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祠,亦名“蔡忠惠公祠”,坐落於有“海內第一橋”美譽的洛陽橋南側、泉州市洛江區萬安街道橋南社區內。祀洛陽橋建造者泉州郡守蔡襄。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洛陽橋的附屬文物。
蔡襄祠
蔡襄祠始建於
宋朝,時間不詳,據傳是在洛陽橋(又稱“
萬安橋”)竣工不久后建成的。《萬安渡石橋記》碑勒石之後不久,當地人民為緬懷蔡襄在泉為官造福一方、為修建跨海長橋竭盡心智的功績,自發捐獻立祠,用以紀念他一生為官忠正、造福人民而奉敬之。
蔡襄祠
蔡襄祠自宋朝始 來,歷經多次重建、重修。1238年(
南宋嘉熙二年
),郡守劉偉叔重建;明永樂年間,郡守胡器重重修萬安橋,一併重修蔡公祠;1470年(明成化六年),
都察院右都御史騰公捐資重修;明
弘治年間,李哲知泉州時重修;1523年(明嘉靖二年),郡守高越重修祠宇;1640年(明崇禎十三年),郡守孫朝讓重建;1692年(清康熙三十一年),福建陸路軍提督
張雲翼重修並賦詩以紀其事;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
晉江縣令
羅溪人方鼎捐資重修;1875年(清光緒元年),
義州人
李鶴年重修,並賦詩以紀其事;1985年,泉州市文管會重修,重塑蔡襄坐像,祠內設
蔡襄紀念館。
蔡襄祠為清代典型殿堂式建築,坐北朝南,三開間,三進深。寬15米多,每進深20米,三進計約60米,
建築面積900平方米左右。
蔡襄祠
首進為大門,門楣頂匾額大書“宋郡守蔡忠惠公祠”8個字。大門有一副1875年(清光緒元年)
黃貽楫寫的對聯:“駕橋天地老;留筆驚鬼神。”前文柱有對聯(乃集蔡襄詩句):“曉虹跨江一千尺;樂事全歸眾人心。”後文柱有對聯:“四諫經邦昔日芳型垂史冊;萬安古渡今朝濟眾肅觀瞻。”
正殿內景
正殿中央,有蔡襄端坐雕像,體態莊重而灑逸,頗有文士、名宦之風範。塑像前為舉世聞名的《萬安渡石橋記》豐碑2方,分立左右兩側。該碑系蔡襄親自撰文,親筆題寫。《萬安渡石橋記》碑文簡潔凝練,僅153字,書法精湛,筆力雄健遒勁,刻工傳神,世稱文、書、鐫三絕。東側的為原碑,西側為解放后摹刻的。其他9方碑刻分立廊下兩側,均系明清兩代重修萬安橋及蔡襄祠之碑記,其中不乏考證文物和書法藝術價值。
第三進殿廳系20世紀80年代,泉州文管部門專門仿製泉州境內各地古代大小石橋之模型,展示中華民族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修造橋樑藝術和智慧。
碑亭
蔡襄祠門庭左右 兩側分別豎立2方巨碑,並建碑亭保護,右側為
清朝軍門提督、
關中人張雲翼親自撰重修蔡忠惠公祠碑記及懷蔡忠惠公
七言古長詩,分刻於巨碑兩面,左側乃清朝蔡致遠撰《輿慶堂》記及《張公又南去思歌》碑,也分刻於巨碑兩面。
蔡襄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謨,福建仙遊人,與
蘇軾、
黃庭堅、
米芾並稱為書法“
宋四家”。1030年(
北宋天聖八年)參加開封府鄉試,獲第一名;次年舉甲科進士第十名。先後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
知制誥、
龍圖閣直學士、
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
三司使、
端明殿學士等職,並出任
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轉運使,知泉州、福州、
開封和杭州府事。卒贈吏部侍郎;
乾道年中,又賜謚“忠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