往日》,而且寫得很有條理,說明他的生活並沒有混亂,也沒有立即結束(當時的載體是竹簡,需要一條一條寫,然後編成卷;如果要想流傳開來,則還需要有人謄寫多份,或者有人聽到屈原朗誦作品后再傳誦給他人)。
作品
關於屈原《懷沙》一文的標題,有人認為“懷沙”是懷念長沙的意思,但是文中只有“汩徂南土”、“進路北次”、“浩浩沅湘”,並無“長沙”的地名。有人認為是懷抱沙石而自沉的意思,寫於自沉汨羅江之前。《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稱:“(屈原)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自沉汨羅以死。”
《懷沙》里寫有“舒憂娛哀兮,限之以大故”、“知死不可讓兮,願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論者或以為這些話表明屈原將欲自盡。其實,仔細分析這些話,實際上並無自盡之意,而是在說要坦然面對死亡,無論是歡樂與憂愁,都會隨著死亡而去。那麼屈原為什麼要將此文命名曰“懷沙”?筆者認為,“懷沙”是屈原在臨終前選擇的一種葬儀方式,即船棺水葬;為防止屍體漂浮,要用沙石固定在船棺內。船棺在水上漂流時,送葬的人要划著船,不停地向船棺里投放沙石(包括食物、死者生前用品和其它的隨葬物),促使船棺沉沒,以完成葬禮(如果任憑船棺漂流,船棺有可能靠岸而停,屍體將暴露在外)。事實上,端午節龍舟競渡、向江河裡投放粽子的習俗,實際上乃是在模擬船棺水葬的場景。屈原選擇船棺葬,既是民族傳統,可象徵返回故里天國,又可避免被盜墓。
觀點
屈原在作品中明確反對用投水自盡的方式去諫昏君。《悲迴風》曰:“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跡。驟諫君而不聽兮,任重石之何益?”意思是像申徒狄那樣背負重石投水自盡又有什麼作用呢?申徒狄的故事見《楚辭全譯》引《莊子》:“申徒狄諫紂不聽,負石自沉於河。”事實上,自殺屬於凶死,其魂魄將成為孤魂野鬼,難以招魂,相當不吉,屈原作為巫者出身對此有著深刻了解並非常忌諱的。
晚於屈原的無名氏所作《楚辭·漁父》記有屈原的話:“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但是,《漁父》並非屈原的作品,而是後人以屈原生平遭際創作的系列獨幕劇之一,不能用來證明屈原確實投水自盡。
自殺之說
首先記述屈原投水自盡的人是漢初學者賈誼(公元前200年-前168年),他在《吊屈原》一文中說:“恭承嘉惠兮,俟罪長沙。仄聞屈原兮,自湛汨羅。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顯然,賈誼是從當地百姓流傳的故事中,獲知屈原自沉汨羅江而死的情節的。此後,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亦採納其說“(屈原)於是懷石自沉汨羅以死”、“自屈原沉汨羅后百有餘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過湘水,投書以吊屈原”。
長期以來,從來沒有學者認真地分析民間關於屈原自沉汨羅江的傳聞是否屬實,而歷代論者在未曾論證其真實性的前提下,就紛紛推論其自盡的原因,或謂殉國,或謂潔身,或謂殉道,或謂屍諫,或謂回歸母體,還有人猜測屈原是被賜死或被謀殺而投入水中的,顯然這些觀點存在著先天不足。
屈原在作品中反覆表白自己“故重著以自明”,在這種情況下,他沒有必要選擇投水自盡。這是因為,屈原在被放逐的生存環境中,已經生活了許多年,沒有理由再選擇一個突然的自盡行為,而且這種投水自盡行為也不能夠起到表白自己的作用。此外,流放的生活,使屈原擺脫了官場的險惡和緊張的心情,這也有利於身心的健康(屈原能夠進行大量的文學創作,表明他有著相應的經濟來源)。
