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生態學
植被生態學
1. 植被(Vegetation):植物的覆被,指地球表面的活的植物覆蓋。一個地區的植被是該地區所有植物群落的總和,是由一個或多個植物群落組成的。
2. 最小面積(表現面積):能夠包括群落中大多數植物種類的最小地段。
4. 種的均勻度(species evenness or equitability)指一個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種個體數目的分配狀況,它反映的是各物種個體數目分配的均勻程度。
5. β多樣性可以定義為沿著環境梯度的變化物種替代的程度。不同群落或某環境梯度上不同點之間的共有種越少,β多樣性越大。
7. 種間分離: segregation:指兩個種或幾個種個體交錯分佈的程度.
8. 水平結構(horizontal structure)是指群落在水平空間上的分化。它表現為組成群落的各種植物或生活型在群落中的水平分佈格局。
10. 植物群落波動是指在短期或周期性的氣候或水分變動的影響下,植物群落出現逐年或逐季的變化,這種變動形式就稱為波動。
11. 植被型組(vegetation type group):凡建群種生活型相近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聯合為植被型組。這裡的生活型是指較高級的生活型。
12. 植被型(vegetation type):在植被型組內,把建群種生活型(一級或二級)相同或相似,同時對水熱條件的生態關係一致的植物群落聯合為植被型。
13. 植被圖(vegetation map)或稱地植物學圖(geo-botanical map),通常是指植物群落類型分布圖,它是某一地區各級植被分類單位依其空間分佈狀況,按比例繪製而成的地圖。
△植被的兩個爭論:整體論(holism)和簡化論(reductionism)。
△組成群落種的數量特徵:種的個體數量指標和種的綜合數量指標。
△投影蓋度可分為:總蓋度(整個群落地段的蓋度)、層蓋度(分層蓋度)和分種的蓋度。
△種間關聯的研究內容: 1)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上檢驗2個種間是否存在關聯;2)測定關聯的程度。
△多層結構的群落,由於各個層次在群落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同,常區別為主要層(major layer)和次要層(secondary layer)。
△層片的一個突出優點是:它容易識別;層片的另一個突出優點是強調結構與機能的聯繫.
△20世紀以來,為了進行氣候與植被相關分析,提出了許多綜合氣候指標,這些指標多用蒸發力和降水量的比值(v/p)來表示,或者相反,用降水量和蒸發力的比值(p/v)來表示,前者稱為乾燥指數,後者稱為濕潤指數,兩者統稱水熱係數。
△群落季相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對群落中主要種類的物候觀察記載。物候總譜是一個群落季相變化的真實記錄。
△群落波動的基本類型可分為樹木生長速度的波動、結實率以及幼苗等多度的波動、葉量的波動、植物季節性發育周期的波動等四類。
△裸地可分為: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
△植被分類有兩種主要途徑:一為生態――外貌分類,另一為區系組成分類。
△在種類組成中兼顧優勢種和特徵種的作用,對中級單位,以優勢種為主,對低級單位則更重視特徵種或標誌種,因為它們能夠更好地反映群落的固有特徵和種間的固有關係。
△法瑞學派把群落特徵區分為兩類:分析特徵(analytic characteristics)和綜合特徵(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群落的綜合特徵包括:存在度、恆有度和確限度。
△一個種要成為群叢的特徵種,它的確限度必須在3級以上。
△10個植被型組為:
3△群叢的命名方法:
凡是已確定的群叢應正式命名,我國習慣於採用聯名法,即將各個層中的建群種或優勢種和生態指示種的學名按順序排列。
2△目前已經建立了許多排序方法,不同的方法差異很大。Whittaker(1978)曾把它們分為兩類:直接排序(direct ordination)和間接排序(indirect ordination)。
2△只使用植物種的組成數據的排序稱作間接梯度分析(indirect gradient analysis),同時使用植物種的組成數據和環境因子組成數據的排序叫做直接梯度分析(direct gradient analysis)。
4△按圖的比例尺劃分的植被圖種類:1.小比例尺植被圖2.中比例尺植被圖3.大比例尺植被圖4.特大比例尺植被圖
・ 1、植物群落是植物的同住結合,由一定的植物種類所組成。
・ 2、植物同住結合中的各種植物間具有一定的相互關係。
・ 3、植物群落是不同植物的壘結,具有一定的結構和外貌。
・ 4、植物群落與環境具有不可分割的的聯繫。
・ 5、植物群落是一個功能集體,執行著一定的分佈限。
・ 6、植物群落在佔有一定的分佈界限。
・ 7、植物群落是處在時間發 上的某一分段。
種類組成是決定群落性質的重要因素,一個確定的植物群落,總是由一定的種類成分所組成。種類組成是鑒別不同群落類型的基本特徵;不同的群落類型必然有不同的種類組成。
最小面積的確定通常採用在群落地段的中央,逐步成倍擴大樣方面積,統計隨著面積擴大增加的種數,用種的數目與樣方面積增加的關係,繪製出種――面積曲線(species-area curve),即以種的數目作縱坐標(Y軸),樣方的面積作橫坐標(X軸),把每次種的數目和樣方面積的關係標繪在坐標圖中,各點的連線即構成了一種――面積曲線,曲線開始平伸的一點即群落的最小面積。
為了直觀地表示植物的垂直群落結構,圖解是一種經常使用的方法。最簡單的方法是用株數對高度作圖。從這種相關的直方圖中可以較為客觀而形象地表達出林木層的分化現象。群落圖解的另一種方式就是剖面圖,它能最直觀地表示群落的結構特徵。還有一種方法是半模式剖面圖,在圖中只強調群落結構中的那些重要部分,次要的部分則加以刪節。此外,還有抽象的剖面圖解,這種圖解是以文字和符號來繪製,有時稱之為結構圖案。另外,結構方框圖也是一種表示群落垂直結構的方法。
植物群落動態的研究對認識群落的今昔和預斷它的未來,具有重要的意義。群落結構和生態的研究是群落動態研究的基礎,而群落動態研究的結果,又推動了對群落結構和生態的進一步認識。
按該類型中的兩個或幾個優勢種相互的重要值勤(或者存在與不存在)的明顯變化來劃分來劃分亞單位。按確定該類型的較大的種組中某些特定優勢種或種組來區分;按各層中除優勢種外的主要亞優勢種來區分,這樣劃分出來的亞單位可能是基群叢。
Braun-Blanquet根據植物種類對群落類型的確限程度,將確限度區分為五個等級:
5級(確限種exelusive species):只見於或幾乎只見於某一“群叢”中的植物;
4級(偏宜種selective species):最常見於某一“群叢”,但也偶然見於其他“群叢”中的植物;
3級(適宜種preferential species):在若干“群叢”中能或多或少地茂盛生長,但在某一群叢中生長最旺盛或作為優勢種的植物;
2級(隨遇種indifferent species):不固定在某一“群叢”內的植物,亦即伴生種(companion species);
1級(偶遇種accidental species):該“群叢”中少見或偶然從別的“群叢”侵入進來的植物,或者從過去的“群叢”中殘留下來的植物。
① 地方特徵種,它局限於某一地區的某一地點;
② 區域特徵種,它在一個大的地區範圍內具有特徵意義,但它的分佈區可能超出這個區域;
③普遍特徵種,在它的分佈區的範圍內都具有特徵意義。
對群落樣地以及已確定的植被單位進行空間定位(它為人們提供該項研究的地域範圍、樣地設置、植
有關計算公式