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3條詞條名為四牌樓的結果 展開
四牌樓
江蘇省興化市四牌樓
興化四牌樓在明代稱做“四攢坊”,清代以後叫四牌樓。關於它的建成時間,興化所有的 方誌中都沒有確切的記載。現存最早的興化地方志為胡志,成於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通篇無四攢坊或四牌樓的記載。
最早以文字記載的是成於明朝萬曆十九年(1591)的歐志,記為:“太平橋有四攢坊,曰國朝省閣,曰淮海人文,曰極品封君,曰狀元宰相。”此後,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的張志,咸豐元年(1851)的梁志及1943年的李志都分別作有記述。由 此可以推斷,興化四牌樓建於明代嘉靖三十八年後、萬曆十九年以前,即1559年至1591年約 30年間。如果我們再從最初出現的“狀元宰相”和“極品封君”兩塊匾額來分析,四牌樓的 建成時間又當在李春芳升任首輔、李鏜被蔭封少師之後,那麼,最早也只能是明代隆慶二年(1568)。如其再早,李春芳雖已入閣,但不能稱“宰相”,只能與高谷同入“國朝省閣”,李鏜也封不了少師,稱不上“極品”。因此,可以認為,興化四牌樓的建成時間應當在1568 年至1591年約20年間,距今約有430年。
興化四牌樓
興化四牌樓
四牌樓的匾額,1943年的李志記有47塊,1966年拆毀前正應其數。根據記載,累計應為49 塊。除我們今天所見的47塊外,尚有明代初建時懸掛的“國朝省閣”和“淮海人文”。這兩 兩塊匾額在康熙二十三年重修時仍然存在,根據推測,嘉慶三年(1853)重建時被撤。“國朝”一詞,意同“當朝”,“國朝省閣”本為明代“國朝”閣相高谷等人專立。進入清代,“國朝”一詞已不合時宜,於是換成了“省閣名公”。“淮海人文”泛指興化有史以來的歷代 名望英傑,它與四牌樓其它匾額都明確為誰人專立而不諧,因而將其撤去應該說是很有見地 的。
47塊匾額旌章興化籍歷史人物75人81人次,上自南宋?開科第一,下迄民初?仁壽之徵,跨越五個朝代。但立匾的時間卻不以歷史先後為順序。根據記載,明代初建時只有4塊,后 加“東海賢人”和“中原才子”不過6塊,基本上都是為當時?明代 的人物所立。康熙二十 三年以後才逐步增加,出現了宋元時期人物的匾額。嘉慶三年才形成“上下四旁皆立匾,可以覘文物之華焉”。47塊匾額,絕大多數為地方官府或士紳名流發起公立。其中御賜之“性靜情逸”以及民初大總統徐世昌特頒之“仁壽之徵”也只是地方上複製或仿製。因而,家大 勢大者盡點上風,一些在歷史上很有地位的如成元竹、胡獻、陸西星、宗元鼎、禹之鼎等卻 無人問津,更不要說張士誠、施耐庵之輩了。至於武士、閨閣、藝匠、方外本受歧視,當然 一概摒之。因此,四牌樓的匾額可以反映興化部分歷史,但不能以偏概全。
舊匾的題字書家,除“詩畫名家”為鄭板橋所題、“性靜情逸”摹咸豐御書外,其餘皆不 詳。舊時習俗,書家為專人立匾題書時,從不署書家名號,這既是表示書家的謙遜,更是為 了避免喧賓奪主,相沿成俗。今日重建之四牌樓,47塊匾額,除1塊舊匾、6塊仿舊外,其餘 40塊分別由我國當代40位大書法家題書,使興化四牌樓不僅成為歷史文物,而且成了當代中國書法藝術的瑰寶。
上世紀80年代,興化市重修四牌樓,基本按原貌建設,佔地面積比歷史上擴大了近一倍,也從民間收集到樓中原匾7塊,但原來的字跡均已模糊得無法辨認,所幸的是最具象徵意義的樓頂部的“五嶽朝天”仍然是舊時的飾物。
興化博物館的高春麗曾為10萬名參觀者講解過四牌樓,她說,原來這樣的建築全國有兩座,但重建的僅此一座,其建築風格和陳列特色是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