屈原熱愛生活,志向遠大,追求長壽。《離騷》“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吾與重華游兮瑤之圃,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屈原在作品里自稱“年既老”,可以表明他年事已高。與此同時,屈原對花草樹木有著深入的觀察和了解,作為巫者出身,他當然也有著相當的醫藥保健知識,因此他的身體應當是保養得不錯的(屈原喜歡佩戴香草,這有益於驅蚊蟲和健身)。
出生時間
事實上,屈原是高壽而終。屈原的出生年代,眾說不一,大體在公元前353年~前335年之間,筆者暫取郭沫若的公元前340年說(實際上更可能的應是公元前343年)。屈原的去世年代亦眾說不一,多數學者認為是公元前278年,亦即秦國大將白起攻陷楚國郢都的那一年,屈原因絕望而投水自盡(時年62歲)。但是,屈原在記述郢都淪陷的作品《九章·哀郢》中,卻分明說自己“至今九年而不復(指返回郢都)”,表明該文寫於楚國郢都淪陷9年後,亦即公元前269年;它可能是流傳下來的屈原晚年的作品,中“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乃垂暮之言。也就是說,如果屈原死於寫《哀郢》的那一年,他至少已經是71歲的高齡了。如果屈原寫完《哀郢》后又活了幾年,那麼他的壽命恐怕在孔孟之間(孔子73歲,孟子84歲)。
內心世界
屈原在作品中雖然不斷地訴說自己的痛苦心情,但是他已經超越了“承受痛苦”的階段,而是升華到“體驗痛苦”的層次。一般來說,承受痛苦會嚴重摧毀人的身心健康並使人絕望,而體驗痛苦則是一種心態的超脫,或者說是在把“痛苦”當成了體驗和研究的對象。
屈原在《天問》中一口氣提出174個問題,涉及宇宙起源、人類起源、歷史事件,表明屈原具有非常博大的胸懷,擁有這種胸襟的人,是不會自殺的。
自殺質疑
為什麼民間會產生屈原自沉汨羅江的說法?一種情況是,當地百姓出於對屈原的景仰和同情,相信屈原是自沉汨羅江而死的。另一種情況是,當地百姓對屈原的特殊葬儀產生了誤會而形成的。事實上,汨羅江位於湖南省東部,靠近江西省的地方,當地百姓對巴人的船棺水葬原本毫無所知;因此,當地人見到屈原死後使用的船棺葬時,便誤傳為屈原是自沉汨羅江而死。
為什麼絕大多數學者也相信屈原是投水自盡的?一是屈原曾經在作品中流露過投水自盡的念頭。二是王逸對“彭咸”的註釋起了很大的誤導作用。三是許多學者都因同情屈原的不幸遭遇,而忽略了理性的全面的分析。四是長期以來,人們不了解巴族的船棺葬習俗,並忽略了屈原故里是古代巴族聚居地,以及屈原本名靈均、出身於巴族巫師家庭的情況。五是人云亦云。
猜測
屈原故鄉秭歸的龍舟競渡,至今仍然傳唱著古老的《招魂龍船歌》。與此同時,江西一些沒有條件進行龍舟競渡的地方,每年端午節,百姓要抬著龍船登高遊街市,號稱“迎鬼船”。凡此種種,均表明龍舟競渡的本意是追趕船棺,即為船棺送葬。船棺葬是巴族特有的習俗,近年在重慶地區(古代巴國都城所在地)多有出土。根據已出土的船棺來看(最大的長18米),船棺系由整木削鑿成船形(利用火烤焦木頭,可以很快挖出船形),內可置棺槨,其象徵意義與埃及太陽船相似,寓意死者經船去往天堂並獲得再生(古人認為太陽西落後,要經過地下水路,才能重新回到東方,並再次升起)。
綜上所述,筆者相信屈原是高壽自然而終,由於他出身巴族,採用的是船棺水葬(其它的方式還有船棺土葬、船棺懸葬),被楚國當地百姓誤傳為是自沉汨羅江而死。事實上,屈原堅持民族葬儀,在汨羅江實施船棺葬,使他的去世產生了某種轟動效應,有利於傳播他的主張、理想和作品,同時也把龍舟競渡的文化風俗傳遍了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